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治中国建设班级: 学号: 姓名:基础巩固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因此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必须(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②完善司法机关宪法监督制度③推进宪法实施④加强政府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多地基层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他们的手机里最不缺的就是各类被强制下载的政务App,以及被强制关注的政务公众号。他们每天花费在这些政务App和政务公众号上的时间,从几十分钟至几小时不等。一些政务App越来越变形走样、功能异化,成为基层干部的一个负担。为此,政府需要( )①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能政府②坚持求真务实,提高行政效率③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政府权威④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松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5年3月,浙江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在全省全面推行“公务餐”改革,要求公务接待一律吃“堂食”。此举可以大幅降低公务接待费用。这一改革( )①是该省致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体现②是简化行政程序,提高为民服务效能的体现③有利于反对不正之风,树立廉洁政府的形象④旨在彰显政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努力。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①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②政府要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③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④人大代表要审慎行使立法权,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对医院治疗不满意,于是揪着医生不放;劳动纠纷商议无果,就采取极端方式示威;发生事故不走法律程序,聚众大吵大闹……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人遇事就靠“闹”来解决,似乎不闹就得不到合理解决。靠“闹”解决问题( )①是生活中一种既方便又高效的维权方式 ②缺乏法治观念和思维,不能理性表达诉求③说明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 ④启示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能力提升6.法治国家意味着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国家,既需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更需要法律的严格实施。下面关于我国法律体系建设表述正确的有( )①我国已经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首要内容③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条例等不得同宪法相抵触④我国法治体系建设体现了全体公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7.《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将于2025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将“国家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降低家庭保育教育成本”等明确写入法条,回应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说明,建设法治国家要( )①坚持良法善治,使法律内容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②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使国家治理有法可依③通过法律确认公民的权利,并通过执法加以保障④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以改革之力完善法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近年来,重庆市司法局探索建立基层法治观测点(员)制度,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派出所民警、基层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各方力量,组建“法治观察员”队伍,通过数字化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破解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一制度( )①旨在整合法治资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坚持问题导向,做到了人民司法为人民③积极对接群众需求,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④优化行政执法环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某村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客家家训、村规民约等公序良俗。近年来,该市各级人大代表与该村“村居法官”、村委会联动开展解纷工作,在当地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创新出“调查十解纷”“祖训十解纷”等调解模式,利用人大代表特色解纷工作室,集中化解了土地相邻权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等问题,有效促进该村矛盾纠纷持续下降。下列选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村解纷工作是坚持自治、法治与德治有机统一的典范②该村孕育而出的公序良俗是得到了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③该村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强化了法律的权威地位④该村村民利益通过立法和司法机关的有效合作得到保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创新应用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某市高新区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各村党组织班子,开展村党组织书记走村观摩、擂台比武交流座谈会、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四强”党支部建设等活动,建强村党组织战斗堡垒,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自2023年11月起,高新区学习借鉴“湔江经验”,创新推出“民事直达”工作法,切实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提高治理效能,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高新区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协商共治和社会参与机制,积极引导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为构建多元治理格局注入新力量;通过“互联网+基层治理”,做到信息动态随时采、矛盾纠纷随时调、任务要求随时达,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材料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近年来,某地在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高价彩礼、不良婚闹、厚葬薄养、铺张浪费、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陈规陋习在一些地方还存在,成为不少家庭的负累,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分析该区是如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移风易俗,需要各方共同参与。(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请你为乡村治理白不同主体提出合理化建议。(选择两个主体进行作答即可,4分)示例 国家履行文化建设职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议①建议②时政积累数字法治政府数字法治政府是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务服务和执法监管等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在《法治政府》文档中提到,建设数字法治政府是健全法治政府建设科技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进依法行政,优化革新政府治理流程和方式,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例如,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政务服务APP,整合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事“一站式”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提升了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透明度;还有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监管,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体现了智能高效的法治政府特征。试卷第1页,共3页课练16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答案 A C B B C C B D B1.A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因此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推进宪法实施,①③符合题意。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②说法错误。加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④说法错误。2.C 基层干部被强制下载各类政务App,以及被强制关注的政务公众号。且一些政务App越来越变形走样、功能异化,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这表明政务APP和公众号存在形式主义等问题,要坚持求真务实,提高行政效率,为基层减负松绑,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的负担问题,②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要解决政务APP和公众号给基层干部带来的负担问题,而不是创新服务方式打造智能政府,且材料也未涉及依法行政和增强政府权威方面,①③排除。3.B 大幅降低公务接待费用,反映的是该省致力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反对不正之风,树立廉洁政府的形象,①③正确。题干强调降低公务接待费用,不涉及简化行政程序,②排除。题中改革举措有利于推动政府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不是为了彰显生活作风,④排除。4.B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的努力。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①③说法正确。政府要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②说法错误。人大代表没有立法权,行使立法权的主体是人大,④说法错误。5.C 把靠“闹”解决问题看作是生活中的一种既方便又高效的维权方式明显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①说法错误。“对医院治疗不满意,于是揪着医生不放;劳动纠纷商议无果,就采取极端方式示威;发生事故不走法律程序,聚众大吵大闹……”这说明靠“闹”解决问题的方式缺乏法治观念和思维,不能理性表达诉求,启示需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②④符合题意。“法律不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③不符合题意。6.C我国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①符合题意。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法治国家的制度前提,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②错误。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一切法律、法规、条例等不得同宪法相抵触,③符合题意。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不是“全体公民”,④错误。7.B 题干强调《学前教育法》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将降低教育成本等写入法条,体现“良法善治”,即法律内容符合社会和人民需要,①正确。题干未涉及“法治监督体系”,而是聚焦立法内容修改,是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体现,使国家治理有法可依,②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通过法律确认公民的权利,并通过执法加以保障,③不符合题意。该法回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说明法治建设与改革相辅相成,通过改革完善法治,体现“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④正确。8.D 该制度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等破解基层执法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等,“旨在整合法治资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非其直接目的,①不选。题干主要说的是破解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并非强调人民司法相关内容,②不选。通过吸纳各方力量组建队伍,借助数字化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能积极对接群众需求,进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③正确。这种做法有利于优化基层行政执法环节,破解难题,从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④正确。9.B 该村解纷工作通过村委会、人大代表、村居法官三方协调,利用该村的公序良俗,集中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坚持了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强化了法律在村民中的权威地位,①③符合题意。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该村的公序良俗并未成为公认的法,不是得到国家认可的社会规范,②排除。材料不涉及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有效合作,强调的是各级人大代表和村居法官协调解决村内矛盾,二者不等同于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④排除。10.(1)①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②创新基层治理方式,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推动社会和谐。③整合基层力量,坚持共治共建共享,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基层自治合力,提高基层治理效能。④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示例:①村委会发挥村民自治的重要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开展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活动。②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和质询权等,推动相关立法,帮助所在地方的政府推进农村的移风易俗工作。③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职能优势,把协商修订村规民约作为破解移风易俗难题、破除乡村治理瓶颈的有力抓手,为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