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在哪里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蜻蜓飞行本领高,在于它们有独特的翅膀。蜻蜓的翅膀结构特殊,很像四只风筝,宽大透明,轻盈健壮。更妙的是,蜻蜓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各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的“翅痣”,又叫“翼眼”。这块小小的东西,能防止蜻蜓在快速飞行时身体发生震颤,保护蜻蜓在飞行时不会荡来荡去或坠落下来。同时,“翅痣”不会让翅膀在飞行时被折断,对蜻蜓能起到极好的保护作用。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的机翼上添加了类似的装置,使飞机能在高空中快速而平稳地飞行。相信在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下,蜻蜓飞行的奥秘还将被不断地揭开。
1.如果给短文拟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蜻蜓出色的飞行 B.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
C.人们对蜻蜓的研究 D.蜻蜓“翅痣”的作用
2.对蜻蜓的“翅痣”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深色的角质加厚的东西。 B.保护蜻蜓飞行时翅膀的安全。
C.防止蜻蜓飞行时飘荡或坠落。 D.在每片翅膀中部的边缘。
3.请根据短文提出一个能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 。
众众在准备的辩论素材中引用了下面这段材料,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
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很依赖自然,生活在一个慢吞吞、静悄悄、一到夜里就黑暗无光的世界。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的祖先大概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那么多幻想在现代纷纷变成了现实。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4.文中的“千里眼”指的是 ,“顺风耳”指的是 。“千里眼”和“顺风耳”是中国神话中的神仙,这两个人物在下列哪部作品中出现过?( )
A.《西游记》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水浒传》
5.对文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家给世界带来了美丽的景象,科学成果像梨花一样开满枝头。
B.雪下得很大,树上落满了像梨花一样的雪。
C.赞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D.好像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万棵梨树上的花都开了。
6.语文要素 阅读问题清单,回答问题。
问题清单 A.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是好处吗? B.为什么段落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人类以前的生活?
我发现问题( )是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提出的问题,我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7.阅读综合训练。
“虫国杀手”——螳螂
①静静地待在草丛中,将两条前腿合起来举在胸前,一副虔诚的模样——这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螳螂的形象。然而,螳螂却是不折不扣的“职业杀手”。当其他昆虫进入它的攻击范围,它先前那“虔诚”的形象便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硕大的眼中闪出咄咄逼人的凶光,死死地盯住移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它那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如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几下或挣扎一阵。接下来,螳螂会用它那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一点地把猎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螳螂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部分,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
②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在温带地区,螳螂种类相对较少,体形较为简单;但在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就丰富多了,体形也变得怪异复杂,而且个个都是高超的伪装大师,无论植物的花、叶、枝 都是它们模仿的对象。有了巧妙的伪装,螳螂只需静伏不动,不管是天敌还是猎物都很难发现它们。
③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已知的螳螂种类有100多种,全世界有2000多种螳螂,它们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但是个个都是地地道道的“虫国杀手”。
(作者:张瑜。有删改)
(1)梳理情节 根据第1自然段的内容,把螳螂猎食的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死死盯住猎物→ →重重扣住猎物→
(2)感知特点 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最能概括螳螂特点的句子。
(3)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思考并完成填空。
①下面是几位同学读完短文后提出的问题。问题( )不影响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问题( )有助于了解螳螂的形态,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进行解答;问题( )由短文想开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螳螂。(填序号)
A.什么是“跗肢”? B.“虔诚的模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文中可以用来形容螳螂? C.文中称螳螂为“职业杀手”,并且用了“不折不扣”一词来形容,那么螳螂有没有克星?螳螂的克星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本领呢?
②再读短文,提出自己的问题,把最值得思考的一个写下来,并尝试解决。
问题:
解答:
8.阅读专项训练。
蝴蝶和人造卫星
①春天,在明媚的阳光下,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身上的花纹是那么显眼,它真不愧是昆虫王国的舞蹈家!你可知道,它那奇异的装束和人造卫星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②我们知道,当飞机飞到一两万米高空时,那里的气温比地面低多了,人几乎受不住那样的寒冷。而卫星穿过大气层后,进入离地球二三百千米的轨道运行时,朝着太阳的时候,温度一下子可以上升到很高,当它背向太阳的时候,温度又骤然下降100℃~200℃.这种突升突降的温度差,会烤坏卫星的外壳,冻裂卫星上的仪器。航天科学家为解决卫星的温度控制问题,伤透了脑筋。
③不过,你也许想不到,解决这个科学上的大难题,蝴蝶居然帮了大忙。
④原来,在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着一层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可以调节体温。当气温升高时,这些鳞片就倾斜,以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这些鳞片又自动地铺平在蝴蝶身体的表面,让阳光直射在鳞片上,以便吸收更多的热,从而调节蝴蝶的体温。
⑤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将卫星表面设计成百叶窗的样子。这种“百叶窗”能放能收。有了它,卫星表面的温度差大大减小,从而能安全地遨游太空。
(有删改)
(1)下面的问题清单中,可以从短文内容得出答案的是(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的问题是( ),与短文内容无关的是( )。
①生活中还有没有像蝴蝶和人造卫星这样的例子?②航天科学家为了运载火箭能成功发射都想过哪些问题?③蝴蝶“那奇异的装束”和人造卫星有着怎样的关系?
(2)提出问题,请你任选一个角度,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并作出回答。
我要从 的角度提问。
提出问题:
作出回答:
新橙很喜欢《夜间飞行的秘密》中的这个片段,并想在自己的作文中融入相关的研究结论,请你也来读一读,完成练习。
①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②知道蝙蝠在夜里如何飞行,你猜到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了吗?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9.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图。
10.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请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11.语文要素,生活中有很多发明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我能从 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问题:
解答:
益飞为大家分享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的这个片段,请你阅读并完成练习。
①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
②“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12.第①自然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话题转换 B.补充说明 C.表示插入语 D.声音的延长
13.根据选文,把小女孩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并说一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躺在床上 → 能自己爬起来,坐在床上 →
原因:
14.读下面众众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帮众众解决疑问吧。
读文中画“ ”的句子,说说小女孩为什么吻豌豆花的叶子。
我知道!这是因为
15.结合选文内容,把下面的问题清单补充完整。
问题清单 问题: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姑娘的病慢慢好了呢? 提问角度:针对文章 (填“部分”或“全部”)内容 价值:对理解文章内容 (填“有”或“没有”)帮助 解答:
《第2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四年级上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B 2.D 3.除了“翅痣”,蜻蜓还有哪些飞行奥秘?
【导语】这篇短文以蜻蜓飞行为切入点,通过科学视角揭示了“翅痣”的结构与功能。文章采用“现象—原理—应用”的递进结构,先描述蜻蜓飞行特征,再分析翅膀构造的科学原理,最后延伸到仿生学应用。语言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如将翅膀比作“四只风筝”,既形象又准确。通过“翅痣”这一微观细节,展现了生物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性,同时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价值——从自然观察走向技术创新。
1.本题考查拟写文章标题。
短文开篇即提出核心问题“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在哪里呢?”,后文围绕蜻蜓翅膀的特殊结构(尤其是“翅痣”)展开,解释其如何支撑蜻蜓出色飞行,还提及人类仿照“翅痣”改进飞机机翼的应用,整体都在围绕“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展开。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结合文中“蜻蜓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都各有一块深色的角质加厚的‘翅痣’”可知,这表明“翅痣”位于每片翅膀前部边缘的上方,而非每片翅膀中部的边缘,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与方法。
短文围绕“蜻蜓出色飞行的奥秘”展开,重点介绍了蜻蜓独特的翅膀结构,特别是“翅痣”对蜻蜓飞行的重要作用,以及人们仿照“翅痣”在飞机机翼上添加类似装置的实践。接下来,思考如何基于这些内容提出一个能引发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与短文的核心内容紧密相关,同时又能引导读者进一步探讨或思考短文背后的意义、影响或潜在的应用。结合文章内容,可以思考蜻蜓的飞行奥秘是否仅仅局限于对飞行技术的启示,或者这种自然界的智慧是否还能为人类在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灵感和突破。基于这样的思考,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蜻蜓的飞行奥秘除了对飞行技术的改进有启示外,还能为人类在其他科技领域带来哪些创新思路?”这个问题既与短文内容紧密相连,又能引发读者对自然界智慧与人类科技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示例:蜻蜓的飞行奥秘对人类发明创造有什么启示?
4. 电视 收音机 A 5.C 6. A 不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手机方便了沟通,但过度使用会伤害视力;工业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但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导语】这篇文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对比人类过去依赖自然、幻想超能力的状态与现代科技成就,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精准概括科技发展之迅猛,既体现对祖先幻想成现实的惊叹,也展现出对20世纪科技成就的赞叹与自豪。
4.本题考查常识与文本内容理解。
根据文段“那时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飞机,更没有宇宙飞船。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可知,“千里眼”指的是电视,“顺风耳”指的是收音机。
“千里眼”和“顺风耳”是中国古典神话中常见的神仙形象,在《西游记》里,他们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将,曾奉玉帝之命去探查孙悟空大闹天宫前的动静,是作品中明确出现过的角色;故选A。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形容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和雪景之美。文中是比喻义。结合文段可知,前文对比人类过去依赖自然、只能靠神话寄托愿望的状态,后文强调20世纪祖先的幻想纷纷变为现实,用此句是为了生动赞叹科技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取得了大量惊人成就,并非描写实景,也非突出“科学家带来美丽景象”。
故选C。
6.本题考查问题的分类与解答。
问题A“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全是好处吗?”,需要结合生活中科技的实际应用来思考,所以是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提出的;而问题B是针对文段写作手法的分析,聚焦文本本身。
先明确“联系生活实际”的核心是结合日常所见所感分析问题,需先判断科学技术的双面性,再从生活中选取具体例子分别说明好处与潜在问题,确保观点客观、有依据。
示例:现代科学技术并非全是好处。好处如手机、网络让沟通和获取信息更便捷,高铁、飞机缩短出行时间;但也有问题,比如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视力和社交能力,工业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
7.(1) 前腿弹射出去 用“小嘴”肢解、吞噬猎物
(2)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
(3) A B C “螳螂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的“几乎”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因为“几乎”表示差不多,表明螳螂的分布范围很广,在世界各地都有,但不是任何地方都有。如果去掉“几乎”就改变了原意,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导语】这篇说明文以“虫国杀手”为题,生动勾勒出螳螂作为捕食者的双重形象。文章结构清晰,从捕食行为、形态伪装到地理分布逐层展开,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将螳螂捕猎过程写得惊心动魄。语言简洁准确,兼具科学性与文学趣味,既揭示其凶残本性,也展现其生存智慧,使读者在认知中产生敬畏。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内容“死死地盯住移动的猎物不放。一旦时机成熟,两把大铡刀似的前腿便箭一般弹射出去,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猎物来得及做的不过是抽搐几下或挣扎一阵。接下来,会用它那并不十分起眼的‘小嘴’,一点一点地把猎物肢解、吞噬,直到只剩下一些对螳螂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器官,比如一节触须,一段跗肢,或是一小片翅膀。”可知,它先死死地盯住猎物,接着前腿便箭一般弹射出去,然后重重地扣在猎物身上,最后把猎物肢解、吞噬。
(2)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第②自然段“螳螂凶残,但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可知,螳螂的特点是凶残又美丽,形态千奇百怪。
(3)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①A. 询问“跗肢”的定义,这是一个术语细节,但不影响对全文主旨(螳螂的捕食特性与形态)的理解。
B. 针对文中“虔诚的模样”这一比喻,需结合螳螂静伏时前腿合拢的形态特征及上下文(后文转折揭示其凶猛)来解答,有助于理解螳螂的伪装行为。
C. 由“职业杀手”引申到其天敌,属于拓展性思考,可联系自然界的食物链(如鸟类、蜘蛛等捕食螳螂)进一步探索,增强对生态关系的认识。
故不影响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选A;
有助于了解螳螂的形态,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做出解答的选B;
由短文联想开去,更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螳螂选C。
②根据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把最值得思考的一个写下来,并尝试解决即可。
示例:问题:螳螂除了伪装和凶猛的前腿,还有哪些本领能够帮助它生存?
解答:螳螂能利用周围环境巧妙隐藏自己,捕捉猎物时出其不意,也会振动翅膀吓退敌人等,这些都是它的重要生存本领。
8.(1) ③ ① ②
(2) 短文写法 第3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导语】这篇科普文章以生动笔触展开:开篇用拟人化的蝴蝶场景引发兴趣,随后聚焦卫星温控难题,借蝴蝶鳞片调节体温的原理,阐释科学家仿生设计“百叶窗”的智慧。既清晰传递了仿生学知识,又通过自然与科技的联结,让科普兼具趣味性与知识性,易引发读者对科学的探究欲。
【详解】(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可从短文内容得出答案的是③:短文第④段阐述蝴蝶鳞片调节体温的原理,第⑤段说明科学家依据该原理设计卫星表面“百叶窗”以控制温度,因此能从文中明确“蝴蝶‘奇异的装束’(鳞片)与人造卫星的关系”。
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的问题是①:“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蝴蝶与卫星的例子”,需结合生活里的仿生学案例(如蝙蝠超声波与雷达)思考,属于联系实际的提问。
与短文内容无关的是②:短文聚焦“卫星温度控制”,未涉及“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相关思考,因此该问题与文本核心内容无关。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需要从某个角度(比如内容、写法、联系生活等)提问并回答。比如从“内容”角度:
①我要从内容的角度提问。
②提出问题:蝴蝶的鳞片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③作出回答:当气温升高时,蝴蝶的鳞片会倾斜,减少太阳光照射的强度;当外界气温骤然下降时,鳞片会自动铺平在蝴蝶身体表面,让阳光直射以吸收更多热,从而调节体温。
9.超声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荧光屏 10.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11. 联系生活实际 电子蛙眼是受到什么动物的启发? 人类从青蛙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电子蛙眼。
【导语】这篇科普短文以蝙蝠夜间飞行原理为切入点,通过类比手法生动阐释了雷达技术的工作原理。文章采用现象-原理-应用的递进结构,先描述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生物学特性,再揭示雷达模仿这一机制的仿生学设计,最后落脚于航空安全的应用价值。
9.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后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可知蝙蝠靠超声波发现障碍物,①填: 超声波;
根据第②段的“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可知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②填:无线电波;③填:天线;然后显示在荧光屏,④填:荧光屏。
1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从第①段的“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听不见超声波,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可知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把这句画出即可。
11.本题考查阅读策略和方法。
从某个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合理通顺即可。
示例:
我能从“猫眼”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问题:猫为什么能在夜里看得很清楚?
解答:猫的瞳孔会根据光线强弱改变大小,对微弱光线也十分敏感,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发明了门上的“猫眼”,方便在昏暗环境中观察门外的情况。
12.B 13. 能够坐一整个钟头 小女孩受到了豌豆顽强生命力的鼓舞 14.小女孩感激豌豆苗对自己的激励,对它十分喜爱。 15. 部分 有 因为豌豆苗顽强的生命力给了生病的小姑娘信心和希望。
【导语】《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以细腻平实的笔触,聚焦顶楼裂缝里的豌豆苗,写它日复一日向上伸展,也写病重的小女孩因它而改变,从难离病床到能坐一整个钟头。文字未刻意抒情,却借“豌豆生长”与“女孩康复”的呼应,藏进生命的韧性;连母亲重燃的希望,也融在日常观察里,让平凡场景满含温暖的治愈力,读来真切动人。
12.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由原文第①自然段中的句子“它的确在向上长——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可知,前半部分点明豌豆在向上生长”的结果,后半部分“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它在生长”是对“的确在向上长”这一结果的补充说明。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概括。
聚焦第②自然段“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提取关键信息,填能坐一整个钟头。结合文本,豌豆苗顽强生长、开花,传递出的生命力鼓舞了小女孩,让她逐渐恢复健康,因此原因填豌豆苗顽强的生命力鼓舞了小女孩,使她逐渐康复。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聚焦第②自然段中的句子“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可知豌豆苗的生长给病重的小女孩带来了生机、希望,帮助她康复;小女孩对豌豆苗充满感激与喜爱,因此用吻表达情感。
15.本题考查阅读策略。
问题“为什么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姑娘的病慢慢好了呢?”聚焦“豌豆苗成长”与“小女孩病情好转”的关联,是选段部分内容。该问题能帮助理解“豌豆苗生命力对小女孩的影响”,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小姑娘的病慢慢变好的原因是:豌豆苗顽强生长、开花,传递出的生命力鼓舞了小女孩,让她在精神上获得力量,身体也随之逐渐康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