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9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周测9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含解析)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周测9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滚动练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这启示我们(  )
①必须推进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②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4年8月6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下称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亮相。赛事吉祥物以大熊猫、川金丝猴为原型,融入中国结、芙蓉花等优秀传统元素和成都特色,在展现城市形象的同时,呼吁大家关爱珍稀动物、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成都世运会注重环保与可持续的理念相契合。成都世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反映了(  )
①人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并赋予客观事物以精神象征
②人的意识活动可以为客观事物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③意识反映外部世界时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艺术创作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的观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所需时间大幅缩短,已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加强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由此可见(  )
①要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
②人们可以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联系
③运用系统思维可以使整体功能最大化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24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既坚持邓小平同志基于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提出的重大结论、基本观点、正确主张,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要求是基于(  )
①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科学的理论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③邓小平理论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④真理超出了适用的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漫画《为别人掘陷阱,掉下去的正是自己》启示我们(  )
①价值观会引导人们走向错误的道路
②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北京冬奥会“冰墩墩”蛇年特别纪念版“蛇墩墩”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白蛇传》为灵感来源,以传统京剧中的白娘子和小青造型为蓝本,营造灵蛇献瑞的吉祥喜庆氛围。两条灵蛇相互扶持与合作的形象,传递出团结与奋进的奥运精神。从“冰墩墩”到“蛇墩墩”,“冰墩墩”在IP经济热潮里完成了从零到“顶流”的华丽转身。“蛇墩墩”的设计说明(  )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③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
①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表明春节从民族文化变为世界文化
③中国与联合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是一致的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9.“舞中带武,武中有舞”“连接传统与现代”“英雄气讲述深圳故事、中国故事”……舞剧《咏春》两年来在全球41座城市演出208场。这部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舞剧从“破圈”到“出海”,跨越国界和语言为观众呈现一场武术与舞蹈碰撞融合的创新艺术盛宴。这启示我们要(  )
①以创新的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③吸收外来,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
④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2024年11月,由中国和希腊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参会专家表示:“中希两大古典文明既各有特点,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所以古典学研究要贯通古今中外,在多维视野中探寻各国文明源流,努力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材料表明(  )
①文明交流可以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可以超越文明优越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③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世界文明进步能为当代国际发展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1.如图为元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其上描绘着缠枝瓜果纹是富足生活的象征,亦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愿。保障粮食供应是统治者的重要职责。百姓仓廪充实,社会治安也会良好,商业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向往
②器物只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具有独特包容性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2024年8月,广州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团携诚意之作远赴意大利和德国,分别举办“2024广州文化周”和“法兰克福中国节”活动。歌舞表演展现岭南风姿,杂技木偶表演尽展中国技艺,粤剧粤曲唱出粤韵芬芳……现场演出活动高潮迭起,观众在精彩演出和互动体验中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该演出活动是基于(  )
①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②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4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世界中文大会贺信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广受欢迎,彰显了开放包容的魅力,展现了互学互鉴的价值……凝结着中外人士共同的心血。希望世界中文大会坚持守正创新……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是基于(  )
①中文作为文化载体,能够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利于各国认同中国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世界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中华优秀文化可以通过文化交融扩大国际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14.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诸多交流活动中,我们将文化自信融入美食、美景,在平实的细节里、显见的差异中呈现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有利于(  )
①展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②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这说明(  )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②要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③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④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2024年1月31日,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举行。中央民族乐团、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以乐会友、以艺通心,演绎了一系列融合中法音乐特色的经典和创新曲目。此次开幕音乐会(  )
①旨在充分拓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为增进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平台
③促进了中法文化在交融中实现趋同,使两国人民共享优秀文化
④印证了中法两国文化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琉璃瓦下,文华殿中,紫禁城与凡尔赛宫重逢。2024年4月2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首日对游客开放,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殿,吸引众多“文博粉”前来打卡。这种交流(  )
①有利于借鉴融合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
②要认同对方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③有利于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实现发展
④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年“三年合一”。甲子情谊,“双向奔赴”,中法双方计划举办数十场盛大的文化、旅游以及经济合作活动。举办这些活动有利于(  )
A.坚持求同存异,增进文化的认同
B.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C.推动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19.漆画是一门艺术,当代漆画在传统创作技法之上融入西方油画技术,并实现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兼修。中国漆画艺术的创作,启示我们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立足实践,消除差异
④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大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外民众的广泛认同
②保持好文化的民族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
③加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借鉴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还要以我为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5月,中国举办了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如何向世界讲述更多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曾有一段时间,中国好剧全球热播,国产古装剧如《西游记》《还珠格格》《琅琊榜》等成为海外“圈粉”利器。如今,主旋律题材剧等也开始热销,《外交风云》发行至北美、中东、印尼、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海外播放总量超过2 000万。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兴趣浓厚但误解也不少。推动“文化出海”,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要让中华文化深层韵味触及更多人的内心,在对话世界中传播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粹。“文化出海”意味着中华文化作品要接受海外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需要识别哪些需求是各国相通的,哪些需求又是因国家而异的,要创作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
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已吸引众多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将10万多小时华语影视作品发行授权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围绕多语种翻译出版、书刊海外传播等领域,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研修培训、研讨交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向世界讲述更多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衣冠承中华之礼,载传统文化之精益。回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纯粹地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转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
曾几何时,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服饰被视为粗制滥造和所谓“乡村审美”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服饰研究不断深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不再仅仅停留于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画、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献等,含有大量的服饰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考证研究,对国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资料的支撑下,对传统服饰装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专业服装学院合作,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物形式再现并应用于生活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礼仪和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和剪裁工艺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精美服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服饰出现在生活着装和世界顶级秀场的舞台上。
有人认为,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会因西方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请你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周测9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滚动练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这启示我们(  )
①必须推进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新篇章
②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应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①说法错误;材料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真理本土化,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未涉及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题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2.2024年8月6日,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下称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锦仔”亮相。赛事吉祥物以大熊猫、川金丝猴为原型,融入中国结、芙蓉花等优秀传统元素和成都特色,在展现城市形象的同时,呼吁大家关爱珍稀动物、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成都世运会注重环保与可持续的理念相契合。成都世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反映了(  )
①人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并赋予客观事物以精神象征
②人的意识活动可以为客观事物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③意识反映外部世界时具有能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艺术创作是按照创作者的意图改造对象的观念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实践为客观事物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②说法错误;艺术创作活动依然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观念活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活动的特点
3.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各西部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通达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所需时间大幅缩短,已成为我国与沿线国家加强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国际贸易大通道。由此可见(  )
①要着重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
②人们可以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联系
③运用系统思维可以使整体功能最大化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把握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而不是强调把握内在矛盾,①不符合题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题点】联系的客观性、系统优化方法
4.2024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既坚持邓小平同志基于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提出的重大结论、基本观点、正确主张,又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正确把握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解决现实问题。这一要求是基于(  )
①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科学的理论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③邓小平理论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④真理超出了适用的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科学的理论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的说法错误,②不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③错误。故本题选B。
【题点】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
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①排除;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并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④排除。故本题选C。
【题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改革的地位
6.漫画《为别人掘陷阱,掉下去的正是自己》启示我们(  )
①价值观会引导人们走向错误的道路
②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错误的价值观会引导人们走向错误的道路,①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根据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②不符合题意;漫画强调害人终害己,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也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题点】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基本属性
7.北京冬奥会“冰墩墩”蛇年特别纪念版“蛇墩墩”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白蛇传》为灵感来源,以传统京剧中的白娘子和小青造型为蓝本,营造灵蛇献瑞的吉祥喜庆氛围。两条灵蛇相互扶持与合作的形象,传递出团结与奋进的奥运精神。从“冰墩墩”到“蛇墩墩”,“冰墩墩”在IP经济热潮里完成了从零到“顶流”的华丽转身。“蛇墩墩”的设计说明(  )
①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③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
④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未涉及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②排除;题干中改变的是形式,并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③排除。故本题选B。
【题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8.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大使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
①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表明春节从民族文化变为世界文化
③中国与联合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是一致的
④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春节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而不是春节从民族文化变为世界文化,②错误;中国与联合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有共同之处,但不能认为是完全一致的,③错误。故本题选A。
【题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9.“舞中带武,武中有舞”“连接传统与现代”“英雄气讲述深圳故事、中国故事”……舞剧《咏春》两年来在全球41座城市演出208场。这部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舞剧从“破圈”到“出海”,跨越国界和语言为观众呈现一场武术与舞蹈碰撞融合的创新艺术盛宴。这启示我们要(  )
①以创新的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②坚定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文化内涵
③吸收外来,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发展
④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形式上的创新,没有体现内涵的丰富,②不选;材料强调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强调吸收外来,③不选。故本题选B。
【题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华优秀传统文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0.2024年11月,由中国和希腊共同举办的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参会专家表示:“中希两大古典文明既各有特点,又有许多相通之处,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所以古典学研究要贯通古今中外,在多维视野中探寻各国文明源流,努力为解决现代世界问题提供智慧启示。”材料表明(  )
①文明交流可以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可以超越文明优越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③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世界文明进步能为当代国际发展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①表述错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
【题点】文化的多样性
11.如图为元青花缠枝瓜果纹玉壶,其上描绘着缠枝瓜果纹是富足生活的象征,亦是对农业丰收的祈愿。保障粮食供应是统治者的重要职责。百姓仓廪充实,社会治安也会良好,商业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整个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蕴含中华民族的美好生活向往
②器物只是文化的载体而不是文化本身
③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具有独特包容性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排除;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包容性以及源远流长的特点,④排除。故本题选A。
【题点】中华文化的地位、文化载体
12.2024年8月,广州国际友城文化艺术团携诚意之作远赴意大利和德国,分别举办“2024广州文化周”和“法兰克福中国节”活动。歌舞表演展现岭南风姿,杂技木偶表演尽展中国技艺,粤剧粤曲唱出粤韵芬芳……现场演出活动高潮迭起,观众在精彩演出和互动体验中深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该演出活动是基于(  )
①坚持求同存异,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②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①排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彰显中华文化的优越性”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C。
【题点】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3.2024年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4世界中文大会贺信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广受欢迎,彰显了开放包容的魅力,展现了互学互鉴的价值……凝结着中外人士共同的心血。希望世界中文大会坚持守正创新……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是基于(  )
①中文作为文化载体,能够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利于各国认同中国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世界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中华优秀文化可以通过文化交融扩大国际的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各国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②说法错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体现的是文化交流而非交融,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题点】文化载体、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4.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诸多交流活动中,我们将文化自信融入美食、美景,在平实的细节里、显见的差异中呈现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有利于(  )
①展现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②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民族文化无优劣之分,应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④错误。②③符合题意。
15.沈绣是苏州刺绣流派中的一支,它的独特之处是常以西洋油画的人物肖像、风景等为绣稿,吸收其用光、用色和明暗关系等技法用于刺绣技法中,使得绣品立体感强、生动逼真,典型地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结合。这说明(  )
①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
②要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
③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④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而不是维护文化多样性本身。维护文化多样性侧重于对不同文化的尊重,题干未体现这层意思,②排除;题干重点在于文化的交融产生的积极影响,没有体现认同本民族文化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排除。故选C。
【题点】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6.2024年1月31日,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举行。中央民族乐团、凡尔赛宫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以乐会友、以艺通心,演绎了一系列融合中法音乐特色的经典和创新曲目。此次开幕音乐会(  )
①旨在充分拓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为增进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平台
③促进了中法文化在交融中实现趋同,使两国人民共享优秀文化
④印证了中法两国文化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材料强调的是中法艺术形式的叠加呈现、加强交流,不涉及拓展中华文明的包容性,①不符合题意;文化具有多样性,“中法文化在交融中实现趋同”的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C。
【题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17.琉璃瓦下,文华殿中,紫禁城与凡尔赛宫重逢。2024年4月2日,“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首日对游客开放,来自故宫博物院、凡尔赛宫等机构的约200件文物精品汇聚一殿,吸引众多“文博粉”前来打卡。这种交流(  )
①有利于借鉴融合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
②要认同对方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③有利于我国吸收外来文化,实现发展
④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各民族应认同本民族文化,“认同对方文化”说法错误,②排除;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③排除。故本题选B。
【题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18.2024年是中法两国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年“三年合一”。甲子情谊,“双向奔赴”,中法双方计划举办数十场盛大的文化、旅游以及经济合作活动。举办这些活动有利于(  )
A.坚持求同存异,增进文化的认同
B.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
C.推动文明互鉴,维护文化多样性
D.吸收外来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
答案 C
解析 在文化交流中,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A排除;“推动中法文化逐渐走向融合统一”不符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B排除;应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能全盘吸收外来文化,D排除。故本题选C。
【题点】文化多样性
19.漆画是一门艺术,当代漆画在传统创作技法之上融入西方油画技术,并实现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兼修。中国漆画艺术的创作,启示我们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  )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立足实践,消除差异
④加强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大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文化发展要尊重多样性,文化交流要尊重差异,“消除差异”和“实现文化大同”的说法错误,③④不选。
【题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20.蕴含中国元素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喜爱。《跨越千年,书写繁荣的丝路新画卷》多语种微视频,展现了“丝路精神”薪火相传背景下推动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被多家国外主流媒体转载,覆盖受众4亿多人次。契合青年文化潮流的民间舞蹈《科目三》火热出圈,传到日韩、欧美后掀起中国流行符号的海外模仿秀,形成文化热点事件……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日益深入人心。由此可见(  )
①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外民众的广泛认同
②保持好文化的民族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
③加强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丰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借鉴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还要以我为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各国应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①错误;材料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涉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排除。故本题选C。
【题点】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与文化发展
二、非选择题(21题20分,22题20分,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5月,中国举办了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如何向世界讲述更多有温度的中国故事再度引发人们的思考。曾有一段时间,中国好剧全球热播,国产古装剧如《西游记》《还珠格格》《琅琊榜》等成为海外“圈粉”利器。如今,主旋律题材剧等也开始热销,《外交风云》发行至北美、中东、印尼、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海外播放总量超过2 000万。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奇迹兴趣浓厚但误解也不少。推动“文化出海”,还原一个更真实的中国显得尤为迫切,要让中华文化深层韵味触及更多人的内心,在对话世界中传播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粹。“文化出海”意味着中华文化作品要接受海外更多受众、更多视角的检验。因此,需要识别哪些需求是各国相通的,哪些需求又是因国家而异的,要创作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
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已吸引众多国内外文化企业入驻,将10万多小时华语影视作品发行授权至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围绕多语种翻译出版、书刊海外传播等领域,中国积极开展国际研修培训、研讨交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向世界讲述更多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答案 (1)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高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积极推动“文化出海”。
(2)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创作更具全球目光、更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
(3)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通过文化贸易、建立合作区等方式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与交流,注重思想情感沟通,让中国形象、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4)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题点】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衣冠承中华之礼,载传统文化之精益。回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纯粹地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转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
曾几何时,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服饰被视为粗制滥造和所谓“乡村审美”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服饰研究不断深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不再仅仅停留于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画、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献等,含有大量的服饰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考证研究,对国风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资料的支撑下,对传统服饰装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专业服装学院合作,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物形式再现并应用于生活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礼仪和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和剪裁工艺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精美服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服饰出现在生活着装和世界顶级秀场的舞台上。
有人认为,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会因西方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请你运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盲目照搬西方元素会侵蚀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
(2)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国风服饰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吸收西方服饰文化的有益成果。
(3)国风服饰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服饰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题点】民族文化的地位、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立足国情,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