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课 内容 本课是本书的“破题”环节。本课依据逻辑是什么、逻辑思维有什么要求的思路,设计了两个框题。第一框介绍了“逻辑”语词的多种用法,在解释了“逻辑”的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的含义。第二框是在狭义逻辑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狭义逻辑学特别是其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依据这些规律而确定的思维规范性要求。 了解和掌握逻辑的四种基本含义,明确逻辑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把握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可以说本课第一框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第二框是本课内容的重心,所以本课进阶式设置内容:“课前”供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础知识;“课堂”针对重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课标 要求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系统预知教材一、“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逻辑”的多种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______”同义,或者指“逻辑____________”,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__________”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的研究目的(1)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__________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2)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逻辑学含 义 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__________,把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____________。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意 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______。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微|点|拨| 辩证逻辑作为逻辑学的辩证法,研究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人类思维的形态,即关于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辩证逻辑产生在形式逻辑之后,以辩证思维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2.关注推理问题推理的 构成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________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正确的 推理 决定 因素 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__________核心 任务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____和____3.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__________”的“__________”,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__________”。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要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基本 内容 通常用公式“_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基本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________,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逻辑 错误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或“偷换论题”认识 发展 ①条件变化不求同一: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条件不变反对变更: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______________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微|点|拨| “偷换概念”就是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二者都没有做到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的同一性,都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必要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__________的要求基本 内容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__________基本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逻辑 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____”注意 问题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______矛盾。 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______反映。 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________________的|微|点|拨| 使用矛盾律要注意“三同一”的限制。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自相矛盾的断定。如果“三同一”的限制有一个改变,作出的断定即便形式上是互相矛盾的,那也不能构成真正的逻辑矛盾。(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必要性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基本 内容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______,其中必有一真基本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逻辑 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意义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______________能力有重要意义|微|点|拨| 排中律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认识对象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例如,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吃饭”,这句话是不违反排中律的。排中律只是要求对矛盾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否定。(四)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地位 三者是__________的基本规律形成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______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______自身的规律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预习效果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论证即论辩。( )(3)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4)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5)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6)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7“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下图中的三位同学在讨论学习逻辑的重要意义。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特指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 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与“规律”同义,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狭义的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结构 ④三位同学所持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教材P8“探究与分享”改编题)爱好逻辑的小华在网上购买逻辑学入门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的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是( )A.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B.形式逻辑包含逻辑学和辩证逻辑C.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包含辩证逻辑D.逻辑学包含辩证逻辑,辩证逻辑包含形式逻辑3.(教材P9“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一天,初学逻辑的小明和小芳一起进行推理练习。小明: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小芳: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真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真的。这说明( )A.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唯一条件B.在形式逻辑中,前提的真实性对推理结果的真假无关紧要C.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D.形式逻辑结论的真假既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也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4.(教材P10“探究与分享”改编题)甲说:“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答:“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乙的回答( )A.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C.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5.(教材P12“探究与分享2”改编题)矛盾律要求思维具有一致性。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以下论断属于“自相矛盾”的有(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④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唐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教材P13“伟人名言”改编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他实质上是强调了( )A.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B.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C.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D.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三、情境迁移应用7.有人说,论辩不过是抬杠耍嘴皮;又有人说,论辩不过是转得大些的脑筋急转弯而已;还有人说,论辩中抽到自己都不认可的立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获胜的。逻辑学中的论辩,指的是( )A.由前提推导出结论B.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C.用来说服、反驳人的方式D.思维中的规则8.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对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9.有人认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对这一观点是否合乎逻辑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愿在是否面前明确表态,以求回避矛盾②若思维出现不一致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③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④人生在世是否有追求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思维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0.课间,甲、乙两人讨论下午体育课的活动内容。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对甲、乙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甲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乙违反了辩证法的要求,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探究点 一 如何保持思维的确定性|议|题|探|究| 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提出,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说的这段话的第一句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知道是什么错误吗?问题设计:1.你知道材料中作者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吗?2.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认|知|生|成| 同一律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思维对象 的同一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概念”的 同一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判断”的 同一性 同一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意更改探究点(二) 怎样保持思维的一致性和明确性|议|题|探|究| 材料一:全运会女子5 000米比赛,辽宁、山东、河北各派了三名运动员参加。赛前四名体育爱好者在一起预测比赛结果。甲断言:“辽宁队训练很扎实。这次比赛前三名非他们莫属。”乙则说:“金、银、铜,辽宁队最多拿一枚。”丙预测:“山东队或河北队会拿奖牌。”丁坚持:“第一名如果不是辽宁队,就该是山东队。”比赛结束后,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材料二:现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面写有一句话。红盒子上面写着“球不在黄盒子里面”,黄盒子上面写着“球在蓝盒子里面”,蓝盒子上面写着“球在黄盒子里面”。假如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球应该在哪个颜色的盒子里?小明说:“在蓝盒子里。”小华说:“在红盒子里。”小军说:“在黄盒子里。”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一,试推断该比赛最有可能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队,并写出推理过程。2.你觉得材料二中谁的观点是对的,请说明理由。|认|知|生|成| 1.正确理解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关 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 别 含义 不同 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不同 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错误 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作用 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 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2.正确理解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 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许逻辑矛盾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1.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②人们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2024·福建省高三期中联考)交通协管员在路口拦下一辆闯红灯的汽车,质问司机:“你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撞了行人怎么办?”司机答道:“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通规则?”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这位司机的回答( )A.符合同一律的要求,做到了“首尾一致”B.遵循了排中律的要求,避免了“两不可”的错误C.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作出“自相矛盾”的回答D.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3.(2024·山东泰安市高三质检)甲:“我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乙:“我坚持认为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对上述观点评论正确的是( )①这两个观点是不相容的,可以支持其中一个观点,但不能都支持②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真,则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的矛盾律③它们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反之亦然④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假,则符合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排中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2024·天津市南开区监测)逻辑思维是一种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认识客观对象,并满足逻辑学中的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要求的思维形式。以下甲和乙的对话中,违反排中律的是( )A.甲: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读书。乙: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B.甲: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 乙:我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啊。C.甲对乙说:这次调研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D.甲: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是啊,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5.(2024·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陈某在村里一直承包鱼塘从事水产养殖,后该村引进一家化工厂,该化工厂位于鱼塘的东侧,其排水口与通向鱼塘的排水口相联通。4月20日晚,该地区降水量达到中到大雨。21日上午,陈某巡查鱼塘时发现鱼在跳动,后全部死亡,其发现化工厂有排水口通向鱼塘并排污。23日上午,该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到鱼塘进行水质取样化验,随后出具检测报告表明:鱼塘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0.038 mg/L,排水口废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1.28 mg/L,分别超过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中的7.6倍和256倍。氰化物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剧毒物品,且周围企业只有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氰化物。于是,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化工厂赔偿损失。而该化工厂辩称:化工厂排放废水中的氰化物是符合国家二类水标准的,是完全合法的,在本案中不应用渔业水质标准来衡量水质,请求驳回陈某的诉讼请求。请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评析化工厂的观点。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系统预知教材一、(一)1.规律 规律与规则 2.思维方法 3.(1)实际思维(二)1.形式逻辑 辩证逻辑 基础2.前提 形式结构 规律 规则 3.论点 论据 论辩二、(一)确定性 A是A 同一性 偷换概念 复杂多样性(二)矛盾律 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客观 错误 自相矛盾(三)自相矛盾 同假 两不可 逻辑思维(四)形式逻辑 社会实践 思维预习效果评价一、(1)提示:×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2)提示:× 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3)提示:√(4)提示:√(5)提示:×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6)提示:×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二、1.选C 甲同学所说的“逻辑”特指“逻辑学”或逻辑知识,①错误。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客观规律,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②正确。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规律与规则,③错误。三位同学所持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④正确。2.选A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把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由以上分析可知,A应选。B、C、D均不是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不选。3.选D 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故A不选。在形式逻辑中,前提的真实性对推理结果的真假具有直接影响,故B不选。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但材料强调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不体现其核心任务,故C不选。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真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真的,这说明形式逻辑结论的真假既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也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故D正确。4.选A 甲所说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故意将其偷换为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乙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B、C、D排除,A正确。5.选B 方的形状不是圆,小明想画的形状是圆,又不是圆,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符合题意。以蝉的叫声反衬出蝉不叫时树林的幽静,不是对同一对象作出的论断,因此没有自相矛盾,②不符合题意。波和粒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不是“A”和“非A”的关系,“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并不自相矛盾,③不符合题意。汉唐是两个朝代,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或者始于唐,二者不能同时成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④符合题意。6.选B 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强调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三、7.选C 论辩在于说服人、反驳别人,C符合题意,排除A、B、D。8.选B 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欧谛德谟克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选B 对这一观点是否合乎逻辑的认识正确的是,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不愿在是否面前明确表态,以求回避矛盾,①③符合题意。若思维出现不一致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而非排中律,②错误。人生在世是否有追求受是否具有科学思维的影响,但不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思维,④错误。故本题选B。10.选B 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同时肯定了“应该打羽毛球”和“不应该打羽毛球”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因此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而不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乙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乙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说法正确。乙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而不是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探究点(一)1.提示: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作者偷换了“研究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的概念,犯的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提示: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要重视对逻辑学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逻辑规律,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增强表达力、说服力。探究点(二)1.提示:①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是辽宁队,第三名是辽宁队。②甲的断定与丙的断定矛盾,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预测是错误的。乙错误,那么辽宁队不只拿一枚奖牌;丁错误,那么第一名是河北队。因此,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是辽宁队,第三名是辽宁队。2.提示:小明的观点是对的,球在蓝盒子里。理由:如果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因为红盒子与蓝盒子上面写的话自相矛盾,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所以红盒子和蓝盒子上写的话必有一句是假的,则黄盒子上写的话一定是真的,即“球在蓝盒子里面”是真的。[随堂训练·综合提能]1.选B 材料既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正确。人的认识受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且“就能”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不值得推敲”的说法错误,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值得推敲,具有一定的意义,④排除。故本题选B。2.选D 交通协管员质问司机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司机却说:“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通规则?”这位司机的回答,中途改变了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D正确,A错误。这位司机的回答与排中律无关,B排除。这位司机的回答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与“自相矛盾”的回答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选B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因此,甲、乙两人的观点是不相容的互相矛盾的关系,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不能两者都为真,①③正确。4.选A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因此,乙既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A符合题意。题中甲问: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乙回答自己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乙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B不符合题意。题中甲说这次调研他不会参与,但又说在必要的时候会指导一下,这属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C不符合题意。题中甲说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回答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乙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5.解析:关键信息①: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关键信息②:是否排放氰化物及是否与鱼塘中鱼的死亡构成因果关系是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企业排污是否达标是确定排污者是否应受行政处罚的依据→可联系化工厂以不违法、不超标来免除民事责任,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答案示例:该化工厂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本案中,是否排放氰化物及是否与鱼塘中鱼的死亡构成因果关系是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企业排污是否达标是确定排污者是否应受行政处罚的依据。化工厂以不违法、不超标来免除民事责任,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11 / 11(共112张PPT)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能力进阶式教学·建议教学用时1课时]本 课 内 容 本课是本书的“破题”环节。本课依据逻辑是什么、逻辑思维有什么要求的思路,设计了两个框题。第一框介绍了“逻辑”语词的多种用法,在解释了“逻辑”的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的含义。第二框是在狭义逻辑的范围内展开的内容,主要介绍了狭义逻辑学特别是其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依据这些规律而确定的思维规范性要求。了解和掌握逻辑的四种基本含义,明确逻辑的真正意义,有利于把握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可以说本课第一框是第二框内容的铺垫,第二框是本课内容的重心,所以本课进阶式设置内容:“课前”供学生自主学习本课基础知识;“课堂”针对重难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课标 要求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续表CONTENTS目录1234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课时跟踪检测随堂训练·综合提能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NO.1系统预知教材一、“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不同用法1.“逻辑”的多种含义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_______”同义,或者指“逻辑______________”,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规律规律与规则2.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____________”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思维方法3.逻辑学的研究目的(1)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_______________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2)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实际思维(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逻辑学含 义 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____________,把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_____________。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意 义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_______。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基础微点拨辩证逻辑作为逻辑学的辩证法,研究反映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的人类思维的形态,即关于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辩证逻辑产生在形式逻辑之后,以辩证思维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2.关注推理问题推理的 构成 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_______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正确的 推理 决定 因素 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___________核心 任务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形式结构规律规则前提3.论证和论辩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______”的“_______”,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_______”。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论点论据论辩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必要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_____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基本 内容 通常用公式“____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确定性A是A基本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________,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逻辑 错误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__”或“偷换论题”认识 发展 ①条件变化不求同一: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②条件不变反对变更: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____________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同一性偷换概念复杂多样性续表微点拨“偷换概念”就是把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二者都没有做到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的同一性,都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必要性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__________的要求基本 内容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_______________基本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矛盾律必有一假逻辑 错误 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__”注意 问题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_______矛盾。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_______反映。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_____________的自相矛盾客观错误自相矛盾续表微点拨使用矛盾律要注意“三同一”的限制。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不能作出两个自相矛盾的断定。如果“三同一”的限制有一个改变,作出的断定即便形式上是互相矛盾的,那也不能构成真正的逻辑矛盾。(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必要性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_____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基本 内容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______________,其中必有一真自相矛盾同假基本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逻辑 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意义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___________能力有重要意义两不可逻辑思维续表微点拨排中律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认识对象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例如,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吃饭”,这句话是不违反排中律的。排中律只是要求对矛盾关系的思想不能都否定。(四)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地位 三者是____________的基本规律形成 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_____________自身的规律作用 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形式逻辑社会实践思维预习效果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提示: “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论证即论辩。( )提示: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3)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 √(4)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5)故意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提示: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6)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提示: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7“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下图中的三位同学在讨论学习逻辑的重要意义。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同学所说的“逻辑”特指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 ②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与“规律”同义,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③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狭义的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结构 ④三位同学所持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甲同学所说的“逻辑”特指“逻辑学”或逻辑知识,①错误。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客观规律,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②正确。丙同学所说的第二个“逻辑”指的是规律与规则,③错误。三位同学所持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肯定了思维方法的重要性,④正确。2.(教材P8“探究与分享”改编题)爱好逻辑的小华在网上购买逻辑学入门书籍。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的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是( )A.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B.形式逻辑包含逻辑学和辩证逻辑C.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包含辩证逻辑D.逻辑学包含辩证逻辑,辩证逻辑包含形式逻辑√解析: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学问称为形式逻辑,把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学问称为辩证逻辑。狭义的逻辑学通常指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辩证逻辑等。由以上分析可知,A应选。B、C、D均不是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不选。3.(教材P9“探究与分享”改编题)一天,初学逻辑的小明和小芳一起进行推理练习。小明: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小芳: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真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真的。这说明( )A.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唯一条件B.在形式逻辑中,前提的真实性对推理结果的真假无关紧要C.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D.形式逻辑结论的真假既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也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解析: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故A不选。在形式逻辑中,前提的真实性对推理结果的真假具有直接影响,故B不选。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但材料强调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不体现其核心任务,故C不选。两位同学进行推理的前提都是真的,推出的结论却不都是真的,这说明形式逻辑结论的真假既取决于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也取决于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故D正确。4.(教材P10“探究与分享”改编题)甲说:“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乙答:“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乙的回答( )A.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C.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解析:甲所说的“别人”,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乙故意将其偷换为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乙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B、C、D排除,A正确。5.(教材P12“探究与分享2”改编题)矛盾律要求思维具有一致性。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以下论断属于“自相矛盾”的有(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光既是波,又是粒子 ④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唐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方的形状不是圆,小明想画的形状是圆,又不是圆,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①符合题意。以蝉的叫声反衬出蝉不叫时树林的幽静,不是对同一对象作出的论断,因此没有自相矛盾,②不符合题意。波和粒子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属性,不是“A”和“非A”的关系,“光既是波,又是粒子”并不自相矛盾,③不符合题意。汉唐是两个朝代,中国的园林建筑始于汉或者始于唐,二者不能同时成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④符合题意。6.(教材P13“伟人名言”改编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物。”他实质上是强调了( )A.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B.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C.要避免思维中的自相矛盾D.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解析:材料中亚里士多德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强调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三、情境迁移应用7.有人说,论辩不过是抬杠耍嘴皮;又有人说,论辩不过是转得大些的脑筋急转弯而已;还有人说,论辩中抽到自己都不认可的立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获胜的。逻辑学中的论辩,指的是( )A.由前提推导出结论 B.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C.用来说服、反驳人的方式 D.思维中的规则解析:论辩在于说服人、反驳别人,C符合题意,排除A、B、D。√8.当有人说欧谛德谟克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就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而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所以没有人能说谎。”对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③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在欧谛德谟克的狡辩中,两次使用了“不存在的东西”这一语词,但其所表达的概念却是不同的。前者表达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概念,后者表达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他就是故意用后一概念去偷换了前一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欧谛德谟克是在通过偷换概念进行自我狡辩,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9.有人认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对这一观点是否合乎逻辑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不愿在是否面前明确表态,以求回避矛盾②若思维出现不一致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③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④人生在世是否有追求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思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对这一观点是否合乎逻辑的认识正确的是,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不愿在是否面前明确表态,以求回避矛盾,①③符合题意。若思维出现不一致的错误,违反了矛盾律而非排中律,②错误。人生在世是否有追求受是否具有科学思维的影响,但不取决于是否具有科学思维,④错误。故本题选B。10.课间,甲、乙两人讨论下午体育课的活动内容。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对甲、乙的表达评价正确的是( )①甲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②甲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思维存在不确定性 ③乙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④乙违反了辩证法的要求,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甲一会儿说应该打羽毛球,一会儿又说不应该打羽毛球,同时肯定了“应该打羽毛球”和“不应该打羽毛球”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因此甲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而不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①说法正确,②说法错误。针对甲的说法,乙说:“你的两种建议,我都不同意。”乙否定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根据排中律的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因此乙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说法正确。乙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而不是没能做到全面地看问题,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NO.2探究点(一) 如何保持思维的确定性|议|题|探|究| 一位作者在《为什么说每个人都应学点逻辑学》一文中提出,谈到逻辑学,大部分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印象中研究逻辑学的也都是些枯燥无味、只知道咬文嚼字的人,其实这是对逻辑学很大的误解。我想说的是,逻辑学也可以很有趣,并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运用与逻辑学有关的知识,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学过逻辑学,那么你就会发现我说的这段话的第一句就犯了一个逻辑错误,你知道是什么错误吗?问题设计:1.你知道材料中作者犯了什么逻辑错误吗?提示: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作者偷换了“研究逻辑学的人”与“逻辑学”的概念,犯的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2.这一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要重视对逻辑学的学习,学会正确运用逻辑规律,避免出现逻辑错误,增强表达力、说服力。|认|知|生|成| 同一律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思维对象 的同一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概念的 同一性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任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不能随意变换“判断的 同一性 同一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意更改续表探究点(二) 怎样保持思维的一致性和明确性|议|题|探|究| 材料一:全运会女子5 000米比赛,辽宁、山东、河北各派了三名运动员参加。赛前四名体育爱好者在一起预测比赛结果。甲断言:“辽宁队训练很扎实。这次比赛前三名非他们莫属。”乙则说:“金、银、铜,辽宁队最多拿一枚。”丙预测:“山东队或河北队会拿奖牌。”丁坚持:“第一名如果不是辽宁队,就该是山东队。”比赛结束后,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材料二:现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三个盒子,每个盒子上面写有一句话。红盒子上面写着“球不在黄盒子里面”,黄盒子上面写着“球在蓝盒子里面”,蓝盒子上面写着“球在黄盒子里面”。假如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球应该在哪个颜色的盒子里?小明说:“在蓝盒子里。”小华说:“在红盒子里。”小军说:“在黄盒子里。”问题设计:1.根据材料一,试推断该比赛最有可能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代表队,并写出推理过程。提示:①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是辽宁队,第三名是辽宁队。②甲的断定与丙的断定矛盾,已知四人中只有一人的预测是正确的,根据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预测是错误的。乙错误,那么辽宁队不只拿一枚奖牌;丁错误,那么第一名是河北队。因此,第一名是河北队,第二名是辽宁队,第三名是辽宁队。2.你觉得材料二中谁的观点是对的,请说明理由。提示:小明的观点是对的,球在蓝盒子里。理由:如果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假的,因为红盒子与蓝盒子上面写的话自相矛盾,根据矛盾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所以红盒子和蓝盒子上写的话必有一句是假的,则黄盒子上写的话一定是真的,即“球在蓝盒子里面”是真的。|认|知|生|成| 1.正确理解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关 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 别 含义 不同 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不同 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区 别 错误 不同 “自相矛盾”(“两可”) “两不可”作用 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 运用排中律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 系 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续表2.正确理解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关系 逻辑矛盾 辩证矛盾区 别 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事物的客观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允许逻辑矛盾是诡辩论的特征 承认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事物固有的矛盾二重性的判断,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从不同方面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并不违反矛盾律联 系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续表随堂训练·综合提能NO.31.列宁曾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②人们运用形式逻辑就能正确地认识外界事物③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④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一种超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值得推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既说明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产生离不开实践,也说明形式逻辑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①③正确。人的认识受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且“就能”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不值得推敲”的说法错误,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值得推敲,具有一定的意义,④排除。故本题选B。2.(2024·福建省高三期中联考)交通协管员在路口拦下一辆闯红灯的汽车,质问司机:“你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撞了行人怎么办?”司机答道:“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通规则?”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看,这位司机的回答( )A.符合同一律的要求,做到了“首尾一致”B.遵循了排中律的要求,避免了“两不可”的错误C.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作出“自相矛盾”的回答D.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解析:交通协管员质问司机怎么不遵守交通规则,司机却说:“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通规则?”这位司机的回答,中途改变了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D正确,A错误。这位司机的回答与排中律无关,B排除。这位司机的回答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与“自相矛盾”的回答无关,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3.(2024·山东泰安市高三质检)甲:“我认为火星上存在生命。”乙:“我坚持认为火星上没有生命存在。”对上述观点评论正确的是( )①这两个观点是不相容的,可以支持其中一个观点,但不能都支持 ②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真,则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的矛盾律 ③它们是互相矛盾的,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反之亦然 ④若认为两个观点同时为假,则符合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的排中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因此,甲、乙两人的观点是不相容的互相矛盾的关系,如果一个为真,另一个一定为假,不能两者都为真,①③正确。4.(2024·天津市南开区监测)逻辑思维是一种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理性认识客观对象,并满足逻辑学中的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要求,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要求的思维形式。以下甲和乙的对话中,违反排中律的是( )A.甲: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读书。乙:这个时间我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B.甲: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 乙:我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啊。C.甲对乙说:这次调研我不会参与,我只会在必要的时候指导一下你们。D.甲: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是啊,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解析: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因此,乙既不同意读书,也不同意不读书,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A符合题意。题中甲问:你是怎样认识孔乙己的?乙回答自己从来就不认识孔乙己,乙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B不符合题意。题中甲说这次调研他不会参与,但又说在必要的时候会指导一下,这属于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C不符合题意。题中甲说去年此时我们还在备战中考,乙回答今年我们都开始准备竞赛了,乙偷换了论题,违反了同一律,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5.(2024·湖北省部分市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陈某在村里一直承包鱼塘从事水产养殖,后该村引进一家化工厂,该化工厂位于鱼塘的东侧,其排水口与通向鱼塘的排水口相联通。4月20日晚,该地区降水量达到中到大雨。21日上午,陈某巡查鱼塘时发现鱼在跳动,后全部死亡,其发现化工厂有排水口通向鱼塘并排污。23日上午,该市环保局环境监测中心站、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到鱼塘进行水质取样化验,随后出具检测报告表明:鱼塘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0.038 mg/L,排水口废水中氰化物浓度达到1.28 mg/L,分别超过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中的7.6倍和256倍。氰化物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剧毒物品,且周围企业只有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氰化物。于是,陈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化工厂赔偿损失。而该化工厂辩称:化工厂排放废水中的氰化物是符合国家二类水标准的,是完全合法的,在本案中不应用渔业水质标准来衡量水质,请求驳回陈某的诉讼请求。请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评析化工厂的观点。解析:关键信息①: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相关知识→可联系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关键信息②:是否排放氰化物及是否与鱼塘中鱼的死亡构成因果关系是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企业排污是否达标是确定排污者是否应受行政处罚的依据→可联系化工厂以不违法、不超标来免除民事责任,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答案示例:该化工厂的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如下: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求遵循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本案中,是否排放氰化物及是否与鱼塘中鱼的死亡构成因果关系是承担民事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企业排污是否达标是确定排污者是否应受行政处罚的依据。化工厂以不违法、不超标来免除民事责任,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课时跟踪检测NO.4一、选择题1.从19世纪中期开始,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这说明( )A.逻辑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B.逻辑学主要研究数学逻辑C.逻辑学从不科学走向科学D.逻辑学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123456789101112131415√678910111213141234515解析:材料强调了逻辑研究对象的变化,说明逻辑学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B、C错误。2.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这样才能让人一看就懂,一眼就能明白整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一篇逻辑表达杂乱的文章,则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以至于读不到一半就不想读下去了。这启示我们( )①有内在逻辑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 ②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进行正确思维 ③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章的好坏没有影响 ④使用有效的逻辑推理,提高文章的内在逻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但有内在逻辑的文章不一定就是一篇好文章,①说法太绝对,不选。材料强调的是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启示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进行正确思维;使用有效的逻辑推理,提高文章的内在逻辑,②④符合题意。文章的具体内容、形式对文章的好坏都有影响,③错误。故本题选C。3.(2024·河北张家口市高三联考)小张对小李说:“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于是小李书写了红色两个字,对小张说:“你觉得热血沸腾了吗?”小李( )①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材料中小张说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指的是红颜色,而不是红色这两个字,小李的做法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④入选。排中律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①不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不选。4.(2024·江苏省高三模拟)2023年8月22日,贵州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黔南州荔波县民族体育活动中心篮球馆闭幕。来自全省各市州9支代表队共18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后,记者采访了甲、乙、丙三位获奖选手:“你们哪位是冠军?”其中一位获奖选手说:“我们各提示你一句话,且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然后你猜猜谁是冠军。”甲说:“不是我。”乙说:“也不是我。”丙说:“是乙。”记者停顿了一会儿,推理出了谁是冠军。记者推理的冠军和推理的依据分别是( )A.甲,矛盾律 B.乙,矛盾律C.丙,排中律 D.甲,排中律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乙和丙的话相互矛盾,已知三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按照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那么甲说的必是假话,甲说自己不是冠军,那么甲是冠军,A、B、C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D。5.(2024·福建龙岩市高三联考)2023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对此,美国一方面称日本排放福岛核污水无害,一反常态没有批评,放任日本排放;另一方面自己却抵制日本海产品,减少了海产品的进口量,充分反映出了美国在环保问题上的“双标”行为。由此可见,美国的“双标”行为( )①标准不一、混淆视听,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④偷换论题、偷换概念,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针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美国虽口头上支持日本行动,但行为上却抵制日本海产品,美国的“双标”行为标准不一、混淆视听,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故①正确。排中律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美国的“双标”行为违反了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要求,不涉及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②不选。美国的言行自相矛盾、前后不一,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即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故③正确。“偷换论题、偷换概念”指的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而“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指的是排中律,二者不能组合使用,故④不选。故本题选B。6.(2024·福建福州市八县市期中联考)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156789101112131423415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③铅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 ④铅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①说法错误。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铅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1567891011121314234157.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战胜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其中一项重要战略就是扩大内需。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对扩大内需的理解错在( )①不符合思维融贯一致的要求,违反了思维的矛盾律 ②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③在时间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没有保持确定性 ④思维过程中故意偷换概念,使思维出现不明确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漫画中的人物没有违反思维的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漫画中的人物对扩大内需的理解错在,在时间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没有保持确定性;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②③符合题意。偷换概念是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思维出现不明确性则是违反了思维的排中律,④排除。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14234158.(2024·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期中)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违反了矛盾律 ②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但是我对一位哲人的名言深信不疑——违反了矛盾律 ③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 ④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该说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违反矛盾律,①错误。“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但是我对一位哲人的名言深信不疑”,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②正确。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③错误。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④正确。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14234159.(2024·湖北六校新高考联盟联考)小赵、小刘、小王、小李四位同学中有一人为班级倒垃圾不留名。班长对此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小赵说:不是我 小刘说:是小李小王说:是小刘 小李说:不是我其中只有一人没说假话,那么是谁倒了垃圾呢?( )A.小李 B.小刘C.小王 D.小赵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根据矛盾律,小刘和小李的话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为只有一人说真话,所以小赵和小王说的都是假话。根据小赵的话为假,可推出是小赵倒了垃圾,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5678910111213142341510.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计划2030年前实现登月开展科学探索。该消息引起太空探索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登月就能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有人则认为“登月也不可能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种观点相互矛盾,我们只能支持其中之一 ②如果同时支持两种观点,则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③两种观点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 ④如果同时反对两种观点,则符合矛盾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为矛盾关系,我们只能支持其中之一,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①③正确。如果同时支持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则违背矛盾律的要求;如果同时反对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则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②④错误。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11.(2024·河北张家口市高三期末)“这座楼的房顶是又圆又方的。”这个命题( )①违反了排中律 ②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③违反了矛盾律 ④其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其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材料中的命题没有违反排中律,也没有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①④不符合题意。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材料中“这座楼的房顶是又圆又方的”,违反了矛盾律,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12.某地发生了一起案件,警方抓获了三名犯罪嫌疑人,这三人当中,有一个是主犯,一个是从犯,还有一个是无辜者。主犯想要逃避法律的制裁,说的话全是假话;从犯想要减轻罪行,说的话真真假假;无辜者想要洗脱嫌疑,说的话全是真话。当警察问及三人的职业时,他们的回答分别是:甲:我是商人,乙是出租车驾驶员,丙是建筑工人。乙:我是老师,丙是学生,至于甲嘛,你如果问他,他肯定说自己是商人。丙:我是公司职员,甲是建筑工人,乙是出租车驾驶员。通过三人的回答,能推理出主犯、从犯、无辜者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丙、甲√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如果甲说的是真话,那么甲和乙都说甲是商人是真的,甲和丙都说乙是出租车驾驶员也是真的,但是乙和丙中间必有一人说的话全假,上述推理不能成立,故甲不是无辜者,D排除。156789101112131423415如果乙说的是真话,而乙说甲是商人,甲也说自己是商人,那就是甲的话半真半假,丙的话全假,上述推理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所以丙是主犯,甲是从犯,乙是无辜者,C正确,B排除。如果丙说的是真话,那么甲与丙都说乙是出租车驾驶员就是真的,而乙说甲是商人,甲也说自己是商人,此时甲和乙的话都是半真半假,不符合要求,故丙不是无辜者,A排除。1567891011121314234√1513.(2024·河南开封市一模)课间休息时,两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对话。甲:下周的运动会你参加吗?乙:谁说我不参加?甲:你参加就报项目吧。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项目了。上述对话中乙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没有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56789101112131423415解析:材料中乙的话不能体现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没说参加也没说不参加,同时否定了“参加”与“不参加”,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142341514.下列观点都存在逻辑错误,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违反了同一律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你是人,你是猿进化而来的 违反了同一律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 违反了排中律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 违反了排中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中的“万能溶液”因没有器皿可用,所以是发明不出来的,该说法违反了矛盾律,并未违反同一律,①对应错误。“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中的人是指所有的人,是整体概念;“你是人”中的人是指你,是个体概念。这个判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对应正确。156789101112131423415“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中的“整整”和“一个多”前后矛盾,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违反了排中律,③对应错误。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④对应正确。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1423415156789101112131423415二、非选择题15.(2024·山东聊城高三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法庭在一次审理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甲法官说:“对该犯罪嫌疑人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丙法官说:“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处罚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156789101112131423415四位法官的话分别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基本规律?请指出所犯的错误。解析:有效信息①:甲法官说:“对该犯罪嫌疑人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可联系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是自相矛盾的。有效信息②: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可联系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从重处罚”与“又不能从轻处罚”是相互矛盾的,乙法官对此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156789101112131423415有效信息③:丙法官说:“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可联系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法庭要求法官们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而丙法官却评价“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偷换了论题。有效信息④: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处罚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可联系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丁法官把“从重处罚”与“不从重处罚”都进行了否定,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156789101112131423415答案示例:①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是自相矛盾的。②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从重处罚”与“又不能从轻处罚”是相互矛盾的,乙法官对此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156789101112131423415③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法庭要求法官们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而丙法官却评价“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偷换了论题。④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丁法官把“从重处罚”与“不从重处罚”都进行了否定,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课时跟踪检测(二) 把握逻辑要义一、选择题1.从19世纪中期开始,逻辑经常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研究。逻辑的范围非常广阔,从核心主题如对谬论和悖论的研究,到专门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确的推理和涉及因果关系的论证。这说明( )A.逻辑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B.逻辑学主要研究数学逻辑C.逻辑学从不科学走向科学D.逻辑学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2.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这样才能让人一看就懂,一眼就能明白整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而一篇逻辑表达杂乱的文章,则会让人感到难以理解,以至于读不到一半就不想读下去了。这启示我们( )①有内在逻辑的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 ②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进行正确思维 ③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文章的好坏没有影响 ④使用有效的逻辑推理,提高文章的内在逻辑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2024·河北张家口市高三联考)小张对小李说:“红色象征着热情,我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于是小李书写了红色两个字,对小张说:“你觉得热血沸腾了吗?”小李( )①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②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4.(2024·江苏省高三模拟)2023年8月22日,贵州省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在黔南州荔波县民族体育活动中心篮球馆闭幕。来自全省各市州9支代表队共188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后,记者采访了甲、乙、丙三位获奖选手:“你们哪位是冠军?”其中一位获奖选手说:“我们各提示你一句话,且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然后你猜猜谁是冠军。”甲说:“不是我。”乙说:“也不是我。”丙说:“是乙。”记者停顿了一会儿,推理出了谁是冠军。记者推理的冠军和推理的依据分别是( )A.甲,矛盾律 B.乙,矛盾律C.丙,排中律 D.甲,排中律5.(2024·福建龙岩市高三联考)2023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对此,美国一方面称日本排放福岛核污水无害,一反常态没有批评,放任日本排放;另一方面自己却抵制日本海产品,减少了海产品的进口量,充分反映出了美国在环保问题上的“双标”行为。由此可见,美国的“双标”行为( )①标准不一、混淆视听,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②骑墙居中、模棱两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③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④偷换论题、偷换概念,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2024·福建福州市八县市期中联考)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鲍西亚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她的父亲在临终前立下遗嘱,要求“猜匣为婚”:三个匣子中只有一个匣子里装着鲍西亚的照片,金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银匣子上刻着“肖像在金匣子中”,铅匣子上刻着“肖像不在此匣中”,这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为真。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①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必有一真 ③铅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为真 ④铅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为假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7.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发展行之有效的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应对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战胜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其中一项重要战略就是扩大内需。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对扩大内需的理解错在( )①不符合思维融贯一致的要求,违反了思维的矛盾律 ②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 ③在时间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没有保持确定性 ④思维过程中故意偷换概念,使思维出现不明确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8.(2024·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期中)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违反了矛盾律 ②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但是我对一位哲人的名言深信不疑——违反了矛盾律 ③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④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9.(2024·湖北六校新高考联盟联考)小赵、小刘、小王、小李四位同学中有一人为班级倒垃圾不留名。班长对此进行调查,调查情况如下:小赵说:不是我 小刘说:是小李小王说:是小刘 小李说:不是我其中只有一人没说假话,那么是谁倒了垃圾呢?( )A.小李 B.小刘C.小王 D.小赵10.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了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计划2030年前实现登月开展科学探索。该消息引起太空探索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有人认为“登月就能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有人则认为“登月也不可能看到月球上的外星人基地”。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种观点相互矛盾,我们只能支持其中之一 ②如果同时支持两种观点,则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③两种观点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 ④如果同时反对两种观点,则符合矛盾律的要求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1.(2024·河北张家口市高三期末)“这座楼的房顶是又圆又方的。”这个命题( )①违反了排中律 ②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 ③违反了矛盾律 ④其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2.某地发生了一起案件,警方抓获了三名犯罪嫌疑人,这三人当中,有一个是主犯,一个是从犯,还有一个是无辜者。主犯想要逃避法律的制裁,说的话全是假话;从犯想要减轻罪行,说的话真真假假;无辜者想要洗脱嫌疑,说的话全是真话。当警察问及三人的职业时,他们的回答分别是:甲:我是商人,乙是出租车驾驶员,丙是建筑工人。乙:我是老师,丙是学生,至于甲嘛,你如果问他,他肯定说自己是商人。丙:我是公司职员,甲是建筑工人,乙是出租车驾驶员。通过三人的回答,能推理出主犯、从犯、无辜者分别是( )A.甲、乙、丙 B.甲、丙、乙C.丙、甲、乙 D.乙、丙、甲13.(2024·河南开封市一模)课间休息时,两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对话。甲:下周的运动会你参加吗?乙:谁说我不参加?甲:你参加就报项目吧。乙:我要是参加早就报项目了。上述对话中乙的回答( )A.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B.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没有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4.下列观点都存在逻辑错误,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违反了同一律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你是人,你是猿进化而来的 违反了同一律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 违反了排中律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 违反了排中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5.(2024·山东聊城高三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法庭在一次审理案件时,四位法官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甲法官说:“对该犯罪嫌疑人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丙法官说:“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处罚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四位法官的话分别违反了形式逻辑的什么基本规律?请指出所犯的错误。课时跟踪检测(二)1.选D 材料强调了逻辑研究对象的变化,说明逻辑学的内涵也是不断变化的,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B、C错误。2.选C 一篇好的文章,必须要有内在的逻辑,但有内在逻辑的文章不一定就是一篇好文章,①说法太绝对,不选。材料强调的是评判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启示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进行正确思维;使用有效的逻辑推理,提高文章的内在逻辑,②④符合题意。文章的具体内容、形式对文章的好坏都有影响,③错误。故本题选C。3.选D 材料中小张说一看到红色就热血沸腾,指的是红颜色,而不是红色这两个字,小李的做法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③④入选。排中律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①不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材料中小李的做法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不选。4.选D 乙和丙的话相互矛盾,已知三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按照排中律,两个相互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那么甲说的必是假话,甲说自己不是冠军,那么甲是冠军,A、B、C错误,D正确。故本题选D。5.选B 针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美国虽口头上支持日本行动,但行为上却抵制日本海产品,美国的“双标”行为标准不一、混淆视听,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故①正确。排中律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美国的“双标”行为违反了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要求,不涉及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故②不选。美国的言行自相矛盾、前后不一,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即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故③正确。“偷换论题、偷换概念”指的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而“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指的是排中律,二者不能组合使用,故④不选。故本题选B。6.选D 根据矛盾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①说法错误。根据排中律,金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与银匣子上的“肖像在金匣子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而三句话中只有一句话是真的,所以铅匣子上的“肖像不在此匣中”一定是假的,③说法错误,②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7.选C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漫画中的人物没有违反思维的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漫画中的人物对扩大内需的理解错在,在时间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思维没有保持确定性;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不同一,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②③符合题意。偷换概念是违反了思维的同一律,思维出现不明确性则是违反了思维的排中律,④排除。故本题选C。8.选C 在不同时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该说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违反矛盾律,①错误。“我不相信任何人的话,但是我对一位哲人的名言深信不疑”,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了矛盾律,②正确。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③错误。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④正确。故本题选C。9.选D 根据矛盾律,小刘和小李的话自相矛盾,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为只有一人说真话,所以小赵和小王说的都是假话。根据小赵的话为假,可推出是小赵倒了垃圾,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10.选B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为矛盾关系,我们只能支持其中之一,如果一个为真,则另一个一定为假,①③正确。如果同时支持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则违背矛盾律的要求;如果同时反对两种互相矛盾的观点,则违背排中律的要求,②④错误。11.选C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其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材料中的命题没有违反排中律,也没有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①④不符合题意。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材料中“这座楼的房顶是又圆又方的”,违反了矛盾律,不符合思维一致性的要求,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2.选C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如果甲说的是真话,那么甲和乙都说甲是商人是真的,甲和丙都说乙是出租车驾驶员也是真的,但是乙和丙中间必有一人说的话全假,上述推理不能成立,故甲不是无辜者,D排除。如果乙说的是真话,而乙说甲是商人,甲也说自己是商人,那就是甲的话半真半假,丙的话全假,上述推理符合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所以丙是主犯,甲是从犯,乙是无辜者,C正确,B排除。如果丙说的是真话,那么甲与丙都说乙是出租车驾驶员就是真的,而乙说甲是商人,甲也说自己是商人,此时甲和乙的话都是半真半假,不符合要求,故丙不是无辜者,A排除。13.选C 材料中乙的话不能体现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没说参加也没说不参加,同时否定了“参加”与“不参加”,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4.选C “我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中的“万能溶液”因没有器皿可用,所以是发明不出来的,该说法违反了矛盾律,并未违反同一律,①对应错误。“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中的人是指所有的人,是整体概念;“你是人”中的人是指你,是个体概念。这个判断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②对应正确。“他整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离开”中的“整整”和“一个多”前后矛盾,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违反了排中律,③对应错误。他的能力说不上强,也说不上不强,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④对应正确。故本题选C。15.解析:有效信息①:甲法官说:“对该犯罪嫌疑人既要从重处罚,又要从轻处罚”→可联系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是自相矛盾的。有效信息②:乙法官说:“既不能从重处罚,又不能从轻处罚”→可联系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从重处罚”与“又不能从轻处罚”是相互矛盾的,乙法官对此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有效信息③:丙法官说:“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可联系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法庭要求法官们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而丙法官却评价“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偷换了论题。有效信息④:丁法官说:“我看从重处罚和不从重处罚都不好”→可联系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丁法官把“从重处罚”与“不从重处罚”都进行了否定,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答案示例:①甲法官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既要从重处罚”与“又要从轻处罚”是自相矛盾的。②乙法官违反了排中律。“既不能从重处罚”与“又不能从轻处罚”是相互矛盾的,乙法官对此都进行了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③丙法官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法庭要求法官们对某一个犯罪嫌疑人的量刑问题进行讨论,而丙法官却评价“该犯罪嫌疑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青年”,偷换了论题。④丁法官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丁法官把“从重处罚”与“不从重处罚”都进行了否定,是“两不可”的一种表现。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docx 第一单元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pptx 课时跟踪检测(二) 把握逻辑要义.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