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议学情境一:常年亏损,为何还要建地铁?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地铁集团处于亏损状态,少数可盈利的地铁集团,其经济状况也不容乐观。 但青岛、济南、深圳、杭州等城市仍在继续申报新一轮地铁建设规划。 议一议: 绝大多数城市地铁都处于亏损状态,为何各大城市还要建地铁? 议学提示一: 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大运量的公共交通工具, 能够改善居民的出行条件,提高出行效率。 为了解决居民出行(生活)问题(物质生活资料)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质生活资料? 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 为了生活,首先要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 需要进行 采取一定的方式 需要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即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1、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重要性 (1)地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石器 金属工具 铁制工具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关系 生产力 (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含义:①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 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即人,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过程中所加工的事物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标志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 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含义: ②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如公有制、私有制 如按劳分配、平均分配、按需分配 如剥削与被剥削、平等 决定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经济大萧条 罗斯福新政 农业机械化 三权分置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尊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通过改革,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议学情境二:地铁大扩张时代,结束了! 2024年,财政部、交通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大扩张时代结束。 “严禁为没有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不得增加隐性债务。” 我国采取什么措施规范地铁的扩张?该措施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②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含义 ①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如生产资料公有制(三权分置,农村土地改革)、按劳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社保政策等 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 发布政策规范地铁的扩张,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而不是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从长远来看,新规有助于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政治上层建筑(阶级意志的物化) 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之相应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观念(思想)上层建筑(精神领域) 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价值观、文化传媒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 判一判: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小学教育惩戒制度》 人民解放军 按劳分配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三权分置”制度 机器生产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2)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适应 不适应 巩固和完善 阻碍其发展和变革 先进的 落后的 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原理】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阻碍;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则阻碍。 【方法论】尊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深化改革,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制度、组织和设施 决定 反作用 注意: 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二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 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 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议学情境三:中国地铁发展史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号线在经历了四年的艰苦奋斗之后正式通车,这是中国的第一条地铁。 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地铁线路的建设可以说是“一波三折”。由于当时缺乏现代化的盾构机和“浅埋暗挖”技术,地铁的施工全依赖于原始的“开膛破肚”方法。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每一次的开挖都充满了不确定性,隧道坍塌的频率也很高。 从我国地铁发展史变化来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缺乏技术、艰苦的条件...... 从1969年的北京地铁一号线到如今(截止2024年9月)全国共有58个城市运用地铁,总里程达到11409.79公里,中国地铁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线网不断扩大。 修建地铁的过程是曲折的 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1)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2)实现动力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 怎么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矛盾性质: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方式: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 政治斗争:武装起义、战争、夺取政权 思想斗争:思想宣传 陈胜吴广起义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3)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解决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 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意义和目的: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共产主义社会 (1)地位: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目标: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3)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动力) 邓小平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课堂总结 社会历史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总趋势 实现方式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阶级社会 3.社会主义社会 4.共产主义社会 前进的、上升的 1.(2018年全国卷)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改革开始于农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0分)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4分)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2分) ③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发展集体股份经济,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4分) 2.(2025·浙江·高考真题)我国林业已逐步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林地规模小与碎片化,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某地坚持承包权微调,经营权灵活调整,采取成片托管、零星赎买、差价交换等形式,实现以村民组为单位的整组山场置换,将零散“小山”换成连片“大山”,达到了减少地块、整合连片的目的,推动了林地集约化整合、规模化经营,提高了经营效率。该地从产业最底层实现变革,为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保障了林农切身利益。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知识,说明该地为什么要开展“小山”变“大山”的改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要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 规模小、碎片化的经营方式已不再适应林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调整。 该地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微调承包权,放活集体林地经营权,将“小山”变“大山”,推动林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了林业生产力。 3.(2024·江西·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江西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意识,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完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推进投资便利化,推行经营主体“极速开办、极简变更、极畅退山、极优服务”新模式,降低金融、水电等生产要素综合成本;建设数字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推进涉企司法公高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以良法善治护航企业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化,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结合材料并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通过树立观念、推进制度改革和转变职能等,调整和改革上层建筑,巩固和完善经济基础,调整生产关系。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通过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等举措,调整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实现了我省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