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华东师大三附中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按要求填空。(1)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2)《陈情表》中李密运用比喻手法写其祖母生命垂危,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 , ”(3)《陈情表》中化用《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魏武子、魏颗父子典故,表达感恩的两句是“ , ”。2.按要求选择。(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B.国庆假日,我市步行街上到处都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华灯初上,大街上还是不绝如缕,热闹极了。C.如果艺术创作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历史感,脱离了艺术家的独立思考,无异于缘木求鱼,这种艺术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D.在东京奥运男子百米短跑半决赛中,苏炳添以急如星火的速度冲线,创造了该项目新的亚洲纪录,昂首挺进决赛。(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红楼梦》就是以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为分水岭,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贾府里宝钗、凤姐、宝玉、贾母四个生日的安排,都起了重要作用,标志着爱情婚姻悲剧和家庭衰败的过程。甚至整个大观园的景色,也随着贾府的盛衰和宝黛爱情悲剧的发展而变化。①条理清晰,首尾连贯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线索可以从这幅天然的织锦中抽得出来③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④把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A.④③②①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②④①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本,完成各题。李约瑟难题——让书目说话①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被称为“李约瑟难题”。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虽然众多研究者的回答都与史实保持了因果一致,但在“为什么"的回答上依然是盲人摸象。②我们将从制度变迁和科技发展两个维度来回答李约瑟难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增添新材料。③制度变迁理论认为,掌权者会鼓励社会资本集中于获利能力较强的知识,如果制度发生改变,只可能是因为新制度更有利于掌权者。如果科技创新会带有失去现有权力的风险,掌权者便会利用制度设计来阻碍科技的创新。这样看来,对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帝王的制度偏好分析便是我们解答李约瑟难题的关键一步。④早在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政治文化的主流;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了正式统一。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不变的是“单一权威”的政治制度,这与巩固皇权的期望以及面积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帝国现实相适应。中国的地理结构和政治文化,都显出单一权威的取向。经过早期的试错、摸索,单一权威在政治文化上最终落实为尊崇儒家。这是因为儒家以礼治为核心的文化,有助于落实掌权者的政治制度。⑤但是,仅靠制度变迁理论推断出的结论来解答李约瑟难题说服力还不够,我们还要“让书目说话”,要拿出证据来!⑥西汉以来便有编修前代史书的传统,史书所载艺文志或经籍志记录了当时的存世文献,这是我们了解历代知识存量的可靠途径。载有书目的正史有六部,即《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每部书目都是一个横截面,通过对书目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经史子集中科技类文献的占比变化。⑦依据前述六部正史书目和清代《四库总目》,以卷(卷是我国古籍的重要计量单位,每卷的容量因书而异)为单位表述各朝代的文献总量,统计可得知识存量的总体变化(见图1)。图1显示,历代知识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根据书目中的分类,可以统计科技类文献(我们将农家、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医经、经方、历数、算术和医方等归为科技类文献)的数量,并计算科技类文献在所有书籍中的占比(见图2)。图2显示,科技知识在所有知识中的占比从汉朝开始一直趋于下降;尽管《新唐书》中科技知识比例略有回升(至10.95%),但与汉朝和隋朝相比仍有明显下降。从汉朝至宋朝,知识总体存量不断增加,科技知识的比例却不断下降。宋代以后,知识总体存量与科技知识比例呈现同时下降的趋势,说明了宋代之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步停滞的史实,这与李约瑟之谜的时间点基本吻合。⑨根据前述单一权威假说,统治阶级尊崇儒家思想,会对科技创新形成排斥,因此,我们还可以将儒家文献占比作为观察角度,考量单一权威制度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观察图3,可见儒家文献的比例从西汉独尊儒术开始约占39%,此后不断攀升,到宋朝时达到71%。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的相关系数为负0.75,显示出很强的负相关。这也印证了在单一权威制度下,皇权偏好维持稳定的制度,强势推行儒家思想,抑制了科技创新,使科技革命不容易发生。⑩对李约瑟难题而言,历代知识结构的事实证据呼应了单一权威制度的理论假说,证明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的轨迹使然,维护这种制度只会排斥而不是鼓励科技创新行为。即使有好事者生产出先进的科技知识,在单一权威制度的约束下也不容易继续发展而形成体系,相反,在这种约束下,科技创新更可能的结局是悄无声息地散佚失传。 “让书目说话”的研究方法,其意义或许超过了对李约瑟难题的单纯回应。书目是对一个时代知识存量的盘点,可窥见当时社会各层面的知识。对比分析不同时代的知识存量,可以发现其演变的过程。这种方式所呈现由的事实可以揭示文献所记载的历史之外甚至之内的内容。如果拓展李约瑟难题的外延,“让书目说话”可以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3.阅读图1,概括历代知识存量的变化,填写在第⑦段空白处。4.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图3名称的一项是( )A.科技类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 B.儒家文献占比及线性趋势C.科技类文献占比 D.儒家文献占比5.以下说法如果为真,可以削弱“让书目说话”实证效果的一项是( )A.艺文志或经籍志都是删繁述要的结果,不代表存世知识总量。B.唐以前的书籍一卷约一千字,《四库总目》一卷万余字。C.宋朝之后儒家文献占比与科技文献占比显示出负相关。D.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以功名为激励,促使人们学习儒家思想。6.第④段画线部分的推理是如何成立的?结合第③④段加以分析。7.论文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述,一般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结论等。请为本文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寒风吹彻刘亮程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②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但我知道雪花漫天地落,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③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④只是这次,我是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趴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腿上的一块骨头生疼起来,一种从未体验过的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⑤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⑥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⑦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那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我们认为他死了,彻底地冻僵了。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⑧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⑨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⑩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你姑妈死掉了。”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天热了过来喧喧。”我又想起姑妈的这句话,这个春天再不属于姑妈了。她熬过了许多个冬天还是被这个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爷爷奶奶也是分别死在几年前的冬天。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母亲拉扯大她的七个儿女。她老了。我们长高长大的七个儿女,或许能为母亲挡住一丝的寒冷,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不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 雪越下越大,天彻底黑透了。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亲人们的岁月,以及那些在冬夜里跋涉着的人的岁月,终将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选自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8.第④段画线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请赏析其妙处。9.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作用。10.有人认为,路人和姑妈都是老人且都在冬天死去,有重复可以删去其中之一。你认同这个看法吗?请从选材组材角度,加以分析。11.有哲学家认为,理解生命的悲剧意识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因深藏的爱意而更珍惜的活着。请结合全文,分析本文如何体现这一生命观。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出门(清)陆次云回首望家山,渐远山渐低。倾听岸傍语,乡音已渐移。放舟入大河,烟水无端倪①。偶逢相识人,遥呼心依依。无如②交行舟,倏忽已远离。【注】①端倪:边际。②无如:无奈。12.下列拟编纂的诗歌选集中,适宜收录本诗的一项是( )A.《明清格律诗选》B.《明清近体诗选》C.《明清古体诗选》D.《明清乐府诗选》13.下列选项中,适宜用来评价本诗的一项是( )A.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皎然《诗式》)B.夫诗,比兴错杂,假物以神变者也。(李梦阳《缶音序》)C.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D.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14.诗人将情感波动寓于叙事之中,这一写法颇有特色。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赏析。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钱若水正冤狱钱若水为(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某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②有富民家小女奴逃亡,不知所之,奴父母讼于州,命录事参军鞫(办理、审讯)之。录事尝贷钱于富民,不获,乃劾富民父子数人共杀女奴,弃尸水中,遂失其尸。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具上,州官审覆,无反异,皆以为得实。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录事诣若水厅事,诟之曰:“若受富民钱,欲出其死罪耶?”若水笑谢曰:“今数人当死,岂可不少留熟观其狱词耶?”留之且旬日,知州屡趣之,不得,上下皆怪之。③若水一旦诣州,屏人言曰:“若水所以留其狱者,密使人访求女奴,今得之矣。”知州惊曰:“安在?”若水因密使人送女奴于知州所。知州乃垂帘引女奴父母问曰:“汝今见汝女,识之乎?”对曰:“安有不识也?”因从帘中推出示之,父母泣曰:“是也。”乃引富民父子,悉破械纵之。其人号泣不肯去,曰:“微使君之赐,则某灭族矣!”知州曰:“推官之赐也,非我也。”其人趣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曰:“知州自求得之,我何与焉?”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④知州以若水雪冤死者数人,欲为之奏论其功,若水固辞,曰:“若水但求狱事正,人不冤死耳,论功非其本心也。且朝廷若以此为若水功,当置录事于何地邪?”知州叹服,录事诣若水叩头愧谢。远近翕然称之。(节选自《涑水记闻》)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今数人当死( )(2)知州屡趣之(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留其狱( )A.监牢 B.罪案 C.狱吏 D.刑罚(2)屏人言曰( )A.隐藏 B.放逐 C.使退避 D.抑制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18. 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 第②段和第④段,钱若水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分别拒绝了录事和知州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20. 第④段写道“远近翕然称之”,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钱若水的可“称”之处。(4分)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游龙山记〔金〕麻革①今年夏,修谒于玉峰先生魏公。乃选日为具,拉诸宾友,骑自治城西南行十余里,抵山下。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余里,四山忽合,嘉木异卉被之。风自木杪①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溜者( )。又行十余里,山势益奇峭,溪花种种,金间玉错,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鬣,罥②人衣袖。两岭若歧,中得浮屠氏之居,曰大云寺。有僧数辈来迎,延入,馆于寺之东轩。②憩过午,相与步西岭,过文殊岩。下瞰无底之壑,危峰怪石,巑岏③斗巧。村墟井邑,隐约微茫,如弈局然,徜徉者久之。经北岭,登萱草坡,盖龙山绝顶也。四望群木,皆翠杉苍桧,凌云千尺,与山无穷。此龙山胜概之大全也。③日既入,轻烟浮云,与暝色会。少焉月出,寒阴微明,散布石上。松声翛然,自万壑来。客相与言曰:“世其有乐乎此者欤?”酒醺,谈辩蜂起。各主其家山为胜,更嘲迭难不少屈。《诗》所谓“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者是也。至二鼓,乃归卧东轩。④卧念兹游之富,与夫昔所经见,而不能寐。若太华之雄尊,五老之巧秀,兹山固无之。至于奥密渊邃,树木荟蔚,不一览而得,则兹山岂可少哉!人之情大抵得于此而遗于彼,用于所见而不用于所未见,此通患也。不知天壤之间,六合之内,复有几龙山也。因观山于是乎有得。(有删改)【注】①杪(miǎo):树梢。②罥(juàn):缠绕。③巑岏(cuán wán):山峰耸立的样子。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1分)A.焉B.哉C.欤D.也22.对文章第③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写暮色夜景,与白日之景形成鲜明对比。B.客人们认为俗世之人不会喜欢龙山夜景。C.客人们乘着醉意互相开玩笑,各不相让。D.作者引用《诗经》意在对友人进行规劝。23.本文描写景物颇有特色,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分)2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因观山于是乎有得”,请概括并评析作者游龙山而悟出的哲理。(4分)五、作文2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认为,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试卷第10页,共10页参考答案:1.按要求填空。(5分)(1) _门衰祚薄___,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2)《陈情表》中李密运用比喻手法写其祖母生命垂危,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___但以刘日薄西山___, ___气息奄奄__________”。(3)《陈情表》中化用《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大夫魏武子、魏颗父子典故,表达感恩的两句是“_臣生当陨首,___死当结草____”。2 C C3. 从汉代稳定增长至宋朝,宋朝之后不断递减 4.B5.A6. 以掌权者利用制度设计来巩固权力的制度变迁理论为前提,用中国政治文化、地理结构、历史变迁为事实推出单一权威制度取向;再以儒家“礼治为核心”的事实,以“其他学说不如儒家有利于掌权者”为隐含前提,推出单一权威落实为独崇儒术的结论。7. 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推出儒家作为单一权威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主导因素,科技创新因此被阻遏;实证上,检视历代书目知识存量及其结构组成,印证了科技停滞是中国制度变迁使然的理论假设。让书目说话也为探讨古代知识结构的相关问题提供更全面细致的证据。8. 将寒风人格化,将“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表现沙漠的空旷以及寒风的凛冽,全部地对付“我”生动的表现寒风的威力,对我的强力侵袭,“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寒风发现我”,形象的表现我在寒风面前弱小的无法抵御、无处可藏的窘迫;整句话用拟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寒风的凛冽以及我的极致寒冷,将寒风塑造成无所不在、威力无穷的威严形象符合广阔沙漠中寒风的特点,与弱小的我形成反差,形象而巧妙。9. 运用拟人和反复,生动形象地写出寒风巨大的杀伤力;连用四字短句,节奏急促层层递进,由实而虚,凸显了寒冷对人由肉体到精神的侵蚀的急迫。是下文一系列事与情的概览,既引出下文我被冻坏腿、老人们熬不过冬天而故去等一系列叙事,又表达了人生艰难、暮年的孤独等富有哲理的人生议题,耐人寻味,引人遐思。10.我不认同。虽然他们都是老人,都在“冬天”中死去,老年经历都很孤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无常与生命的孤独渺小,但是,对路人采用详写,描写与其相遇的细节,并对其死展开追问与联想,将老人设定为路人,意在老人身上寄予更多普遍性,表达身为旁观者的我强烈同情与悲悯之情;对姑妈采用略写,但她与我是血亲,将其生前的顽强与母亲、我谈论她死亡时的平淡形成反差,强烈寄托我对现实残酷和生命坚忍等深刻思考,因而深化主旨。从选材对主旨的表现程度来看,两者各有作用,不能删去。11. 本文体现这一生命观。本文通过回顾第一次去沙漠拉柴冻坏腿、收留满是冰霜的老人最终被冻死,姑妈没能熬过寒冬的等往事,真切的表达了我对极端寒冷、生活艰难,以及人最终要孤独面对生命终点的悲叹,将生命真相揭示的如此悲凉,但在文中分明闪烁着温情的光华:父母早起为“我”拉柴火作准备、“我”和弟弟哥哥结伴过河看望姑妈、儿女回家陪伴日益衰老的母亲的亲情;“我”请老人喝茶的善良与老人的感恩,面对死亡,姑妈和母亲仍然期待“春天”到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这些都是帮助人们走出精神“寒冬”的动力和希望。12. C13. C14. 起首四句,写诗人舍岸登舟,渐行渐远,回首家乡,不胜依恋(1分)。五六两句,写船入大河,但见烟水迷茫,四望如一,心境茫然无依,感伤陡增(1分)。末四句,写船行途中,偶逢乡人,不禁喜出望外,远远招呼(1分);依依不舍之时,两船顷刻交错而过,诗人再次陷入怅惘、无奈和感伤(1分)。全诗写舟行途中的离愁和乡思,跌宕起伏,饶有韵味(1分)。参考译文:①钱若水担任同州推官,知州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多次凭臆测决断事情而不恰当。③有一天,钱若水去见知州,让他人退避后对知州说:“若水拖延此案的原因,是我在秘密派人寻找女奴,现在找到了。”知州惊讶地问道:“在哪里?”钱若水于是使人秘密地把女奴送到了知州那里,知州就垂下竹帘,然后把女奴的父母找来,问道:“如果你们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能认识她吗?”女奴的父母回答道:“自己的女儿,哪有不认识的道理。”知州于是把藏在竹帘后面的女奴叫出来,女奴的父母一看就哭了说:“她正是我们的女儿。”知州于是叫人带来富民父子,全部卸下枷锁释放了他们。富民哭着不肯走,说:“如果没有您的恩赐,我们一家就要全完了。”知州说:“这是推官的恩赐,不是我的功劳。”那人又赶往钱若水的办公处,若水关上门不见他,说:“这是知州自己求得实情的,我又参与了什么?”富家父子不能进入,就绕墙而哭,回家后把自己的家产捐赠给寺庙,为钱若水祈福。④知州因若水替几个被判死罪的洗雪了冤情,想为他上奏请功,钱若水坚决拒绝说:“我只求审判公正,不冤枉处死人罢了。论功行赏不是我的本意。如果朝廷把此事归功于我,那么将如何处理录事参军呢?”知州感叹佩服。录事到钱若水处叩头表示惭愧道歉。于是远近都一致称赞钱若水。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今数人当死(判罪 )(2)知州屡趣之( 通“促”,催促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留其狱( B.罪案 )A.监牢 B.罪案 C.狱吏 D.刑罚(2)屏人言曰( C.使退避 )A.隐藏 B.放逐 C.使退避 D.抑制17.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或为元谋,或从而加功,罪皆应死。富民不胜榜楚,自诬服。(这父子几人)有的被视为主犯,有的被视为帮凶,按罪名都应判死刑。他们承受不住酷刑,自然就屈招了。18. 第③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其人不得入/绕垣而哭/倾家赀以饭僧/为若水祈福。19. 第②段和第④段,钱若水以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分别拒绝了录事和知州的诉求,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回答录事的诉求,钱若水是含笑回应,以此缓和对方激烈的情绪,用反问句指出延迟决断的必要性,柔中带刚。(2分)回答知州时,先直陈内心的真实想法,再以反问指出拒绝的另一层理由,语气诚恳,态度坚决。(2分)20. 第④段写道“远近翕然称之”,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钱若水的可“称”之处。(4分)钱若水的可“称”之处有:断案公正、有担当;(1分)有智慧,能发现案情疑点,处理案情方法得当;(1分)廉洁自律,事成不接受获释富民对其个人的谢意;(1分)有容人之心,不居功,能体恤同僚处境。(1分)参考译文:今年夏天,到玉峰进见魏公先生。于是选好日子准备工具,带着各位宾客朋友,从治城西南骑行十多里,到达山下。龙山无山脚,刚进入山谷,觉得没有什么奇异的东西。沿着溪流曲折前行数里,草木逐渐秀丽丰润起来,山高高地挺出,高峻如植物初生的尖叶。流动的溪水之声锵然鸣响于两边的山峰间,心里开始觉察到龙山的奇异。又回旋地绕着山前行了十几里,四周的山峰忽然聚合起来,好像拱手相迎,环绕着护卫的样子。风从树尖上刮起,树林摇荡,山峰与树木好像相随着都将坠下,使人惊异得眼花缭乱。又行几里,发现有深不见底的、清澈照人的、水积聚不流动的、水四处流动的山泉。又行十多里,山势更加奇险陡峭,溪花种种,如金玉错杂熠熠生辉,芳香入鼻,幽远可爱。木萝松针,缠绕人的衣袖。两座山岭分出两条岔路,中间是佛陀(僧人)的居所,叫大云寺。有几位僧人过来迎接,邀请我们进入寺内,住在寺院的东轩。午休过后,一起徒步奔向西岭,过文殊岩。向下俯瞰是无底深渊,高峰怪石,山峰耸立,遥遥相对,如鬼斧神工,智巧争胜,妙趣无穷。市集村庄,隐隐约约似隐若现,如奇妙的棋局般,令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经过北岭,登上长满萱草的山坡,大概是龙山的最高峰了。环顾四周群木丛生,都是翠绿的杉树和青苍色的柏树,高达千尺直入云霄,随着山势生长绵延无绝。这是龙山胜景的概貌。太阳要落山了,晚霞缥缈,和夕阳的颜色融汇在一起,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银色月光洒在石头上,突然,从深深的沟壑里传来了松涛的声音。客人们相互都说着:“世间还有比这更有乐趣的意境吗?”饮酒到微醉,激烈地论辩。纷纷夸赞自家的山是最美的,互相嘲笑指责一点不愿落于下风。《诗》所说的“谈吐幽默真风趣,开个玩笑别人也不见怪”就是这样的情形。时间到了半夜,于是回去躺卧于东轩。躺在床上回想这次游玩的乐趣真是无穷呢,比往昔游览所经历和见识更为丰富,以致于久久不能入睡。像西岳华山那样雄伟高大,像五老那样精巧秀丽,这山本来就没有这些。说到深奥神奇,树木的茂盛,可以说不是一眼能看尽的,那么这座山是不乏丰茂的。人情大概同理,往往是顾此失彼,难以两全,适用于看见的却不适用于未见的,这是通病呀。不知道天地之间,宇宙之内,又有几个龙山呢。因为观山,在这方面有所得。21.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一项是( A )(1分)A.焉B.哉C.欤D.也22.对文章第③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写暮色夜景,与白日之景形成鲜明对比。B.客人们认为俗世之人不会喜欢龙山夜景。C.客人们乘着醉意互相开玩笑,各不相让。D.作者引用《诗经》意在对友人进行规劝。23.本文描写景物颇有特色,请从画线句中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分)1.视觉上,写出了山势的奇险陡峭,杂花的美丽,藤萝松针的缠人;(1分)嗅觉上,写出了溪花的芳香入鼻;(1分)运用比喻,将溪花比作黄金美玉,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1分)“可爱”“罥人衣袖”赋予花草藤蔓人的情态,饶有趣味。(1分)2.空间上,作者采取俯视的视角,(1分)写出崖底危峰怪石的奇特险峻、村墟井邑的隐约微茫;(1分)运用比喻,将村墟井邑比作棋局,非常贴切;(1分)24.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因观山于是乎有得”,请概括并评析作者游龙山而悟出的哲理。(4分)24.作者认为人们看待事物常常顾此失彼,凭主观经验做出判断,容易犯片面主观的错误。(1分)这样的认识是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1分)和龙山一样,每样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我们只有全面地去体验,去发现,才能够有崭新的认识;(1分)无论何时何地,这种全面客观对看待事物的方法,都颇有益处,值得提倡。(1分)“斗巧”二字又赋予了危峰怪石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比拟形象,化静为动。(1分)答案第4页,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