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知识点整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知识点整理

资源简介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全覆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课标要求--命题依据】
模块概述 内容要求 学习提示 高考要求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领会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可创设情境,剖析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错误观点,学会运用辩证思维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
【单元核心解读】
1.本模块的核心是: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
2.贯穿本模块的线索有三个:
(1)哲学:哲学的起源,哲学的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恩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3)唯物论:物质,规律,意识,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
(4)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课标内容 考查指向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核心价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必备知识: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知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两大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关键能力:辨识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相关哲学现象、观点作出判断:分析某现象体现的哲学道理,进行理论和事实方面的论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相关哲学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 学科素养:认同唯物主义的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坚持以哲学为指导,开启人的智慧,坚持实践的观点,与时俱进,提高自觉运用哲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1.1 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起源
(1)从哲学的本义
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产生
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认识世界)
(3))哲学的作用
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⑴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 世界观
区 别 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形成不同 哲学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
特点不同 哲学并非人人都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是零散的、不自觉的、简单化的
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都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的认识;两者都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错误倾向 我们既要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误区】①哲学与世界观都是科学的;②哲学就是世界观;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哲学家的事,与普通人无关。
⑵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 方法论
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特别提醒】①世界观与方法论并非相互决定的关系。
②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⑴具体科学知识
①分类: a.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
b.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如:经济、政治、法学、历史等)
c.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如:心理学、逻辑学等)
②揭示的规律: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⑵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 别 哲学 具体科学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
揭示的规律 揭示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
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指导
联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防止两种错误倾向: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三者的总和。
(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而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研究对象上的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也不可以相互包含。(4)反对认为哲学无用的“取消论”,反对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的“替代论”,反对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万能论”。
(5)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进步”二字不能丢。
【特别提醒】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句话是错的;哲学高于或凌驾于具体科学也是错的。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三者缺一不可。“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是对的。
3.“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这句话对。生活即哲学这句话是错的。
4.世界观和哲学都是对整个世界最一般的问题的反映。
5.只有正确、科学的哲学才能引领具体科学的进步;哲学的争论并不代表着正确的哲学,不一定能有积极作用;哲学不是能生产知识的知识。
6.任何哲学都产生于实践并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无关正确或者错误的哲学。
7.自然研究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8.“哲学思想促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句话错,必须加上“正确的”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③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④从特点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它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⑤从作用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指导具体科学,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2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内涵: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特别提醒】
①“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②“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⑵内容:①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⑶历史上不同的理论表达: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新修订)
⑵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特别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哲的内容:它认为是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承认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就是坚持了辩证法。
(3)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⑵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⑶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都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具体形态是世界本原。即: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只是一种猜测,并且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微粒说: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②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即: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 = 物质。原子的属性 = 物质的属性。
b.进步性: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c.局限性: 第一,把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
第二,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第三,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四,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社会历史领域去,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从而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经典观点:
①霍尔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②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③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 = 客观实在)
a.基本观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评价: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特别提醒】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是非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⑷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如英雄、帝王等。
如:“智子疑邻”中,丢斧子的人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从主观出发的错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b.主观唯心主义典型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客观唯心主义
a.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思想认为在客观世界之外有一个万能的主宰;封建迷信思想都认为有超现实的理念或上帝、神灵等主宰世界。
b.客观唯心主义经典观点:
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
中外的神创论:上帝创造世界 ;盘古开天地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特别提醒】辩证看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根本观点上看,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不能认为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要一律提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笼统地说唯物主义就都是正确的、科学的。
不能认为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要全盘否定。唯心主义在认识领域强调反思的作用,对认识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唯心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④不能认为一切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世界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特别提醒】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的区别
①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而不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 注意区分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哲学的基本派别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两大派别的标准是根据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也就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
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历史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产生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
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 ①细胞学说②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③生物进化论。
社会科学前提 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②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践观点在马克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①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周围世界;②在历史观中,它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存在和发展; ③在认识论中,它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的基础。离开实践,我们就不能科学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提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
总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角度 阐释
从内容 特点看 ①从其特征来看,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②从其研究对象来看,正确解释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科学之科学”观点的错误
从产生 发展看 ①从其产生来看,有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是对人类哲学思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②从其发展来看,从不自封为终极的真理,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
从任务 作用看 ①强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②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4.区分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区别 内涵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有力的工具。
科学性 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是科学的哲学
发展阶段 有许多门类、派别,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 既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
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历史上优秀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哲学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正是因为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新阶段,才使哲学重新焕发出生机,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修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新修订)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新修订)
(如何坚持、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新修订)
提醒:①毛泽东思想不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线是建设和发展。
突破提升:社会主义决不会辜负中国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观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3)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实践还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突破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丰富和发展的原因
(1)物质决定意识,我国具体国情的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发挥其积极的能动作用。
(2)认识具有无限性,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作为人类认识之一的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4)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来解决面临的新问题。
(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社会现实的变化,要求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要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课标内容 考查指向
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达无神论立场;表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必备知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键能力:辨识物质的含义、意识的本质;分析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物质是运动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学科素养: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认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理念;科学认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本质、规律的客观性;结合自身实际参与社会实践。 核心价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②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一般属性。
提醒: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特性。它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 :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特别提醒】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①区别:
A、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B、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②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特别注意】
1、人只能将物质由一种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但是不能消灭物质本身。
2、客观存在不等于客观实在。
3、“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概括了物质的共性——客观实在性,是针对整个物质世界而言的,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任何“物质”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4、物质的其他特征只是属性而已,物质的唯一特性绝不是根本属性;联系、发展、矛盾等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⑵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方法论】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产生过程中的四个进化环节:(1)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意识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仅是人脑的机能,而且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就不可能有意识。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是客观的,但它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特别提醒:
有了人脑就会产生意识的说法是错误的: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不是人脑自生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人脑加工改造的结果,“人脑”与“大脑”不能混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这体现了意识的本质。
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 包括感性认识形式,还包括理性认识形式。这两种形式虽然是主观的,便反映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上看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从意识的主观特征上看 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小结: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2.2运动的规律性
1.规律是客观的
(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注意:割裂运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脱离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观点,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补充原理)
【原理内容】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方法论】既要看到绝对运动又要看到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5)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或消灭;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提示】 正确理解规律
是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
不是 臆造的 现象的 偶然的 异变的
举例: 喜鹊叫喜 苹果落地 守株待兔 价格升降
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不等于现象,凡是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非规律,上表的举例均不属于规律,如“苹果落地”属于自然现象,但其中蕴含的“万有引力”则属于规律。
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规律混同于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
⑤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⑥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⑦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⑧“太阳东升西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水往低处流”等是体现规律的现象
⑨规律不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具体性、有条件性
总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
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能够能动的反映世界、意识能够指导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的特征:能动的认识世界的原因)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就是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包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
(2)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有所选择。
注意: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具体表现为“如实陈述反映或者虚假陈述反映”“两个人对同一事物反映认识不一样;两个人对同一事物比喻也不同”、“人们选择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指鹿为马”、“装傻做楞”、“法官对是非作出判断”等都体现了自觉选择性。
注意:科幻作品是基于科学事实,但是可以超越科学事实,而不能脱离科学事实。
(3)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动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现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这句话是错的,因为能动性是中性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获得新的发现,对事物的认识取得进展体现了能动创造性,比喻句,如 “我看美人如画”体现了能动创造性,而“我看美人如画,他看美人却如牛”出现了对比,则属于自觉选择性;意识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客观对象,只能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注意:意识活动的能动创造性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动物只是本能生活,没有意识。
(4)结论: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特别提醒】侧重点法区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目的性 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
自觉选择性 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
主动创造性 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1)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2)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4)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注意: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提醒: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要克服三个错误认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
【原理内容】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b.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
【特别提示】实事求是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课标内容 考查指向
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必备知识: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前进性与曲折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关键能力:面对各种矛盾争端,把握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评价既遵守规范、遵循程序,又不盲从、敢于质疑的行为;针对生活实践中各种不确定的具体问题,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应对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复杂情景和突发事件,运用辩证思维,掌控分歧及各种不确定性,澄清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误导,提出有创建的解决方案。 学科素养:认同国家根据实际作出的各项决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运用辩证法分析实际问题。 核心价值: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⑴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特征:
特征 含义 表现 方法论
普遍性 (不存在孤立的事物)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①事物之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表示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离开事物真实联系,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多样性(形式不同)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新修订)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特别提示】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变废为宝”等就属于建立了新的联系。因为“废”的时候产生不好的作用和影响,“变成宝了”会产生新的作用和影响了,而作用和影响是属于联系的范畴。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凭借主观想象创造联系。人们建立新的联系,必须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反映事物的客观联系。常见的错误观点有: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等。
④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主观的。
▲三个角度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论 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辩证法 是联系多样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要求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⑴总的要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⑵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区别:
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②联系:
二者相互依赖: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⑴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处于统率的主导地位,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世界观),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方法论)。
⑵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世界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方法论)。
注意:“立足”、“树立”、“着眼于”后面跟的一定是跟与“整体有关的概念”。
【特别提醒】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①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的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③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④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醒】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但二者不完全相同。系统属于整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只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的相互作用着的部分。
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⑴发展的普遍性: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
人的认识: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⑵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发展的实质)
新 事 物 必 然 战 胜 旧 事 物 含义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
判定 标准 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看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优越性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原 因 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重要提示】
①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的。
③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不是看形式的新与旧,不是看出现的时间顺序的先与后,也不是看一时力量的强与弱,其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发展的实质原理
【原理内容】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补充:发展与联系的关系
联系 发展
区 别 内涵 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侧重点  侧重于事物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侧重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方向
联系 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⑴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或程度上的变化,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生活中的统一、相持、平衡、静止、连续性、稳定性都属于量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仍然是这个事物。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方面的变化引起的质变。b.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比如田忌赛马实现了从输到赢的质变)
[特别提醒] 图示法理清运动、变化、量变与质变、发展的关系。
⑵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1)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原理内容】(2)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要求我们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反对“庸俗进化论——否认质变,否认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认为事物的发展只有量的渐进,没有质的飞跃”)
【原理内容】(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很少有方法论要求)
【特别提醒】
1.“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这句话对;“量变与质变是发展的两个阶段或环节”是错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是错的;“先有量变、后有质变”,“质变都是发展”是错的;“只要有量变就一定有质变、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这句话是错的;“量变引起质变”这话是对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途径[不能用“总趋势”]”这句话是对的;“事物总处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过程中”这句话错。
2.“过犹不及”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也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都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观”不能省。
4.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⑶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事物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b.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c.辩证否定的地位: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特别提醒]
1.哲学上的肯定和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和灭亡。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②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为什么?)
a.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经历曲折的过程。
c.旧事物在开始时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
③总结: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从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把事物的发展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易错易混】
1、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形式或状态:量变和质变
3、发展的方向(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
4、发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5、发展的过程: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6、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区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比较 辩证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的动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任意的否定
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与肯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否定同发展和联系的关系 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⑴矛盾的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新修订)
【重要提示】:正确理解矛盾概念要澄清的几种错误观点。
①不能将对立和统一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事物包含两个方面,是指事物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不应称为矛盾,两个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称为矛盾。而“对立”和“统一”则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而“对立”就是矛盾的另一方。
②不能把具体矛盾等同于矛盾概念。矛盾概念是对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矛盾则是矛盾的具体表现。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③不能把哲学上的斗争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斗争”,这两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⑵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口诀法巧辨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与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总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或对立统一关系原理或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原理内容】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
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问题的精髓
⑴矛盾的普遍性:
①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含义(原理内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
③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方法解决矛盾。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特别提示】矛盾普遍性的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特别提醒】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①矛普的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时时有矛盾≠矛盾永远无法解决(矛盾可以解决,但是要明确: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产生。)
③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④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不管人们认不认识,察不察觉,矛盾的存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⑤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⑵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表现:a.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区别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
c.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③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特别提示】矛盾特殊性的标志词: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因材施教;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意义:
①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要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结合中国实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新修订)
3.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复杂事物中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区别 含义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从属地位
作用 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联系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办事情要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⑵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单一矛盾中 矛盾主要方面 矛盾次要方面
区别 含义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地位 处于支配地位 处于被支配地位
作用 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不起主导作用,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影响
联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支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着重抓主流;同时不能忽视次要方面、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特别提醒】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②区别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别 外延
内涵 主要矛盾指的是“矛盾体”,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地位 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原因在于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原因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方法论 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做事要有主次,如果是有多项工作要做,但有主次,就用主次矛盾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 主次方面研究的是看问题判断性质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果探究一项工作是否值得做,或者研究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是什么,则用主次方面原理
侧重 做事抓重点 看清性质与方向
标志词 “重点”“重心”“关键”“首要任务”“突破口”“中心环节”等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等
联系 ①二者的共同实质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②都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③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④主要矛盾中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⑶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①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④两点论与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方法的精髓
①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③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b.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对不同事物的矛盾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对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具体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对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作具体分析。
(5)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①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③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特别提醒】如何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防止片面性。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分析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用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主次方面)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5、6、7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
8.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既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即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课标要求--命题依据】
模块概述 内容要求 学习提示 高考要求
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可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讨论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 学生能够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确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观察和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现象,在生活中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单元核心解读】
备考策略:
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议题,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获得和深化认识、追求真理。
本单元关键:
寻觅社会历史的真谛和规律,探索人类认识的奥秘,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探讨这些问题,也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
课标内容 考查指向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必备知识:实践的特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追求真理是个过程。 关键能力:辨识实践与认识、真理与谬误;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对相关情景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 学科素养:认同实践第一的观点和追求真理的观点,认同并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运用典型事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追求真理,投身实践。 核心价值: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追求真理。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和实践
⑴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注意:不能说理性认识是正确的,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句话对,但是“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这句话错了。
⑵实践
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特别提醒】
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
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这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
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③特点: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原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注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特别提示】
①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②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错误: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者不能比较谁更可靠。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错误: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错误: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①如果不超出认识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②客观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③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可以满足这条件。
④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已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错误: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特别提醒】①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
②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
[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
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
检验标准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谈到了指导的结果如何。
目的 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没有谈到指导实践的结果。
【误区】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④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⑥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⑧真理永远是正确的
【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会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⑵方法论要求: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实在)
⑴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认识差异性的原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原理内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方法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方法论】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反对不顾条件和范围的主观随意性。
⑵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随着过程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反对因循守旧和激进盲动。
⑶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这是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的方法论)
(4)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①真理和谬误相互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有着原则上的区别,二者泾渭分明,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不能说真理中包含谬误成分)
②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
③方法论: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
【特别提醒】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意识、认知、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为什么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注意: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也可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的反复性中“实践”与“认识”的顺序不能颠倒,“某物质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这句话是对的。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如何理解认识的无限性就写上面四句。每个时代、每个人的认识发展的有限性,构成了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⑶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
①含义: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②原因:客观事物的本质逐渐暴露和展现,人类的实践活动也不断深入和发展、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逐步提升(选择题要求)
③认识运动的特点: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注意:事物的发展也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⑷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提醒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存在以下误区:①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