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七课 第1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七课 第1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本课 内容 本课是第六课内容的继续,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与第六课学过的“演绎推理”属于推理依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区分的三种类型,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本课共两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及两种类型,阐述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阐明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要求,阐释了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阐释了类比推理的含义,揭示了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阐释了类比与比较、比喻之间的不同之处,说明了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了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阐述了类比推理的作用。 本课两框内容是并列关系,且都是重点知识,故采用“一课时学习一框题”的模式
课标 要求   了解推理的类型,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第1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能力进阶式教学·建议教学用时1课时]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______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类型
(1)完全归纳推理
含义 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特征 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__________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__________,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局限 性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
(2)不完全归纳推理
含 义 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特 征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________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______的
方 法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__________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微|观|察|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在论证“谁是老师”时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①真实: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__________都是真实的。
②全面: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可靠程度的方法
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
②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______联系。
2.因果联系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_____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2)常用的探求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和剩余法。
|议|题|探|究| 
材料一:一个农夫在野外抓到一只火鸡,带回家喂食饲养。火鸡畏畏缩缩地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我好吃的?嗯,肯定有阴谋。”一个月过去了,农夫每天一日三餐准时给它送饭。火鸡也放下戒心,它想:“日久见人心,这是个好人!”几个月过去了,农夫将火鸡放进烤箱烤了。
材料二: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医为了确定被上诉人付某是否对普鲁卡因有过敏反应时,作了如下司法鉴定:先用2%的普鲁卡因滴入付某的左眼,(为排除被试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谎称其滴入的是生理盐水)付某呈过敏反应;稍后,又用生理盐水滴入付某的右眼,却未发现付某有过敏反应。据此,法医作出了“被上诉人付某对普鲁卡因有过敏反应”的司法鉴定结论。
材料三: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科学工作者发现每当晴天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每当阴天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由此,科学工作者们得出结论: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的原因是它们利用太阳来定方向。
问题设计:
1.结合材料一,思考火鸡犯了什么错误?
2.结合材料二,上述鉴定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3.材料三体现了探求因果关系的哪种方法?
|认|知|生|成| 
1.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项目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区别 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认识的全部对象 某类认识的部分对象
结论与前提的关系 没有超出前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的范围
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结构正确,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出真结论,是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即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真
联 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
2.全面理解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1)求同法:异中求同
阐释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范围 常在观察认识对象时使用
要求 ①多观察该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 ②排除与被研究对象无因果联系的相同情况
(2)求异法:同中求异
阐释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范围 在科学实验中常被采用,而且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要求 ①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 ②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种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3)共变法:求量的变化
阐释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范围 在很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一般适用于量的变化的场合
要求 ①共变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结论就不可靠。 ②我们可把差异法看作共变法的特殊场合
(4)求同求异并用法:既求同也求异
阐释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范围 在无法满足求同法和求异法对“其他情况”严格的条件要求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求同与求异的推广形式
要求 不能把求同求异并用法跟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简单相加混同起来
(5)剩余法:从余果求余因
阐释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范围 常被应用于科学探索和司法工作中
要求 剩余法必须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使用
一、微点澄清判断
(1)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
(2)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
(3)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
(4)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  )
(5)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
(6)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59“探究与分享”改编题)如果从某只口袋中第一次摸出的是一个红玻璃球;第二次摸出的是一个蓝玻璃球;第三次摸出的是一个绿玻璃球;第四次、第五次摸出的都是白玻璃球,那么,我们即使不再继续摸下去,通过归纳推理也可以得出结论(  )
A.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红玻璃球
B.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白玻璃球
C.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绿玻璃球
D.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玻璃球
2.(教材P60“示例评析1”改编题)“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可以热到发红。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这一推理属于(  )
A.演绎推理 B.联言推理
C.完全归纳推理 D.不完全归纳推理
3.(教材P61“示例评析”改编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由此可见,守株待兔者(  )
①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②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③把必然联系当成了偶然联系 
④没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教材P63“示例评析”改编题)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从思维的角度看,此人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同求异共用法
C.求异法 D.剩余法
三、情境迁移应用
 5.一个患头痛病的樵夫上山砍柴,不慎碰破足趾,却感到头不痛了。后来头痛复发,他又偶然碰破了足趾,头痛又好了。以后头痛时,他就刺破足趾来治疗头痛。一位郎中据此经过反复针刺实验,发现这个地方就是针灸穴位中的“大敦穴”。大敦穴的发现(  )
①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 
②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该推理的真理性 
③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和可推理性 
④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海南高考)在一次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活动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小谢同学用以下语句表达对本次活动的感悟,其中属于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的是(  )
A.人心齐,泰山移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一寸光阴一寸金
7.船舶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有人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 ℃时可以坚持15分钟;在2.5 ℃时,是30分钟;在5 ℃时,是1小时;在10 ℃时,是3小时;在25 ℃时,是一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获得这一结论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中的什么方法?(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8.化学课上,张老师演示了两个教学实验: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后,有O2缓慢产生;另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后迅速撒入少量MnO2,这时立即有大量的O2产生。张老师由此得出:MnO2是O2快速产生的原因。下列选项运用方法与张老师一致的是(  )
A.同一品牌的化妆品价格越高卖得越火。由此可见,消费者喜欢价格高的化妆品
B.居里夫人在沥青矿物中提取放射性元素时发现,从一定量的沥青矿物中提取的全部纯铀的放射线强度比同等数量的沥青矿物的放射线强度低数倍。她据此推断,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C.统计分析发现,30岁至60岁之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有理由相信:岁月是勇敢的腐蚀剂
D.将闹钟放在玻璃罩里,使它打铃,可以听到铃声;然后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空,再使闹钟打铃,就听不到铃声了。由此可见,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第1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 
(一)1.一般性 2.(1)每个对象 保真关系
(2)部分对象 或然 因果关系
[微观察]
提示:韩愈在总结归纳时,对“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这两种情况进行了论证,因此属于完全归纳推理。
(二)1.(1)①每个前提 (2)②因果 2.(1)引起 被引起 固有
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
1.提示:火鸡只根据农夫用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给它送一日三餐这个事实,就简单地得出了“日久见人心,这是个好人”的结论,还认为这个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2.提示:运用了求异法,在“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种场合中,通过排除相同的相关因素,寻找唯一不同的因素而得出结论。
3.提示:求同求异并用法。“每当晴天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这是求同;“每当晴天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和“每当阴天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这是求异。
随堂:即时训练·质量评价
一、(1)提示:×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提示:× 不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3)提示:× 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4)提示:× 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的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5)提示:√
(6)提示:√
二、1.选D 口袋中的玻璃球不可能一直摸下去,通过只考察一部分就可以推理出结论,这是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推出D项是正确的。
2.选D 从“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等许多能够产生热的若干个别情况,概括得出“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的一般性结论,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D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选D 守株待兔者把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没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②④正确,排除①③。
4.选C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体现了用求异法探求因果联系,C正确,A、B、D不选。
三、5.选B 大敦穴的发现过程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①④正确。材料不涉及推理真理性的检验,②不符合题意。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而不是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③错误。
6.选B 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可以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B符合题意。仅通过“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归纳出“人心齐,泰山移”,不能全面归纳研学活动的感悟,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悟,C不符合题意。本次研学活动,虽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但用“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能真正表达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的感悟,D不符合题意。
7.选C 题中水温在变化,同时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也在变化,这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符合共变法的特征,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8.选D 根据材料可知,张老师采取“求异法”的方式探索MnO2与O2的因果关系,D也是采取“求异法”的方式,得出空气与声音传播的关系,D正确。“价格越高卖得越火”说明采取的是“共变法”,A不符合题意。居里夫人是先发现放射线强度有一部分无法解释,然后断定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属于典型的“剩余法”,B不符合题意。“年纪越大胆子越小”说明采取的是“共变法”,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7 / 7(共77张PPT)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本课 内容  本课是第六课内容的继续,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与第六课学过的“演绎推理”属于推理依据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区分的三种类型,三者属于并列关系。本课共两框,第一框“归纳推理及其方法”阐述了归纳推理的含义及两种类型,阐述了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阐明了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性要求,阐释了探求事物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本课 内容  第二框“类比推理及其方法”阐释了类比推理的含义,揭示了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阐释了类比与比较、比喻之间的不同之处,说明了类比推理的方法,阐明了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要求,阐述了类比推理的作用。
本课两框内容是并列关系,且都是重点知识,故采用“一课时学习一框题”的模式
课标 要求 了解推理的类型,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续表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第1框
[能力进阶式教学·建议教学用时1课时]  
CONTENTS
目录
1
2
3
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
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
随堂:即时训练·质量评价
4
课时跟踪检测
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
NO.1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含义
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__________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类型
(1)完全归纳推理
一般性
含 义 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特 征 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____________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局 限 性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
每个对象
保真关系
续表
(2)不完全归纳推理
含 义 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
特 征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___________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________的
方 法 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_______________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部分对象
或然
因果关系
微观察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在论证“谁是老师”时运用了哪种推理方法?
提示:韩愈在总结归纳时,对“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这两种情况进行了论证,因此属于完全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提高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
①真实: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____________都是真实的。
②全面: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可靠程度的方法
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
②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___________联系。
每个前提
因果
2.因果联系
(1)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_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_________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2)常用的探求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和剩余法。
引起
被引起
固有
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
NO.2
|议|题|探|究| 
材料一:一个农夫在野外抓到一只火鸡,带回家喂食饲养。火鸡畏畏缩缩地想:“这个人为什么会给我好吃的?嗯,肯定有阴谋。”一个月过去了,农夫每天一日三餐准时给它送饭。火鸡也放下戒心,它想:“日久见人心,这是个好人!”几个月过去了,农夫将火鸡放进烤箱烤了。
材料二: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医为了确定被上诉人付某是否对普鲁卡因有过敏反应时,作了如下司法鉴定:先用2%的普鲁卡因滴入付某的左眼,(为排除被试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谎称其滴入的是生理盐水)付某呈过敏反应;稍后,又用生理盐水滴入付某的右眼,却未发现付某有过敏反应。据此,法医作出了“被上诉人付某对普鲁卡因有过敏反应”的司法鉴定结论。
材料三:很久以前,人们发现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科学工作者发现每当晴天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反之,每当阴天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由此,科学工作者们得出结论:有些鸟能远行万里而不迷失方向的原因是它们利用太阳来定方向。
问题设计:
1.结合材料一,思考火鸡犯了什么错误?
提示:火鸡只根据农夫用一个月的时间每天给它送一日三餐这个事实,就简单地得出了“日久见人心,这是个好人”的结论,还认为这个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2.结合材料二,上述鉴定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提示:运用了求异法,在“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种场合中,通过排除相同的相关因素,寻找唯一不同的因素而得出结论。
3.材料三体现了探求因果关系的哪种方法?
提示:求同求异并用法。“每当晴天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这是求同;“每当晴天能见到太阳时,这些鸟都能确定其飞行的正确方向”和“每当阴天见不到太阳时,它们就会迷失方向”,这是求异。

|认|知|生|成| 
1.比较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项目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区 别 考察对象的范围 某类认识的全部对象 某类认识的部分对象
结论与前提的关系 没有超出前 提断定的范围 超出了前提断定
的范围
区 别 结论的可靠性 只要前提为真,推理结构正确,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出真结论,是必然推理 或然推理,即便前提都为真,结论也未必真
联 系 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 续表
2.全面理解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1)求同法:异中求同
阐释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范围 常在观察认识对象时使用
要求 ①多观察该现象出现的不同场合。
②排除与被研究对象无因果联系的相同情况
(2)求异法:同中求异
阐释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范围 在科学实验中常被采用,而且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要求 ①两场合有无其他的差异情况。
②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种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整个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3)共变法:求量的变化
阐释 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范围 在很多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一般适用于量的变化的场合
要求 ①共变法只在单一原因和单一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应用,否则结论就不可靠。②我们可把差异法看作共变法的特殊场合
(4)求同求异并用法:既求同也求异
阐释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范围 在无法满足求同法和求异法对“其他情况”严格的条件要求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求同与求异的推广形式
要求 不能把求同求异并用法跟求同法和求异法的简单相加混同起来
(5)剩余法:从余果求余因
阐释 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范围 常被应用于科学探索和司法工作中
要求 剩余法必须在判明了被考察对象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使用
随堂:即时训练·质量评价
NO.3
一、微点澄清判断
(1)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
提示: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
提示:不完全归纳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
×
(3)完全归纳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
提示: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4)不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推理。(  )
提示:由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的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
×
(5)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
(6)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


二、教材资源发掘
1.(教材P59“探究与分享”改编题)如果从某只口袋中第一次摸出的是一个红玻璃球;第二次摸出的是一个蓝玻璃球;第三次摸出的是一个绿玻璃球;第四次、第五次摸出的都是白玻璃球,那么,我们即使不再继续摸下去,通过归纳推理也可以得出结论(  )
A.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红玻璃球
B.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白玻璃球
C.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绿玻璃球
D.这只口袋中的东西都是玻璃球

解析:口袋中的玻璃球不可能一直摸下去,通过只考察一部分就可以推理出结论,这是典型的不完全归纳推理。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推出D项是正确的。
2.(教材P60“示例评析1”改编题)“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手便暖和起来;我们敲击冰冷的石块,石块能发出火光;我们用锤子不断锤击铁块,铁块可以热到发红。由此可知: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这一推理属于(  )
A.演绎推理 B.联言推理
C.完全归纳推理 D.不完全归纳推理

解析:从“我们摩擦冻僵了的双手”等许多能够产生热的若干个别情况,概括得出“物体运动能够产生热”的一般性结论,是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D项符合题意,应入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3.(教材P61“示例评析”改编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由此可见,守株待兔者(  )
①犯了“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②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③把必然联系当成了偶然联系
④没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守株待兔者把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没有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②④正确,排除①③。
4.(教材P63“示例评析”改编题)有人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于其他条件都相同,此人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从思维的角度看,此人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同求异共用法
C.求异法 D.剩余法

解析: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体现了用求异法探求因果联系,C正确,A、B、D不选。
三、情境迁移应用
5.一个患头痛病的樵夫上山砍柴,不慎碰破足趾,却感到头不痛了。后来头痛复发,他又偶然碰破了足趾,头痛又好了。以后头痛时,他就刺破足趾来治疗头痛。一位郎中据此经过反复针刺实验,发现这个地方就是针灸穴位中的“大敦穴”。大敦穴的发现(  )
①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 ②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该推理的真理性 ③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客观性和可推理性 ④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大敦穴的发现过程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的过程,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①④正确。材料不涉及推理真理性的检验,②不符合题意。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而不是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③错误。
6.(2023·海南高考)在一次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活动结束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小谢同学用以下语句表达对本次活动的感悟,其中属于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的是(  )
A.人心齐,泰山移   B.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D.一寸光阴一寸金

解析:本次研学活动中,同学们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学习传统黎锦技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可以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推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B符合题意。仅通过“齐心协力穿过雨林险境”归纳出“人心齐,泰山移”,不能全面归纳研学活动的感悟,A不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感悟,C不符合题意。本次研学活动,虽然大家意犹未尽,感叹时光短暂,但用“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能真正表达对海南黎族传统村落的研学活动的感悟,D不符合题意。
7.船舶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有人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 ℃时可以坚持15分钟;在2.5 ℃时,是30分钟;在5 ℃时,是1小时;在10 ℃时,是3小时;在25 ℃时,是一昼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获得这一结论运用的是探求因果联系中的什么方法?(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解析:题中水温在变化,同时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也在变化,这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符合共变法的特征, C符合题意,A、B、D与题意不符。
8.化学课上,张老师演示了两个教学实验: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后,有O2缓慢产生;另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后迅速撒入少量MnO2,这时立即有大量的O2产生。张老师由此得出:MnO2是O2快速产生的原因。下列选项运用方法与张老师一致的是(  )
A.同一品牌的化妆品价格越高卖得越火。由此可见,消费者喜欢价格高的化妆品
B.居里夫人在沥青矿物中提取放射性元素时发现,从一定量的沥青矿物中提取的全部纯铀的放射线强度比同等数量的沥青矿物的放射线强度低数倍。她据此推断,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C.统计分析发现,30岁至60岁之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有理由相信:岁月是勇敢的腐蚀剂
D.将闹钟放在玻璃罩里,使它打铃,可以听到铃声;然后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空,再使闹钟打铃,就听不到铃声了。由此可见,空气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老师采取“求异法”的方式探索MnO2与O2的因果关系,D也是采取“求异法”的方式,得出空气与声音传播的关系,D正确。“价格越高卖得越火”说明采取的是“共变法”,A不符合题意。居里夫人是先发现放射线强度有一部分无法解释,然后断定沥青矿物中还存在其他放射性更强的元素,属于典型的“剩余法”,B不符合题意。“年纪越大胆子越小”说明采取的是“共变法”,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课时跟踪检测
NO.4
一、选择题
1.财务室内有两个保险箱,一个重900千克,另一个重90千克,均被搬动过,因此,此起盗窃案可能是两个人合伙作案。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这是哪种推理?是否正确?(  )
A.成立  假言推理  正确
B.成立 归纳推理 正确
C.不成立 归纳推理 不正确
D.不成立 演绎推理 不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7
8
9
10
11
12
13
1
2
3
4
5
解析:此推理为归纳推理。9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可搬动,但90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是搬不动的,因此两个人合伙作案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此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入选,排除A、B、D。
2.(2024·武汉市江岸区高三调考)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强大起来后纷纷扮演“霸王”角色。西方学者据此认为:“国强必霸”是历史兴衰的规律,任何国家都不会例外,中国也不会例外。下列关于西方学者的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
①属于演绎推理,其推理结论具有必然性
②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③其推理的前提不正确,因此无法推导出正确结论
④其推理结构正确,可以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其推理结论具有必然性,但材料未涉及演绎推理,①不符合题意。西方学者的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②正确。西方学者的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推理的前提不正确,结构不正确,因此无法推导出正确结论,③正确,④错误。
3.(2024·江苏高考模拟卷)古人为了顺应农时,更好地进行生产,发现如果有两个二月、两个立春,当年的春季有可能会偏冷,秋季会比较干旱。因此总结了“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等农业谚语。由此可见(  )
A.“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是一个必然推理
B.农业谚语一般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认识
C.“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运用的是抽象思维
D.农业谚语具有客观性、间接性和可检验性的特征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农业谚语一般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是人们通过归纳的方式形成的认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B符合题意。“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个或然推理,A说法错误。“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运用的是形象思维,C说法错误。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的特征,农业谚语不一定都是科学的,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文中运用的推理方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中运用的推理方法是或然推理 ②作者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的属性进行类比推理 ③文中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④“守株待兔”所体现的推理方法与其存在一致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题中列举一些古人的例子,然后得出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是或然推理,①正确,②③错误。“守株待兔”所体现的推理方法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与题中运用的推理方法存在一致性,④符合题意。
5.有一箱苹果,小明拿了其中3个尝一尝是甜的,于是得出结论:这箱苹果是甜的。上述推理方法属于(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D.完全归纳推理
解析:用3个苹果是甜的推出整箱苹果是甜的,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C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6.(2024·浙江省浙北三校联考)壮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丢;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旱豇豆,涝小豆,不旱不涝收绿豆……以前种地没有机械化,也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靠的都是人们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  )
①是人们通过观察农业生产的全部现象总结出来的 ②是通过寻找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③是通过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得出的具有或然性的结论 ④说明推理能够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和本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以前种地没有机械化,也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通过寻找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积累经验,更好服务日常的生产活动,这说明推理能够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和本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考察的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全部现象”说法错误,①排除。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③错误。故本题选D。
7.Y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引起Z现象的原因。某研究者注意到,X现象总是先于Y和Z现象出现。因此,他假设,引起Z现象的原因是X而非Y。以下哪项观察结果,能最有力地支持该研究者的上述假设(  )
A.在X出现但Y不出现的情况下,X出现后Z通常也出现
B.在X出现后Y也出现的情况下,Z通常随着Y出现
C.在Y出现但X不出现的情况下,Z通常随着Y出现
D.在Y出现但Z不出现的情况下,X通常先于Y出现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本题中Z在一个场合出现了,在另一个场合却没有出现,而这两个场合不同的是X、Y分别出现。支持研究者的这一假设最好使用求异法,A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8.人们很早就知道,种植豌豆、蚕豆、大豆等豆类植物,不仅不需要给土壤施氮肥,还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种植其他植物就没有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豆类植物的根部有称作根瘤的突起物,其他植物没有。由此,人们得出结论:豆类植物的根瘤能使土壤增加氮。人们运用的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剩余法

解析: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作求同求异并用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既求同也求异”,故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9.(2024·江苏省高三大联考)在海王星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道同人们所计算出来的轨道在四个点上有偏差。科学家依据已知的天文事实,确定了三个点上的偏差是由已知的三颗行星的引力造成的,于是推断第四点的偏差一定是由某个尚未观察到的行星引起的。后来的科学家计算了能够引起这样的偏差的行星所应该在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在与计算结果相差不到1度的地方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即海王星。天文学家发现海王星的过程运用了(  )
A.共变法 B.求同法
C.求异法 D.剩余法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科学家依据已知的天文事实,确定了三个点上的偏差是由已知的三颗行星的引力造成的,于是推断第四点的偏差一定是由某个尚未观察到的行星引起的,运用了剩余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0.(2024·福建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联考)小王为图便宜花50块钱买了一件衣服,但洗过一次之后就变形了;后来他又用30块钱买了一双鞋,穿了不久鞋底就破了。于是他见人就说:“便宜没好货,以后再也不买便宜货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王运用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②小王运用了简单的演绎推理 ③这个推理的形式是完全错误的 ④小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小王的两次便宜购物经历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其结论是一种或然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小王是通过列举部分认识对象而得出的结论,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故②不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该推理的形式有其合理性,只是所采取的样本比较少,故③排除。故本题选B。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1.(2024·天津市武清区高三质检)求异法是人们探求因果联系的常用方法。下列属于运用求异法的是(  )
A.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久坐状态与负面情绪密切相关,中断久坐状态并进行适当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压力
B.研究显示,十分钟的短时课间身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注意力及自尊,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表现
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睡了一觉的受试者记忆词组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完全没合眼的人。由此可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D.有人调查了若干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地区,发现其他情况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些地方的普法教育做得很好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解析: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C运用的是求异法,符合题意。A运用的是共变法,不符合题意。B属于科学归纳推理,不符合题意。D运用的是求同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时,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于是他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黄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知道后心里很不满意,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他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苏东坡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说明苏东坡的续诗为什么会犯逻辑错误。
(2)这个事例对我们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有什么启示?
解析:第(1)问,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结合材料可以看出,苏东坡考察的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第(2)问,可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程度的方法进行分析。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答案示例:(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的错误。“轻率概括”就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
(2)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第二,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广些;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不能犯“轻率概括”的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3.(2024·北京朝阳高三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有同学通过实验发现: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形状不同的钟摆,如果它们的长度相同,它们的摆动周期也就相同。由于在摆动周期相同的许多具体场合中,钟摆的长度都相同,因此得出结论:钟摆的长度与钟摆的摆动周期有因果联系。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1)结合材料说明该同学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2)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想探求白薯种经过温水浸泡后种植是否会影响白薯产量。请说明如何运用求异法解答这个问题。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3
4
答案示例:(1)求同法。被考察的现象a是钟摆的摆动周期相同,共同因素A是钟摆的长度相同,从而得出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的结论,这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求同法。
(2)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课时跟踪检测(十)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选择题
1.财务室内有两个保险箱,一个重900千克,另一个重90千克,均被搬动过,因此,此起盗窃案可能是两个人合伙作案。这一结论是否成立?这是哪种推理?是否正确?(  )
A.成立  假言推理  正确
B.成立 归纳推理 正确
C.不成立 归纳推理 不正确
D.不成立 演绎推理 不正确
2.(2024·武汉市江岸区高三调考)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强大起来后纷纷扮演“霸王”角色。西方学者据此认为:“国强必霸”是历史兴衰的规律,任何国家都不会例外,中国也不会例外。下列关于西方学者的推理分析正确的是(  )
①属于演绎推理,其推理结论具有必然性
②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
③其推理的前提不正确,因此无法推导出正确结论
④其推理结构正确,可以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24·江苏高考模拟卷)古人为了顺应农时,更好地进行生产,发现如果有两个二月、两个立春,当年的春季有可能会偏冷,秋季会比较干旱。因此总结了“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等农业谚语。由此可见(  )
A.“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是一个必然推理
B.农业谚语一般是通过不完全归纳推理形成的认识
C.“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运用的是抽象思维
D.农业谚语具有客观性、间接性和可检验性的特征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对文中运用的推理方法,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文中运用的推理方法是或然推理 ②作者根据事物之间相似的属性进行类比推理 ③文中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④“守株待兔”所体现的推理方法与其存在一致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有一箱苹果,小明拿了其中3个尝一尝是甜的,于是得出结论:这箱苹果是甜的。上述推理方法属于(  )
A.演绎推理 B.类比推理
C.不完全归纳推理 D.完全归纳推理
6.(2024·浙江省浙北三校联考)壮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丢;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旱豇豆,涝小豆,不旱不涝收绿豆……以前种地没有机械化,也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靠的都是人们积累的经验。这些经验(  )
①是人们通过观察农业生产的全部现象总结出来的
②是通过寻找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③是通过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得出的具有或然性的结论 ④说明推理能够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和本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Y现象一直被认为是引起Z现象的原因。某研究者注意到,X现象总是先于Y和Z现象出现。因此,他假设,引起Z现象的原因是X而非Y。以下哪项观察结果,能最有力地支持该研究者的上述假设(  )
A.在X出现但Y不出现的情况下,X出现后Z通常也出现
B.在X出现后Y也出现的情况下,Z通常随着Y出现
C.在Y出现但X不出现的情况下,Z通常随着Y出现
D.在Y出现但Z不出现的情况下,X通常先于Y出现
8.人们很早就知道,种植豌豆、蚕豆、大豆等豆类植物,不仅不需要给土壤施氮肥,还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种植其他植物就没有这种现象。研究发现,豆类植物的根部有称作根瘤的突起物,其他植物没有。由此,人们得出结论:豆类植物的根瘤能使土壤增加氮。人们运用的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求同求异并用法 D.剩余法
9.(2024·江苏省高三大联考)在海王星还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天文学家发现天王星的实际运行轨道同人们所计算出来的轨道在四个点上有偏差。科学家依据已知的天文事实,确定了三个点上的偏差是由已知的三颗行星的引力造成的,于是推断第四点的偏差一定是由某个尚未观察到的行星引起的。后来的科学家计算了能够引起这样的偏差的行星所应该在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德国柏林天文台在与计算结果相差不到1度的地方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即海王星。天文学家发现海王星的过程运用了(  )
A.共变法 B.求同法
C.求异法 D.剩余法
10.(2024·福建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联考)小王为图便宜花50块钱买了一件衣服,但洗过一次之后就变形了;后来他又用30块钱买了一双鞋,穿了不久鞋底就破了。于是他见人就说:“便宜没好货,以后再也不买便宜货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小王运用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②小王运用了简单的演绎推理 ③这个推理的形式是完全错误的 ④小王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2024·天津市武清区高三质检)求异法是人们探求因果联系的常用方法。下列属于运用求异法的是(  )
A.研究表明,长时间的久坐状态与负面情绪密切相关,中断久坐状态并进行适当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减轻焦虑和压力
B.研究显示,十分钟的短时课间身体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注意力及自尊,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表现
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睡了一觉的受试者记忆词组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完全没合眼的人。由此可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
D.有人调查了若干刑事案件发案率较低的地区,发现其他情况都不完全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些地方的普法教育做得很好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史料记载,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王安石时,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于是他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黄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知道后心里很不满意,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他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九月重阳这一天,苏东坡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说明苏东坡的续诗为什么会犯逻辑错误。
(2)这个事例对我们进行不完全归纳推理有什么启示?
13.(2024·北京朝阳高三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有同学通过实验发现: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形状不同的钟摆,如果它们的长度相同,它们的摆动周期也就相同。由于在摆动周期相同的许多具体场合中,钟摆的长度都相同,因此得出结论:钟摆的长度与钟摆的摆动周期有因果联系。
(1)结合材料说明该同学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2)在农业生产中,人们想探求白薯种经过温水浸泡后种植是否会影响白薯产量。请说明如何运用求异法解答这个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十)
1.选C 此推理为归纳推理。9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可搬动,但900千克重的保险箱,两个人是搬不动的,因此两个人合伙作案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此推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C入选,排除A、B、D。
2.选C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联系,其推理结论具有必然性,但材料未涉及演绎推理,①不符合题意。西方学者的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②正确。西方学者的推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其推理的前提不正确,结构不正确,因此无法推导出正确结论,③正确,④错误。
3.选B 农业谚语一般是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是人们通过归纳的方式形成的认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B符合题意。“双春闰二月,春寒逢秋旱”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一个或然推理,A说法错误。“一年两个春,豆子贵如金”运用的是形象思维,C说法错误。科学思维具有客观性、预见性和可检验性的特征,农业谚语不一定都是科学的,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4.选B 题中列举一些古人的例子,然后得出结论,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是或然推理,①正确,②③错误。“守株待兔”所体现的推理方法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与题中运用的推理方法存在一致性,④符合题意。
5.选C 用3个苹果是甜的推出整箱苹果是甜的,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C符合题意。
6.选D 以前种地没有机械化,也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们通过寻找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得出的一般性结论积累经验,更好服务日常的生产活动,这说明推理能够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和本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考察的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全部现象”说法错误,①排除。不完全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③错误。故本题选D。
7.选A 本题中Z在一个场合出现了,在另一个场合却没有出现,而这两个场合不同的是X、Y分别出现。支持研究者的这一假设最好使用求异法,A符合题意。
8.选C 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作求同求异并用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既求同也求异”,故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9.选D 科学家依据已知的天文事实,确定了三个点上的偏差是由已知的三颗行星的引力造成的,于是推断第四点的偏差一定是由某个尚未观察到的行星引起的,运用了剩余法,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0.选B 小王的两次便宜购物经历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其结论是一种或然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故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小王是通过列举部分认识对象而得出的结论,这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故②不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该推理的形式有其合理性,只是所采取的样本比较少,故③排除。故本题选B。
11.选C 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C运用的是求异法,符合题意。A运用的是共变法,不符合题意。B属于科学归纳推理,不符合题意。D运用的是求同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12.解析:第(1)问,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结合材料可以看出,苏东坡考察的对象范围有限,因此得出的结论犯了“轻率概括”的错误。第(2)问,可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程度的方法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1)从归纳推理的角度来说,苏东坡的续诗存在着“轻率概括”的错误。“轻率概括”就是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
(2)要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多些;第二,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要尽可能广些;第三,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不能犯“轻率概括”的错误。
13.答案示例:(1)求同法。被考察的现象a是钟摆的摆动周期相同,共同因素A是钟摆的长度相同,从而得出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的结论,这是探求因果联系方法中的求同法。
(2)求异法是指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把一定数量的白薯种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先用温水浸过,另一部分则不经过这道程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结果用温水浸种的那块白薯地的产量比未经过浸种的产量要高。由此得出结论:用温水浸白薯种是白薯增产的原因。
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