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复习课件)(共30张PPT) (浙江专用)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8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复习课件)(共30张PPT) (浙江专用)2026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2026高考一轮复习
政治
一轮复习强调基础、体系、重点和应用
一、回归课本:以教材为核心,梳理主干知识,避免盲目刷题导致知识碎片化。
二、构建知识网络:用思维导图整合单元逻辑,明确知识间的联系。
三、扫清盲点:针对易混淆点逐一突破,辅以判断题训练。
四、增加时政材料积累,加强综合训练,特别是提高排除无关选项的能力;
写在前面
核心脉络是:文化多样性是基础→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态度)→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务必深刻理解“全盘西化”和“文化封闭主义”的错误。
复习时,将原理与“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等鲜活实例结合,理解文化发展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做到活学活用。
学长学姐说
必修四 第八课
一、考情解码
PART 01
课标要求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考点要求 考察形式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文化民族性与多样性 选择题 \ \ 浙江卷1月卷T21,2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选择题 \ \ 浙江卷1月卷T22,2分
考情透视
选择题:通过名人名言或古诗词,考查对文化交流态度和原则的理解。
列举具体文化交流案例(如进口博览会、国际艺术节),判断其体现的文化原理。
主观题:
观点评析题:针对“引进外来文化会威胁本国文化安全”或“文化交流就是全盘接受”等片面观点,运用“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互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等原理进行辩证分析。
结合浙江作为开放大省的实际,要求阐述如何开展文化交流(如杭州亚运会)、或分析文化交流对本地发展的积极意义。
命题预测
二、体系构建
PART 02
本书逻辑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综合探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综合探究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探索认识的奥秘
寻觅社会的真谛
实现人生的价值
(认识论)
(历史观)
(价值观)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哲学
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
唯物主义
时代精神的精华
探究世界的本质
把握世界的规律
(什么是哲学)
(唯物论)
(辩证法)
本课逻辑
第九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的民族性
与多样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表现形式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态度
意义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立足国情 交流借鉴
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作用
形成
反对错误倾向
前提 基础
要求
三、考点突破
PART 03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知识点1 文化具有民族性
是 什 么 形成
核心和 灵魂
表现  
为 什 么 地位
作用
民族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吸收、借鉴和融合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果。
 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层面】;
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物质载体方面】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P104 对比 p98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023·浙江1月卷】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文化改为民族文化。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考向1 文化载体
(2025·浙江绍兴·三模)西洋和声主要是中世纪宗教活动推动的产物,强调多种乐器在精准乐谱控制下的理性和严谨,而中国复调音乐在总体上则折射着中华文明的自然生态观与社会观,表现出对天人合一、社会和谐、感性意境的浪漫追求。中西方音乐“和声”的差异表明( )
①民族文化有维系社会生活的作用
②文化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
③文化因其多样性而更加丰富多彩
④推动文化发展应当认同外来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未体现
认同本民族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知识点1 文化具有多样性
含义
形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不能夸大单一因素的作用,地理决定×】
意义
要求
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扎根本国本民族的土壤;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
① 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 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
③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①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无优劣之分)
②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不能认同其他国家、民族),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考点一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易错提醒
文化具有民族性
不同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
构成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文化具有多样性
注意: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
文化多样性
主要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文化多元化
主要从文化的性质上说,
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文化,又有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发展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防止指导思想多元化,同时要尊重/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知识点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前提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
动力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发展根本动力/根本途径(源泉):实践
意义 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要求 (1)原则: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P106
(2)态度: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P107-1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知识点1 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易混易错
①文化交流≠文化融合走向单一。
②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文化霸权。
③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主导或引领世界文化。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知识点1 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前提 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和基础。不能说成文化趋同或文化逐渐统一。
作用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
②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P107
要求 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
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③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P105-3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考向2 文化交流与交融
(2025·浙江·模拟预测)浙江乌镇凭借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举办乌镇戏剧节、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创意人才。这体现了( )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③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④文化在交流中走向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优秀文化
文化多样
考点一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正 确 要 求
错误观点
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P108
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我们要学习借鉴:
古不能解今,外不能解中,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实践证明: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中国发展。
②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
面向
世界
博采
众长
立足
国情
交流
借鉴
①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把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发挥积极作用。
一切有利于社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切有利于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
一切有利于发展文化事业/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
考点三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注意:
文化事业:
具有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主体一般是政府等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
文化产业:
具有营利性,以盈利为目的,主体一般是企业。如:影视音像、图书出版、游戏动漫等产品。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考向全析
核心突破
考向2 文化交流与交融
(2025·浙江嘉兴·二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材料主旨的是( )
①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②把小我融入大我,会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③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
④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能更好地赢得未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材料不强调个人贡献
强调中国得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四、真题溯源
PART 04
(2023·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 )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真题训练
【答案】D
【详解】③④: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③④符合题意。
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①错误。
②:材料表明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实践创造的成果,都有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强调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②与题意不符。
(2023·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上半叶,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曾赴日、美、苏演出,引起轰动。京剧表演艺术由此得到这些国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对这些国家的戏剧及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知(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交流互鉴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真题训练
【答案】A
【详解】材料强调中国的京剧与这些国家的戏剧观念发生碰撞和融合,没有涉及文化交流互鉴时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错误。
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两面性,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的,这个观点的表述本身正确,但材料没有涉及,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022·浙江·高考真题)阿木爷爷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靠着榫与卯之间的咬合支撑,就能做出鲁班凳、苹果锁、将军案和拱形桥等精致木器。阿木爷爷凭借精湛绝伦的工艺迅速在网络上走红,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啧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华文化( )
①通过传播,方显价值
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④既相对稳定又顺时而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真题训练
【答案】C
【详解】①:中华文化的价值并不是只有通过传播才能显现,“通过传播、方显价值”说法过于绝对化,①错误。
②: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他的作品不仅让国人喷啧称奇,也让许多外国人叹为观止”又表明中华文化也是世界的,②符合题意。
③:阿木爷爷的精致木器制作工艺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③正确切题。
④:材料不能体现“顺时而变”,④排除。
五、时政解读
PART 05
时政热点
是loong还是dragon?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而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常被作为恶魔的化身。这种差异导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认知长期朦胧难辨。
命题预测
是loong还是dragon?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主要负责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而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常被作为恶魔的化身。这种差异导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认知长期朦胧难辨。重新翻译中国“龙”旨在( )
A.澄清差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博采众长,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C.求同存异,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D.推陈出新,丰富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命题预测
【答案】A
【详解】A:西方文化中的龙(dragon),常被作为恶魔的化身。这种差异导致在文化交往中,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认知长期朦胧难辨,因此在一些英语表述中,“龙”不再被翻译为dragon,而是loong。可见,重新翻译中国“龙”旨在澄清差异,促进中外文化交流,A正确。
B:重新翻译中国“龙”并不是旨在博采众长,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而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B排除。
C:重新翻译中国“龙”并不能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该选项也不是其目的,C排除。
D:丰富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该选项也不是其目的,D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