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社会生活1.1认识社会生活1.感受社会生活的方式:(1)日常观察;(2)社会 活动;(3)社会 活动;(4)通过媒介(广播、电视、网络等),(5)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社会生活2.社会生活的特点:(1)社会生活是 的。(2)社会生活是 发展的。(3)社会生活具有 。3.社会生活对青少年的要求:(1)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 离不开社会。(2)我们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主动融入 ,养成亲社会行为。(3)青少年要 ,积极融入社会,将 紧密结合起来。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人是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位置。(2)人的身份是在 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3)社会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4)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2.社会关系的类型: 关系、 关系、 关系。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2.1 人的社会化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我们的成长是不断 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学习扮演 。(5)社会化伴随我们一生。2.2 养成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表现含 义: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 、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表 现: 、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都是亲社会行为。2.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1)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 ,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2)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有利于我们养成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 。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 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3.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 中养成。(2)我们要 ,关注社会变化发展。(3)了解 ,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人社会生活。(4)热心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3.1 网络改变生活1.网络的积极作用:(1)网络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 ;网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便利和美好。(2)网络促进了 。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际交往更加方便快捷。(3)网络推动了 的深刻变革;(4)网络改进了 。2.网络如何推动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1)网络促进 的流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2)加速各种 的汇聚、融合与共、成为众多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3.网络改进社会治理有何作用?(1)网络推动信息 ,有助于完善 的智能化、精细化公共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2)畅通人们参与 的渠道,有助于人们表达诉求,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3.2 营造清朗空间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1)我们要学会 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 、促进沟通、完善自我。(2)学会选择网络信息。学会“信息节食”。(3)自觉抵制 。我们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学会 网络信息,让不良信息止于智者。(4)恪守道德, 。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5)传播网络正能量。【答案】1.1认识社会生活:1.(2)调查 (3)实践;2.(1)丰富多彩 (2)不断变化 (3)公共性。3.(1)生存和发展 (2)社会生活(3)热爱生活 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1.2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1.(1)社会的人 (2)社会关系 (3)必要条件2.血缘 地缘 业缘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2.1 人的社会化1.(1)社会化 (2)生活技能 (4)社会角色。2.2 养成亲社会行为1.道德要求 谦让、分享、合作2.(1)重要时期 (2)良好的行为习惯 接纳与认可 人际关系3. (1) 社会实践 (2) 主动了解社会 (3) 风俗习惯 (4) 帮助他人第三课 共建网络美好家园3.1 网络改变生活1. (1)生活方式 (2)人际交往 (3)生产方式 (4)社会治理方式2.(1)人才、资金、技术、物资 (2)创新资源3.(1)互联互通 线上线下一体 (2) 社会治理3.2 营造清朗空间1.(1)理性参与 获取 (3) 不良信息 分析判断 (4) 遵守法律社会生活具有公共性。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相应的位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4.我们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5.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6.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7.网络改进了社会治理方式。8.我们要学会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利用网络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9.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题型精讲1.“您的银行卡密码出现异常,请尽快修改密码……”看起来仿佛是银行客服发来的短信,背后隐藏的可能是陷阱。一旦手机用户点击操作,后果不堪设想。这警示我们( )A.学会辨析网络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B.网上交往具有虚拟性,完全不可相信C.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应该远离电子产品 D.要做到“信息节食”,拒绝接收短信【答案】A2.第33届巴黎夏季奥运会于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开幕。小泽通过电视机观看开幕式,被精彩的节目深深吸引,对中国代表队的出场与阵容的强大而感到自豪。这说明( )A.熬夜看电视会损害身体健康 B.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是有史以来最精彩的C.我们要主动认识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D.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比完成作业更重要【答案】C3.“研”途皆课堂,“学”中促成长,研学旅行是青少年素质拓展和德育教育的一个全新的形式。目前,“研学游”在中小学校园蔚然成风,中小学生纷纷走出校园,体验社会生活,感知社会变化。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学生( )A.关心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B.热爱实践活动,代替理论学习C.培养自强品质,战胜各种挫折 D.享受物质生活,充盈精神世界【答案】A二、辨析题4.判断与分析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姚明提出“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旨在让青少年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走向运动场、贴近大自然。对此,有两位同学发表了不同观点:运用所学知识,请你任选一位同学的观点进行辨析。【答案】选择小敏的观点。小敏观点是错误的。①在网络时代,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②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如视力下降、沉迷网络社交等)。③该行动倡导减少屏幕依赖,鼓励青少年参与运动和亲近自然,有助于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网络的积极影响。④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⑤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⑥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⑦完全“远离”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综上所述,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很有意义,我们也应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选择小伟的观点。小伟观点是错误的。①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不仅仅是自控力差,而是多重因素的结果。②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③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家长用手机代替亲子陪伴,形成不良示范。④网络信息丰富多样,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和诱惑内容,网络监管还存在漏洞等等。⑤解决沉迷网络问题青少年提高自律能力是关键,但单靠提高自律难以应对网络的诱惑,还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⑥家长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加强对孩子上网的监督与引导。⑦学校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⑧政府要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等等。⑨需要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护未成年防线。综上所述,要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需要构建多方防护体系,既需要提高青少年自律,还需要外在约束,形成多方防护体系。5.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林,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最近两名同学围绕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请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辨析。甲同学:社会是个人成长课堂,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乙同学:个人与社会没有关系,亲近社会你我无须为。【答案】甲同学观点正确,乙同学观点错误。(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2)热心公益活动虽然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占用一些学习时间,对学习带来一定影响,但是热心公益有利于我们感受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实现人生价值。(3)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社会为个人成长创造了条件,促进个人成长。(4)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亲社会行为;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三、材料分析题6.以下是围绕“网络”主题的三幅漫画,请分享你对这些漫画的感悟。(1)对漫画一的感悟: 。(2)对漫画二的感悟: 。(3)对漫画三的感悟: 。【答案】(1)网络促进民主政治进步,方便公民通过网络问政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民意,行使民主权利,让政府能更好了解民众需求。(2)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3)①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②我们要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做一名合格的网络参与者。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5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民生热点,审议通过了多项惠民政策。某校积极响应号召,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两会精神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亲社会行为。问题:(1)列举两种你了解本次全国两会精神的具体途径。(2)该校为何要利用周末开展此类社会实践活动?(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践行亲社会行为?【答案】(1)通过观看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查阅《人民日报》两会专刊、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政协"活动、浏览中国政府网政策解读栏目等方式了解。(2)①青少年处于社会化关键期,通过实践能直观感受民生政策,增强制度认同;②参与社区政策宣传能培养公共参与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③将两会精神与社区服务结合,有助于塑造"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3)①主动研究两会提案,如关注达州乡村振兴议题;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宣传医保改革等惠民政策;③组织“小记者进社区”活动,调研民生政策落实效果;④通过社会实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8.【参与社会生活】近日,动画电影《哪吒2》在各大院线上映,讲述的是魔丸哪吒与灵珠敖丙肉身陨灭后,被太乙真神以藕粉复原,并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误会,最终携手破局的故事。其中性格迥异的两位主角:哪吒、敖丙分别对应MBTI人格测试中的两种大类型,Ⅰ人形容性格内敛——敖丙,E人形容性格外向——哪吒,两者最大的区别是Ⅰ人享受独处,E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吸取能量,也可以代入到之前很火的“社恐”和“社牛”概念里去理解。根据材料运用“在社会中成长”相关知识分析“I人”敖丙从最初的不食人间烟火,到与“E人”哪吒相处后互相成长性格愈加开朗的原因。【答案】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敖丙与哪吒相处并互相成长,通过与他人的交往,逐渐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性格也愈加开朗。②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机遇,敖丙在与哪吒的互动中,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受,促使他不断成长和发展。③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敖丙从最初的不食人间烟火到性格愈加开朗,是因为他融入了与哪吒的社交关系中,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成长的动力和支持。答题方法归纳一、选择题审题方法:做到“四审”,一审题意,从题干中找出关键词;二审要求,明确是正向还是逆向选择等;三审主体,确定要求的对象;四审题干与题肢的关系。注意事项:注意设问角度是“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做”,注意题干与题肢内容是否匹配、题肢用词是否准确。排除技巧:题肢表述错误的先排除,与题意无关的排除,因果关系颠倒的排除,说法太绝对的排除。二、判断说理题(辨析题)判断对错:直接判断观点或行为是正确、错误还是片面的。说明理由:先给观点或行为定性,指出其是何种表现。如果观点或行为错误,要说明错误原因,最后简单写出正确做法,注意要与材料对应。三、材料分析题审设问:圈画设问关键词,确定设问类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答题角度、主体(国家、社会、公民等),注意是否有“结合材料”等限定条件。析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人物言行、事件经过、相关政策等,思考其与教材知识的联系,可在材料旁简要标注对应的知识点。组织答案:若设问是“是什么”,直接依据教材知识,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或体现的道理;“为什么”类问题,可从原因、意义、重要性等方面作答,结合教材原理和材料背景说明;“怎么做”类问题,要分主体作答,如国家应完善法律法规、公民应树立意识并落实行动等,答案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回答时要注意分点列出,序号清晰,原理在前,材料分析在后,使答案层次分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