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1课时 学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1课时 学案(无答案)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 四 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授课时间
2025年9月28日
出 处 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主备人 辅 备 人 审核人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课时 1 编制时间
课程 标准 4.1.2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 目标 1.明确认识的含义和分类,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明确实践的特点,能够区分现实生活中实践的不同类型。 2.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实践观,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明确人们只有把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重点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难点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 学 内 容 与 过 程
一、知识引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自学领悟
(一)阅读教材P48~53,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1.什么是认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什么?
2.什么是实践? 实践的特点有哪些?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哪些表现?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二)拓展阅读
1.区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①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②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③表象是指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在人脑中重现的形象以及由人的能动的想象力所创造的形象。
(2)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①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是同类事物的共性、一般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判断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在内容上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③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维活动,其逻辑形式是从已知的几个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是判断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表现。
2.准确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2)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三、议题探究
议题一 全面准确把握认识的两个阶段
【议学展示】
情境一 观看视频《中国探月简史》并分析材料。
情景二 古人对月亮的称呼丰富多彩,如“玉轮”“玉盘”“玉钩”“玉镜”“玉弓”“玉桂”等,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人对月亮的神秘面纱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如将月亮视为“广寒宫”,象征着月亮的寒冷和孤寂,将月球上的阴影看成桂花树,如“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很多月神崇拜和神话已成为中华人文景观和文化历史,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今年是中国探月工程立项21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观测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取样返回……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基础上,中国探月工程一步一个脚印,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更加丰富和准确的探测数据,深化了对月球的科学认知。采样返回,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为以后载人登月和月球基地选址提供数据。采样分析,揭示了20亿年前月球仍存在岩浆活动;发现了月球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这也是世界上第6种在地球上没有的矿物。
结合古今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谈谈你对认识两个阶段的理解?
【对点联系】
1.判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来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2.判断: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
3.单选:蛇年春节之际,广州天河区运用全息投影复原“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盛景,游客可穿戴VR设备体验岭南古法织造;越秀区在千年古道遗址搭建交互式灯彩长廊,动态呈现广绣针法演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旅游。这些做法表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特点
②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③科技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了客体的发展
④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会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单选:中国科学院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一颗罕见毫秒脉冲星,其与伴星以3.6小时周期互绕,且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2025年5月23日,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将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
①该项科学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
②科学家通过FAST观测到的毫秒脉冲星图像是一种理性认识
③“中国天眼”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④科学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该项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议题二 全面准确理解实践的科学内涵、类型及特点
【议学展示】
情境 阴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在那个时代,农业生产对天气的依赖程度极高,而准确地掌握时令和节气对于播种和收成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古人开始观察天文现象,记录月相变化,并根据这些规律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阴历。
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阴历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阴历来确定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的日期。
为什么会形成以月相变化为基础的历法?
结合人类对月球的研究,谈谈你对实践及其特点的认识?
【对点练习】
判断: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判断: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单选:2025年,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举行,引起人们对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竞技体育不仅能测试机器人的实时决策、运动控制等能力,有望带动其从局部技术突破到整体性能提升,还能推动机器人的研发向应用领域拓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竞技体育能够验证机器人活动的目的性
②机器人参加竞技体育的测试是实践活动
③应用于生产生活是机器人研发的根本目的
④机器人整体性能的提升有赖于局部技术突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自2025年1月21日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先后开展了交会对接在轨训练及全系统压力应急演练,稳步推进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实验任务。同时,乘组进行了站内环境监测与设备检查维护、物资清点等第三次出舱活动准备工作。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航天出舱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③航天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宇宙的本质规律
④对宇宙的认识要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议题三 全面准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议学展示】
情境 古人研究月相是为了农耕的需要,为了节日、祭祀、婚丧嫁娶的重要活动的时间确定。
1000多年前,宋朝人余靖经过多年、在多个地点的实地观测的基础上,在前人丰富的相关领域知识积累之上建立起了潮汐理论,他指出潮汐是以月亮作用力为主而引起的,这个观点影响后世。并为地方海塘建设、治潮防灾和海洋贸易等起到了指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生产活动。
人类对月球有很多神奇猜想,如月球背面存在着一个人类无法探知的外星文明,因为他们的控制,地球上只能看到正面的月球,而背面的却无法进行探知。随着对月球背面的探索,人们发现月球和宇宙中其他的星球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潮汐锁定使得月球只有正面朝着地球而已,并没有其他的特殊原因。
如今,人类对月球的探测,更显著的价值在于推动科技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建立月球科研站,后续还要建设我们以月球为中心的深空探测。
结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思考实践和认识之间有何关系?
【对点练习】
1.判断: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判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判断: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4.判断: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5.判断: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 )
6.判断: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7.判断:“齐是非”和“是非莫辩”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8.判断: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也推动实践的发展。( )
9.判断:直接经验是实践的产物,间接经验则来自书本知识。( )
10.单选: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在纳米尺度下观察到固态电池内部的短路变化过程,成功找到固态电池短路的原因,并揭示短路变化背后锂金属析出的具体机制。基于此发现,科研人员利用具有弹性和绝缘性的聚合物网络,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无机/有机复合固态电解质,有效抑制了固态电解质内部锂金属的析出和互连,避免了电池短路问题,大幅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表明( )
①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
②实践产生的新问题,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③只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成功解决现实问题
④在把握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新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单选:有无是非,如何分辨是非,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孔子曾就此提出“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大家厌恶他,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他,也一定要去考察。据此,可以推出( )
①经实践检验的认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是”与“非”不能辨别,因为多数人的意见难以达成一致
③“是”与“非”是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所产生的不同认识
④“是”与“非”要通过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考察”来辨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2025年4月30日在上海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全国大局中精准定位,加强规划衔接。要深入调查研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在确定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时注重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问题是工作的突破口。调查研究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服务科学决策,因而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下去,掌握调查研究主动权。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所在,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使制定的政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要。政策实施后还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调整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请同学们画出本框题的思维导图)
七、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