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海陆变迁素养目标1.能运用实例说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的。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与火山、地震的关系。4.查阅相关资料,学会应对地震灾害的防范保护措施;树立防震减灾意识。重点: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难点: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现象,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自主预习】地表形态变化1.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有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 ,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才抬升成为 。大陆漂移假说2.提出时间及人物:20世纪初,大陆漂移假说由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 提出。3.主要内容:大约两亿年以前, 开始破裂,“碎块”不断漂移。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面貌。板块构造学说4.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即 、 、 、 、 、 ,此处,还可以进一步分出若干小板块。 5.几乎全部由海洋构成的板块是 ,阿拉伯半岛位于 。6.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运动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运动比较 。火山与地震7.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活动大多集中在地球板块 或 地带。8.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 火山地震带;二是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 — 火山地震带。9.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是 。【合作探究】1.地表形态的变化。(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说说你得到什么启示。①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②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2)地表形态的变化按发展速度可以分为漫长的和短期的,请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分别列举两种发展速度的“海陆变迁”的实例。2.游戏。目的:体验科学家魏格纳的灵感与创新思维。准备:两人一组,每人在纸上画一幅自己最喜爱的画。过程:两位同学将画好的画从中间任意撕成两半,然后互换,并尽量把对方已撕成两半的图形拼合在一起,看看结果是什么。3.探究板块运动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小组分工合作,组内成员分别收集世界著名火山、高大山脉以及近十年来大地震发生地的位置,并将它们的位置标注在世界板块分布图上进行对照。①观察位置,说说世界上火山、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②通过位置对比,说说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主要山脉带的分布有什么联系。③有人预言:若干年以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而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你认为可能吗?说出你的理由。4.学以致用。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当地震来临时,你如果在家、在学校或在公共场所,分别应该怎么办?参考答案第三节 海陆变迁自主预习知识点一1.海洋 高山知识点二2.魏格纳3.泛大陆知识点三4.太平洋板块 亚欧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5.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6.稳定 活跃知识点四7.张裂 碰撞挤压8.环太平洋 地中海 喜马拉雅9.印度尼西亚 合作探究1.(1)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以前是海洋,后来成为山地。台湾岛以前与大陆相连,后连接处被海洋淹没,成为岛屿。启示:海陆不断变迁。(2)漫长的有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由海洋变成山脉,云南石林,等等。短期的有地震、火山喷发、荷兰围海造陆等。3.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世界著名火山、高大山脉、大地震发生地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可能。由于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欧洲与非洲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地中海也会不断缩小,直至最终消失。而位于红海两侧的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彼此远离,红海不断扩大,最终将成为新的大洋。4.教师点拨:重点就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室内,要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在户外,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发生地震时,不能使用电梯;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