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十课 第2课时 综合深化提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十课 第2课时 综合深化提能(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资料)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综合深化提能——本课核心要点的综合融通
探究点(一) 如何正确认识辩证的否定观
|议|题|探|究| 
A省戏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0个本土剧种,它们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地方的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有重要价值。近年来,该省的地方戏曲虽不乏令人惊喜的佳作出现,但不少地方戏固化的程式难以表现新生活的内容,叙述的模式难以适应新观众的审美,在文化生态发生变化时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导致地方戏观众流失和市场萎缩,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任重而道远。
问题设计:
1.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看,“地方戏程式固化”的失误在哪里?
2.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地方戏曲应如何摆脱生存和发展困境。
|认|知|生|成| 
1.从肯定、否定方面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区别
辩证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的 动力 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 肯定的 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 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割裂开来,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与 发展和 联系的 关系 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
|迁|移|应|用| 
1.在舒适区里安逸自得,意志与斗志会被慢慢消耗。摒弃守成心态,主动跳出舒适区,实现自我迭代和升级,需要我们善用“常反思”“常超越”“常突破”这三把金钥匙,善于自我反省,敢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迭代。这三把金钥匙启示我们(  )
①树立问题导向,敢于自我否定
②在肯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③在肯定与否定的循环往复中永续发展
④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斗争中破旧立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近来,北京、成都等地相继推出与景区、小镇实际场景相结合的沉浸式剧本杀项目。有业内人士表示,将剧本杀融入文旅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旅游观光的局限,让游客出游体验更加丰富,但短期内想要盈利和实现大量引流也不太现实。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能完全用固定的模式,无论是剧本还是场景布置,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要素量身打造。这要求景区(  )
①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实现发展 
②在辩证思维指导下寻求最佳方案 
③在综合的基础上分析事物的整体 
④在量变的前提下促成事物的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4·吉林高考·T19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冰上龙舟由我国北方民间常见的冬季娱乐工具——冰车升级改造而来。冰车最初只可坐一人,而将多个冰车串联起来加以装饰,就成为冰上龙舟的雏形。受此启发,东北人在传统龙舟的底部安装两组冰刀,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创制了今天使用的冰上龙舟。作为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结合,冰上龙舟运动继承了“龙舟竞渡”的一些特性,又实现了比赛场景的转换,且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随着多级别、多场次赛事的举办,该运动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大批拥趸,还吸引了俄罗斯、芬兰、德国等87个国家和地区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借助这项运动的普及,冰上龙舟正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出东北,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的辩证否定观。
探究点(二) 如何理解认识发展的历程
|议|题|探|究| 
材料一: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材料二: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了地上,引起了牛顿的思索:苹果在树上,哪个方向都可以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球在吸引它。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来,牛顿借助万有引力定律又描绘了宇宙万物的运动景象。
问题设计:
1.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2.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3.从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思维的什么阶段?从万有引力定律到描绘宇宙万物的运动景象又是思维的什么阶段?
4.上述两个阶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关系是怎样的?
|认|知|生|成| 
1.比较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
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区 别 含义 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地位 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认识的发展和升华
意义 感性具体是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前提和准备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联 系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
2.比较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关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区别 原因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途径 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其中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实现对认识对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联 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迁|移|应|用| 
1.在古代,人们认为雷电就是上天的怒火,对它敬而远之;18世纪,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勇敢地“捕捉雷电”,又把雷电引到莱顿瓶中研究,发现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当前,人们研究雷电的重点转向电能的储存、绿色电源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人类对雷电认识的发展历程(  )
A.表明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能反映事物本质
B.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C.表明思维抽象是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的活动
D.表明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
2.蛙眼具有准确地跟踪空中飞行目标的特别功能。人们根据蛙眼的结构和功能,研制出能够跟踪卫星、监视空中飞行目标的“电子蛙眼”。这个过程体现了(  )
①思维过程以感性具体为起点 
②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
③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④通过思维抽象获得的认识是对事物整体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24·江苏高考)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刘到林中游玩,见到了大量蹦蹦跳跳的松鼠,觉得非常可爱。回到家后,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松鼠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后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他觉得松鼠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决定办松鼠养殖场。在养殖场中,他和松鼠亲密接触,对松鼠的习性、生长发育、生活规律、市场需求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思维上升的过程的?
第2课时 综合深化提能—本课核心要点的综合融通
探究点(一)
[议题探究]
1.提示:没有正确处理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是简单肯定,忽视了否定与发展。
2.提示: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肯定与否定既对立又统一,对传统戏曲要肯定其合理成分,舍弃其不合理成分。要积极研究、挖掘地方戏曲的优秀成分,培养戏曲人才,传承好地方戏曲。地方戏曲要符合时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克服不适应时代和文化生态发展的因素。
[迁移应用]
1.选B “常反思”“常超越”“常突破”意味着要树立问题导向,要敢于自我否定,要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斗争中破旧立新,①④正确。应在辩证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开拓创新,②错误。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③错误。
2.选A 将剧本杀融入文旅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旅游观光的局限,让游客出游体验更加丰富,但短期内想要盈利和实现大量引流也不太现实。这强调了要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实现发展,故①符合题意。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能完全用固定的模式,无论是剧本还是场景布置,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要素量身打造。这要求景区坚持辩证思维的指导,故②正确。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故③不选。材料没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④排除。
3.解析: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的辩证否定观。审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本问可以运用演绎法分析说明。首先回答理论知识: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实现对自身的否定,不断促进事物的发展,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冰上龙舟是对冰车的升级和改造,在实际应用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不断创新,融合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特点,让冰上龙舟运动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走向世界。
答案示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实现对自身的否定,不断促进事物的发展,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冰上龙舟是对冰车的升级和改造,在实际应用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不断创新,融合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特点,让冰上龙舟运动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走向世界。
探究点(二)
[议题探究]
1.提示: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阶段。
2.提示:①分离。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②提纯。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③简略化。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④理想化。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3.提示:前者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后者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阶段。
4.提示: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迁移应用]
1.选B 由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雷电的不同认识可知,人类对雷电认识的发展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B符合题意;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A错误;思维抽象是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C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选C  材料体现了思维过程以感性具体为起点,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①③正确。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②错误。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3.选D 认识发展的历程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错误;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错误;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错误;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推动了认识发展,D正确。故答案选D。
4.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发展历程的知识。思维的上升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答题时结合材料对这两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①小刘从在林中游玩时觉得松鼠可爱,到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觉得可爱”属于感性具体,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是对松鼠某些方面的本质的把握,属于思维抽象。②从查阅资料了解松鼠的知识到办松鼠养殖场,并加深了对松鼠的认识,属于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阶段。他在书本知识的指导下,办松鼠养殖场,并在实践中对松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整体上具体地把握了松鼠的生长规律,属于思维具体。养殖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就是思维具体的最好证明。
7 / 7(共73张PPT)
综合深化提能——本课核心要点的综合融通
第2课时
CONTENTS
目录
1
2
3
探究点(一) 如何正确认识辩证的否定观
探究点(二) 如何理解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时跟踪检测
探究点(一) 如何正确认识辩证的否定观
NO.1
|议|题|探|究| 
A省戏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0个本土剧种,它们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研究地方的文化、风土人情等都有重要价值。近年来,该省的地方戏曲虽不乏令人惊喜的佳作出现,但不少地方戏固化的程式难以表现新生活的内容,叙述的模式难以适应新观众的审美,在文化生态发生变化时缺乏自我调适的能力,导致地方戏观众流失和市场萎缩,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保护和发展地方戏曲任重而道远。
问题设计:
1.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看,“地方戏程式固化”的失误在哪里?
提示:没有正确处理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是简单肯定,忽视了否定与发展。
2.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地方戏曲应如何摆脱生存和发展困境。
提示: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肯定与否定既对立又统一,对传统戏曲要肯定其合理成分,舍弃其不合理成分。要积极研究、挖掘地方戏曲的优秀成分,培养戏曲人才,传承好地方戏曲。地方戏曲要符合时代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现形式,克服不适应时代和文化生态发展的因素。
|认|知|生|成| 
1.从肯定、否定方面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区别
辩证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否定的 动力 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 肯定的 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 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割裂开来,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与 发展和 联系的 关系 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消灭,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
续表
|迁|移|应|用| 
1.在舒适区里安逸自得,意志与斗志会被慢慢消耗。摒弃守成心态,主动跳出舒适区,实现自我迭代和升级,需要我们善用“常反思”“常超越”“常突破”这三把金钥匙,善于自我反省,敢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迭代。这三把金钥匙启示我们(  )
①树立问题导向,敢于自我否定
②在肯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③在肯定与否定的循环往复中永续发展
④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斗争中破旧立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常反思”“常超越”“常突破”意味着要树立问题导向,要敢于自我否定,要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的斗争中破旧立新,①④正确。应在辩证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开拓创新,②错误。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③错误。
2.近来,北京、成都等地相继推出与景区、小镇实际场景相结合的沉浸式剧本杀项目。有业内人士表示,将剧本杀融入文旅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旅游观光的局限,让游客出游体验更加丰富,但短期内想要盈利和实现大量引流也不太现实。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能完全用固定的模式,无论是剧本还是场景布置,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要素量身打造。这要求景区(  )
①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实现发展 
②在辩证思维指导下寻求最佳方案 
③在综合的基础上分析事物的整体 
④在量变的前提下促成事物的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将剧本杀融入文旅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旅游观光的局限,让游客出游体验更加丰富,但短期内想要盈利和实现大量引流也不太现实。这强调了要在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中实现发展,故①符合题意。每个景区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能完全用固定的模式,无论是剧本还是场景布置,都需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要素量身打造。这要求景区坚持辩证思维的指导,故②正确。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故③不选。材料没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④排除。
3.(2024·吉林高考·T19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冰上龙舟由我国北方民间常见的冬季娱乐工具——冰车升级改造而来。冰车最初只可坐一人,而将多个冰车串联起来加以装饰,就成为冰上龙舟的雏形。受此启发,东北人在传统龙舟的底部安装两组冰刀,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创制了今天使用的冰上龙舟。作为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结合,冰上龙舟运动继承了“龙舟竞渡”的一些特性,又实现了比赛场景的转换,且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
随着多级别、多场次赛事的举办,该运动不仅在国内收获了大批拥趸,还吸引了俄罗斯、芬兰、德国等87个国家和地区冰上运动爱好者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借助这项运动的普及,冰上龙舟正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划”出东北,走向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的辩证否定观。
解析: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分析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中所反映出的辩证否定观。审题过程中可以将问题转化为:冰上龙舟运动发展历程是如何体现辩证否定观的。本问可以运用演绎法分析说明。首先回答理论知识: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实现对自身的否定,不断促进事物的发展,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然后结合材料信息分析说明:冰上龙舟是对冰车的升级和改造,在实际应用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不断创新,融合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特点,让冰上龙舟运动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走向世界。
答案示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对立又统一,肯定方面维持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否定方面在事物发展中实现对自身的否定,不断促进事物的发展,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冰上龙舟是对冰车的升级和改造,在实际应用中改进制作技术和工艺,不断创新,融合传统龙舟文化与现代冰雪运动的特点,让冰上龙舟运动更加富有速度与激情,走向世界。
探究点(二) 如何理解认识发展的历程
NO.2
|议|题|探|究| 
材料一: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着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人们也因此没有认清楚落体运动的规律。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材料二: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苹果从树上落到了地上,引起了牛顿的思索:苹果在树上,哪个方向都可以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球在吸引它。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来,牛顿借助万有引力定律又描绘了宇宙万物的运动景象。
问题设计:
1.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提示: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阶段。
2.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提示:①分离。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②提纯。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③简略化。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④理想化。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
3.从苹果落地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思维的什么阶段?从万有引力定律到描绘宇宙万物的运动景象又是思维的什么阶段?
提示:前者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后者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阶段。
4.上述两个阶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认|知|生|成| 
1.比较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
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区 别 含义 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区 别 地位 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认识的发展和升华
意义 感性具体是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前提和准备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联系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 续表
2.比较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关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区 别 原 因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区 别 途 径 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其中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需要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的环节。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实现对认识对象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续表
联 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
续表
|迁|移|应|用| 
1.在古代,人们认为雷电就是上天的怒火,对它敬而远之;18世纪,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勇敢地“捕捉雷电”,又把雷电引到莱顿瓶中研究,发现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当前,人们研究雷电的重点转向电能的储存、绿色电源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人类对雷电认识的发展历程(  )
A.表明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能反映事物本质
B.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
C.表明思维抽象是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的活动
D.表明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

解析:由材料中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雷电的不同认识可知,人类对雷电认识的发展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B符合题意;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A错误;思维抽象是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C排除;D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2.蛙眼具有准确地跟踪空中飞行目标的特别功能。人们根据蛙眼的结构和功能,研制出能够跟踪卫星、监视空中飞行目标的“电子蛙眼”。这个过程体现了(  )
①思维过程以感性具体为起点 ②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 ③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④通过思维抽象获得的认识是对事物整体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思维过程以感性具体为起点,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①③正确。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②错误。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④错误。
3.(2024·江苏高考)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创世纪》具有预示当地天气变化情况的“特异功能”:如果壁画中人物服饰处的淡红色转变成蓝色,天空就会艳阳高照;反之,如果从蓝色变成淡红色,则预示着可能要下雨。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而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该认识过程表明(  )
A.感性具体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B.思维具体无法获得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
D.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解析:认识发展的历程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不涉及事物的本质,A错误;思维具体是人们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B错误;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而不是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C错误;后来人们发现是壁画的颜料中混进了二氯化钴,无水二氯化钴显现为蓝色,含有结晶水的二氯化钴显现为红色,表明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推动了认识发展,D正确。故答案选D。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刘到林中游玩,见到了大量蹦蹦跳跳的松鼠,觉得非常可爱。回到家后,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松鼠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有了深入的了解。后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他觉得松鼠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决定办松鼠养殖场。在养殖场中,他和松鼠亲密接触,对松鼠的习性、生长发育、生活规律、市场需求量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养殖场越办越红火,由一家到多家,由本地到外地。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思维上升的过程的?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发展历程的知识。思维的上升过程包含两个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答题时结合材料对这两个阶段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①小刘从在林中游玩时觉得松鼠可爱,到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觉得可爱”属于感性具体,查阅资料了解松鼠各方面的知识,是对松鼠某些方面的本质的把握,属于思维抽象。②从查阅资料了解松鼠的知识到办松鼠养殖场,并加深了对松鼠的认识,属于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阶段。他在书本知识的指导下,办松鼠养殖场,并在实践中对松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整体上具体地把握了松鼠的生长规律,属于思维具体。养殖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就是思维具体的最好证明。
课时跟踪检测 第十课“能力评价卷”
NO.3
一、选择题
1.有观点认为:“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如果自己能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这给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是(  )
①要善于实现自我否定,不断完善自己
②要明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要明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要善于利用“敌人”,给自己的成长增加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解析: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内打破”,就是要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发展自己,①②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个人应在自我否定中实现发展,强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未强调联系的环节,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内在的自我否定,利用“敌人”给自己的成长增加动力是外力作用的否定,④排除。
2.(2024·北京西城一模)黑格尔说,人们总以为肯定和否定具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两者是相同的。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也可以称否定为肯定。譬如说一条往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往西的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和否定没有界限,肯定即否定,否定即肯定
B.有些事物包含着肯定因素,另有一些事物则包含着否定因素
C.肯定与否定互为条件,且只存在于它们的联系中
D.处理复杂问题,既不能持肯定态度,也不能持否定态度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因此肯定与否定有界限,A说法错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B说法错误。“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也可以称否定为肯定”,这说明肯定与否定在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C说法正确。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3.(2024·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存在或直接性,通过自身否定,以自身为中介和自己与自己本身相联系,因而正是经历了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存在和直接性复扬弃其自身而回复到自身联系或直接性,这就是本质。”下列论断与上述观点哲理一致的是(  )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① 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而它在辩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括在必然性中
② 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③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④ 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材料引文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①强调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的作用,不涉及辩证否定,不符合题意。②强调了逻辑的含义,没有涉及辩证否定,不符合题意。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强调了辩证的否定,③符合题意。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体现了对自身的否定,属于辩证的否定,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2024·广东佛山二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1 000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把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丰富了本草学知识。这表明(  )
①肯定比否定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是较高的环节 ②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③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 ④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了本草学知识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①表述错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1 000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这表明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②符合题意。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不是对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③表述错误。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把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丰富了本草学知识,这表明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了本草学知识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5.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总体方略、原则要求、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解决当前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④认识由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①说法有误。“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表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也说明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②③符合题意。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说法有误。故本题选C。
6.很多外国人最初来中国感触到的就是“中国文化独特,社会安全,食物多样,人们热情”,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初步的整体印象。在中国居住多年后,便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中国,从而形成一个对中国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一思维过程(  )
①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③第一个阶段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④表明提纯是思维具体的关键环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外国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③正确。由刚到中国的最初印象到多年后的综合印象,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②正确。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错误。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④错误。
7.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禅师认识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表明(  )
①要透过现象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
②思维抽象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③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见山是山”(感性具体的认识)—“见山不是山”(思维抽象的认识)—“见山只是山”(思维具体的认识),这体现了认识的上升过程,②③符合题意。事物的本质无法通过直接感知获得,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把握,①排除。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B。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8.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很多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某人依据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设计了下图。在形成下图的思维过程中(  )
①抓住了理想化这一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 
②经过思维抽象各环节,最终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③运用思维抽象从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中抽取了共性 
④形成了“伟大精神”这一简单的思维具体的基本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①错误。形成图示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抽象的过程,经过思维抽象的不同环节,最终形成图示,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②正确。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不同的伟大精神。在形成图示的思维过程中,根据时代的不同对伟大精神进行了分离、提纯、简略化等,进行了思维抽象,从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中抽取了共性,③正确。图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构建起了“精神谱系”,但在形成图示的思维中,“伟大精神”不是思维具体的认识,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果,④错误。故本题选C。
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割裂传统、凭空创造,而是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铸就的现实土壤,不断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发展体现了(  )
①文明进步的飞跃性与间断性离不开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 
②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其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 
③对中华文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扬弃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这体现了文明进步的飞跃性与间断性离不开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①正确。事物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事物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发生破裂,②错误。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认识发展的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③错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割裂传统、凭空创造,而是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铸就的现实土壤,不断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这说明现代并非与传统绝缘,要在扬弃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C。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0.(2024·安徽蚌埠三模)“嫦娥石”是一块直径接近7厘米、质量近40克的月球样品。研究人员对嫦娥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其富含斜方辉石、铁橄榄石等成分;又对嫦娥石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量,了解到岩石的衰变历史和岩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并确定嫦娥石的年龄约为37亿年左右,从而揭示了地月系统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形成。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①运用了辩证思维,着眼于“嫦娥石”各个部分的成分和结构 
②通过分离和提纯环节,完成了对“嫦娥石”的思维抽象认识 
③研究“嫦娥石”来揭示地月系统的形成,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④从思维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形成了对“嫦娥石”本质的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研究人员对嫦娥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其富含斜方辉石、铁橄榄石等成分;又对嫦娥石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量,了解到岩石的衰变历史和岩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并确定嫦娥石的年龄约为37亿年左右,这里运用辩证分合的方法,通过分离和提纯环节,完成了对“嫦娥石”的思维抽象认识,形成了对“嫦娥石”相对完整的认识,①不选,②入选。“嫦娥石”是一块月球样品,研究人员通过对嫦娥石的详细研究,揭示了地月系统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形成,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③符合题意。应该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而不是从思维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④不选。故本题选B。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二、非选择题
11.(2024·山东潍坊市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转变思维促发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先立后破”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先构建新机制、新体制,再废除原有的机制、体制;二是先把新动能、新产能培育起来,让它站住脚,再削减和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都应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大刀阔斧地“破”,彰显的是改革魄力;统筹谋划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结合材料,选用一个恰当的辩证思维方法,阐明“先立后破”中蕴含的改革魄力与智慧。
解析:关键词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可联系辩证的否定。关键词②: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统筹谋划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可联系在经济工作中,要在完善既有体制机制基础上,把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立起来,再破除原有体制机制中各类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答案示例:①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②在经济工作中,要在完善既有体制机制基础上,把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立起来,再破除原有体制机制中各类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回乡大学生见到附近山林经常有蝎子出没,由此受到启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蝎子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又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发现蝎子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终决定办蝎子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他和蝎子亲密接触,经过反复的观察、试验、总结,终于发明了成本低、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蝎子养殖技术。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思维具体的内容的?
答案示例:①从这名回乡大学生见到蝎子出没到这名大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蝎子各方面的知识,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见到蝎子属于感性具体,查阅资料了解蝎子各方面的知识,掌握蝎子某些方面的本质,属于思维抽象。②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蝎子的知识到办蝎子养殖场,再到发明蝎子养殖技术,属于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在书本知识的指导下,在实践的检验中,对蝎子有了更加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从整体上具体地把握了蝎子的本质和生长规律,形成了成熟的蝎子养殖技术,从而达到了思维具体。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推动认识发展[能力评价卷]
一、选择题
1.有观点认为:“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如果自己能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这给我们个人成长的启示是(  )
①要善于实现自我否定,不断完善自己
②要明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要明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要善于利用“敌人”,给自己的成长增加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北京西城一模)黑格尔说,人们总以为肯定和否定具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两者是相同的。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也可以称否定为肯定。譬如说一条往东的路同时也是一条往西的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和否定没有界限,肯定即否定,否定即肯定
B.有些事物包含着肯定因素,另有一些事物则包含着否定因素
C.肯定与否定互为条件,且只存在于它们的联系中
D.处理复杂问题,既不能持肯定态度,也不能持否定态度
3.(2024·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存在或直接性,通过自身否定,以自身为中介和自己与自己本身相联系,因而正是经历了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里,存在和直接性复扬弃其自身而回复到自身联系或直接性,这就是本质。”下列论断与上述观点哲理一致的是(  )
① 在历史的发展中,偶然性起着自己的作用,而它在辩证的思维中,就像在胚胎的发展中一样包括在必然性中
② 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
③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封建性的糟粕,吸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④ 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4·广东佛山二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1 000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把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丰富了本草学知识。这表明(  )
①肯定比否定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是较高的环节 ②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 ③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是对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 ④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了本草学知识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总体方略、原则要求、实践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解决当前文化建设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材料体现了(  )
①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③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 ④认识由思维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很多外国人最初来中国感触到的就是“中国文化独特,社会安全,食物多样,人们热情”,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比较初步的整体印象。在中国居住多年后,便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了解中国,从而形成一个对中国历史、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综合印象。这一思维过程(  )
①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②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 ③第一个阶段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④表明提纯是思维具体的关键环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禅师认识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表明(  )
①要透过现象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 
②思维抽象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③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很多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某人依据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设计了下图。在形成下图的思维过程中(  )
①抓住了理想化这一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 ②经过思维抽象各环节,最终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③运用思维抽象从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中抽取了共性 ④形成了“伟大精神”这一简单的思维具体的基本概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割裂传统、凭空创造,而是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铸就的现实土壤,不断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发展体现了(  )
①文明进步的飞跃性与间断性离不开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 ②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其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 ③对中华文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扬弃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2024·安徽蚌埠三模)“嫦娥石”是一块直径接近7厘米、质量近40克的月球样品。研究人员对嫦娥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其富含斜方辉石、铁橄榄石等成分;又对嫦娥石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量,了解到岩石的衰变历史和岩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并确定嫦娥石的年龄约为37亿年左右,从而揭示了地月系统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形成。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运用了辩证思维,着眼于“嫦娥石”各个部分的成分和结构 
②通过分离和提纯环节,完成了对“嫦娥石”的思维抽象认识 
③研究“嫦娥石”来揭示地月系统的形成,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④从思维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形成了对“嫦娥石”本质的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24·山东潍坊市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
[转变思维促发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先立后破”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先构建新机制、新体制,再废除原有的机制、体制;二是先把新动能、新产能培育起来,让它站住脚,再削减和淘汰相对落后的产能和供应体系。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都应该立的要积极主动地立起来,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大刀阔斧地“破”,彰显的是改革魄力;统筹谋划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
结合材料,选用一个恰当的辩证思维方法,阐明“先立后破”中蕴含的改革魄力与智慧。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回乡大学生见到附近山林经常有蝎子出没,由此受到启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蝎子的种类、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同时又通过对市场行情的考察,发现蝎子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最终决定办蝎子养殖场。在养殖过程中,他和蝎子亲密接触,经过反复的观察、试验、总结,终于发明了成本低、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蝎子养殖技术。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思维具体的内容的?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
1.选A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内打破”,就是要自我否定,不断完善、发展自己,①②符合题意。材料讲的是个人应在自我否定中实现发展,强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未强调联系的环节,③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内在的自我否定,利用“敌人”给自己的成长增加动力是外力作用的否定,④排除。
2.选C 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灭亡的方面。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对立的,因此肯定与否定有界限,A说法错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B说法错误。“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也可以称否定为肯定”,这说明肯定与否定在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C说法正确。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3.选D 材料引文体现了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①强调了历史发展中偶然性的作用,不涉及辩证否定,不符合题意。②强调了逻辑的含义,没有涉及辩证否定,不符合题意。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强调了辩证的否定,③符合题意。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体现了对自身的否定,属于辩证的否定,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4.选C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肯定阶段来说,否定阶段是较后也是较高的环节,它包含着肯定,同时又具有比肯定更为丰富的内容,①表述错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1 000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这表明要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旧事物既肯定又否定,②符合题意。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不是对旧矛盾统一体的肯定与保留,而是对旧矛盾统一体中合理因素的肯定与保留,③表述错误。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把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丰富了本草学知识,这表明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了本草学知识的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5.选C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①说法有误。“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表明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也说明思维具体是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②③符合题意。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说法有误。故本题选C。
6.选C 外国人对中国的最初印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③正确。由刚到中国的最初印象到多年后的综合印象,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②正确。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①错误。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④错误。
7.选B “见山是山”(感性具体的认识)—“见山不是山”(思维抽象的认识)—“见山只是山”(思维具体的认识),这体现了认识的上升过程,②③符合题意。事物的本质无法通过直接感知获得,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来把握,①排除。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故选B。
8.选C 概念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起点,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①错误。形成图示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抽象的过程,经过思维抽象的不同环节,最终形成图示,再现了事物多样性的统一,②正确。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不同的伟大精神。在形成图示的思维过程中,根据时代的不同对伟大精神进行了分离、提纯、简略化等,进行了思维抽象,从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中抽取了共性,③正确。图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伟大精神”,构建起了“精神谱系”,但在形成图示的思维中,“伟大精神”不是思维具体的认识,不是思维活动的结果,④错误。故本题选C。
9.选C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这体现了文明进步的飞跃性与间断性离不开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①正确。事物发展过程具有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事物质的规定性是不变的。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发生破裂,②错误。认识发展的历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③错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割裂传统、凭空创造,而是扎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铸就的现实土壤,不断赓续并更新中华文明,发展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这说明现代并非与传统绝缘,要在扬弃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C。
10.选B 研究人员对嫦娥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其富含斜方辉石、铁橄榄石等成分;又对嫦娥石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测量,了解到岩石的衰变历史和岩石形成的地质环境,并确定嫦娥石的年龄约为37亿年左右,这里运用辩证分合的方法,通过分离和提纯环节,完成了对“嫦娥石”的思维抽象认识,形成了对“嫦娥石”相对完整的认识,①不选,②入选。“嫦娥石”是一块月球样品,研究人员通过对嫦娥石的详细研究,揭示了地月系统在很早的时期就已经形成,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③符合题意。应该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而不是从思维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④不选。故本题选B。
11.解析:关键词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可联系辩证的否定。关键词②:无论是调整政策,还是推动改革……统筹谋划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可联系在经济工作中,要在完善既有体制机制基础上,把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立起来,再破除原有体制机制中各类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答案示例:①辩证的否定具有肯定与否定的双重性,我们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要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②在经济工作中,要在完善既有体制机制基础上,把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模式立起来,再破除原有体制机制中各类阻碍经济增长的堵点,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推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12.答案示例:①从这名回乡大学生见到蝎子出没到这名大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蝎子各方面的知识,体现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见到蝎子属于感性具体,查阅资料了解蝎子各方面的知识,掌握蝎子某些方面的本质,属于思维抽象。②从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蝎子的知识到办蝎子养殖场,再到发明蝎子养殖技术,属于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在书本知识的指导下,在实践的检验中,对蝎子有了更加全面和具体的了解,从整体上具体地把握了蝎子的本质和生长规律,形成了成熟的蝎子养殖技术,从而达到了思维具体。
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