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周测8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滚动练(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并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六号开启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解开“我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天问”,凡此种种,皆触及哲学问题。这表明(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C.哲学源自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D.哲学是先进的意识,其发达程度取决于物质的发展2.十八洞村人均耕地0.83亩,经过充分调研,决定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进入新时代以来,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解放思想,做到客观符合主观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漫画《人生要走千千万万步,关键只有两三步》意在告诉我们( )①人生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实现人生发展需要注重主要矛盾的解决③关键部分的变化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此强调,是因为( )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②关键部分居于主导地位,须立足关键部分推动整体发展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更好促进生产力发展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应着重把握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躺平”的概念经由网络媒体的生产与传播而迅速蹿红,折射出当代某些青年的精神镜像。青年需要缓解焦虑,但绝不能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便轻易放弃,长久躺平。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为了国家和人民,中国青年从未“躺平”,也永远不可能“躺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青年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要克服障碍,消除导致年轻人“躺平”的不良因素③青年要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中拒绝“躺平”④“躺平”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针对教育部决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他们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不同的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②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④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7.在明朝数十个藩王府中,桂林靖江王府是建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也是建筑规制最特殊、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王府。它就像本历史教科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B.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C.文化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D.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8.经过9天的激烈角逐,2024WTA江西网球公开赛于11月3日在九江国际网球中心落下帷幕。本次赛事吸引了包括九江在内的大量江西球迷观赛。主场作战的选手郑妩双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家乡九江参加WTA比赛,“家乡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这反映出( )①文化可以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②文化引领风尚,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③文化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④经济是基础,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年画作为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主要有驱凶辟邪、祈福迎祥之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年画技艺持续革新、题材不断扩展,逐渐发展为年节装饰的民间艺术品,记录着老百姓生活的变迁,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材料说明( )①年画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②年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年画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技艺因时而变④年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黄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宝贵历史资源。某中学围绕黄河风土人情开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以黄河陶艺馆、黄河剧团、黄河摄影室、黄河手工坊等为载体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体验,感受黄河自然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传承黄河文化和精神。开展体验课程旨在( )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②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③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④展现文化载体的多彩魅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西北“社火”以及华北庙会等民俗活动走红。这些传统民俗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透过“民俗热”,我们可以看到( )①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因④走向大众的民俗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的内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一条六尺巷,精神永流传。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今天的桐城,六尺于心,和谐礼让,崇文重教,世代书香蔚然成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以和为贵的历史智慧②六尺巷及其文化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③坚定文化自信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④“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彰显其时代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元代时,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来到北京,编撰《万年历》,建立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受此启发,郭守敬进一步创制了简仪。在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之后,明朝的徐光启提出了“融西入中”的观念。他翻译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为引入现代科学开启了先河。材料主要表明(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C.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D.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载体14.在中国台北,大家穿行在成都路、洛阳街、厦门街,在武汉有台北路,青岛有高雄路,上海有基隆路,南京有花莲路。过去数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居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众多的同名村,在台湾有9个泉州、4个安溪、6个海丰,在重庆有26个村镇与台湾的乡镇同名。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③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热爱和平和自由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李子柒——文化类视频创作者。她以制作精美的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乡村田园般的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向海内外。李子柒在2024年11月接受新华社专访,她表示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围绕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良性生态构建。文化相承、文脉相续,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中绵延赓续并且不断创新的。绵延赓续中华传统文化( )①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②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就要不忘本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④要摒弃传统文化,推出全新的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2024年9月28日,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我国登月服上肢装饰带以中国古代“飞天”飘带为灵感设计,下肢装饰带则模拟火箭升空的尾焰形态,两者和谐统一,寓意着冲向太空的壮志。这样的设计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既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又有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中国登月服的设计( )①体现了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7.2024年8月备受期待的国产3A级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游戏选取了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画面精美,令人震撼。从游戏到景点,大好河山的创新讲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传奇的故事。《黑神话·悟空》的创作( )①取决于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②彰显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8.《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中央决定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进校园。该举措可以( )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发挥德治对法治的促进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④弘扬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九十年前,英勇奋战的中国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胜利完成了我党战略转移的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长征精神( )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②是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③诞生于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不论是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以南仁东、黄大年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家,他们无不是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弘扬科学家精神( )①是基于价值观能引领人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②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正确的方向保证③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能够为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坚定信念支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全州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村(居)民共同制订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完善协商议事制度;统筹抓好“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研判、协同化解、法治宣传”四项机制落实,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组建38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调解组织全领域覆盖;依托基层司法所,联动派出所、法庭等部门深入村寨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近三年,全州“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顾问团等累计参与普法宣传和提供法律咨询、解惑释疑等法律服务志愿活动共计2 000多人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西双版纳州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封书信,成就一条名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让墙诗”,传颂数百年;一句谦和礼让,一段传世佳话。百米短巷,懿德流芳;六尺窄巷,宽和街访。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尚和合沁入血脉,“和”文化源远流长。一路挖掘,书写老巷新传。如今的六尺老巷,和煦之风吹拂。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辨、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老巷文化在传承与赓续、转化与发展中历久弥新,尽显智慧之光。一个“和”字,尽显大国气度。国之交,亦如邻之交。“天人合一”宇宙观凸显共生精神、“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体现共赢精神、“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展现共融精神、“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彰显共善精神。以“和”为题,中国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与世界的融通中,“和合之美”在世界舞台绽放出了独特魅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和”文化如何在传承融通、书写新传中凸显当代价值。周测8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滚动练(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发射,并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标志着嫦娥六号开启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之旅。古往今来人们不断探求世界奥秘,试图解开“我是谁?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天问”,凡此种种,皆触及哲学问题。这表明(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时代精神的精华”C.哲学源自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D.哲学是先进的意识,其发达程度取决于物质的发展答案 C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阐明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A错误。材料强调哲学的起源,未体现哲学的作用,并且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B错误;哲学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不是所有哲学都是先进的意识,D错误。故本题选C。【题点】哲学的产生2.十八洞村人均耕地0.83亩,经过充分调研,决定大力发展猕猴桃经济,取得了成功。该村结合实际,发展了黄牛养殖、乡村旅游和苗绣等产业。进入新时代以来,十八洞村成功脱贫摘帽。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达到预期目的,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解放思想,做到客观符合主观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要解放思想,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不是使客观符合主观,①排除;材料知识限定是唯物论角度,③属于辩证法,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题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3.漫画《人生要走千千万万步,关键只有两三步》意在告诉我们( )①人生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实现人生发展需要注重主要矛盾的解决③关键部分的变化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材料强调人生道路中关键部分的作用,不涉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排除。材料强调要抓好人生道路中关键的两三步,不涉及量变对质变的作用,④排除。故本题选C。【题点】主次矛盾辩证关系、整体与部分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此强调,是因为( )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完善上层建筑以巩固经济基础②关键部分居于主导地位,须立足关键部分推动整体发展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更好促进生产力发展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应着重把握主要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材料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不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①排除;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要立足整体,②错误。故本题选D。【题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5.“躺平”的概念经由网络媒体的生产与传播而迅速蹿红,折射出当代某些青年的精神镜像。青年需要缓解焦虑,但绝不能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便轻易放弃,长久躺平。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为了国家和人民,中国青年从未“躺平”,也永远不可能“躺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青年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要克服障碍,消除导致年轻人“躺平”的不良因素③青年要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统一中拒绝“躺平”④“躺平”作为一种价值选择,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消除不良因素说法过于绝对,②错误;青年需要缓解焦虑,但绝不能在遇到困难挫折时便轻易放弃,长久躺平,不能认同“躺平”,④错误。故本题选A。【题点】人的真正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6.针对教育部决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他们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不同的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 )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②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④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B解析 材料不体现人们的阶级立场,①不符合题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材料没有体现,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7.在明朝数十个藩王府中,桂林靖江王府是建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也是建筑规制最特殊、文化内涵最丰富的王府。它就像本历史教科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绚丽多姿。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B.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C.文化区别于经济和政治现象D.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答案 D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一定的文化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不选;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B不选;材料不涉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区别,C不选。故本题选D。【题点】文化载体8.经过9天的激烈角逐,2024WTA江西网球公开赛于11月3日在九江国际网球中心落下帷幕。本次赛事吸引了包括九江在内的大量江西球迷观赛。主场作战的选手郑妩双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家乡九江参加WTA比赛,“家乡也越来越有‘国际范儿’了”。这反映出( )①文化可以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②文化引领风尚,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③文化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④经济是基础,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体育赛事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城市形象的提升,没有体现文化引领风尚,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②排除;材料未提及经济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是在强调文化赛事本身的影响,④排除。故本题选B。【题点】文化的功能9.年画作为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主要有驱凶辟邪、祈福迎祥之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年画技艺持续革新、题材不断扩展,逐渐发展为年节装饰的民间艺术品,记录着老百姓生活的变迁,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向往。材料说明( )①年画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②年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③年画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技艺因时而变④年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年画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这一说法夸大了年画的作用,①错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年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④排除。②③符合题意。【题点】文化载体、文化的功能10.黄河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时代新人的宝贵历史资源。某中学围绕黄河风土人情开展特色文化体验课程,以黄河陶艺馆、黄河剧团、黄河摄影室、黄河手工坊等为载体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体验,感受黄河自然生态之美、人文之美,传承黄河文化和精神。开展体验课程旨在( )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②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③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④展现文化载体的多彩魅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但某中学开展体验课程的主旨不在于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③排除;文化载体不是文化本身,此举能让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而非展现文化载体的魅力,④排除。故本题选A。【题点】文化的功能11.2024年春节,潮汕“英歌”、西北“社火”以及华北庙会等民俗活动走红。这些传统民俗大多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它们热烈奔放、大气磅礴、喜气腾腾,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渴望。透过“民俗热”,我们可以看到( )①源于生活的民俗文化容易激发文化认同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③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因④走向大众的民俗在传承中获得了新的内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涉及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故③排除;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而材料并不涉及获得新的内涵,故④排除。故本题选A。【题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功能12.一条六尺巷,精神永流传。地处城中的六尺巷,因清代大学士张英与邻居吴家互相退让三尺地基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今天的桐城,六尺于心,和谐礼让,崇文重教,世代书香蔚然成风。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以和为贵的历史智慧②六尺巷及其文化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③坚定文化自信要全面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④“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彰显其时代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六尺巷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但其文化不是客观实在,②错误;中华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传承,③错误。故本题选B。【题点】文化载体、文化的功能13.元代时,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来到北京,编撰《万年历》,建立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受此启发,郭守敬进一步创制了简仪。在西方的科学传入中国之后,明朝的徐光启提出了“融西入中”的观念。他翻译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为引入现代科学开启了先河。材料主要表明(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C.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D.传承传统文化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载体答案 B解析 材料强调中西文化交融,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也没有体现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A、C不符合题意;应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且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文化载体,D排除。故本题选B。【题点】中华文化的特点14.在中国台北,大家穿行在成都路、洛阳街、厦门街,在武汉有台北路,青岛有高雄路,上海有基隆路,南京有花莲路。过去数百年来一批批先民横渡海峡移居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众多的同名村,在台湾有9个泉州、4个安溪、6个海丰,在重庆有26个村镇与台湾的乡镇同名。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③两岸人民同根同源,热爱和平和自由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未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路名、村名是两岸乡愁的寄托,未涉及热爱和平和自由,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5.李子柒——文化类视频创作者。她以制作精美的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乡村田园般的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向海内外。李子柒在2024年11月接受新华社专访,她表示目前主要的工作是围绕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及良性生态构建。文化相承、文脉相续,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在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中绵延赓续并且不断创新的。绵延赓续中华传统文化( )①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②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③就要不忘本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④要摒弃传统文化,推出全新的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继承,③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因此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不是摒弃传统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A。【题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6.2024年9月28日,中国登月服外观首次公开亮相。我国登月服上肢装饰带以中国古代“飞天”飘带为灵感设计,下肢装饰带则模拟火箭升空的尾焰形态,两者和谐统一,寓意着冲向太空的壮志。这样的设计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既有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又有新时代的创新精神。中国登月服的设计( )①体现了以爱好和平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②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④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说明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为爱国主义,并非“爱好和平”,①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推动社会进步,④错误。故本题选C。【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7.2024年8月备受期待的国产3A级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全球同步上线,游戏选取了山西玉皇庙、重庆大足石刻、浙江时思寺等全国多处名胜古迹进行实景扫描,画面精美,令人震撼。从游戏到景点,大好河山的创新讲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那些传奇的故事。《黑神话·悟空》的创作( )①取决于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②彰显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有益尝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黑神话·悟空》的创作取决于社会实践,故①排除;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故②排除。故本题选D。【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8.《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祖国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和国防、英烈和先进模范人物事迹等方面。中央决定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进校园。该举措可以( )①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发挥德治对法治的促进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④弘扬革命文化,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A解析 应发挥德治对法治的支撑作用,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并且材料强调的是法治对德治的促进作用,③错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法进校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不是提供智力支持,④错误。故本题选A。【题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民族精神19.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九十年前,英勇奋战的中国红军从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胜利完成了我党战略转移的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长征精神( )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②是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③诞生于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④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长征精神不是弘扬文化的载体,而是文化本身,②排除;实践是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源泉,而不是长征精神,④不选。故本题选B。【题点】时代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的时代性2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不论是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还是以南仁东、黄大年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学家,他们无不是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弘扬科学家精神( )①是基于价值观能引领人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②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正确的方向保证③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④能够为实现重大科技突破提供坚定信念支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领人生朝着积极方向前进,①错误;②夸大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作用,排除。故本题选D。【题点】时代精神的重要性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积极探索法治乡村建设新路径。全州建立健全党建引领下的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机制,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工作深度融合。推动村(居)民共同制订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完善协商议事制度;统筹抓好“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研判、协同化解、法治宣传”四项机制落实,95%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组建38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调解组织全领域覆盖;依托基层司法所,联动派出所、法庭等部门深入村寨开展普法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近三年,全州“法律明白人”、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顾问团等累计参与普法宣传和提供法律咨询、解惑释疑等法律服务志愿活动共计2 000多人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知识,分析西双版纳州法治乡村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答案 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西双版纳州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法治精神,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提高了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培育乡村群众的法治信仰,引导群众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推动乡村基层治理;运用法治手段维护乡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题点】文化的功能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一封书信,成就一条名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让墙诗”,传颂数百年;一句谦和礼让,一段传世佳话。百米短巷,懿德流芳;六尺窄巷,宽和街访。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尚和合沁入血脉,“和”文化源远流长。一路挖掘,书写老巷新传。如今的六尺老巷,和煦之风吹拂。从当地法庭运用六尺巷典故劝导人,到逐步提炼“听、辨、劝、借、让、和”六字法的“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再到全市将“和”“让”精神扩展至基层治理领域,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老巷文化在传承与赓续、转化与发展中历久弥新,尽显智慧之光。一个“和”字,尽显大国气度。国之交,亦如邻之交。“天人合一”宇宙观凸显共生精神、“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体现共赢精神、“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展现共融精神、“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彰显共善精神。以“和”为题,中国正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国与世界的融通中,“和合之美”在世界舞台绽放出了独特魅力。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和”文化如何在传承融通、书写新传中凸显当代价值。答案 (1)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彰显了共同的精神标识,还涵养着共同价值观。在世代传承中,能够极大地激发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和文化在书写新传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适应了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能够为治国理政、解决当代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3)和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平发展等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