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5.2 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唯物史观)自主学习P62-66 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并勾画标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的重要性?P62-632.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633.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P644.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规律?P63-645.社会发展的总趋势?P656.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P65【 自主学习】千百年来,人们祈盼丰收、赞美丰收。结合视频和教材,请思考:为什么我国设立丰收节,如此重视农业生产呢?01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究分享《管子》说:“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孔子主张: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马克思说:“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结合材料,说明物质生产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重要性)1.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1)地位: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作用: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采取一定的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衣食住行需要需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电气机械化社会化大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所以可以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要素:含义: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劳动对象:被加工改造的物。劳动资料:所运用的物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者:即人,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力地位: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P63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含义:要素: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归谁所有) (如:公有制、私有制)(人们的地位和关系)(如:雇佣剥削、平等互助)(如何分配)(如:按劳分配、按需分配(2)生产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P63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马克思说:手推磨 产生的是 封建社会蒸汽磨 产生的是 工业资本家社会手推磨和蒸汽磨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土地荒废,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后,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P63原 理方法论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探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首部法典化法律正式出台。民法典被称为“社会发展的百科全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曾四次启动民法典的制定工作,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民法典的制定未能完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民法典的编纂具有了现实基础。作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民法典草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对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70年到期、高空抛物坠物、性骚扰等社会热点和百姓关切,草案均进行了直接回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草案体现了对疫情防控有针对行的考量。思考:民法典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为什么要制定出台民法典?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 和 设施。(1)含义特别提醒:凡与经济有关的制度、体制、政策,属经济基础;如: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财税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退休政策,等。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意识形态等,体现的是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A、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团体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B、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经济基础A、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形式)B、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如何。C、产品如何分配。知识拓展: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A 生产资料公有制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 国家政权 D 社会意识形态E 按劳分配制度F 人民大会代表制度G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H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请连线:以下例子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 总纲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宪法》。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家《宪法》。经济基础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A: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有了以上法律规定后,原本害怕企业做大做强后,合法财产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民营企业家们,敢更加放手经营企业了,使得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请思考: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上层建筑经济基础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注意: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请判断: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清朝末期清政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阻碍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制度、组织和设施决定反作用上层建筑不可直接反用于生产力,需要通过经济基础(先进与落后之分)×重难点突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两种理解:(2)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强调上层建筑要先进强调经济基础要先进(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原 理①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调整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使上层建筑适合先进的经济基础。 ②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贯穿人类社会始终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意义: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之谜,使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4.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和两大规律最基本的矛盾最基本的规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低级高级回顾人类社会走过的历程:请思考:由此可见,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02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动力):注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65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矛盾性质:对抗性的矛盾(3)解决方式: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经济斗争:经济罢工、游行示威政治斗争:武装起义、战争、夺取政权思想斗争:思想宣传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矛盾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3)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解决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 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的意义和目的:总之: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4.共产主义的目标与实现方式(1)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目标是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由每一个自由人所组成的共同集体)(2)实现方式人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P65邓小平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比较 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矛盾。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比较几个“动力”5.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共产主义的目标和实现方式课堂总结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