资源简介 小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大单元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科 小学科学 版本 青岛版·六三制年级 一年级上册(新教材)单元名称 第 1 单元《走进科学课》单元主题 科学探索第一站:从“好玩”到“问好”课时安排 3 课时一、单元主题科学探索第一站:从“好玩”到“问好”二、单元大情景“小小科学家”启蒙营我们开设了一个“小小科学家”启蒙营。在这里,每一位新同学都是一名充满潜力的“小科学家学员”。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有趣又好玩的挑战任务,让大家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动手探索和思考提问的,最终完成启蒙,正式成为一名爱提问、爱思考的“小小科学家”。三、课程标准分析依据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核心概念 13“工程设计与物化”核心概念核心概念 14“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的启蒙阶段13.1 工程的关键是设计14.3 技术改变生活”的初步感知。学习内容要求 1~2 年级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并“体会生活中的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学段目标 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依据观察到的信息作出简单(1-2 年级) 判断;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四、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单元,由《吹泡泡》、《把它们立起来》和《我的“小问号”》三课组成。第一课《吹泡泡》 以儿童喜爱的游戏“吹泡泡”作为切入点,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有趣的现象开始科学学习。课程内容并非停留在简单的玩耍,而是通过“怎样能吹出更大的泡泡?”、“用什么工具可以吹出方形的泡泡?”等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简单的尝试,初步体验提出问题 →动手尝试 → 观察现象的科学探究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激发科学兴趣、培养观察习惯,并感受“玩中学”的乐趣。第二课《把它们立起来》 聚焦于“如何让一张平铺的纸站立起来”这一具体挑战。学生将通过折叠、卷曲、支撑等多种方法,尝试让纸张从“躺下”变为“站起来”。这一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思考不同方法的差异和效果,初步理解物体的稳定性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核心目标是训练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学探究中“设计与制作”维度的初步体现。第三课《我的“小问号”》 是单元学习的总结与升华。它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鱼儿在水里怎么呼吸?”),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图画、符号、语言)记录在“问题银行”或“问号卡片”上。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科学态度,初步建立科学始于问题的意识,并将这种探究意识从课堂延伸至日常生活。本单元三课内容遵循“激发兴趣 → 体验探究 → 内化意识”的递进逻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启蒙闭环。1.《吹泡泡》 是单元的兴趣起点,它用最具吸引力的活动打开科学之门,让学生卸下对“科学”的畏惧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好玩又有趣。2.《把它们立起来》 是单元的实践核心,它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玩”转向有目的的“做”,通过具体的任务驱动,亲身经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工程设计的思维。3.《我的“小问号”》 是单元的素养落脚点。在前两课积累了感性经验和探究体验后,本课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堂投向更广阔的世界,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将外在的活动兴趣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初步塑造科学探究中最宝贵的品质——好奇心。三课之间的关系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吹泡泡》和《把它们立起来》为《我的“小问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体验基础;而《我的“小问号”》又为前两课乃至未来的科学学习注入了持续的动力和方向。五、教学目标维度 目标内容1. 通过活动,知道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如泡泡的形状、物体的科学观念 稳定性)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2. 知道科学探究始于问题。1.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对简单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科学思维 想法;2. 能对不同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比较。1. 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察;探究实践 2. 能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简单的动手实践;3. 能尝试用图画、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1. 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到好奇,并愿意尝试探究;态度责任 2.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3.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六、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操作和游戏活动。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认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在科学学习上,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尚未建立起科学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习惯。因此,本单元教学必须注重活动的趣味性、体验的直观性和规则的简洁性,让学生在“玩”中初步建立对科学课的积极情感和初步认知。七、活动设置单元总任务:完成“小小科学家”启蒙营的三项挑战,集齐三枚勋章。(一)活动一(对应第 1课):挑战“泡泡探秘员”1.主题:玩转泡泡,发现秘密2.目标:尝试用不同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特点,感受探究的乐趣。3.达成方式:分组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圆形、三角形、方形铁丝圈)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比赛谁吹的泡泡大,分享是怎么做到的。4.多学科融合:美术(观察泡泡的色彩)、语文(描述泡泡的样子)。(二)活动二(对应第 2课):挑战“结构工程师”1.主题:巧手立纸,挑战不可能2.目标: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一张纸站立起来,初步体验通过改变形状增加稳定性的工程思维。3.达成方式:每人一张 A4 纸,尝试用折叠、卷曲、支撑等方法让其立住至少 5秒。展示方法,并说说哪种方法立得最稳。4.多学科融合:数学(感知形状与稳定性的关系)。(三)活动三(对应第 3课):挑战“问题发现家”1.主题:走进生活,寻找问号2.目标:能回顾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用多种方式记录。3.达成方式:观看一段自然或科技短片,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发放“问号存折”卡片,学生用画图或拼音记录 1-2 个自己的“小问号”,并分享。4.多学科融合:语文(表达与记录)。八、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启蒙营”情境,用挑战任务和勋章奖励贯穿单元始终,激发学生参与感。2.游戏化教学法:将吹泡泡、立纸挑战设计成游戏竞赛,在玩中学。3.演示与指导法:教师清晰演示操作步骤(如如何安全使用工具吹泡泡),并巡回进行个别化指导。4.谈话讨论法:在每个活动后,组织学生围坐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鼓励表达。九、学习方法1.观察学习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看泡泡的形状、颜色;看同学立纸的方法)。2.体验式学习法:学生亲自吹、亲自折、亲自写画,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3.合作学习法:在吹泡泡、分享方法等环节,与同桌或小组成员简单交流、互相学习。4.表达学习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表达观察到的现象、自己的方法和心中的疑问。十、评价策略(一)单元总体评价策略采用“勋章认证”的过程性评价与“小科学家认证证书”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每完成一个活动挑战并经教师/同学根据评价表认定,即可获得一枚相应的勋章。集齐三枚勋章即可获得“小小科学家”认证证书,达成单元学习目标。(二)分活动评价表活动 1:挑战“泡泡探秘员”(对应第 1课《吹泡泡》)分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 (1 星) ☆☆ (2 星) ☆☆☆ (3 星)参与活动的积 在老师鼓励下 能动手尝试吹 积极尝试多种工参与兴趣极性和专注度 观看他人操作 泡泡 具,充满热情能说出泡泡是对泡泡特征的 能比较不同工 能主动发现并描观察发现 “圆的”或“大观察和描述 具吹出的泡泡 述一个特征的”能在提醒下与 能主动和同桌分与同学分享材 能被动地与同合作习惯 同学轮流使用 享自己的发现或料和初步交流 学分享工具工具 工具活动 2:挑战“结构工程师”(对应《把它们立起来》)分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 (1 星) ☆☆ (2 星) ☆☆☆ (3 星)需在老师或同 能独立尝试并 能想出并尝试两尝试让纸张站动手实践 学帮助下完成 成功让纸立起 种及以上不同的立起来的方法一种方法 来(≥3秒) 方法能简单评价哪种展示和表达自 能向他人展示 能说出自己用思考交流 方法更稳,或说出己的方法 自己的作品 了什么方法新想法耐心 在挑战中的专 尝试一次失败 能主动进行两 能多次尝试不同与坚持 注和坚持程度 后需要鼓励 次及以上尝试 方法,不气馁活动 3:挑战“问题发现家”(对应《我的“小问号”》)分活动评价表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 (1 星) ☆☆ (2 星) ☆☆☆ (3 星)能重复或模仿 能联系活动,提出问题的意 能提出一个独特、问题意识 老师、同学提 提出一个简单愿和能力 有想象力的问题出的问题 的新问题能用简单的图 图画或符号能较记录“小问号” 愿意用涂鸦的记录表达 画或符号表达 清晰地让别人看的方式 方式记录问题 懂问题能听完后举手 能对同学的问题聆听他人问题 能安静地听别倾听分享 分享自己的问 表现出兴趣(如点和分享的意愿 人说题 头、微笑)十一、作业设计活动 1:挑战“泡泡探秘员” 分层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1 星 → 2星 → 3星) :愿意尝试并完成操作。回家后用吸管吹基础作业 :能成功吹出泡泡。泡泡给家人看。 :能向家人说出或指出泡泡是“圆圆的”。 :在家长帮助下进行尝试。试一试,用有孔的 :能独立尝试并说出结果(“能”或“不能”)。提升作业 漏勺能不能吹出 :能发现“每个小孔都能吹出泡泡”或“能泡泡?吹出很多小泡泡”。(可选)和爸爸妈 :家长主导寻找,孩子参与观看。妈一起找找,生活 :能说出一个地方(如:鱼缸、煮面条)。拓展作业中哪里还能看到 :能说出两个及以上地方,并简单描述(如:泡泡? 小鱼吐泡泡)。活动 2:挑战“结构工程师” 分层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1 星 → 2星 → 3星)让一本笔记本(或 :愿意动手尝试。基础作业 一本书)在桌上 :能成功让书本立住片刻。“站”起来。 :能稳定立住并说出简单方法试一试,让一个乒 :愿意思考并动手尝试。提升作业 乓球在光滑的桌 :能想到或用身边的物品辅助完成。面上立住 :能说出自己是怎么让它立住(可选)观察一 :在家长提醒下进行观察。下,家里的桌椅为 :能指出“因为有好几条腿”。拓展作业什么能站得稳? :能通过数数说出有“4条腿”或通过比摸一摸它的腿。 较说出“腿是粗的”。活动 3:挑战“问题发现家” 分层作业设计及评价标准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评价标准(1 星 → 2星 → 3星)在自己的“问号存 :愿意进行涂鸦。基础作业 折”上再补充画 1 :涂鸦的内容能与一个疑问相关。个新的“小问号”。 :图画能较清晰地表达出一个问题 :愿意把问题告诉家人。就你提出的 1个 :能转述一种家人的想法提升作业 问题,和家人讨论 :能说出自己更认同哪种想法,或产生新他们是怎么想的。的疑问。 :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可选)画一幅 :画的内容与一个科学问题相关。拓展作业 画,名叫《我最想 :画面主体突出,能清晰地表达出心中的知道的为什么》。疑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