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教案-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教案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知道概念是反映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1.通过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准确区分内涵与外延的不同;熟练掌握定义与划分的方法,明确正确定义和划分需遵循的逻辑规则,培育科学精神素养。
2.通过课堂案例分析与实践练习,提升学生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准确判断定义和划分是否符合逻辑规则,增强逻辑思维的严谨性,提升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2.定义的方法与正确定义需遵循的逻辑规则。
3.划分的方法与正确划分需遵循的逻辑规则。
(二)教学难点
1.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
2.准确判断定义和划分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并能进行纠正。
三、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选取生活中、学科知识里与概念相关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置探究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讲练结合法:在讲解理论知识后,及时安排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生活场景案例:
案例 1:小明去水果店买水果,对老板说:“我要买点水果,不要苹果。” 老板疑惑地问:“苹果不就是水果吗?” 小明却坚持苹果不是水果。
案例 2:在班级讨论 “优秀学生” 的标准时,有的同学认为成绩好就是优秀学生,有的同学认为品德好才是优秀学生,还有的同学认为既要成绩好又要品德好,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是优秀学生。
提问: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案例 1 中小明和老板的分歧?案例 2 中大家对 “优秀学生” 的理解为什么不一样呢?其实,这都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概念” 有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开这些疑惑,准确把握概念。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逻辑与思维》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二)新课讲授(30 分钟)
1. 概念的含义(7 分钟)
(1)教师引导: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事物的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之分,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例如,“人” 的本质属性是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这一属性将人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而人的身高、肤色、性别等则属于非本质属性。
(2)案例分析:展示 “水” 的相关资料,包括水的化学式(H O)、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为液体)、化学性质(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提问:在这些属性中,哪些是 “水” 的本质属性,哪些是非本质属性?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 H O)” 是 “水” 的本质属性,而颜色、气味、状态等则是非本质属性。
(3)学生活动:让学生列举身边常见事物(如 “学校”“书籍”“手机” 等),并尝试说出其本质属性,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评价。
2. 概念的基本特征 —— 内涵与外延(10 分钟)
(1)内涵讲解: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 “是什么” 的问题。例如,“商品” 的内涵是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揭示了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本质特征。
(2)外延讲解: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反映事物 “有哪些” 的问题。例如,“商品” 的外延包括我们在市场上购买的衣服、食品、电器、书籍等各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者的反变关系。例如,“学生” 这一概念,其内涵是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外延包括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等。如果将 “学生” 的内涵增加为 “在高中学校接受教育的人”,那么其外延就缩小为 “高中生”;反之,如果将 “学生” 的内涵减少为 “接受教育的人”,其外延就扩大为包括所有在各类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人,甚至包括自学的人。通过这一例子,让学生明确:在同一类概念中,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内涵越简单,外延越大。
(4)小组讨论:以 “三角形” 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三角形” 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果改变 “三角形” 的内涵(如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其外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3. 明确概念的方法 —— 定义与划分(13 分钟)
(1)定义
① 定义的方法:教师讲解常用的定义方法是 “种差加属概念”。“属概念” 是指被定义项所处的较大的类;“种差” 是指被定义项与同一属概念下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例如,给 “人” 下定义,“动物” 是属概念,“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 是种差,所以 “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
② 正确定义的逻辑规则:
规则一: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如果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就会犯 “定义过宽” 的错误;如果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就会犯 “定义过窄” 的错误。例如,“人是会说话的动物”,定义项 “会说话的动物” 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 “人” 的外延(因为有些动物也会说话,如鹦鹉),犯了 “定义过宽” 的错误;“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先进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的外延(因为在人类早期,人们使用的工具并不先进),犯了 “定义过窄” 的错误。
规则二: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如果直接包含,就会犯 “同语反复” 的错误;如果间接包含,就会犯 “循环定义” 的错误。例如,“罪犯是犯了罪的人”,定义项 “犯了罪的人” 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 “罪犯”,犯了 “同语反复” 的错误;“原因是引起结果的事件,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事件”,定义项和被定义项相互包含,犯了 “循环定义” 的错误。
规则三: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能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不能揭示其本质属性。例如,“人不是动物”,这种定义无法让人们了解人的本质属性,是不正确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给负概念下定义,可以使用否定形式,如 “无机物是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规则四:定义不能用比喻。比喻只能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述,而不能准确揭示其本质属性。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这只是一个比喻,不能作为 “儿童” 的定义。
(2)划分
① 划分的方法:划分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个种概念的方法。例如,根据性别,可以将 “人” 划分为 “男人” 和 “女人”;根据年龄,可以将 “人” 划分为 “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
② 正确划分的逻辑规则:
规则一: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如果子项的外延之和小于母项的外延,就会犯 “划分不全” 的错误;如果子项的外延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就会犯 “多出子项” 的错误。例如,将 “三角形” 划分为 “锐角三角形” 和 “钝角三角形”,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遗漏了 “直角三角形”),犯了 “划分不全” 的错误;将 “文学作品” 划分为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剧本”,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外延(“电影剧本” 不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犯了 “多出子项” 的错误。
规则二: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如果使用多个标准,就会犯 “划分标准不一” 的错误。例如,将 “人” 划分为 “男人”“女人”“老年人”,既用了性别标准,又用了年龄标准,犯了 “划分标准不一” 的错误。
规则三: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如果越级划分,就会使划分的层次混乱。例如,将 “科学” 直接划分为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 等,就犯了 “越级划分” 的错误,正确的划分应该是先将 “科学” 划分为 “自然科学” 和 “社会科学”,再对 “自然科学” 和 “社会科学” 分别进行划分。
(三)巩固练习(7 分钟)
1.判断题
(1)概念的内涵反映的是事物的范围,外延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
(2)“中学生是在学校接受中等教育的人” 这一定义符合逻辑规则。( )
(3)将 “水果” 划分为 “苹果”“香蕉”“橘子”“西红柿”,犯了 “多出子项” 的错误。( )
2.选择题
(1)下列对 “商品” 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商品是劳动产品
B.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
C.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 商品是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
(2)在 “人是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这一定义中,“种差” 是( )
A. 人
B.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
C. 高等动物
D. 动物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下列定义或划分中存在的逻辑错误,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2)“文学作品可分为小说、诗歌、散文、记叙文、议论文。”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详细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小结(3 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了解了概念的含义,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次,掌握了概念的基本特征,即内涵和外延,以及两者之间的反变关系;最后,学习了明确概念的两种方法 —— 定义和划分,以及正确定义和划分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
教师强调:准确把握概念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基础,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准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避免出现逻辑错误,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本节课对应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概念的含义、内涵与外延以及明确概念的方法。
2.实践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 3-5 个关于概念使用不当的例子(可以来自广告、新闻报道、日常对话等),分析其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并思考如何正确使用这些概念,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板书设计
准确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
——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本质属性 vs 非本质属性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内涵:事物本质属性(是什么)
2.外延:事物范围(有哪些)
3.关系:内涵↑→外延↓;内涵↓→外延↑(反变关系)
三、明确概念的方法
1.定义
(1)方法:种差 + 属概念
(2)规则:全同、不循环、不否定、不用比喻
2.划分
(1)方法:按标准分属概念为种概念
(2)规则:子项和 = 母项、同一标准、逐级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