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脊椎动物(第2课时:两栖类和爬行类)【学习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比较两栖类和爬行类的特征,理解它们分别作为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类群和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关键适应特征(如呼吸、生殖方式)。2.科学思维: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形态结构、生殖发育等方面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3.探究实践:分析青蛙发育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理解其变态发育过程。4.态度责任:了解一些爬行动物(如蛇)可能带来的危险,并知道基本的防护措施。【学习重难点】重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难点:理解爬行类的生殖发育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提问: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情景导入:鱼类完全适应水中生活,但地球的环境多样,一些动物开始尝试向陆地进军。两栖类和爬行类就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探究活动一:认识青蛙任务:观察青蛙图片(结合活体牛蛙的展示),并阅读课本P86,感知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总结,概念构建:1.青蛙的身体分 、 和 三部分。2.头部,既有可视物、大而圆的 ,又有能感知声波 ,还有一对能进出气体的通道 。3.前肢短小,可以 身体;后肢 ,趾间有 ,既能跳跃,也能划水游泳。4.躯干部外面的皮肤 ,且能分泌 ,湿润的皮肤里密布 ,可以进行气体交换,以辅助呼吸。探究活动二: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任务1:通过文中图2-23和图2-24,识别、识认几种两栖动物。任务2:比较分析这几种两栖动物形态结构的异同,总结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归纳整理,概念建构:两栖动物:常见动物有 、 、 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有:幼体生活在___中,用___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____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_____呼吸,______可辅助呼吸。思考: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探究活动三:认识蜥蜴任务:观察蜥蜴图片2-25,并阅读课本P87,感知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总结,概念构建:1.蜥蜴身体分 、 、 、 和 五个部分。其中, 可以使其头部灵活地转动,以便于其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2. 体表皮肤 ,覆盖着角质 ,既可以 身体,又可以防止体内 的散失。3. 蜥蜴的肺,结构上较青蛙的肺更 ,气体交换能力更 ,只靠肺呼吸就能满足需求。4.蜥蜴体 受精,受精卵较 ,富含营养物质和水分,且外面有坚韧的 保护,可以在陆地上孵化出幼蜥。所以,蜥蜴的生殖发育可以摆脱对 环境的依赖探究活动四: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任务1:通过文中图2-27,识别、识认几种爬行动物。任务2:比较分析这几种爬行动物形态结构的异同,总结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归纳整理,概念建构:爬行动物:代表动物有 、 、 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有:体表覆盖角质的______或____;用____呼吸;在陆地上产____,卵表面有坚韧的_____。讨论:爬行类的卵为什么能产在陆地上?这与它们的分布范围有何关系?探究活动五: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任务:阅读课本P88,然后从有利、有害两个方面予以简述。【随堂检测】1.成语“金蝉脱壳”中的“壳”指的是蝉的外骨骼,而爬行动物(蛇)“蜕皮”褪去的是( )A. 外骨骼 B. 角质鳞 C. 皮肤 D. 甲2.下列属于两栖类特征的是( )D. 完全用肺呼吸 C. 产具坚韧卵壳的大型卵 B. 体表覆盖角质鳞片 A. 皮肤裸露湿润3.爬行动物比两栖动物更适应陆地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D. 有尾巴 C. 产具坚韧卵壳的大型卵 B. 能用肺呼吸 A. 有四肢4.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是______,因为其______和______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学后反思】1.通过比较两栖类和爬行类,你对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有了哪些新的理解?2.两栖类为什么被称为环境指示物种?它们的生存现状给我们什么警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