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件(共48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件(共48张PPT)-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哲学--马克思主义
哲学
(第1课)
马克思
主义哲学
(第2、3、
4、5、6课)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课)
唯物辩证法(3课)
社会历史观(5课)
人生观、价值观(6课)
辩证唯物论(2课)
文化
【共性到个性】
(第三单元)
(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
(8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
(9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外来】
《哲学与文化》基本结构
一般到个别
整体与部分
活的灵魂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
1
社会历史的本质
2
社会历史的发展
2026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考情透视
课标要求: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考点要求 考察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社会历史的本质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湖南卷T7,3分 广东卷T9,3分 贵州卷T11,3分 重庆卷T13,3分 江苏卷T9,3分 湖南卷T7,3分 福建卷T20 浙江卷1月T26 广东卷T20 河北卷T10,3分
广东卷T12,3分
浙江卷6月T10,2分
山东卷T10,3分
海南卷T10,3分


社会历史的发展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新课标卷T2,4分 江苏卷T9,3分 河北卷T8,3分 四川卷T1,3分 浙江卷1月T25 山东卷T8,3分 天津卷T3,3分 海南卷T1,3分 江苏卷T7,3分 安徽卷T3,3分 山东卷T4,3分 江西卷T19 全国甲卷T7,4分
福建卷T1,3分
辽宁卷T8,3分

社会历史的主体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山东卷T1,3分 江西卷T8,3分 北京卷T1,T2,3分 甘肃卷T19 浙江卷6月T26 全国甲卷T12,4分
海南卷T3,3分
辽宁卷T2,3分
山东卷T1,3分
湖北卷T20
从命题题型和内容上看,该部分内容考查频率较高,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考点集中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等方面。
二:考情分析
三:复习目标
1.牢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精准阐述劳动对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关键作用;
2.面对涉及社会现象、政策改革、历史事件等各类材料,能迅速识别其中体现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准确分析二者关系;
3.能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剖析材料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表现及解决方式,预测社会发展趋势;
4.深刻领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面阐述人民群众在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以及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
5.牢固掌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清晰认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地位:历史观的①_________
社会历史
的本质







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历史
的发展
基 础
基 础
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含义
关系
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
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存在②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③___________
规律: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总趋势
决定
反作用
决定
反作用
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④ 的
实现方式:在社会⑤ 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
中实现的
社会历史的主体






决定
相对独立性
曲折
基本矛盾
四:体系构建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历史
的发展
要 求
创造者
群众观点与
群众路线
社会物质财富的⑥_________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以⑦ 为中心
坚持人民⑧ 地位
社会历史
的主体






人民
主体
五:知识梳理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地位 作用
1.劳动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③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2.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的实践
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构成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生活的构成:
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部分构成。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角度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与 社会意识 何者为本原 (根本区别)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无论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多大,最终还是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改变是社会出现各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谁是 历史 的创造者 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认为人的思想、主观意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人物创造的。
人类社会 有没有 自身规律 认为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认为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的,
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相互区别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物质方面) 是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精神方面)
内容 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从性质上】,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从过程上】。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从时间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性质上】。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提醒: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①②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②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反作用(不同步,促进或阻碍)
5.2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总趋势】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P67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
劳动资料: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生产力
①生产力的含义:
注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含义: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如:雇佣剥削、平等互助)
产品分配关系(如:按劳分配、按资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整、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 设施。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
特别提醒: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
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意识形态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A、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团体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B、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经济基础
A、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形式)
B、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
C、产品如何分配。
知识拓展: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强调上层建筑要先进】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强调经济基础要先进】。
【方法论】①调整上层建筑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要全面深化改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注意:上层建筑不可直接反用于生产力,需要通过经济基础
(先进与落后之分)
×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贯穿人类社会始终
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补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决定力量):人民群众】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最基本的矛盾
最基本的规律
【注意】
①这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因为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物质根源。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②不能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应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要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才会推进社会进步)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①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地位作用】。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阶级社会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矛盾性质:对抗性的矛盾。(敌我矛盾)
(3)解决方式: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根本目的: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4)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比较几个“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补充】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决定力量):人民群众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
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
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实现形式
何为共产主义?我意以为何为共产主义,用二字可以回答——无私,于国于民于人类无私,这与我孙文所提倡的天下为公,是一个道理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实现方式【根本动力、直接动力】: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式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解决方法【改革——性质、作用、根本目的】
3、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实现形式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①地位②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含义+辩证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含义+辩证关系】
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 P67“相关链接”(阅读了解)
①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②范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地位】 ①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每个人都是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
②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注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是代表当时社会先进生产力的阶级或集团。】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表现、作用1】 ①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作用2】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表现、作用3】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运用社会历史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回答问题】
内容:P66地位+P67--68作用(1)(2)(3)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方法论)
1.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因:
(1)地位: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坚持仅仅依靠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2)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思想、态度】 群众路线【行动】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3
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群众观点
与群众路线
1.人民群众 — (1)含义 (2)范围
2.人民群众的地位
3.人民群众的作用 ①②③
1.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原因
2. 群众观点 — ①内容 ②地位
3. 群众路线 — ①内容 ②地位
4.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要求
【世界观】
【方法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原理及方法论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决定、独立性、反作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两大基本矛盾、两大普遍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趋势、过程、改革】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②③④;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了解1个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明确1个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把握1个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理解1个观点和路线: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把握2个基本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理解3个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明确3个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
答题要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人民群众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⑥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小结: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分析题
六、易错易混辨析
1.社会意识的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纠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纠正: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5.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发展,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
纠正:在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领导力量。
纠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而非领导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纠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8.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纠正:“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七、链接高考
【社会历史的本质】1.(2025·广东)在工业化早已解放人类双手的今天,手作却悄然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新方式。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手工编织篮子、制作陶艺。缝制香包,在解压、悦己的体验中消弭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体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这表明( )
①审美实践活动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②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在手作中得以消除
③劳动在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塑造人
④审美方式的变化源自社会生活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审美实践活动是社会性活动,并非单个人孤立活动。矛盾可缓解,不能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在手作中得以消除”说法错误。
2.(2025·湖南)不同时期的影视动画作品赋予哪吒各异的形象,从《大闹天宫》中哪吒的登场,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新演绎,每一次呈现都蕴含独特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
①同中有异的哪吒形象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②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
③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决定哪吒形象的创新演绎
④哪吒形象的演变经历从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影视动画作品中生动的哪吒形象是创作者经过艺术加工、想象等创作出来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
【社会历史的发展】3.(2025·四川)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没有料到,他们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货币制度得到发展)、资本集中。”这说明( )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③生产工具创新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重要条件
④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没有料到,他们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发生革命,这是强调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涉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和衡量尺度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非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其调整需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不能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判断标准,该选项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
4.(2025·河北)利用临近港澳优势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承载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功能和使命,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起跑线。通过试点先行,深圳的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凸显了其示范、带动作用,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
②利用临近港澳优势成立经济特区体现了对区位特点的分析把握
③从试点先行到形成经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共性到个性的体现
④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现了注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的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经济体制改革着眼于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而不是着眼于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要求。试点先行属于个别和个性,形成经验是一般和共性,从试点先行到形成经验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的体现,而不是从共性到个性的体现,且选项说法自相矛盾。
5.(2025·浙江)我国林业已逐步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林地规模小与碎片化,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某地坚持承包权微调,经营权灵活调整,采取成片托管、零星赎买、差价交换等形式,实现以村民组为单位的整组山场置换,将零散“小山”换成连片“大山”,达到了减少地块、整合连片的目的,推动了林地集约化整合、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率。该地从产业最底层实现变革,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保障了林农切身利益。
(1)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该地为什么要开展“小山”变“大山”的改革。
(2)为推动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人建议该地延伸产业链(如发展林下种养业、林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等)。请分别运用《经济与社会》《哲学与文化》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建议的合理性。
【答案】(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规模小、碎片化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林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该地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微调承包权,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将“小山”变“大山”,推动林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力。
(2)《经济与社会》答案示例:延伸产业链有助于多元化、多渠道利用林业资源和产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产业振兴。
《哲学与文化》答案示例: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延伸产业链表明,人们分析和利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现有条件,建立了新的联系。
【社会历史的主体】6.(2025·山东·高考真题)征程如歌,歌以咏史。《国际歌》唱响坚定信念,“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石库门的灯光》颂唱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光明,“铁锤镰刀的旗帜、指引工农大众的心。燎原的火种、闪烁共产主义真……开天辟地……民族复兴……”。从《国际歌》到《石库门的灯光》,生动诠释了( )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
③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B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而不是由人民群众坚定的理想信念决定的。
八、链接时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民营经济促进法第一次将“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确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民营经济促进法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规范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经济组织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在服务保障方面,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听取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各类经济组织的意见建议,解决其反映的合理问题。 2025年4月3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民营经济促进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成为推动发展、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 。但同时,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市场准入、要素获取、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阻碍。这些客观现实促使国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以法律形式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民营经济促进法》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明确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国家对其的支持政策,稳定了市场预期,提振了民营经济人士的信心,激发了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壮大,而现有的生产关系需要与之相适应。《民营经济促进法》保障民营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明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规范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有助于巩固和完善我国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民营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是我国通过改革这一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方式,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其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
以坚定的政治认同,相信自己的能力,坚定迈向目标的信念;以科学精神,理性分析学习中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以法治意识,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习纪律;以公共参与的热情,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共同进步。社会热点是生活的生动素材,将其与知识紧密结合,你们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愿你们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书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向着美好的未来勇敢前行!
致同学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