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3 联系观与发展观(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周测3 联系观与发展观(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周测3 联系观与发展观滚动练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说明(  )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
B.不同时代的哲学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不同的
C.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决定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D.哲学基本问题是全部哲学要回答的首要和唯一的问题
2.柏拉图认为“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而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因此是不真实的。下列与柏拉图的主张一致的是(  )
①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2024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等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年会,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的目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  )
①第一次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世界
②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答案
④理论全部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5.为了便于交流思想,班级创建了微信群“爱智”。大家在群里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激烈辩论……从哲学角度看,微信群(  )
①建立了人际之间的新联系
②丰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
③创造了社会交往的新规律
④改变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你们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这启示青年要(  )
①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坚定信心,看到事物发展道路是光明的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断互学互鉴
④重视意识活动,通过创新观念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落实“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关中、陕北、陕南良性互动、竞相发展,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陕西省的整体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各区域高质量发展
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陕西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
③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意愿确定各个区域的发展战略
④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各区域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杭州亚运会工程师们进行超过10万次测试,敲下20多万行代码,并通过3D互动引擎、AI数字人、云服务、区块链等多种技术的结合,保障了使用8年前老旧手机的用户,顺畅成为“数字火炬手”,实现了亚运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的点火仪式。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数字火炬手”(  )
①借助多种技术,表明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②实现“数实融合”,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③证明人的观念可以无限地趋近于客观现实
④将手机与亚运点火仪式相联结,反映了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浙北莫干山脚下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经过巧手改造,变成备受城里人欢迎的精品民宿、网红民宿;曾经风沙肆虐的大西北戈壁荒漠,装上光伏板和风机后变身“陆上三峡”,收获“发电+治沙”的双重效益……这些冷门的、闲置的、“沉睡”的资源被一一“唤醒”,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冷”资源激活“热”经济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②人为联系的本质是改变事物原有属性
③创新意识是事物价值转化的直接途径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24年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正式开通。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缩短了时空距离,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黄金通道”。这表明(  )
①联系是多样的,深中通道加深了两大城市群的密切联系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基于发展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③树立全局观念,要立足深中通道激活大湾区的发展资源
④深中通道优化交通网络,激发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下列成语与如图剑指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漫画《与人类同归于尽吗?》蕴含哲理最相近的是(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D.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12.2024年8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一直位于长江流域,并且长时间控制重庆及周边地区。另外,重庆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造成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气流下沉增温和太阳辐射增温,且盆地封闭地形使得散热能力弱,造成8至9月期间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重庆地区高温天气的形成说明(  )
①人们要把影响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积极促进事物的优化组合
②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着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为赋能中国低空经济(参考下图),需要(  )
①把握联系多样性,为低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立足部分,用“上游”发展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③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实现低空经济发展最优目标
④树立全局观念,根据需要构建“低空+”发展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觉得活得拧巴,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没有更新。社会高速发展,有些以前适用的观点,放到现在来看很可能就过时了。越是厉害的人,越不会固守陈规,而是懂得顺势而为、拥抱变化,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发展中的事物,处事也能更加游刃有余。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①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②观念更新因人而异,具有客观性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的运营,到哈大高铁的开通,我国正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
①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②事物发生质变意味着发展
③自然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在湖南长沙,车路协同系统让公交车在路口优先通行;在浙江杭州,大数据与智能算法为3.3万家企业提供政策推送服务,推动智慧服务与企业发展融合……随着AI大模型、区块链、数字孪生、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正逐步从简单的“城市数字化”阶段,迈向全面的“数字化城市”新阶段。关于智慧城市,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智慧城市是完美的,我们应对其热情支持和保护
③智慧城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④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在巴黎奥运会上,你们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新的奥运备战周期已经开始。希望大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扬长补短……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下列选项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
①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奋勇争先、不负使命——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坚持适度原则,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
④扬长补短、再立新功——坚持辩证否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变化的速度、程度都超过以往,只有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把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告诉我们(  )
①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③工作方法必须不断发展创新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9.推动长江“十年禁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的是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以“百年大计”的眼光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为的是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本着对民族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气魄起笔雄安新区……时空格局的宏阔,决定了时代蓝图的壮丽。树立这种大时间观是基于(  )
①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③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发展的
④困难和挑战越多,越有利于新事物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世纪初,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浙江农村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明确提出“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加强整体规划,逐步在整治范围、内涵上不断延伸拓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一体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率先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创新发展之路、“城乡共繁荣”的协调发展之路,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貌,重塑了业兴富民、政通人和的乡村风貌。
坚持系统观念与系统方法是“千万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结合材料与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70多年来,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西方的经济制裁到科技封锁……中国人民从未被苦难打倒,反而不断积累起战胜苦难的勇气与力量,在改革与建设发展中树立起了四个自信。新中国的发展史,是新事物的成长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企混改到“互联网+”共享经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体现出发展不止、变革常新的社会发展规律。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从成功举办亚运会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天问一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解锁新的历史成就。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结合材料,从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阐述对“新中国的发展史是党和人民的奋斗史,是新事物的成长史”的理解。
周测3 联系观与发展观滚动练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这说明(  )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
B.不同时代的哲学面临的基本问题是不同的
C.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决定哲学的性质和方向
D.哲学基本问题是全部哲学要回答的首要和唯一的问题
答案 A
解析 材料比较了西方哲学研究在不同时代的侧重,这说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时代性,A符合题意。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B说法错误。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哲学的基本问题并非是全部哲学要回答的唯一问题,D说法错误。
【题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2.柏拉图认为“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而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因此是不真实的。下列与柏拉图的主张一致的是(  )
①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
②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柏拉图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不选。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③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题点】唯心主义
3.2024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等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年会,吸引了国内外大量专家学者的目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  )
①第一次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世界
②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
③提供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具体答案
④理论全部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就出现了唯物主义观点,①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答案,③错误。故本题选D。
【题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4.“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下列说法能够依次佐证上述哲学观点的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④→①→③→② D.④→③→②→①
答案 B
解析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意思是万物都是天地与阴阳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万物的生化是自然而然的,没有意志与目的。这句话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故②排第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是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这句话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故①排第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意思是天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地有一定的运行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这句话强调了“运动是有规律的”,故④排第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思是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这句话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③排第四。对应正确的是②→①→④→③。
【题点】世界的物质性
5.为了便于交流思想,班级创建了微信群“爱智”。大家在群里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激烈辩论……从哲学角度看,微信群(  )
①建立了人际之间的新联系
②丰富发展了人的社会关系
③创造了社会交往的新规律
④改变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创造规律,③错误。社会关系的客观性是不能改变的,④错误。故本题选A。
【题点】联系客观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中指出:“你们以大赛为平台,用在课堂和实验室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创新实践中增本领、长才干,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中外青年的友谊,这很有意义……希望你们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为促进中外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这启示青年要(  )
①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坚定信心,看到事物发展道路是光明的
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断互学互鉴
④重视意识活动,通过创新观念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排除。青年要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而不是创新观念,④排除。故本题选B。
【题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7.近年来,陕西省全面落实“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持续、陕南绿色循环”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关中、陕北、陕南良性互动、竞相发展,三大区域各有特色、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陕西省的整体发展服从和服务于各区域高质量发展
②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陕西整体发展的最优目标
③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意愿确定各个区域的发展战略
④树立全局观念,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各区域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①排除;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意愿,③排除。故本题选C。
【题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8.杭州亚运会工程师们进行超过10万次测试,敲下20多万行代码,并通过3D互动引擎、AI数字人、云服务、区块链等多种技术的结合,保障了使用8年前老旧手机的用户,顺畅成为“数字火炬手”,实现了亚运史上首个“数实融合”的点火仪式。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数字火炬手”(  )
①借助多种技术,表明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②实现“数实融合”,体现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③证明人的观念可以无限地趋近于客观现实
④将手机与亚运点火仪式相联结,反映了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人的观念可以反映客观现实,③错误。材料未反映联系具有“人化”特点,④不符合题意。
【题点】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9.浙北莫干山脚下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经过巧手改造,变成备受城里人欢迎的精品民宿、网红民宿;曾经风沙肆虐的大西北戈壁荒漠,装上光伏板和风机后变身“陆上三峡”,收获“发电+治沙”的双重效益……这些冷门的、闲置的、“沉睡”的资源被一一“唤醒”,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冷”资源激活“热”经济表明(  )
①事物的特性是人们建立新联系的依据
②人为联系的本质是改变事物原有属性
③创新意识是事物价值转化的直接途径
④事物在不同的联系中会有不同的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改变原有事物的状态基础上建立的新的联系,而不是改变事物的原有属性,②说法错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创新意识有利于推动事物价值转化,但非直接途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联系的客观性
10.2024年6月30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以下简称“深中通道”)正式开通。深中通道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缩短了时空距离,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加畅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黄金通道”。这表明(  )
①联系是多样的,深中通道加深了两大城市群的密切联系
②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基于发展需要建立新的联系
③树立全局观念,要立足深中通道激活大湾区的发展资源
④深中通道优化交通网络,激发了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们可以基于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而非“基于发展需要”,②说法错误。树立全局观念意味着要立足整个大湾区,而非立足深中通道,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联系的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1.下列成语与如图剑指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漫画《与人类同归于尽吗?》蕴含哲理最相近的是(  )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B.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C.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D.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答案 A
解析 日本核污水排海会影响到全球海洋生态案例,体现了事物处于联系之中,不能主观否认或人为割裂这种联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A符合题意。“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表示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为时不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拾起自己的梦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符合题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不符合题意。“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意思是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人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强调了整体的重要性,D不符合题意。
【题点】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2.2024年8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一直位于长江流域,并且长时间控制重庆及周边地区。另外,重庆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造成天空晴朗少云、太阳辐射强。气流下沉增温和太阳辐射增温,且盆地封闭地形使得散热能力弱,造成8至9月期间高温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重庆地区高温天气的形成说明(  )
①人们要把影响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积极促进事物的优化组合
②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着
③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涉及的是重庆地区高温天气形成的原因,没有涉及“促进事物的优化组合”,①不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自然气候变化问题,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涉及人为事物的联系,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题点】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13.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为赋能中国低空经济(参考下图),需要(  )
①把握联系多样性,为低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立足部分,用“上游”发展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③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实现低空经济发展最优目标
④树立全局观念,根据需要构建“低空+”发展模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应立足整体,而不是立足部分,②错误;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根据需要构建“低空+”发展模式,应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构建“低空+”发展模式,④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联系的多样性、全局观念
14.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觉得活得拧巴,是因为他们的观念没有更新。社会高速发展,有些以前适用的观点,放到现在来看很可能就过时了。越是厉害的人,越不会固守陈规,而是懂得顺势而为、拥抱变化,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发展中的事物,处事也能更加游刃有余。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有(  )
①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②观念更新因人而异,具有客观性
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④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观念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且②不属于唯物辩证法道理,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强调发展的实质,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题点】物质与运动关系、发展的普遍性
15.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的运营,到哈大高铁的开通,我国正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这说明(  )
①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②事物发生质变意味着发展
③自然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质变有向好的方向变化也有向不好的方向变化,而发展是向上、前进的变化,②说法错误。题干中强调我国“高铁时代”的变化发展,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不是强调自然界的发展,③不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意。
【题点】发展的方向
16.在湖南长沙,车路协同系统让公交车在路口优先通行;在浙江杭州,大数据与智能算法为3.3万家企业提供政策推送服务,推动智慧服务与企业发展融合……随着AI大模型、区块链、数字孪生、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正逐步从简单的“城市数字化”阶段,迈向全面的“数字化城市”新阶段。关于智慧城市,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智慧城市是完美的,我们应对其热情支持和保护
③智慧城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④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智慧城市是新事物,新事物的发展需要经历过程,并非一产生就是完美的,②错误;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④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事物发展的方向、辩证的否定观
17.2024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第3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在巴黎奥运会上,你们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不负使命……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新的奥运备战周期已经开始。希望大家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扬长补短……为建设体育强国再立新功。”下列选项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
①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奋勇争先、不负使命——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③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坚持适度原则,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
④扬长补短、再立新功——坚持辩证否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奋勇争先、不负使命”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的奋斗和责任,而不是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排除;“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强调的是保持谦虚和持续努力,而不是坚持适度原则,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③排除。故本题选B。
【题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的否定观
18.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发展变化的速度、程度都超过以往,只有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把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牢牢掌握历史主动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告诉我们(  )
①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③工作方法必须不断发展创新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运动与变化才是发展,②的说法太绝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要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未涉及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④不符合题意。
【题点】发展的方向
19.推动长江“十年禁渔”,“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的是一江碧水浩荡东流;以“百年大计”的眼光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为的是确保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本着对民族和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气魄起笔雄安新区……时空格局的宏阔,决定了时代蓝图的壮丽。树立这种大时间观是基于(  )
①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③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整体,不是强调部分,①不符合题意;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④错误。故本题选C。
【题点】事物发展的方向、联系的普遍性
20.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一论述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①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受人的意志和意愿的支配
③新事物总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挫折中发展的
④困难和挑战越多,越有利于新事物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事物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人的意志和意愿支配的,②观点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不选;新事物的发展是在克服困难和挫折中实现的,但不是困难和挑战越多越有利于新事物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1世纪初,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浙江农村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经济发展了,但环境“脏、乱、差、散”问题日益突出,不但制约着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人民群众健康。习近平同志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明确提出“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在实施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使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革。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整治垃圾、处理污水、硬化道路,加强整体规划,逐步在整治范围、内涵上不断延伸拓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一体实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率先走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创新发展之路、“城乡共繁荣”的协调发展之路,描绘了乡村的美丽风貌,重塑了业兴富民、政通人和的乡村风貌。
坚持系统观念与系统方法是“千万工程”成功的重要保障。结合材料与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 (1)系统优化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内部结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从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抓住生态建设这一关键环节,进而推动农村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正确处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关系,优化农村内部结构,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题点】系统优化方法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70多年来,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史:从三年自然灾害到汶川大地震,从西方的经济制裁到科技封锁……中国人民从未被苦难打倒,反而不断积累起战胜苦难的勇气与力量,在改革与建设发展中树立起了四个自信。新中国的发展史,是新事物的成长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企混改到“互联网+”共享经济,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体现出发展不止、变革常新的社会发展规律。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从成功举办亚运会到成功举办奥运会,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天问一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解锁新的历史成就。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结合材料,从辩证法发展观的角度,阐述对“新中国的发展史是党和人民的奋斗史,是新事物的成长史”的理解。
答案 (1)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中国的成立、成长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我们既要对新中国的发展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准备迎接困难与挑战。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能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开拓进取,积极创新,树立起了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在质变基础上开始新一轮量变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也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不懈奋斗,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一点一滴的力量。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时代的节点上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与规划,不断解锁新的历史成就,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题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