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9张PPT)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第一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 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弘扬民族精神 政治认同:能够正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体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当代价值难点 如何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一材料一:唐朝墓葬中出土的三彩陶俑,都塑造得精致细腻,神灵活现,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雕塑品。其艺术创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卓越才能。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材料三:玄奘从印度带回的657部梵文佛教经典,翻译工作前后近二十年,玄奘的大量佛教译著成为佛教在我国传播的重要典籍,促进了我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思考: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情境探究1. 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①来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劳动创造的—根本原因)农耕文明工匠精神②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起来的。具体体现: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内部——民族性、独特性)≠各民族文化渐趋统一、同一、趋同≠文化差异消除≠各民族文化的总和(3)中华文化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外部——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全盘吸收):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注意包容性的方向:中华文化包容性一定是中包外BY YUSHEN中华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意】:1.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文化才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知识拓展1.中华传统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 我国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2.传统文化不等于历史文化,历史文化部分被历史淹没,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并保留至今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才是传统文化。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中华文化现代文化(革命文化为典型)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存在于封建社会时期)精华糟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文化当代文化议学提示问题: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中国戏曲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这些曲目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性格和价值观念。《赵氏孤儿》讲述的是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的故事。《窦娥冤》讲述了孝媳窦娥与婆婆相依为命,但却被张驴儿诬陷其毒死张父,而被处斩的故事。《锁麟囊》讲述了善良的富家小姐薛湘灵,在出嫁时将装满珠宝的锁麟囊赠予贫寒女子赵守贞,后来薛湘灵遭水灾落难,流落至富户卢家当保姆,发现卢家主母正是当年的贫寒女子赵守贞,赵守贞得知后待其为上宾并结为姐妹的故事。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① 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 中华传统美德:(≠道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 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P94BY YUSHEN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论语》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义田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陈情表》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社会和谐向上向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BY YUSHEN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5450年—公元639年)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烟消云散雅利安化先后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 面目全非源远流长:纵向、动态、历史悠久思考:中华优秀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什么?情境探究BY YUSHEN文 学科技医 药 学艺术博大精深:横向、静态、内涵丰富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独特的成就。思考:这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情境探究BY YUSHEN表现: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补充: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见证:汉字史书典籍(见证)(2)博大精深(横向、静态、内涵丰富 )(1)源远流长(纵向、动态、历史悠久)表现:涵盖内容丰富,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p95相关链接(3)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依旧、“几千年”“古老”“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有“精彩”“独到”“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区域性”“民族性”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别与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区别 角度 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 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侧重点 源远流长侧重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侧重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见证和体现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具体运用 看到材料中有“几千年”“古老”“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等体现时间久远的信息,可以断定为“源远流长” 看到材料中有“精彩”“独到”“区域性”“民族性”等体现内容丰富的信息,可以断定为“博大精深”联系 两者都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都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知识拓展】(1)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对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一直走在时代前列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比其他民族优越小结主要 内容 ①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影响 ①对我国: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②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不可一概而论“孝”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所倡导的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思想,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它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继承和发展;而“孝”又要求人们屈从于独断的权威和传统的家庭礼教,对现实生活来说,这是思想包袱,应该摒弃。传统文化 财 富 VS 包 袱思考与阅读P9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二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经济、政治决定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中华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如封建特权思想、等级意识等5. 中华文化存在糟粕的原因(1)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2)文化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3)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批判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的两个过程(不是先继承后发展)。6、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全面继承/沿袭/承袭/复古回归传统文化区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区别联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内涵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实质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连连看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生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民惟邦本、政得其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言必信,行必果”“与人为善”“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根本: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2)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3)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 诸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国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归纳:为什么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当代价值:国家: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民族: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问题: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国际关系: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和理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堂小结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传统美德核心思想理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原因)中华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对解决当代问题的意义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易错提醒2.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核心思想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人文精神。纠正: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体现中华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纠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4.中华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文化糟粕,我们要发展全新文化,与之彻底决裂。纠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堂训练中华传统美德不包括促进社会和谐,③错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错误。考向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1.下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正确的是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等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中华传统美德包括促进社会和谐、倡导人们孝老爱亲④中华传统文化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随堂训练材料并未体现“创新”与“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关系,①说法不符合题意。文化繁荣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也是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应该是地域文化的繁荣,③说法错误。考向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2.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随堂训练文化根源于社会实践,A错误。公交站“唤回”老地名,其目的是延续城市历史与文化,延续历史的脉络与印记,厚重城市文化底蕴, C中“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且公交站“唤回”老地名与城市发展新理念没有关系,D排除。考向三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近期,北京调整了千余处公交车站名称,其中多处恢复了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如“祈年大街北口”站改为“打磨厂”站,“龙潭路西口”站改为“东四块玉”站,“东花市大街”站改为“铁辘轳把”站……老地名的恢复留住了一份念想。公交站“唤回”老地名A.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表达,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B.是对城市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C.是对地名文化意义的挖掘,延续并且增强了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D.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融合了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民族传统精神√课堂练习1.(2024·甘肃高考·T10)在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该展览体现了中华文化①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 ②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③内蕴“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④具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D【解析】材料强调通过展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涉及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创新创造革故鼎新的传统,不涉及自然观,①③不符合题意。展出了彝文古籍、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鼓和琴等1500余件展品,说明中华文化是在各民族的互鉴融通中创造的;全面展现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中华民族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和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丰富实践,说明具中华文化有“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②④符合题意。2.(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18)“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 )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解析】①、②项,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之所以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这些正是民众期盼的。故①、②项正确。③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相对稳定的,而“ 解构”一词的意思是结构分解,即是把一个事物拆解,再重新建构分析,齐白石“岁朝图”并没有对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进行解构。故③项错误。④项,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年画”, 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恪守传统风格。故④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①②,故A项正确。课堂练习3.(2024,北京T3)将青山唤作“翠微”,“十里楼台倚翠微”;将信使唤作“鸿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将日月星辰唤作“曜灵”“望舒”“白榆”……天地万物,草木摇落,飞禽走兽,稚子鱼虫,多有其雅称,富有诗意。这说明( )A. 人们的精神世界归根到底是由语言文字塑造的B. 雅称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观念,是一种个体意识C. 事物的美感来自于自然界本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 雅称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D【解析】人们的精神世界(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不能说是由语言文字塑造的,A说法错误。雅称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是个体意识,B说法错误。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它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C说法错误。情境材料中的各种雅称都呈现了意境之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D正确且符合题意。课堂练习课堂练习4.(2021·北京高考·T18)在吉祥戏院看戏是一代北京人的美好记忆,梅兰芳、马连良等诸多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近日,被拆除的吉祥戏院获得“重生”,新吉祥戏院既传承了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了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新吉祥戏院A.历久弥“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了决定性作用B.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C.返本开“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D.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了文化形式的创新B【解析】社会实践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A错误。既传承老戏院的经典形象,又采用不少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将成为国粹艺术传承展示体验基地和多元文化活动平台,这说明新吉祥戏院推陈出“新”,符合时代特点和文化发展实践的需要,B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时间指向分别是历史与现代,二者不能相互转化,C错误。革故鼎“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面概述题意,因为题意还包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