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 把握适度原则 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把握适度原则
思考:喝水也不是越多越好,对有些人来说喝水太多会造成水中毒。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八课
把握辩证分合
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
把握适度原则
知识框架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不作简单肯定与否定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适度的含义
9.2 把握适度原则
掌握适度的原则
1
2
课程标准 考情预测
1.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理解质量互变规律; 3.把握适度原则。 从命题内容上看,质量互变规律、适度的含义、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是考查的重点;
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主观题都会考查;
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重点考查质量互变规律与适度原则。
高考考情分析
年份省份 试题类型 考查考点
2024北京 选择题 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2024山东 选择题 掌握适度原则
2023重庆 选择题 渐进性和飞跃性的关系
要求:浏览课本P84—84,找出下列问题并作出标识
一、适度的含义
1.什么是度?
2.什么是关节点?
3.什么是适度?
二、坚持适度原则
1.为什么要遵循适度原则?
2.什么是适度原则?
3.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学习导航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理由。
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说明违背“适度”的两种情况:
一是“不及”。二是“过”,都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
提示: 过犹不及强调的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坚持适度原则,事情做过了头,就和没有做一样,都是不可取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如: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学习是好事,但过度勤奋而伤及身体,就适得其反了。
探究与分享P82
1
Part
适度的含义
1.度的含义与重要性
(1)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2)重要性:在度的范围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定量限度时,事物就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一)全面理解“度”和“关节点”
一、适度的含义
相关链接P8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或100 ℃ ),水就变成冰或水蒸气了。
(一)全面理解“度”和“关节点”
一、适度的含义
2.关节点(或临界点)
(1)含义: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2)度与关节点的关系: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
0℃
100℃
液 态
汽 态
固 态

关节点
(临界点)

关节点
(临界点)
(2024江西宜春期末)《论语·为政》中孔子对自己的人生总结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根据孔子的概括,“知天命”的度的关节点应是(  )
A.15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D
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说明“知天命”的度的范围是50~60岁,其关节点是50岁、60岁,D正确。A、B、C不合题意。
典例分析
(二)适度
一、适度的含义
1.内涵:就是适当的程度。
2.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
质变
3.遵循适度原则的原因: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注意:坚持适度原则≠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过关节点,永远保持量变状态,积极向上符合发展趋势的事物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促成飞跃。
探究与分享
当人们面临的压力过小时,会觉得工作乏味,集中注意力到工作上的动机很小,工作绩效很低;
随着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受到激发,绩效会得到提高;
在压力达到最佳点之前,工作压力越大,绩效越高;
而当工作压力超过最佳点后,随着压力增加,人们会面临过压、急躁、焦虑、崩溃的状态,压力越大,绩效越低。
结合上图谈谈我们高中生应该如何做好压力管理?
2
Part
掌握适度原则
二、掌握适度原则
(一)掌握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P83-3
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
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
(二)适度原则的含义 : P83-3
二、掌握适度原则
(三)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1.得当:把握好“分寸”,防止过犹不及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例】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又如,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掌握适度原则
(三)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2.得中而处之: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适中≠折中主义)
【例】《墨子》一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例如,遇到盗贼不得已时,可以采取灵活的应变策略,断指保命,舍财保命,取小害而免大祸。
这里的“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P84 相关链接
折中主义
含义 企图把对立的思想、观点和理论无原则地调和拼凑在一起的做法。
特征 表现 ①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
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③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坚持的立场。
实质 它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注意:“得中”≠折中主义
1949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势力仅仅龟缩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国民党当局打着和谈的名义,妄图积蓄力量,伺机反扑。为了彻底推翻蒋家王朝,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毛泽东在他的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应该趁现在这敌衰我盛的大好时机,痛追残敌,解放全中国。不可学那贪图虚名,放纵敌人而造成自己失败的楚霸王项羽。
思考:上述情境对我们掌握适度原则有何启示?适度原则就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吗?
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二、掌握适度原则
(三)遵循适度原则的要求
3.创造条件,促成质变:
(1)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2) 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积极促成事物的质变,使其达到我们所期望的存在状态。
例如:
行百里者半九十;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内容 要求 错误倾向
① 防止过犹不及把握好“分寸” 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适当就是幅度“得当”,而不是“失当”。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尺寸” 把握不好“尺寸”,
犯极端化错误
②需要“中”, 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 形而上学的折中主义思维方式
③不限于“得中”,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 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
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
总结:把握适度原则的要求
原理(主要内容)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事物的矛盾运动表现为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归纳总结
方法论
①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②遵循适度原则
①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错误。
②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得中”而处之,反对折中主义。
③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2.(2024广东广州期末)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每天都在努力打拼,周末不妨给自己放个假,到户外走一走,让心情回归轻松、平静,让身体重新蓄积能量。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①要从思维的动态性出发把握事物的变化
②要不失时机地促进事物质的飞跃
③在度的范围内保持事物性质不变
④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材料强调劳逸结合、张弛有度,这体现的是在度的范围内保持事物性质不变,也体现了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犹不及,③④正确,①②不符合题意。
3.(2024·山东·高考真题)古代有一种“欹(qī)器”,呈梭形,以绳穿之,悬于两杆之间。当里面空着时,器皿是斜的;注水至六分时,竖直而立;水逾七分,则发生倾覆。正所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厨师恰当把握火候,才能烹饪出美味佳肴。医生准确把握剂量,才能让药品发挥效用。在工作中把握好“度”,才能掌握主动、取得实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探求注水量与欹器状态之间的因果联系运用了求异法
②从把握火候、把握剂量到把握好“度”的推理属于或然推理
③“中则正”说明维持事物质的稳定性需要把持有度
④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度”的共性,上升到了思维具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共变法×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4.(2024山东聊城期末)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是德性,即遵守中道。德性应以中道为目的。过度和不及乃是恶行的特征,适度则是美德的特征。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根除产生极端化错误的社会土壤
②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方式,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
③遵循适度原则,反对“过度和不及”的片面化观念
④坚持折中主义,努力保持合适且正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我们要反对极端化错误,但“根除产生极端化错误的社会土壤”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不是折中主义,④排除。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启示我们坚持“得中”而处之的思维方式,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状态,遵循适度原则,反对“过度和不及”的片面化观念,②③正确。
5.(2024江苏盐城期中)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材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分析方法是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
③要积极创造条件,促成事物质变
④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瓶中有食物,儿子将手伸进瓶内去取,因为抓得太满了,手无法伸出来了。于是母亲告诉他不要贪心,少拿一些,拳头变小了,手就能伸出瓶口了。这则故事说明一旦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
把握适度原则
度和关节点的含义、重要性
一、适度的含义
坚持适度原则
二、掌握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的必要性
适度原则的含义
如何遵循适度原则
课堂小结
①防止过犹不及
②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③创造条件,促成质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