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翰墨之情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翰墨之情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第2课 翰墨之情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了解了书法的发展顺序的基础上,解析《兰亭序》的点画、章法及情感美。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外在美的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的内涵结构。本课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欣赏各类书法作品,并能表达自我的情感,从内容中了解书法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
学情分析
中国书法整体属高雅艺术,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会有较大差异,这个差异既有个体上的,也有整体上的,个体上是有无接触学习过,整体上主要体现在学习差异。因此,本课的设计既有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也有深入解析的部分;既要顾及书法功底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尚未接触过书法的学生,让学生在有选择的不同层次下进行学习。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了解《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美,并从中领悟书法的文化意蕴
2.艺术表现:通过经典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字例分析,体会并表现出书法的艺术形态。
3.创意实践:亲自参与欣赏学习,体味书法,完成书法艺术展览。
4.文化理解: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之美、书法之特点,增加对书法这一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
难点:理解书法艺术的内在情感美,并能达成共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砚台(墨盒或者白瓷盘)等
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思考,对话与活动,鼓励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欣赏《书法妙不可言》。
师:书法经过历史的研磨发展至今,在一笔一画间可以表现出人生的道理。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书法的发展演变,书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表现其艺术之美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古文笔下体会书法的意蕴,感悟翰墨之情。
板书:翰墨之情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置身情境。
二、深入探究:纯粹行书之美
(一)回顾新知
展示图片,回顾书法的发展脉络。
书法发展脉络:甲骨文 篆 隶 草 楷 行
师:我们都了解了书法的发展脉络,知晓了每一种字体的形式。在这些变化字体中,行书以其飘逸自然的书写风格独树一帜。那么这种字体到底有什么魅力,以其来了解一下纯粹的行书之美。
(二)《兰亭集序》王羲之
1.三大行书
展示图片三大行书。
活动思考:你知道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三篇行书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介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称为“中国三大行书”。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何被誉为“天下第一”,让我们一起从字形、线条、布局等方面去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三大行书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更加进一步了解《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中的地位。
2.走进作者: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
(1) 303年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
(2) 325年
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王羲之起家秘书郎。王羲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以更多的时间继续勤习书法。
(3) 353年
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众人之《兰亭》诗汇成诗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4) 361年
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省绍兴市),葬于金庭瀑布山。
设计意图:无论是欣赏绘画作品还是书法作品,作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对王羲之的认识,明白《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为接下来欣赏《兰亭集序》做铺垫。
3.赏兰亭之美
师: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他的书法经历了什么变化呢
(1)展示图片,提问:从王羲之楷书——草书之间的变化,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总结:从详细可辨认的楷书到笔画省略的草书,王羲之书法的总体感觉表现
为:形体偏瘦、俊朗挺拔以及其字的重心位于中部偏上。从中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的从容、自在与洒脱,而《兰亭集序》在二者之间,是行书的典范之作又易于辨识,最能体现行书之美。
(2)展示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与《兰亭集序》的对比。
提问:同样都是行书,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与《兰亭集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总结:从《姨母帖》到《兰亭集序》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审美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早期的《姨母帖》比较质朴,而到了《兰亭集序》,字体遒劲飘逸,字字精妙,点画之间犹如舞蹈一般,体现了俊秀之美。
设计意图:以问题探讨的形式,感悟《兰亭集序》作品中的书法美感。
4.品兰亭之韵
(1)展示赵孟頫《兰亭修契图卷》
师:赵孟頫的绘画作品《兰亭修契图卷》描绘的就是兰亭集序的故事。
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古人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与《兰亭集序》有何关联 学生思考回答。
(2)展示“曲水流觞”视频。
总结:当年王羲之就在“曲水流觞”中写下了《兰亭集序》,王羲之书写时有几分醉意,在清醒之后,他也曾尝试重写兰亭,但都不及当时的版本。纵观《兰亭集序》,自“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到文末“有感于斯文”,全篇324字,自右向左,竖排开来,共28行。尽管一眼看去其中有不少增字、错改、涂抹之处,但都不妨碍整篇作品由一气呵成的笔势与据字遣行的排布一同构成一种从容舒适的空间美感。
正像石与石之间,或大或小,穿插其中,相互之间很自然。
设计意图:通过绘画作品使学生感受《兰亭集序》的创作情境,置身其中感受书法作品的创作。
5. “八面用锋”
师:书法字体体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一笔一画皆是情绪的抒发,因此不同的字在同一作者笔下也会有不同的变化,体现出自然生动的美感。王羲之的用笔,
远比一般人丰富,大量使用不同寻常的笔法,蕴含了自然万物的生命形态。
(1)展示《兰亭集序》中的骋怀、俯察。
总结:用笔细腻,中锋立古,侧锋取妍,笔画方圆兼备。笔锋用的极细,精致,其中有大量的纤丝的勾带。其中体现了王羲之的“八面用锋”之纯熟。
(2)什么是“八面用锋”
总结:所谓“八面用锋”,意味着八面入锋,八面出锋,大量使用侧锋,也意味着中锋——侧锋,瞬即变换使用。即在书写过程中,调动了毛笔的每一个面,也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这样笔锋时刻的运转,笔画之间的形、势也有千万种变化。
毛笔的性能,到了王羲之这里,得到了完全的“开发”,其后的书法家均是传承,连赵孟頫都说: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兰亭集序》的用笔,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三)活动探索
1.学生活动:欣赏不同的“之”
(1)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之”及原因。
(2)每一个“之”字的体态和美感各有不同,如果交换位置,会影响整体的和谐吗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王羲之《兰亭序》中20个“之”字的变化,字字形态各异,相同的笔画就有直有曲,相同的偏旁也有窄有宽,竟无一雷同。
若仔细观览王羲之对每个字的处理方式就会发现,这些汉字有大有小、宽窄不一,有些字甚至相差数倍。这种参差错落的排篇布局,正是王羲之有意而为之。
他在书法的排篇布局中利用每个字单字结构的特点,让书法作品里的文字或长或短,或收或放,有的藏其笔锋,有的映带左右,疏密、虚实相同。这种书写字体的恣意妄为也得益于王羲之行书字体的多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找出其中的章法特点。
2.课堂实践
(1)内容:今天的课程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领略了书法之美,综合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请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设计制作一块以“行书”为主要字体的作业展板。展示优秀作业,各组选两名代表讲解展板,交流心得体会。
(2)作业展示与评价
自评、他评、师评。
(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又高一层。同时提高学生积极性。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实践感悟书法的魅力,并且展示与评价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知识拓展
王羲之除了《兰亭集序》还有其他优秀的作品流传于世,其中《快雪时晴帖》表达了王羲之对好友的问候,课后可以根据该作品的形式,用书法的形式表达对朋友真诚的祝福。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更加深刻的理解书法。
(五)课堂小结
在时代长河中,书法之韵,历久弥新!
自秦汉之初,墨香四溢,笔走龙蛇,传承千古文明。王羲之《兰亭序》挥洒自如,气韵生动,犹如江水滔滔,奔流不息。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如泰山之稳重,彰显大唐盛世之气象。苏轼行书,飘逸洒脱,宛若云卷云舒,尽展文人墨客之风流。
千年之后,书法之魅力不减,仍为世界所瞩目。挥毫泼墨间,不仅见文字之美,更见心灵之韵。作为新时代的继承者,希望你们将这份文化继续传承!
三、板书设计
翰墨之情
1.《兰亭集序》
2.作者:王羲之
3.曲水流觞
4.八面用锋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均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书法话题展开交流。在交流中了解了《兰亭集序》,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书法作品的美以及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学生表达条理清晰,能够有意识的分点说明。但整节课中,我对书法知识的指导过多,对交际的指导少了些,今后会多多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