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参考活动3 应对来自同伴的压力》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八年级上册一、教材定位与单元脉络本课隶属苏少版《综合实践活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青春红绿灯”。单元以“自我—同伴—社会”为逻辑线,前两课完成“认识同伴关系”“辨析友谊误区”的铺垫,本课聚焦“同伴压力”这一高频痛点,为后续“网络同伴影响”“做有责任感的中学生”奠定方法基础。教材原文仅给出“情景剧+讨论”框架,缺乏梯度与深度,本次设计在课标“学会理性决策、增强心理韧性”要求下,重构为“情境体验—认知重构—技能演练—生活迁移”四阶递进式课堂。二、学情分析维度 具体表现 教学应对年龄特点 初二学生“假想观众”现象突出,对同伴评价极度敏感 设计匿名投票、角色扮演,降低防御经验储备 90%学生经历过“跟风消费、模仿言行、被动玩笑” 用真实案例作原型,提高代入感能力差异 部分学生已能拒绝“抽烟、网游充值”,但方法粗糙;少数学生仍不敢表达 分层任务:A层提炼策略,B层模仿话术,C层情感支持心理需求 渴望被群体接纳,又希望保留自我 课堂契约:不贴标签、不公开揭短三、教学目标(对应2022版课标核心素养)1. 价值体认:理解“同伴压力”双面性,树立“健康同伴关系应互惠、尊重”的价值观。2. 责任担当:面对不合理要求,愿意说“不”,并承担维护自我与群体规则的双重责任。3. 问题解决:掌握“3F拒绝法(Feel-Fact-Future)”与“同伴协商三步曲”,能在10秒内做出理性决策。4. 创意物化:小组输出《八年级同伴压力应对锦囊》电子手册,在校公众号推送,服务年级同伴。四、教学重难点类别 内容 破解策略重点 识别消极同伴压力的“隐形信号” 用“身体—情绪—行为”三维检核表即时自测难点 在“维护关系”与“坚持自我”间找到平衡 通过“双值澄清”辩论+脚本演练,体验双赢话术五、教学准备教师:① 课前一周发放电子问卷《最近一周你被同伴劝过做什么?》匿名收集真实事件36例,按“消费、学业、形象、危险行为”四类编码。② 制作“压力卡”40张,正面写情境,背面留空,供课堂抽签。③ 打印“3F拒绝法”袖珍卡片人手一张,背面印“协商三步曲”。学生:① 每人事先采访一位学长或家长,记录其青春期遭遇同伴压力的故事(50字以上),上课分享。② 自带彩笔、A4硬卡,用于制作“拒绝话术盾牌”。六、教学过程(2课时,每课时45分钟,可连堂)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1 一、暖场导入:压力盲盒 请学生从“压力卡”盲盒随机抽取一张,用表情符号(简笔画)快速表达如果置身该情境的第一反应,贴在黑板“情绪云”上。 学生排队抽卡→画表情→贴云图 用可视化情绪云营造安全氛围,教师迅速捕捉高频情绪词 5’1 二、原型分享:同伴劝我“就试一口” 教师呈现问卷中最具代表性的真实事件:“篮球校队队友劝我吸电子烟,说‘就试一口不上瘾’。” 用“你看到了哪些压力信号?”引导学生从身体(喉咙发干)、情绪(害怕被孤立)、行为(推迟回应)三维拆解。 先独立思考30秒→同桌互换观点→教师板书“显性/隐性压力”对照表 把抽象概念落到可观察指标,为后续策略做铺垫 8’1 三、认知重构:压力一定是坏的吗? 抛出“双面镜”问题:①有没有被同伴压力推着进步的经历?②消极与积极的分水岭是什么?教师提供“自主—可控—互惠”三把标尺。 小组用“标尺法”给课前采访故事打分,≥7分放“积极区”,≤4分放“消极区”,5-6分放“模糊区” 打破非黑即白思维,让学生自己提炼标准 10’1 四、技能输入:3F拒绝法 教师示范:Feel“我感到犹豫”,Fact“电子烟一样含尼古丁”,Future“我想保持运动员肺活量”。要求:每句≤8秒,语气坚定+身体微倾后退。 全体起立,两两对练,用刚才抽到的“压力卡”情境互换角色,A劝B拒,30秒后交换 把技能拆成可计时、可复制的微行为 12’1 五、即时检测:30秒电梯演讲 教师随机点名3人,在30秒内用3F法拒绝“逃课去网吧”情境,全班用“安静 thumbs-up”评判是否做到短、准、稳。 被点学生演讲→同伴 silent评价→教师给“话术之星”贴纸 低 stakes 检测,强化成就感 5’1 六、课堂小结:一句话盾牌 请学生把今天学到的最有效一句话写在“拒绝话术盾牌”硬卡上,举高拍照(仅拍卡片,不拍人),教师承诺做成屏保滚动播放。 写→举→齐读:“我可以说不,并且仍然值得被喜欢。” 用仪式感固化自我效能 5’2 一、温故:压力卡升级 发放第二轮“压力卡2.0”,情境更复杂:“好友让我帮忙在月考时传答案,否则绝交。” 学生快速浏览,标记“最难拒”星级(1-5★) 用星级把难度外显,自然引出协商需求 3’2 二、协商三步曲建模 教师板书:①拆雷—共情②立界—说明底线③补窗—提供替代方案。示范话术:“我理解你着急(拆雷),但作弊会记过我不能做(立界),考完我可以陪你复盘错题(补窗)。” 学生记录关键词,用不同符号标注语气、停顿、重音 把协商过程脚本化,降低认知负荷 8’2 三、情境演练:双面剧场 分四组,每组领取同一星级任务,A组先演“失败版”(关系破裂),B组再演“双赢版”。要求:失败版≤60秒,双赢版≤90秒,其余学生持“观察单”记录用了哪些策略。 组内分工:编剧×1、主演×2、提示员×1、计时员×1 通过对比剧场,让学生体验策略差异 15’2 四、专家点评:学长云连线 事先邀请三位高一年级学生会干部录制30秒音频,分享他们“如何既拒绝作弊又保住朋友”的实战经历。教师播放音频→学生用“金句捕手”表记录可迁移话术。 听→记→高声复读最有共鸣的一句 引入可信“过来人”声音,增强说服力 5’2 五、创意物化:锦囊共创 布置“锦囊任务”:每组把本课所有策略提炼成“三字诀”或“七字句”,写进共享文档《八年级同伴压力应对锦囊》。教师提供Canva模板链接,课后统一排版。 组内头脑风暴→投票选定最佳句→输入文档 把个人经验上升为年级公共产品,实现服务学习 10’2 六、课后追踪:21天拒绝日记 发放电子表格模板,学生每天记录“是否遇到同伴压力→使用策略→效果自评0-5分”,连续21天后自动生成折线图,下月心理课分享趋势。 学生扫码保存模板→设置闹钟提醒 用数据自我监控,形成长期习惯 4’七、关键问题链与深度解答问题1:为什么“就试一口”听起来无害,却是最难拒绝的?解答思路:① 语言陷阱——“就”“一口”弱化风险;② 关系绑架——当众拒绝=不给面子;③ 滑坡暗示——有一就有二。课堂操作:让学生把“就试一口”替换成“就偷一次”“就抄一道”,立刻感知套路相似,从而提高警惕。问题2:拒绝后对方真的翻脸怎么办?解答思路:① 预先评估:用“关系温度计”打分(1-10分),≤6分的关系容错率低,需用“协商三步曲”补窗;② 事后修复:24小时内发送“解释+替代方案”短信,降低对抗;③ 升级支持:若遭遇排挤,启动班级“同伴守护员”制度(课前已培训5名心理委员)。课堂操作:提供短信模板,现场让学生填空练习。问题3:如何区分“积极同伴压力”与“道德绑架”?解答思路:用“自主—可控—互惠”三标尺:① 自主:是否保留说“不”的空间?② 可控:结果是否可由我掌控?③ 互惠:是否双方都能成长?课堂操作:把课前采访故事逐条过标尺,学生发现“劝我一起跑步”虽累但三项均高分,而“逼我给答案”三项均低分,标准自然生成。八、分层作业与评价层级 作业内容 评价方式基础 完成21天拒绝日记≥15次 自动折线图≥3分视为合格提高 用“协商三步曲”帮家人解决一次真实冲突,写200字报告 家长签字+教师等级拓展 在《锦囊》中新增一条原创策略,获≥30个同学点赞 公众号后台统计,评“最佳人气金句”九、教学反思(示例)1. 情境真实度决定投入度:第二轮压力卡若用学生原话,课堂瞬间安静,可见“真”大于“善”。2. 时间瓶颈:双面剧场常超时,下次用“倒计时音乐”强制落幕。3. 数据追踪:试行21天日记发现第7天与第14天是放弃高峰,考虑在第6、13天推送提醒金句。十、板书设计(文字版)左区:情绪云→显性/隐性信号中区:3F拒绝法→Feel-Fact-Future右区:协商三步曲→拆雷—立界—补窗下方:大字“我可以说不,并且仍然值得被喜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