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课 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和训练辩证思维应该把握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本课共两框,第一框“认识质量互变规律”讲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第二框“把握适度原则”在说明了适度的含义的基础上,阐明了掌握适度原则的要义与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第一框是第二框的客观基础,适度原则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制定的规范,二者之间是客观依据与行动遵循的递进关系。本课两框内容相对较少,学习模式同第二课课标 要求 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系统预知教材(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__________的规定性。(2)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__________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3)量与事物的关系: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______”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4)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__________。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_。|微|点|拨| 认识事物的质与量的规定性,往往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要求 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________与飞跃性、________与间断性的关系意义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______、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微|点|拨| 事物发展的间断性,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二)把握适度原则1.适度的含义(1)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______的量的限度。(2)度的意义: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3)关节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______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______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5)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②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微|点|拨| 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2.掌握适度原则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__________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__________的原则要求 ①把握“分寸”: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________的错误。 ②坚持“得中”: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______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________的消极的思维方式。 ③促成质变: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__________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微|点|拨| 折中主义 内涵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特征和表现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评价 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预习效果评价一、微点澄清判断(1)量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2)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3)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是事物的发展。 (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表明事物停止了发展。( )(5)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6)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80“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句话表明(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抓住时机才能促成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2.(教材P82“探究与分享”改编题)《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指做事情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①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②注意质变的节点,切忌走极端 ③坚持折中主义,适应事物状态 ④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教材P83“探究与分享”改编题)在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好一些关系,比如,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这说明( )①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反对走极端 ②要主动适应事物的存在发展状态,不要改变 ③坚持权衡利弊,选取达到适度的最佳状态④要积极促进事物向其边缘发展,实现一事物转化为他物A.①③ B.①④C.②④ D.③④4.(教材P84“示例评析”改编题)《墨子·大取》载:“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子非取害也,取利也。”这告诉我们( )①权衡利弊,就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 ②我们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 ③取小害而免大祸,不是在取利,而是在取害 ④要学会取利舍弊,趋利避害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三、情境迁移应用5.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亦有“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材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适度原则,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②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③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改变事物特定的质④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6.三十载波澜壮阔,新时代十年奋进。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用三十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③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④质量互变规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7.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 )①避免“过”和“不及”的极端,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做事情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 ③坚持中庸文化,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④保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面对挑战不鲁莽、不胆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北宋大家苏轼对饮食方法非常讲究,他在《养生说》中指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苏轼认为,饥饿以后再进食,纵是粗茶淡饭,其也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宜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可见,苏轼( )①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方式②否定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③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④主张凡事都应当采取折中主义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探究点 一 怎样理解质量互变规律|议|题|探|究| 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绽开笑颜;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尝遍百草。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他精心编选,反复实践,他就地采药,不辞劳苦。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巨著。没有人知道,李时珍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是在积累中,他的医学之花绽放了。问题设计:1.上述材料蕴含了事物发展的什么道理?2.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对我们进行辩证思维有何启发?|认|知|生|成| 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与联系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结果 根本区别区 别 量变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 渐进性、连续性(静止状态) 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 在度的范围之内质变 性质变化 飞跃性、间断性(运动状态)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超出度的范围联 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 求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2.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区别 含义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体现 量变的体现 质变的体现结果 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出现了新事物联 系 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探究点 二 如何把握适度原则|议|题|探|究|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心想:“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心想:“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问题设计:1.你认为猴子的问题出在了哪里?2.从科学思维角度看,猴子的做法给我们什么警示?|认|知|生|成| 1.辩证理解事物的“度”事物的“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经验的,而不是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事物的“度”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适度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适时进行调整,所以古人云:“君子从时”“相机行事”。在建立对事物的“度”的全新理解时,我们有时会打破原有的“度”。2.认识适度原则的三种表现内容 要求 错误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把握不好“分寸”,会犯极端化错误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贻误时机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前已顺利实现头两步目标。世纪之交,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已经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述战略部署的哲学依据是( )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③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量变实现 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曲折的过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倘若细细观察,一个人对待生活的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遇事沉着冷静,不走极端,也不被情绪所左右,把握好度其实就是在把握人生,看似一个简单的字,但其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下列对“度”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有( )①度是一事物实现自身质变的前提 ②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③度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④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3.(2024·北京大兴三模)《道德经》第六十章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怎么会与“烹小鲜”联系起来呢?这是有典故的:商汤时期,汤向臣子伊尹询问饭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遂重用伊尹。从此,但凡是有作为的执政者,无不从“治大国,若烹小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 )①度是保持事物本质不变的相应临界点 ②事物发展的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③事物的量变为新的质变开辟了发展道路 ④要在积极有为中实现发展的最佳状态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4.“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事实上,公益广告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启示我们(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 ③要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有了量变就必然产生质变A.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④5.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映的是人的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强弱有密切的关联(如图)。这启示我们( )①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争取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②在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做好各项工作 ③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正确把握工作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④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工作动机水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6.(2024·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行动指南和根本方针。“先立后破”中的“立”,指的是创造出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事物;“破”,指的是摒弃旧机制、旧技术、旧业态等旧事物。当前改革就是立新破旧。其实践意义就是要把完善既有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把破除不适宜的体制机制放在第二位,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步推进改革。这就要求调整政策和推进改革必须“适度”。就当前形势来说,推动改革的前提条件是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也就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必须与经济运行相适应、与经济形势相适应,这样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握“立”和“破”的度,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说明当前改革应如何做到“立”“破”有度。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系统预知教材 (一)1.(1)内部固有 (2)数量表示 (3)纯粹(4)基本状态 必然结果 2.渐进性 连续性 本质(二)1.(1)稳定性 (3)量变 (4)超出2.过犹不及 适当程度 极端化 积极地 折中主义 度的边缘预习效果评价一、(1)提示:×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2)提示:× 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3)提示:× 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4)提示:×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5)提示:√(6)提示:×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二、1.选C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不是质变比量变更重要,A项错误;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选A 材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注意质变的节点,切忌走极端,①②正确。折中主义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③错误。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④错误。3.选A 材料说明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反对走极端,坚持权衡利弊,选取达到适度的最佳状态,①③正确。主动适应事物的存在发展状态不是不作任何改变,②错误。④强调的是积极促进质变,不符合题意。4.选B 《墨子·大取》中的观点启示我们,权衡利弊,就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要学会取利舍弊,趋利避害,①④正确。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取小害而免大祸,不是在取害,而是在取利,③错误。三、5.选D 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无原则的思维方式,①错误。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这启示我们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②符合题意。是否“改变事物特定的质”,应分情况对待,要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③排除。“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启示我们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选A 材料中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①②正确。材料强调我国航天事业在一步步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促成质变,没有体现适度原则,且材料体现的是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而不是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③排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排除。故本题选A。7.选C 我们要坚持“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坚持以我为主,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而不是避免“过”和“不及”的极端,故①表述错误。“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指的是我们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保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面对挑战不鲁莽、不胆小,故②④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故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8.选B 苏轼对于饮食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方式,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①③正确。坚持适度原则,应当是正确对待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而不是否定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②排除。主张凡事都应当采取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④排除。故本题选B。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探究点(一)1.提示: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提示:必须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即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探究点(二)1.提示:猴子没有适量灌溉、适量施肥,造成葡萄苗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而死,违背了适度原则。2.提示:猴子的做法警示我们,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时,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随堂训练·综合提能]1.选A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目标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①②正确;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实现,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揭示了发展的普遍性,并没有强调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④不符合题意。2.选D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①排除。由材料可知,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②④正确。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③排除。3.选B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①错误。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要在积极有为中实现发展的最佳状态,②④正确。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③错误。故本题选B。4.选B 题干强调公益广告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与材料主旨不符,不选。④表述错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5.选D 由题图可知,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只有动机强度适宜时,工作效率才最高,工作效率随着动机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这启示我们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整体看待工作效率和动机水平的关系,正确把握工作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工作动机水平,③④正确。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我们要掌握适度原则,而非折中主义,①排除。材料强调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而不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关系,②排除。6.解析:关键词①:这就要求调整政策和推进改革必须“适度”→可联系坚持适度原则。关键词②:就当前形势来说,推动改革的前提条件是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也就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必须与经济运行相适应、与经济形势相适应,这样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联系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坚持适度思维,“得中”而处之。关键词③:“先立后破”中的“立”,指的是创造出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事物;“破”,指的是摒弃旧机制、旧技术、旧业态等旧事物。当前改革就是立新破旧→可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答案示例:①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在当前改革中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力度,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②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坚持适度思维,“得中”而处之。积极寻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与经济运行和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宏观政策的效果,推动高质量发展。③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改革过程中,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完善的前提下,要积极破除不适应的旧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实现新的飞跃。10 / 10(共101张PPT)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能力进阶式教学·建议教学用时1课时]本课 内容 质量互变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和训练辩证思维应该把握的重要的方法论基础。本课共两框,第一框“认识质量互变规律”讲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和遵循质量互变规律。第二框“把握适度原则”在说明了适度的含义的基础上,阐明了掌握适度原则的要义与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第一框是第二框的客观基础,适度原则是根据质量互变规律制定的规范,二者之间是客观依据与行动遵循的递进关系。本课两框内容相对较少,学习模式同第二课课标 要求 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续表CONTENTS目录123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随堂训练·综合提能4课时跟踪检测课前:主干基础·自主落实NO.1(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___________的规定性。(2)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__________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系统预知教材内部固有数量表示(3)量与事物的关系: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________”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4)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____________。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__。纯粹基本状态必然结果微点拨认识事物的质与量的规定性,往往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定性是定量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确化。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要 求 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_________与飞跃性、___________与间断性的关系意 义 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_____________、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渐进性连续性本质微点拨事物发展的间断性,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二)把握适度原则1.适度的含义(1)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__________的量的限度。(2)度的意义: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3)关节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_________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稳定性量变(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__________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5)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②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超出微点拨事物的量在度的范围内变化,事物不会发生质变,量变超出度的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体,成为另一事物。2.掌握适度原则必要性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_____________含义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_____________的原则过犹不及适当程度要求 ①把握“分寸”: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__________的错误。②坚持“得中”: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___________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_____________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③促成质变: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___________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极端化积极地折中主义度的边缘续表微点拨折中主义 内涵 折中主义是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特征和 表现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评价 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一、微点澄清判断(1)量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提示: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2)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会影响某物之为某物。( )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预习效果评价××(3)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是事物的发展。( )提示: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表明事物停止了发展。( )提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5)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6)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 )提示: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二、教材资源发掘1.(教材P80“探究与分享”改编题)“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句话表明(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B.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抓住时机才能促成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解析:“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项符合题意;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不是质变比量变更重要,A项错误;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教材P82“探究与分享”改编题)《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指做事情过分就好比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 )①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②注意质变的节点,切忌走极端 ③坚持折中主义,适应事物状态 ④积极创造条件,维持事物稳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材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注意质变的节点,切忌走极端,①②正确。折中主义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③错误。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④错误。3.(教材P83“探究与分享”改编题)在生活中,我们要处理好一些关系,比如,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这说明( )①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反对走极端 ②要主动适应事物的存在发展状态,不要改变 ③坚持权衡利弊,选取达到适度的最佳状态 ④要积极促进事物向其边缘发展,实现一事物转化为他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说明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反对走极端,坚持权衡利弊,选取达到适度的最佳状态,①③正确。主动适应事物的存在发展状态不是不作任何改变,②错误。④强调的是积极促进质变,不符合题意。4.(教材P84“示例评析”改编题)《墨子·大取》载:“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子非取害也,取利也。”这告诉我们( )①权衡利弊,就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 ②我们不可能达到取舍选择的适度状态 ③取小害而免大祸,不是在取利,而是在取害 ④要学会取利舍弊,趋利避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墨子·大取》中的观点启示我们,权衡利弊,就可能获得对事物发展状态的适度把握,要学会取利舍弊,趋利避害,①④正确。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取小害而免大祸,不是在取害,而是在取利,③错误。三、情境迁移应用5.世间万物,皆有其度。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亦有“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材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适度原则,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 ②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 ③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改变事物特定的质 ④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无原则的思维方式,①错误。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画家精巧调配色彩,才能绘出美妙作品。这启示我们要把握好分寸,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②符合题意。是否“改变事物特定的质”,应分情况对待,要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③排除。“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箴言启示我们要把握好处理问题的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6.三十载波澜壮阔,新时代十年奋进。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中国载人航天从无到有,用三十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③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④质量互变规律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中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的飞跃,①②正确。材料强调我国航天事业在一步步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促成质变,没有体现适度原则,且材料体现的是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而不是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③排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排除。故本题选A。7.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 )①避免“过”和“不及”的极端,用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②做事情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 ③坚持中庸文化,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④保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面对挑战不鲁莽、不胆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我们要坚持“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坚持以我为主,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而不是避免“过”和“不及”的极端,故①表述错误。“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指的是我们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过于激进;保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面对挑战不鲁莽、不胆小,故②④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故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8.北宋大家苏轼对饮食方法非常讲究,他在《养生说》中指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苏轼认为,饥饿以后再进食,纵是粗茶淡饭,其也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宜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可见,苏轼( )①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方式②否定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③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④主张凡事都应当采取折中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苏轼对于饮食的观点告诉我们,要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方式,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①③正确。坚持适度原则,应当是正确对待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而不是否定事物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②排除。主张凡事都应当采取折中主义,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④排除。故本题选B。课堂:综合能力·融会贯通NO.2探究点(一) 怎样理解质量互变规律|议|题|探|究| 是谁背着竹篓,在深山老林中穿梭;是谁脸上沾满泥土,对着草儿绽开笑颜;又是谁每天冒着死亡的威胁,尝遍百草。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他深入民间,不耻下问,他精心编选,反复实践,他就地采药,不辞劳苦。耗尽半生心血,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终于写成了这部巨著。没有人知道,李时珍付出了多少艰辛,只是在积累中,他的医学之花绽放了。问题设计:1.上述材料蕴含了事物发展的什么道理?提示: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对我们进行辩证思维有何启发?提示:必须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即坚持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认|知|生|成| 1.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结果 根本区别区 别 量变 数量增减、场所变更 渐进性、连续性(静止状态) 性质没变、一事物仍是该事物 在度的范围之内质变 性质变化 飞跃性、间断性(运动状态)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超出度的范围联系 ①量变与质变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事物发展过程之中。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 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续表2.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区 别 含义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体现 量变的体现 质变的体现结果 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出现了新事物联 系 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所以,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续表探究点(二) 如何把握适度原则|议|题|探|究| 猴子很聪明,而且善于模仿人类的动作。猴子想学种葡萄,便走到葡萄园里。它见园丁正给葡萄苗浇水,心想:“原来种葡萄需要水,这还不容易!我要给葡萄苗浇更多的水,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一棵葡萄苗直接插进了河里,结果葡萄苗被淹死了。猴子又来到葡萄园里,它看见园丁在给葡萄苗施肥料,心想:“哦,原来种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给葡萄苗施更多的肥料,让它结更多的葡萄!”于是,它把葡萄苗直接栽在了粪堆上,结果葡萄苗被烧死了。猴子一脸困惑,不知问题出在了哪里。问题设计:1.你认为猴子的问题出在了哪里?提示:猴子没有适量灌溉、适量施肥,造成葡萄苗生长期间水分过剩、营养过旺而死,违背了适度原则。2.从科学思维角度看,猴子的做法给我们什么警示?提示:猴子的做法警示我们,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特定的质时,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认|知|生|成| 1.辩证理解事物的“度”事物的“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是经验的,而不是教条的;是发展的,而不是停滞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事物的“度”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适度的准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适时进行调整,所以古人云:“君子从时”“相机行事”。在建立对事物的“度”的全新理解时,我们有时会打破原有的“度”。2.认识适度原则的三种表现内容 要求 错误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把握不好“分寸”,会犯极端化错误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贻误时机续表随堂训练·综合提能NO.3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前已顺利实现头两步目标。世纪之交,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也已经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上述战略部署的哲学依据是( )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②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③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量变实现④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曲折的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目标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①②正确;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实现,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揭示了发展的普遍性,并没有强调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④不符合题意。2.倘若细细观察,一个人对待生活的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遇事沉着冷静,不走极端,也不被情绪所左右,把握好度其实就是在把握人生,看似一个简单的字,但其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下列对“度”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有( )①度是一事物实现自身质变的前提 ②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③度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④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①排除。由材料可知,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②④正确。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③排除。3.(2024·北京大兴三模)《道德经》第六十章记载:“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怎么会与“烹小鲜”联系起来呢?这是有典故的:商汤时期,汤向臣子伊尹询问饭菜的事。伊尹建言,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商汤听了,很受启发,遂重用伊尹。从此,但凡是有作为的执政者,无不从“治大国,若烹小鲜”中汲取治国理政的营养。“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 )①度是保持事物本质不变的相应临界点 ②事物发展的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③事物的量变为新的质变开辟了发展道路 ④要在积极有为中实现发展的最佳状态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①错误。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要在积极有为中实现发展的最佳状态,②④正确。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了道路,③错误。故本题选B。4.“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事实上,公益广告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启示我们(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 ③要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 ④有了量变就必然产生质变A.②③ B.①②C.③④ D.①④√解析:题干强调公益广告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与材料主旨不符,不选。④表述错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5.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映的是人的工作效率与动机的强弱有密切的关联(如图)。这启示我们( )①采取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争取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②在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做好各项工作 ③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正确把握工作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④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工作动机水平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由题图可知,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只有动机强度适宜时,工作效率才最高,工作效率随着动机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这启示我们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整体看待工作效率和动机水平的关系,正确把握工作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建立有效反馈机制,及时合理调整工作动机水平,③④正确。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我们要掌握适度原则,而非折中主义,①排除。材料强调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而不是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关系,②排除。6.(2024·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行动指南和根本方针。“先立后破”中的“立”,指的是创造出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事物;“破”,指的是摒弃旧机制、旧技术、旧业态等旧事物。当前改革就是立新破旧。其实践意义就是要把完善既有的体制机制放在首位,把破除不适宜的体制机制放在第二位,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步推进改革。这就要求调整政策和推进改革必须“适度”。就当前形势来说,推动改革的前提条件是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也就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必须与经济运行相适应、与经济形势相适应,这样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把握“立”和“破”的度,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智慧的巨大考验。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知识,说明当前改革应如何做到“立”“破”有度。解析:关键词①:这就要求调整政策和推进改革必须“适度”→可联系坚持适度原则。关键词②:就当前形势来说,推动改革的前提条件是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也就是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必须与经济运行相适应、与经济形势相适应,这样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可联系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坚持适度思维,“得中”而处之。关键词③:“先立后破”中的“立”,指的是创造出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等新事物;“破”,指的是摒弃旧机制、旧技术、旧业态等旧事物。当前改革就是立新破旧→可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答案示例:①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在当前改革中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力度,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②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坚持适度思维,“得中”而处之。积极寻求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与经济运行和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最佳结合点,提高宏观政策的效果,推动高质量发展。③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改革过程中,在现有的体制机制完善的前提下,要积极破除不适应的旧体制机制,推动经济实现新的飞跃。课时跟踪检测NO.4一、选择题1.(2024·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期中)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福建长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正是依靠“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精神,大家苦干实干,持续治理水土流失,书写了绿满荒山的传奇。这表明( )①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②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6789101112131412345解析: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①错误。福建长汀正是依靠“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精神,大家苦干实干,持续治理水土流失,书写了绿满荒山的传奇。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说明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②③正确。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通过质变实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2.(2024·山东聊城市高三测评)“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些饱含中国智慧的古语箴言体现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渐进性更重要 ③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④适度思维就是凡事都采取不偏不倚的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材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①③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不能说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渐进性更重要,②错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④错误。3.研究发现,当食物温度降到60 ℃,就有细菌开始生长;温度降到30—40 ℃,细菌们开始旺盛繁殖;而降到4 ℃,大多数细菌消停下来,进入休眠状态。因此,只有尽快把剩饭剩菜放进冰箱里,才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由此可见( )①量变与质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②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③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④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分析材料可知,量变与质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①②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③错误。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不是两个阶段,④错误。 故本题选A。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质变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范围等的变化 ②在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注重量变的积累是因为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奠定必要前提 ④坚持以质取胜是因为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充分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量变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范围等的变化,①错误。在质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②错误。注重量变的积累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发生,③正确。坚持以质取胜是因为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充分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5.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发射2代4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星在轨,提供稳定的业务服务。在现有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基础上,我国已在谋划未来第三代风云卫星的宏伟蓝图,将通过“三个建立”(即建立星地一体、互联互通的智慧观测体系;建立开放、包容的风云卫星标准体系;建立覆盖卫星上下游的风云生态系统)实现观测能力、体系效能、服务效益等“三个提升”。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的发展说明( )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①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④要促成质变,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现有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基础上,通过“三个建立”实现“三个提升”,是渐进性过程与飞跃性变化的统一,说明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①②符合题意。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③错误。量变和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都重要,不能认为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6.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落后挨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如今,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依据有( )①量变是质变的开始,必然引起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开始,但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①不选。材料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②③入选。“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的说法错误,量变和质变都重要,④不选。7.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每天都在努力打拼,周末不妨给自己放个假,到户外走一走,让心情回归轻松、平静,让身体重新蓄积能量。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①要从思维的动态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变化②要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质的飞跃③在度的范围内保持事物性质不变④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要从思维的动态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变化”与材料无关,①不符合题意。“要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质的飞跃”与题意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每天都在努力打拼,周末不妨给自己放个假,到户外走一走,让心情回归轻松、平静,让身体重新蓄积能量。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在度的范围内保持事物性质不变,③正确。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这体现了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④正确。故本题选D。15678910111213142348.度者,量与质的交汇点和分界线。古代有一种“欹(qī)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启示我们( )①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②实践创新的高度依赖于观念更新的程度③要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④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哲学寓意在于量的积累在不同程度带来的结果不同,量的不断积累会引起事物质变的发生,这启示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①正确。实践决定认识,观念更新的程度依赖于实践创新的高度,②错误。“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这启示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③正确。材料未涉及“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④错误。故本题选B。9.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A、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未强调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做好量的积累。C符合题意,有人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体现了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错误,“无限循环”的说法错误,应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156789101112131423410.(2024·宜昌市协作体高三期中)读下图漫画《水满则溢》。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名言与漫画寓意相一致的是(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天地有则,人事有度,过则殆矣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的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而漫画反映的是“适度”,①不符合题意。漫画《水满则溢》反映了要适度而为,坚持适度原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告诉我们对待生活要坚持适度原则,②符合题意。“天地有则,人事有度,过则殆矣”要求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③符合题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④排除。故本题选C。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11.(2024·天津市静海一中调研)庄子说,山林里只有一种散材,既不因为其高大挺拔而被伐去廊庙做栋梁,也不会因其蓬杂一无是处,而被砍去当柴薪。这样的树木,方能苟全于乱世,得以颐养天年。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②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立足整体 ③坚持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方能成功 ④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既不因为其高大挺拔而被伐去廊庙做栋梁,也不会因其蓬杂一无是处,而被砍去当柴薪”,这样的树木,方能苟全于乱世,得以颐养天年。这启示我们做事情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没体现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立足整体,②不符合题意。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12.(2024·福建泉州市培元中学高三月考)说服教育的次数与效果呈倒“U”曲线,意思就是说服教育的效果先随着次数的增加而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说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甚至呈负相关关系。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说服教育倒“U”曲线寓意相一致的是( )1567891011121314234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②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堆出于岸,流必湍之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说服教育倒“U”曲线从辩证思维角度看,要求坚持适度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适度,①符合题意。“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体现的是辩证否定观,②不符合题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③不符合题意。“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意思是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体现了适度原则,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3.适度超前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激发新需求和产业化潜力。但地方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乱象,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这说明,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辩证思维方法②辩证把握质和量,积累量变以促进质变③“得中”而处之,折中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④坚持适度原则,将经济发展推动到最佳状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67891011121314234√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乱象,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材料体现坚持适度原则,没有强调促进事物质变,②不符合题意。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③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①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567891011121314234二、非选择题14.(2024·山东烟台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开创现代化道路、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正如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一样,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现代化。一百多年来,是人民的“小木船”摆渡百万雄师驶向胜利彼岸,是人民的“小铁锹”在亘古荒原上挖出大油田,是人民的“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历史大幕,是人民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与干劲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城乡巨变……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次发展,无不凝结着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1567891011121314234展望前进路,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贯穿于谋划发展方向、制定发展举措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会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1567891011121314234解析:本题的设问需要调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从启示角度分析作答。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次发展,无不凝结着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可结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分别进行说明。1567891011121314234答案示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是党带领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在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历程中推进的。只有在亿万人民的实践中接续推进,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一步一步变成现实。1567891011121314234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理解质量互变一、选择题1.(2024·天津市河西区高三期中)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福建长汀一度“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正是依靠“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精神,大家苦干实干,持续治理水土流失,书写了绿满荒山的传奇。这表明( )①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②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量变实现的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2.(2024·山东聊城市高三测评)“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些饱含中国智慧的古语箴言体现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渐进性更重要 ③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④适度思维就是凡事都采取不偏不倚的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研究发现,当食物温度降到60 ℃,就有细菌开始生长;温度降到30—40 ℃,细菌们开始旺盛繁殖;而降到4 ℃,大多数细菌消停下来,进入休眠状态。因此,只有尽快把剩饭剩菜放进冰箱里,才能有效抑制细菌繁殖。由此可见( )①量变与质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②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③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统一④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质变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范围等的变化 ②在量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③注重量变的积累是因为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奠定必要前提 ④坚持以质取胜是因为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充分动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5.截至2023年9月,我国已发射2代4型21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有9颗星在轨,提供稳定的业务服务。在现有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基础上,我国已在谋划未来第三代风云卫星的宏伟蓝图,将通过“三个建立”(即建立星地一体、互联互通的智慧观测体系;建立开放、包容的风云卫星标准体系;建立覆盖卫星上下游的风云生态系统)实现观测能力、体系效能、服务效益等“三个提升”。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的发展说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④要促成质变,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6.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落后挨打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如今,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不断迈进。这一科学论断的哲学依据有( )①量变是质变的开始,必然引起质变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③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 ④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7.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每天都在努力打拼,周末不妨给自己放个假,到户外走一走,让心情回归轻松、平静,让身体重新蓄积能量。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①要从思维的动态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变化②要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质的飞跃③在度的范围内保持事物性质不变④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8.度者,量与质的交汇点和分界线。古代有一种“欹(qī)器,呈梭形,不能竖立,中间部分有两耳,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启示我们( )①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②实践创新的高度依赖于观念更新的程度③要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④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9.在各种比赛中,有人尽管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10.(2024·宜昌市协作体高三期中)读下图漫画《水满则溢》。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名言与漫画寓意相一致的是( )①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③天地有则,人事有度,过则殆矣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11.(2024·天津市静海一中调研)庄子说,山林里只有一种散材,既不因为其高大挺拔而被伐去廊庙做栋梁,也不会因其蓬杂一无是处,而被砍去当柴薪。这样的树木,方能苟全于乱世,得以颐养天年。这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②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立足整体 ③坚持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方能成功 ④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2.(2024·福建泉州市培元中学高三月考)说服教育的次数与效果呈倒“U”曲线,意思就是说服教育的效果先随着次数的增加而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又随着说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甚至呈负相关关系。从辩证思维角度看,下列选项与说服教育倒“U”曲线寓意相一致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②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④堆出于岸,流必湍之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13.适度超前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激发新需求和产业化潜力。但地方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乱象,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这说明,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辩证思维方法②辩证把握质和量,积累量变以促进质变③“得中”而处之,折中把握发展和安全的关系④坚持适度原则,将经济发展推动到最佳状态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4.(2024·山东烟台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开创现代化道路、成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正如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一样,中国式现代化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现代化。一百多年来,是人民的“小木船”摆渡百万雄师驶向胜利彼岸,是人民的“小铁锹”在亘古荒原上挖出大油田,是人民的“大包干”拉开了农村改革历史大幕,是人民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与干劲创造了翻天覆地的城乡巨变……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次发展,无不凝结着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展望前进路,只有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贯穿于谋划发展方向、制定发展举措的全过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会前途光明、未来可期。结合材料,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课时跟踪检测(十四)1.选B 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是量变和质变,①错误。福建长汀正是依靠“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精神,大家苦干实干,持续治理水土流失,书写了绿满荒山的传奇。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说明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②③正确。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最终通过质变实现,④错误。故本题选B。2.选B 材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①③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不能说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渐进性更重要,②错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④错误。3.选A 分析材料可知,量变与质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①②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③错误。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不是两个阶段,④错误。 故本题选A。4.选D 量变体现为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范围等的变化,①错误。在质变阶段,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②错误。注重量变的积累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发生,③正确。坚持以质取胜是因为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充分动力,④正确。故本题选D。5.选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现有风云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基础上,通过“三个建立”实现“三个提升”,是渐进性过程与飞跃性变化的统一,说明量的变化的不断积累,必然导致质的飞跃,①②符合题意。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不能根据自身的需要,③错误。量变和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都重要,不能认为质变比量变更能推动事物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A。6.选C 量变是质变的开始,但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①不选。材料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②③入选。“事物发展过程中质变比量变更重要”的说法错误,量变和质变都重要,④不选。7.选D “要从思维的动态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变化”与材料无关,①不符合题意。“要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质的飞跃”与题意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每天都在努力打拼,周末不妨给自己放个假,到户外走一走,让心情回归轻松、平静,让身体重新蓄积能量。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在度的范围内保持事物性质不变,③正确。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这体现了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④正确。故本题选D。8.选B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的哲学寓意在于量的积累在不同程度带来的结果不同,量的不断积累会引起事物质变的发生,这启示我们坚持适度原则,不断淬炼“度”的智慧,①正确。实践决定认识,观念更新的程度依赖于实践创新的高度,②错误。“当里面空着的时候,器皿是斜的;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这启示我们要认识和把握规律,稳中求进、循序渐进,③正确。材料未涉及“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事物的飞跃”,④错误。故本题选B。9.选C A、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未强调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做好量的积累。C符合题意,有人具备争金夺银的能力,但在关键时刻,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体现了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D错误,“无限循环”的说法错误,应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10.选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的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而漫画反映的是“适度”,①不符合题意。漫画《水满则溢》反映了要适度而为,坚持适度原则。“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告诉我们对待生活要坚持适度原则,②符合题意。“天地有则,人事有度,过则殆矣”要求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③符合题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④排除。故本题选C。11.选B “既不因为其高大挺拔而被伐去廊庙做栋梁,也不会因其蓬杂一无是处,而被砍去当柴薪”,这样的树木,方能苟全于乱世,得以颐养天年。这启示我们做事情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注意质变的节点,防止不利的质变发生,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没体现考虑问题要全面周到,立足整体,②不符合题意。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2.选B 说服教育倒“U”曲线从辩证思维角度看,要求坚持适度原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适度,①符合题意。“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体现的是辩证否定观,②不符合题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体现的是质量互变规律,③不符合题意。“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意思是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体现了适度原则,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3.选B 量力而行,避免出现一哄而散、一地鸡毛的乱象,避免形成新的地方债务风险,材料体现坚持适度原则,没有强调促进事物质变,②不符合题意。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③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①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4.解析:本题的设问需要调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从启示角度分析作答。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次发展,无不凝结着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可结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分别进行说明。答案示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我国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是党带领亿万人民团结奋斗,在不断取得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新胜利的历程中推进的。只有在亿万人民的实践中接续推进,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一步一步变成现实。1 /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pptx 第三单元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docx 课时跟踪检测(十四) 理解质量互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