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阳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思想·政治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溪文化因重庆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大溪文化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中上游的一种以红陶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据此可推断,大溪文化所处的时代(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和最低阶段②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使用的工具为简单打制的石器③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④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城市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加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高耸入文明时代了。”对恩格斯的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明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②“文明时代”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无偿占有③“设防城市”中出现了最早的阶级统治的工具④“设防城市”中出现了脑力与体力劳动的分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从平等协作的原始社会到充满剥削的奴隶社会,为什么是“历史的进步”?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有( )①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②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③生产资料公有到私有的变化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根本原因④一个阶级对另一个的剥削关系比起平等协作的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恢复平民身份,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他还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休养生息”政策( )①使农民的劳动成果能够完全由自己支配和使用②使农民有了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封建统治③使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④使农民不再依附于地主,不再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飞跃发展。有人描述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景象:“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凭劳动券领取用品,劳动券以工作高下的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上述材料表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①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③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④减轻了人剥削人的程度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衡量所处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城市的出现,是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②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的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③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人们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存在的内在矛盾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矛盾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在生产关系上可以解决矛盾的措施有( )①实行按劳分配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②通过科学的宏观调控促进社会有序生产③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④通过教育提高无产阶级的劳动技能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1933年,美国大萧条期间发生了著名的"倒牛奶"事件。数据显示,当年美国共销毁了1000万英亩棉花,屠宰了600万头猪,而全国有1/4的工人失业。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后来分析,这场危机源于“生产过剩”——美国工业产值在1920-1929年间增长了50%,但工人工资仅增长2%。针对上述历史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销毁产品是解决生产过剩的必要措施,能快速恢复市场供需平衡②社会的生产能力远超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③罗斯福新政证明,通过政府干预可以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④只要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类似的危机就难以避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4年11月,美国某工厂的工人们投票通过了公司最新的工资提议,并结束为期七周的罢工,重启生产。这份最新提议包括在今后4年间加薪38%,高于此前被罢工者否决的35%加薪方案。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工人运动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总根源 ②罢工成为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③资本家的让步是着眼于长远剥削的有限妥协 ④加薪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下列能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为建立美好社会而努力的有( )①摧毁资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②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倡导人人平等③倡导并组织各族人民自愿建立国家联盟④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他们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企图通过一些小型的、当然不会成功的试验,通过示范的力量来为新的社会福音开辟道路……但是,这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著作也含有批判的成分。这些著作抨击现存社会的全部基础。上述论述揭示了( )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②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③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法国航空管制员于2025年7月1日开始举行为期三天的罢工,抗议工作条件和薪资问题。此次罢工导致法国各大机场出现大规模航班取消和延误,影响旅客的行程。近些年,欧洲国家时常出现的“罢工潮”( )①原因在于资本家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②体现出以生产绝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伴随资本主义的痼疾③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展经济斗争④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3.关于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单纯的经济斗争不能消灭资本主义制度②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是政治斗争的最高方式③经济斗争的效果要优于政治斗争的效果④思想理论斗争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斗争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1956年,英国人托马斯 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 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 )①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②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③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④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5.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 )①剩余价值的来源 ②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④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指导工人阶级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④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7.《共产党宣言》发表30多年后,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初步成果就显示出来,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统治地位;发表70年后,社会主义在俄国变成制度现实;发表100多年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可见,《共产党宣言》( )①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 ②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具体步骤③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④深刻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格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1917年,伟大的十月革命在彼得格勒爆发,俄国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十月革命( )①无产阶级第一次进行夺取政权的伟大尝试 ②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跨越③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9.恩格斯曾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 )①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②任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具有预见性③说明所有国家都应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体现了这一理论的强大生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下列对社会主义发展史描述正确的是(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②巴黎公社首次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的成功飞跃③二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1.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下列对近代中国国情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状况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③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④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以来,古老且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要实现文明赓续、伟大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①推翻压迫人民的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③前赴后继,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探索民族复兴之路④提高中国人民整体的民族认同感,拯救民族于危亡之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3.走什么路,向何处去,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之问。效仿西方、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种。这种“资本主义社会之路”方案在不同历史时期屡次改头换面,但最终都被证明在中国“行不通”。“行不通”的原因在于(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②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导致农民阶级的力量弱小③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愿意领导资本主义革命,无法独立发展资本主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4.关于五四运动,表述正确的是(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②为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④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肩负着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三大任务②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③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④它的革命前途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6.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中的“人民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两者所属的世界革命范畴相同 ②两者的革命任务和革命前途相同③两者最具决定意义的革命领导权不同 ④两者所处的基本国情和社会性质相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7.在革命前途问题上,有一种倾向,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②前者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后者是资产阶级领导的③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前后衔接、不可颠倒的④前者主要任务是变革生产关系,后者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8.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据此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在于( )①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③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启社会主义建设④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9.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新中国的诞生( )①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③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④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 )①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③是中国人民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主心骨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二、主观题(本题为3题4小问,共 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在此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应具备哪些条件,并分析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12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艰辛的理论研究和深入的革命实践,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规律。在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发展阶段的时候,就以敏锐的目光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经过经典作家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不断充实和完善,“两个必然”发展成为一个理论丰富、内涵深刻、逻辑严密的马克思主义核心范畴。马克思主义创立170多年来,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的辉煌,也陷入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低潮。西方资本主义也经历了多次重大危机,并且在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事实不仅没有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反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两个必然”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知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资本主义为何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为何必然胜利?(1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被称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结合材料并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0分)高一思想政治试卷·第4页,共7页南阳一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芳政治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答案】A【详解】②: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使用的工具为简单打制的石器。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②不符合题意。④:金属工具得到广泛使用,城市出现贫富分化加剧,都是在奴隶社会,④不合题意。2.【答案】D【详解】①:文明时代到来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非根本原因,①错误。②:剩余价值被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征,而恩格斯所说的“文明时代”主要指奴隶制等早期文明社会,②错误。③:设防城市的城楼等体现国家机器雏形,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说明当时出现了最早的阶级统治的工具,③正确。④: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分工的深化,特别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城市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统治阶级主要从事脑力劳动,而被统治阶级主要从事体力劳动,④正确。3.【答案】D【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①②: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因为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奴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①②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根本原因,③错误,但符合题意。④: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但是不能等同于剥削关系比起平等协作的关系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说法不合理,但符合题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答案】C【详解】①④:“休养生息”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而采取的政策,但它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农民还要依附于地主,农民的劳动成果不能完全归自己支配,需要缴纳地租,①④排除。②:政策通过释放劳动力、减轻赋税徭役,让农民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生产环境,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恢复发展后,社会稳定、国家财政增强,进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②正确。③:“兵皆罢归家恢复奴婢为平民”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少了对农民生产时间的占用,使农民能更自主地安排生产,推动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③正确。A.14B.①③C.②③D.②④5.【答案】B【详解】①:十月革命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特征之一,①正确。②:“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说明的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②排除。③:“凭劳动券领取用品,劳动券以工作高下的标准分为几等”体现了个人消费品按劳动贡献分配,即按劳分配,③正确。④: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消灭了剥削,而非“减轻剥削程度”,④排除。6.【答案】C【详解】①: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城市的出现属于奴隶社会的特点,①排除。④:原始社会是平等互助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互助合作的关系,④排除。试卷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南阳一中高一第1次月考政治原卷.pdf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docx 高一月考一政治答案.pdf 高一月考一教师用卷思想政治.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