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 复习回顾及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维护社会秩序 复习回顾及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维护社会秩序 复习回顾
第四课 遵守社会规则
1 社会秩序的含义及内容:
(1) 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状态。
(2) 内容:包括交通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等。
2 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1) 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2) 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3 正确认识社会规则:
(1) 形成: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2) 内容:社会规则有很多,如道德、纪律、法律等。其中,道德和法律是两种主要社会规则。
(3) 作用:社会规则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4) 不遵守社会规则的后果:不遵守社会规则,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甚至会受到纪律的处罚、法律的制裁。
4 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1) 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2)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5 怎样遵守规则?
(1) 遵守规则,需要增强规则意识。
(2) 遵守规则,需要他律与自律。
(3) 遵守规则,需要坚定地维护规则。
(4) 遵守规则,还需要积极完善规则。
6 正确认识他律与自律:
(1) 他律,即监督、提醒、惩戒等外在约束。
(2) 自律,即自我约束。自律就是严于律己,通过自省和慎独,不断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 自律和他律相互补充,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更好地遵守社会规则。
7 怎样维护规则?
(1) 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自觉将规则作为自己的行动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另一方面,要用恰当的方法,提醒、劝导、帮助他人遵守规则,营造遵规守纪、崇德守法的良好氛围。
8 积极改进规则的原因和要求:
(1) 原因: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一些原有的规则失去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一些原有的规则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进。
(2) 要求:我们要关心和参与规则的改进、完善,积极建言献策,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五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1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2 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1) 文明有礼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直接体现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也事关社会风尚、国家形象。
(2)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3) 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 文明有礼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文明有礼是国际交往的“通行证”。)
3 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
(1) 我们要增强文明有礼意识,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2) 做文明有礼的人,要言谈文明、举止端庄。
(3) 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4) 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学礼、明礼、守礼的人。
4 诚实守信的含义:
诚实守信,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信守承诺。
5 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1)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2) 人以诚信立身。诚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体现我们的内在修养与道德品质。
(3) 诚信促进社会文明。
(4) 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6 怎样做诚信的人?
(1) 真诚待人,积极履行承诺。(要求:①我们要增强诚信意识,真心实意地与他人交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轻易许诺一些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②作出承诺后,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③如果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未能兑现承诺,应该不逃避、不推脱,坦诚与他人沟通,争取他人的谅解。)
(2) 讲究策略,注重方式方法。(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信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道德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着想,又恪守诚信的要求,做一个有智慧的诚实守信者。)
(3) 遵纪守法,珍惜诚信记录。
7 友善的含义:
友善,就是待人热情友好,与人为善。
8 友善的价值:
(1)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 友善能够传递温情与爱心,加深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营造互信互助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9 怎样做到友善待人?
(1) 宽容他人。(要求:①我们要学会体谅和包容他人,不苛求他人,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不因存在差异或矛盾就回避交往、拒绝合作。②宽容是有原则的,在涉及道德底线与法律等原则问题上,我们应不让步、不迁就。)
(2) 换位思考。(要求:①我们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②善解人意,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
(3) 助人为乐。(要求:①我们要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尽己所能搭把手、出份力。②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在道义上予以支持,在物质上予以帮助,在精神上予以关怀。)
第六课 提升法治素养
1 法律的内涵及要求:
(1) 内涵:法律是一种社会规则和行为规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 要求:我们必须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法律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树立法治观念,学会依法办事。
2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观念?
(1) 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2) 在我国,法治是促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人民权利与自由的重要保障。
(3) 法治观念体现为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4)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当法律真正铭刻在内心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才会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
3 怎样树立法治观念?
(1) 敬畏和信仰法律。(具体要求:①我们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敬畏法律规则,相信法律的力量。②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的观念。③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
(2) 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具体要求:①我们要学习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正确理解法律。②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法治实践活动,理性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提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3)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具体要求: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从细节抓起、从小事做起,从遵守规则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做好垃圾分类、杜绝餐饮浪费、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等。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形成尚德守法的价值取向、营造尊崇法治的社会氛围作出自己的贡献。)
4 怎样学会依法办事?
(1) 自觉守法。
(2) 遇事找法。
(3) 解决问题靠法。
(4)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5 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 我们要主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充分利用能够提供法律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如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 我们要学会以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武器加以解决。
(3) 我们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 区分我国法律服务组织和机构、法律救济机关:
法律服务 组织和机构 人民调解委员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组织和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法律服务组织和机构能使我们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法律救济 机关 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 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拓展】 正确认识诉讼:
(1) 含义:诉讼是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俗称“打官司”)
(2) 作用:诉讼是我们获得法律救济、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3) 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民告官”)、刑事诉讼。
考点一:遵守社会规则
1 (2024济南)下面文明行为公约的内容,旨在倡议大家(  )
◎不得在地铁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 ◎不得在公交车上躺卧或踩踏座椅。 ◎不得在文物古迹上乱涂乱刻。
A. 善于改进规则,赢得他人尊重
B. 自觉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
C. 越过自由边界,享受合法权利
D. 学会彼此欣赏,积极融入社会
2 (2024湖北)目前,我国多趟“复兴号”列车设有静音车厢,旅客在享受“静音福利”的同时,也须在车厢内保持安静,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须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等。这表明(  )
①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保障
②规则是人们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违反社会规则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④我们需要发自内心地敬畏和遵守规则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2024无锡)下面漫画的主要寓意有(  )
①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②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③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④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2024包头)交通运输部出台铁路新规(如下图所示)。其目的是(  )
A. 更加符合人民利益
B. 维护交通管理秩序
C.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D.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考点二:社会生活讲道德
5 (2024河北·改编)日常生活中特定场所的行为规范往往体现着对人的文明修养的要求。下面剧院“文明观演温馨提示”体现的文明修养的要求是(  )
文明观演温馨提示 ◇将手机调至静音。 ◇不大声喧哗或窃窃私语。 ◇不要随意走动。 ◇请勿在剧场内饮食。
①诚实守信 ②遵守规则 ③助人为乐 ④文明有礼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2024呼和浩特)下列观点与下面漫画的寓意相符的是(  )
A. 只有我们看到的才是事实
B. 批判性一定伴随着建设性
C. 换位思考或许能理解对方
D. 换角度看问题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7 (2024淮安)从点滴做起,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美好的回忆。下列镜头中的言行共同告诫我们(  )
请勿乱扔垃圾  不要乱涂乱画 请勿采摘
A. 要学会彼此尊重,真诚赞美他人的优点
B. 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生活中践行
C. 要考虑他人感受,给予他人适当的关注
D. 社会生活有秩序,破坏秩序要受惩罚
8 (2024眉山·改编)下面漫画《谦让》启示我们(  )
①文明有礼,要用语文明 ②遵守规则,要宽容他人 ③友善待人,要换位思考 ④诚实守信,要讲究策略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9 (2024威海·改编)“诚信小马甲一穿,三星级一亮出来,大家都问为什么你的星多,一听说是因为我讲诚信奖励的,买货的人就格外多。”威海三星级商户倪某的这段话表明(  )
A. 诚信能够促进社会文明
B. 企业经营要多做广告宣传
C. 坚持诚信经营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
D. 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减少社会矛盾
10 (2024济南)对下面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A. 诚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B. 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C. 失信行为必会受到法律制裁
D. 要珍惜个人和企业诚信记录
11 (2024长春·改编)为充分发挥诚信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诚信文化,积极推进诚信建设,我国已连续多次开展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诚信之星”评选活动。对此,小吉发表了看法: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1) 你赞成小吉的看法吗?请运用所学知识,从个人、社会角度说明理由。
(2) 践行诚信,从我做起。请列举两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诚信行为。
考点三:提升法治素养
12 (2024无锡)每年6月是我国的全民禁毒宣传月,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履行禁毒义务。开展全民禁毒宣传月活动有助于(  )
A. 了解生命是来之不易的
B. 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 增强法治观念,珍爱生命
D. 明白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
13 (2024宿迁)小杰在学校午休期间,趁同学思思起身之时,偷偷将其椅子向后拉离,导致思思坐空,与座椅发生碰撞,致使其视神经挫伤。人民法院判决小杰及其父母向思思赔偿各种费用共计10万余元。这一案例告诫我们要(  )
①学会包容他人 ②敬畏生命,增强安全意识 ③树立法治观念 ④增强文明有礼意识,消除矛盾隔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2024新疆·改编)预防就是保护,治理也是挽救。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上升的这一现象,青少年应该(  )
①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②积极见义勇为,用法律制裁违法犯罪 
③自觉遵章守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④严格执法,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5 (2024威海)网络世界动动手指方便快捷,但也出现了一些“按键伤人”现象。为此,国家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指导性案例,以公益诉讼推动网络平台落实监管责任,坚决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网络秩序。这告诫我们(  )
①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每个网民都要约束自己的言行 ②治理网络乱象的关键靠诉讼 ③预防网络犯罪,从杜绝上网行为开始 ④应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 (2024徐州)某中学法治社团的同学们围绕“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的做法是什么”这一问题在学校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这表明,该校同学(  )
关于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做法的调查统计
A. 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
B. 都是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权的
C. 维护合法权益的首要手段是诉讼
D. 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还需要加强
17 (2024海南·改编)初中生李某因长期受到邻居弹奏钢琴的“噪声侵扰”,严重影响学习和休息,多次与邻居沟通无果。对此你的建议是(  )
①邻里之间应和睦相处,要学会宽容他人 ②邻居应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③弹钢琴是邻居的权利,李某不要去干涉 ④李某可通过调解、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第二单元复习回顾
1. B 2. B 3. C 4. A 5. D 6. C 7. B 8. A
9. C 10. C
11. (1) 我赞成小吉的看法。①“人无信不立”。人以诚信立身。诚信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体现我们的内在修养与道德品质。一个人真诚老实、笃守诺言,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信任。相反,如果弄虚作假、口是心非,就会处处碰壁,甚至无法立身处世。②“国无信则衰”。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诚信促进社会文明。社会成员之间只有以诚相待、以信为本,才能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
(2) ①考试时独立完成,不抄袭作弊。②答应同学的事情努力做到,不失信于人。
12. C 13. C 14. B 15. B 16. D 17.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