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2026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4)2025-2026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企鹅和妈妈
①小企鹅和妈妈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
②企鹅妈妈白色的肚子下面,有一块柔软的褶(zhě)皮。这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里面住着小企鹅——妞妞。突然,妞妞的小脑袋从妈妈白色的褶皮下钻了出来。她深深地吸了一口寒冷又清新的空气,小脑袋向天空望了望。“啊,这天多么好看!”小企鹅惊奇地赞叹着。
③“这是蓝色的天。”妈妈告诉她。“哦,这地的颜色真美!”小脑袋摇晃着。
④“这是白色的冰和雪。”妈妈告诉她。“这世界就是由蓝色和白色组成的吗 ”小企鹅好奇地问妈妈。
⑤妈妈笑了,她告诉妞妞:“从妈妈的肚子下面看世界,只能看到蓝天和冰雪。等你长大了,出去闯闯,你还能看到绿色的树,红色的花,还有七色的彩虹……世界很大很大,非常美丽。”
1.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温暖的 褶皮
七色的 小房间
柔软的 彩虹
2.从文中找出一组反义词。
( )——( )
3.小企鹅生活在哪儿
4.用“___”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5.小企鹅看到的“白色”是( )。
①白云 ②冰和雪 ③白花
6.[新思维·开放探究]发挥想象,把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充一下。
课外阅读。
聪明的徐文长
我国明朝有个大文学家叫徐文长。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
有一次,老师问学生:“谁能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能不弄湿鞋底?”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桶水,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这个学生的鞋全湿透了。大家一看,都不敢再试了。
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试。”只见他用两根绳子把水桶系住,然后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双手牵着绳头,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对桥的压力。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
7.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徐文长过桥。
8.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用○在文中圈出来。
赞美 聪慧 轻快
9.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用“___”在文中画出来。
10.徐文长是怎么解决老师的问题的?( )
①拎起水桶快步过桥。
②他让水桶浮在水面上,然后用手推着桶过桥。
③他用绳子系住水桶,再把桶放进河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过桥。
11.[开放探究]你觉得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彩虹
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爸爸,假如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吗?您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您高兴吗?
妈妈,假如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去,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吗?我拿着圆圆月亮照你梳头,你快乐吗?
哥哥,假如我把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拿去挂在桥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我的花裙子不是变成了一朵彩云,飘来飘去吗?
12.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13.文中“美丽的桥”指的是( )
A.拱桥 B.云彩 C.彩虹
14.文中小作者走到彩虹桥上准备帮爸爸( ),帮妈妈( )(填序号)
A.浇田 B.梳头 C. 照镜子
15.照样子,写词语。
例:飘来飘去(ABAC 式词语):
16.用 “____” 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17.你觉得小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外阅读
看月亮的孩子
①外婆坐在院子里,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孩子,你看得真认真。月亮每天都会变样子,有时像小船,有时像玉盘。古人把不同形状的月亮都取了名字呢!”外婆笑了笑,接着说:“你看,月初弯弯的叫蛾眉月,十五圆圆的叫满月。月亮总是在循环变化呀。”外婆说的是真的吗?这孩子连着几晚趴在窗口看月亮,还把形状画在本子上。他终于发现,月亮真的会从弯变圆,又从圆变弯!
②这个数月亮的孩子名叫祖冲之,是南北朝人。他从小爱观察、爱记录,长大后成了伟大的数学家。
18.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弯(wān wāng)   船(chuán cuán)
19.哪句话说明月亮的形状会变化?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20.为什么孩子连着几晚看月亮?(  )
A.因为想验证外婆的话对不对
B.因为外婆每晚叫他看
C.因为月亮太亮了
21.对“月亮总是在循环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月亮每天停在同一个地方
B.月亮的形状会重复改变
C.月亮会自己发光
22.祖冲之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数学家?(  )
A.因为他从小爱观察、爱记录
B.因为外婆教他认月亮
C.因为他会画月亮
23.外婆告诉了祖冲之哪些知识?他听了以后是怎么做的?
课内阅读
数星星的孩子(节选)
①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的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看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七星果然是绕着北极星转动的。
②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刻苦钻研天文,后来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24.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转(zhuǎn  zhuàn)  勺(sháo  shào)
25.哪句话说明北斗七星的形状像勺子?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26.为什么孩子一夜没睡好?(  )
A.因为天气太冷,他难受
B.因为星星太亮了,他睡不着
C.因为他想看看爷爷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27.对“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理解正确的是?(  )
A.北极星在绕着北斗七星转
B.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
C.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一起在动
28.张衡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
A.因为他爱看星星。
B.因为他从爷爷那里知道了北极星。
C.因为他善于观察,且肯动脑筋,肯思考。
29.爷爷告诉了张衡哪些知识?他听了以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课外阅读
彩虹滑梯
①雨后的天空,挂着一道彩虹。妹妹拍着手喊:“看呀!彩虹变成滑梯啦!”
②爷爷,您摇着的大蒲扇呢?如果我抓着扇柄,“哧溜——”滑下去,风儿呼呼地吹呀吹,不就变成凉凉的秋天了吗?您就不用擦汗啦,您高兴吗?
③奶奶,您装果子的竹篮呢?如果我挎着篮子,从彩虹滑梯上“唰——”地滑过,把甜甜的果子洒向田野,不就种出好多果树了吗?明年您就能摘满筐的果子啦!
④爸爸,您钓鱼的渔网呢?如果我拖着渔网滑呀滑,接住彩虹掉落的亮晶晶水珠,网里不就装满星星了吗?晚上咱们就能把星星灯挂在院里啦!
30.妹妹把彩虹想象成了什么?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31.妹妹想为家人做三件事,请按顺序填写:
(1)爷爷:用大蒲扇变成
(2)奶奶:用竹篮种出
(3)爸爸:用渔网装满
32.选一选。(填序号)
(1)文中“凉凉的秋天”中“凉凉”的意思是( )
①很冷 ②结冰了 ③很舒服的风
(2)“亮晶晶的水珠”指的是( )
①雨水 ②彩虹的光 ③星星
33.句子仿写:仿照例句,用“如果……不就……吗?”为妈妈写一个愿望。
例: 如果我拖着渔网滑下去,网里不就装满星星了吗?
写: 如果我拿着妈妈的 , 不就 了吗?
34.妹妹的“彩虹滑梯”愿望中,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至少写出1个理由)
我最喜欢为 许的愿,因为 。
《第3单元现代文阅读专项集训-2025-2026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 2. 温暖 寒冷 3.冰天雪地的南极 4.这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 5.② 6.五彩缤纷的春天
【导语】这篇《小企鹅和妈妈》是一篇温馨的科普童话,通过小企鹅妞妞的视角展现了南极世界。文章以“蓝色与白色”为线索,巧妙地将科学知识与童真探索结合文本语言简洁优美,对话设计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在传授自然知识的同时,传递了鼓励探索世界的积极价值观。
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②段“有一块柔软的褶皮”可知企鹅妈妈肚子下面有一块柔软的褶皮。故“柔软的”连“褶皮”。
第②段“这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可知企鹅妈妈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故“温暖的”连“小房间”。
第⑤段“还有七色的彩虹”可知企鹅妈妈告诉妞妞外面世界有七色的彩虹。故“七色的”连“彩虹”。
2.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第②段“她深深地吸了一口寒冷又清新的空气”,“寒冷”描述的是温度低、让人感觉冷的状态。
第②段“这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温暖”表达的是暖和、让人感觉热乎的状态。
“寒冷”和“温暖”所表达的温度感受是相反的。
故这组反义词是“寒冷”——“温暖”。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①段“小企鹅和妈妈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可知小企鹅生活在南极。
4.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比喻句的特点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第②段“这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把“褶皮的后面(的空间)”比作“温暖的小房间”。这里“褶皮的后面(的空间)”是本体,“温暖的小房间”是喻体,“像”是比喻词,符合比喻句的结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褶皮后面空间的特点。
示例:这褶皮的后面像一间温暖的小房间。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④段“‘这是白色的冰和雪。’妈妈告诉她”可知小企鹅看到的“白色”是冰和雪。
故选②。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开放性作答。
本题属于“内容拓展与仿写类题目”,核心是基于原文对“世界美丽事物”的描述逻辑,补充符合主题、格式或特征的内容。解题需先从文中锁定关键信息——第⑤段明确提到“世界很大很大,非常美丽。除了白色的冰和雪,还有七色的彩虹”,由此可知原文的拓展方向是“不同颜色的美好事物”,且需围绕“展现世界美丽”这一核心主题展开。
补充的事物必须是“世界上的美丽事物”,需传递积极、美好的感受,避免选择负面或不符合“美丽”定义的内容。原文已给出“白色的冰和雪”“七色的彩虹”,均包含“颜色+事物”的结构(颜色修饰事物,突出视觉上的美丽),因此补充内容建议遵循这一格式,让答案更贴合原文语境。补充的事物需是现实中存在、大众认知里的“美丽事物”,确保逻辑通顺。
示例:金色的阳光
7. 4/四 4/四 8.称赞 聪明 轻松 9.谁能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能不弄湿鞋底? 10.③ 11.徐文长的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导语】这篇短文通过徐文长巧妙过桥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的智慧与创新思维。文章结构清晰,先铺垫徐文长的聪慧背景,再通过具体事例凸显其过人之处。语言简洁生动,细节描写(如“竹桥被压低”“鞋全湿透”)增强了画面感。故事设计巧妙,将物理原理(浮力应用)融入生活场景,既有趣味性又具启发性。结尾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品质,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整体而言,是一篇适合培养小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优秀短文。
7.本题考查数自然段和句子。
段前空两格标志着一个自然段的开始,数出短文中有几个段前空两格就可以知道有几个自然段。本文中有四处段前空两格,因此可知短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
文中第④段开头“徐文长想了想,说:‘老师,让我来试试。’”明确引出徐文长的尝试;后续“只见他用两根绳子把水桶系住,然后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双手牵着绳头,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对桥的压力。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完整叙述了徐文长过桥的具体方法、过程及结果,清晰围绕“徐文长过桥” 展开,因此第④自然段是描写徐文长过桥的段落。
8.本题考查找近义词。
赞美:称赞、颂扬,表达对人或事物的喜爱与肯定。第①段“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中“称赞”指老师对徐文长聪明、好学的肯定,与“赞美”均表达积极的认可态度,含义相近。
聪慧:聪明、有智慧,形容人思维敏捷、理解力强。第①段“他从小聪明过人,上学以后,又勤奋好学,常常受到老师的称赞。”中“聪明”直接描述徐文长天资聪颖,与“聪慧”都指向人的智力优势,是近义词。
轻快:轻松、不费力,形容动作或状态轻松顺畅。第④段“桥没有被压低,他轻松地走过了竹桥,鞋一点儿也没湿。”中“轻松”指徐文长过桥时毫无费力的状态,与“轻快”都表达“不沉重、不费力”的含义,语义相近。
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从第②段“谁能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这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能不弄湿鞋底?”可知,是老师提出的问题。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第④段“只见他用两根绳子把水桶系住,然后把两只盛满水的木桶放在桥两边的河水里,双手牵着绳头,利用水的浮力,减轻了人和桶对桥的压力”记载了徐文长的做法。
①“拎起水桶快步过桥”是前文其他学生的失败尝试,并非徐文长的做法,排除;
②“用手推着桶过桥”与原文“双手牵着绳头”的描述不符,排除;
③“用绳子系住水桶,再把桶放进河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过桥”,与原文中“用绳子系住水桶→放入河水→牵着绳头”的步骤完全一致,准确还原了徐文长的解决方法。
故选③。
1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先回顾文中徐文长的行为:面对难题不盲从他人做法,先思考再行动,还巧用浮力创新解决问题。从“思考方式、行动特点、创新思维”三个角度提炼值得学习的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示例:徐文长有两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遇事爱思考的习惯,其他同学直接模仿失败尝试时,他没有跟风,而是先“想了想”再行动,不急于求成;二是他的创新思维,面对“提水过桥不弄湿鞋”的难题,他没有局限于“拎桶”的常规方式,而是巧用河水浮力,用绳子系桶放水中牵行,既解决问题又突破思维定式,这种爱思考、敢创新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12.4/四 13.C 14. A C 15. 蹦来蹦去 飘来飘去 摇来摇去 16.爸爸,假如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吗?
爸爸,假如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就是我在下雨。 17.小作者是一个天真可爱、想象力丰富、关心家人的孩子。
【导语】这篇短文以童真的视角描绘彩虹,充满诗意与想象力。作者通过三个假设场景,将彩虹幻化为洒水壶、月亮和秋千,展现出孩子天马行空的联想力。文字简洁优美,问答式的结构富有韵律感,亲子对话中流露出温馨的情感。特别是“花裙子变成彩云”的意象,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充满画面感。全文以孩子的口吻展开,将自然现象与生活场景巧妙结合,体现了儿童特有的浪漫思维和对家人的纯真关爱,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小品。
12.本题考查数自然段。
自然段是文章中表达意思的基本单位,它有明显的标志“换行空格”,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重新起一行,而且空两格。
结合全文可知文章一共四个自然段。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标题是《彩虹》,第①段说“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结合生活常识,雨后天上的“桥”就是彩虹。
故选C。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原文第②自然段“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您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可知,小作者走到彩虹桥上准备帮爸爸浇田。故选A。
根据原文第③自然段“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吗?我拿着圆圆月亮照你梳头。”可知,小作者走到彩虹桥上准备帮妈妈照镜子。故选C。
15.本题考查仿写词语。
“飘来飘去”是ABAC式词语。
示例:跑来跑去、跳来跳去、飞来飞去、游来游去、走来走去。
16.本题考查句式转换。
反问句的特点是“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意思”,通常带有“不是……吗?”“难道……吗?”等结构。改写时,要去掉反问词,把句子变成直接肯定的表达。
文中反问句:“爸爸,假如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吗?”
改为陈述句:爸爸,假如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是我在下雨。
文中反问句:“妈妈,假如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去,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吗?”
改为陈述句:妈妈,假如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镜子,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去,天上就多了一个月亮。
文中反问句:“哥哥,假如我把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拿去挂在桥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我的花裙子不是变成了一朵彩云,飘来飘去吗?”
改为陈述句:哥哥,假如我把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拿去挂在桥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我的花裙子就变成了一朵彩云,飘来飘去。
17.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小作者想象自己走上彩虹桥,帮爸爸“下雨”浇田,可以看出他关心家人、爱劳动,帮妈妈照镜子,可以看出他孝顺,想象自己荡秋千时裙子变成彩云,可以看出他天真、想象力丰富,组织语言表达,如:小作者是一个关心家人、爱劳动、孝顺、天真、有想象力的人。
18.wān√ chuán√ 19.月亮每天都会变样子,有时像小船,有时像玉盘。 20.A 21.B 22.A 23.外婆告诉祖冲之:①月亮形状会变。②不同形状有名字(蛾眉月、满月)。
他的做法:①几晚趴窗口看月亮。②把形状画在本子上。
【导语】这篇短文以简洁质朴的文字,讲述祖冲之童年观月故事。借外婆之口科普月相知识,串联起观察实践与人物成长,既传递天文常识,又凸显观察、探索精神对成才的意义,以小见大,为孩童埋下科学启蒙的种子。
18.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弯(wān):不直、曲折的。故选“wān”。
船(chuán):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比如“轮船”“帆船”。故选“chuán”。
1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子。
第①自然段,“月亮每天都会变样子,有时像小船,有时像玉盘”,“变样子”直接体现形状改变,“有时像小船,有时像玉盘”通过不同比喻展现形状变化,所以是这句说明月亮形状会变化。
故画线句子为:月亮每天都会变样子,有时像小船,有时像玉盘。
20.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①自然段“外婆说的是真的吗?这孩子连着几晚趴在窗口看月亮,还把形状画在本子上”可知,孩子心里对“外婆说月亮会循环变化”存疑,想通过连续几晚观察,验证外婆所说内容是否真实。
故选A。
21.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从文中第①自然段“你看,月初弯弯的叫蛾眉月,十五圆圆的叫满月。月亮真的会从弯变圆,又从圆变弯”可知,月亮形状月初是弯的蛾眉月,到十五变成圆的满月,之后又会从圆变弯,呈现出形状重复改变的规律。
故选B。
2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第②自然段“这个数月亮的孩子名叫祖冲之,是南北朝人。他从小爱观察、爱记录,长大后成了伟大的数学家”可知,明确阐述了祖冲之能成为伟大数学家的原因是他从小爱观察、爱记录。
故选A。
23.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从第①自然段“孩子,你看得真认真。月亮每天都会变样子,有时像小船,有时像玉盘。古人把不同形状的月亮都取了名字呢!”“你看,月初弯弯的叫蛾眉月,十五圆圆的叫满月。月亮总是在循环变化呀。”可知,外婆告诉祖冲之的知识有:月亮每天会变样子,古人给不同形状月亮取名,月初弯弯的是蛾眉月,十五圆圆的是满月,且月亮会循环变化。
从第①自然段“外婆说的是真的吗?这孩子连着几晚趴在窗口看月亮,还把形状画在本子上”可知,祖冲之听了以后,连着几晚趴在窗口观察月亮,还把月亮不同形状画在本子上,以此验证外婆说的内容。
24.zhuàn√ sháo√ 25.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26.C 27.B 28.C 29.爷爷告诉张衡:①星星分组有名字;②北斗七星像勺子;③北斗七星绕北极星转。
张衡想:爷爷的话是真的吗?
他做: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
【导语】这篇《数星星的孩子》节选通过张衡观星的故事,生动展现了科学探索精神的萌芽。文章以祖孙对话为线索,巧妙融合天文知识(北斗七星运行规律)与人物成长,体现了“观察-质疑-验证”的科学思维过程。第二段由具体事件自然过渡到人物成就,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文本语言兼具口语化和文学性(如“一夜没睡好”的细节描写),既适合儿童理解,又暗含科学启蒙的深意,成功塑造了勤于观察、勇于求证的少年张衡形象。
24.本题考查多音字。
转:zhuǎn,释义:1、旋动;改换方向、形势等。2、不直接地,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3、姓。读zhuàn,释义:1、旋转,绕着圈儿动,围绕着中心运动。2、绕着某物移动;打转。3、旋转一圈儿或绕一圈儿为一转。
勺:读sháo,释义:1、一种有柄可以舀东西的器具。2、容量单位,10撮等于1勺,10勺等于1合。3。像勺的物体。读zhuó,释义:1、古代乐舞名,相传为周公所作。参见“舞勺”。2、古乐器。即籥。似笛而短小,可执之以舞。3、通“酌”,舀取。4、通“酌”,调和,参见“勺藥”。5.、通“酌”,取法。6、通“灼”。
绕着北极星转(rào zhe běi jí xīng zhuàn):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
勺口(sháo kǒu):指像勺子形状的北斗七星前端。
25.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第①自然段“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可知,直接用比喻的手法,把北斗七星比作勺子,描述了其形状,故应画出“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可知,孩子对爷爷所说“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存疑,想通过实际观察验证爷爷的话是否真实,所以一夜没睡好。
故选C。
27.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及天文知识可知,北斗七星等天体因地球自转等原因,看起来是围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也就是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
故选B。
2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可知,张衡看到星星后,对爷爷的话产生疑问,“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通过实际观察去验证,体现出他善于观察,并且肯动脑筋思考。
A.“爱看星星”只是基础,没体现思考等关键。所以仅“爱看”不能成为张衡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关键原因,该选项不准确。
B.“从爷爷那知道北极星”只是知识获取,不是成为天文学家的根本。所以该选项不能解释他成为著名天文学家的根本原因,不准确。
C.张衡看到星星后,对爷爷所说的内容有疑问,不是盲目相信,而是“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通过实际观察去验证爷爷的话,这一系列行为充分展现出他善于观察周围天文现象,并且遇到问题肯动脑筋思考、去探究真相。该选项准确概括了张衡成功的关键因素。
故选C。
2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起了名字”“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七星。勺口对着的那颗星,就是北极星。北斗七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可知,爷爷告诉张衡天上星星分组且有名字,那七颗连起来像勺子的是北斗七星,勺口对着北极星,北斗七星总绕北极星转。
结合第①自然段“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可知,张衡怀疑爷爷说的话是否是真的,并且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去验证爷爷的话。
30.彩虹变成滑梯啦! 31. 秋天 果树 星星 32. ③ ② 33. 丝巾 天空 飘满彩带了吗 34. 爸爸 星星灯太神奇了
【导语】这篇《彩虹滑梯》以童真视角展开想象,通过妹妹将彩虹幻化为滑梯的创意,展现了孩童独特的诗意世界。文章结构精巧,采用排比句式分别描述对爷爷、奶奶、爸爸的温馨愿望,形成三重奏式的抒情节奏。拟声词“哧溜”“唰”的运用生动传神,将静态的彩虹转化为动态的游戏场。作者通过“大蒲扇变秋天”“竹篮种果树”“渔网装星星”三个超现实意象,既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暗含对亲人的体贴关怀,在奇幻想象中包裹着质朴的亲情温度。
30.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文中第①自然段“妹妹拍着手喊:‘看呀!彩虹变成滑梯啦!’”可知,这句话通过妹妹的语言直接体现出她对彩虹的想象,将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赋予了滑梯的形象,展现出妹妹丰富的想象力和童真。所以应画出“彩虹变成滑梯啦”。
3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1)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爷爷,您摇着的大蒲扇呢?如果我抓着扇柄,‘哧溜——’滑下去,风儿呼呼地吹呀吹,不就变成凉凉的秋天了吗?您就不用擦汗啦,您高兴吗?”可知,妹妹想用爷爷的大蒲扇,通过在彩虹滑梯上滑下去,让风儿吹出凉凉的感觉,把夏天变成凉凉的秋天,让爷爷不用再擦汗。
(2)结合文中第③自然段“奶奶,您装果子的竹篮呢?如果我挎着篮子,从彩虹滑梯上‘唰——’地滑过,把甜甜的果子洒向田野,不就种出好多果树了吗?明年您就能摘满筐的果子啦!”可知,妹妹打算用奶奶装果子的竹篮,在彩虹滑梯上滑过时把果子洒向田野,从而种出好多果树,让奶奶明年能摘满筐果子。
(3)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爸爸,您钓鱼的渔网呢?如果我拖着渔网滑呀滑,接住彩虹掉落的亮晶晶水珠,网里不就装满星星了吗?晚上咱们就能把星星灯挂在院里啦!”可知,妹妹想用爸爸的渔网,在彩虹滑梯上拖着渔网滑,接住彩虹掉落的水珠,想象网里能装满星星,晚上就可以把星星灯挂在院子里。
3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指代分析。
(1)结合文中第②自然段“如果我抓着扇柄,‘哧溜——’滑下去,风儿呼呼地吹呀吹,不就变成凉凉的秋天了吗”可知,这里“凉凉的秋天”是妹妹想象中风吹带来的凉爽,目的是让爷爷不再擦汗,感受舒适。“很冷”“结冰了”不符合秋天的正常状态,也与“不用擦汗”的舒适语境不符,而“很舒服的风”能体现出凉爽带来的惬意,符合句子意思。
故选③。
(2)结合文中第④自然段“爸爸,您钓鱼的渔网呢?如果我拖着渔网滑呀滑,接住彩虹掉落的亮晶晶水珠,网里不就装满星星了吗?”可知,这里的“亮晶晶的水珠”是妹妹在“彩虹滑梯”这一想象场景中提到的,且明确是“彩虹掉落的”。彩虹由光的折射形成,本身会呈现亮晶晶的色彩,这一描述符合对彩虹光的想象。而“雨水”是雨后已存在的现实事物,与“彩虹掉落”无关;“星星”是“接住水珠”后最终的想象结果,并非“水珠”本身。因此“亮晶晶的水珠”指的是彩虹的光。
故选②。
3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如果……不就……吗?”是一个表示反诘或反问的句式,通过假设性的前提引出理所当然的结论,带有强调或说服的语气。结合例句“如果我拖着渔网滑下去,网里不就装满星星了吗?”可知,前半句“拖着渔网滑下去”是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后半句“网里装满星星”是这个动作带来的美好结果,整体用“如果……不就……吗?”的句式表达了对爸爸的心意。仿写时,用“如果……不就……吗?”句式,结合妈妈的物品,想象通过从彩虹滑梯滑下这个场景,让物品发挥作用,达成对妈妈的美好愿望即可。
示例:如果我拿着妈妈的围裙飞上天空,天上不就飘满香喷喷的饭菜了吗?
3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文中妹妹为爷爷、奶奶、爸爸分别许下的愿望,选择一个最能打动自己的愿望,比如选爷爷,妹妹希望用大蒲扇带来凉凉的秋天,让爷爷不用擦汗,这直接回应了爷爷可能因炎热而擦汗的状态,充满了对爷爷的体贴;选奶奶,愿望是种出好多果树让奶奶摘满筐果子,体现了对奶奶收获的期盼;选爸爸,想让渔网装满星星挂在院里,充满童趣和对爸爸的爱。最后组织语言,写出所选对象和理由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为爷爷许的愿,因为妹妹想让爷爷凉快,不用擦汗,很贴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