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精神时代解码:从民族精神传承到文化自信筑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抗日精神时代解码:从民族精神传承到文化自信筑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抗日精神的时代解码:从民族精神传承到文化自信筑牢》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传承创新:当代实践载体
民族精神的核心
筑牢文化自信
抗日精神的时代解码
文艺作品:主旋律电影创新
展览教育:沉浸式历史体验
非遗活化:红色基因新表达
身份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际传播:中国叙事突破
个体觉醒:小人物大担当
集体凝聚:统一战线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知识点
【时政热点】
从“活着”到“活成个人”:个体觉醒的痛感与力量影片中,一群原本只想活命的普通中国人,在目睹日军残忍的屠杀罪证后,渐渐发现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最终奋起抗争。从被迫冲洗照片,到为了保存证据、传递真相而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背后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觉醒的缩影。
照相馆老板老金的转变极具代表性。起初,他藏起相机、擦掉血迹,只求在日军的铁蹄下保全一家老小,在他看来,“活着”是乱世里唯一的真理。但日军的暴行,撕碎了所有幻想。当老金被迫冲洗那些记录屠杀与凌辱的照片,看着镜头里的同胞像牲口般被屠戮,听着女儿天真地问“爹,他们为什么要杀我们”时,这个“小人物”原本只想“活着”的执念开始崩塌。他偷偷藏起底片,在暗房里用显影液一点点勾勒真相的轮廓。这一刻,他不再只为苟活,而是开始追问“为何而活”。
这是愤怒,亦是觉醒。这一转变是个体尊严面对暴力的绝地反击。在南京大屠杀中,类似的觉醒每天都在发生:拉黄包车的车夫为掩护学生引开日军,教书先生在城墙上写下“还我河山”,甚至妓女也捐出了卖身钱支援抵抗……他们或许从未想过成为英雄,却在目睹同胞苦难、亲历尊严被践踏后,从麻木的看客蜕变为勇敢的战士,这是硝烟淬炼出的觉醒,更是民族危亡之际良知的集体迸发。
一、纪念活动
1、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举行纪念活动。
2、9月3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包括检阅部队。
二、活动标识
1、标识由长城、橄榄枝、光辉、数字"80"时间"1945-2025"构成。长城象征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寓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的决定因素。
2、橄榄枝象征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用胜利赢得和平。
寓意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团结起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光辉围合而成的胜利之门,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史
1、东北沦陷: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局部抗战开始,中国由此开始了十四年抗战。
事件:日本驻东北地区关东军精心策划,在沈阳柳条湖附近炸毁南满铁路,制造"柳条湖事件",并借机发动对中国东北军驻地的进攻,史称"九一八事变"。
2、华北危急:1935年1月﹣7月,华北事变,中国丧失华北大部分主权,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史称"一二九运动"。
事件:1935年,日本为推动华北地区自治,制造一系列事件,强迫国民政府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并扶植反动分子傀儡控制华北,史称"华北事变"。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
意义: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历史转折时期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2、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意义: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停止了"安内攘外"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一、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始
3、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于1937年7月7日,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
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事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展不同形式的救亡运动。
4、洛川会议:1937年秋,确定全面抗战方针。
正确地指导由国内战争到民族战争、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指明了正确道路。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二、战略防御阶段
(1)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2)太原会战: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个胜仗。
(3)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军在南京进行六星期的大屠杀,死亡30万人以上。
(4)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李宗仁指挥下取得台儿庄大捷。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三、战略相持阶段
(1)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战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枣宜会战:1940年5月,张自忠牺牲。
(3)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开展
(4)皖南事变:1941年,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5)整风运动:1941年,毛泽东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整风开始。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四、战略反攻阶段与抗战胜利
(1)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12月。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会议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签订投降书。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1.抗战胜利80周年
1.抗战知识梳理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各自为战”到“血脉相连”:群体觉醒的凝聚力
影片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不同身份的人在照相馆暗房里的集结。曾为日军服务的翻译官偷偷送来关键情报,失去至亲的年轻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罪证,隔壁裁缝铺老板连夜赶制运送底片的伪装包裹,这些原本毫无交集的个体,因共同的创伤与信念,结成了隐秘的抵抗网络。
这正是抗战时期全民族觉醒的生动写照。“九一八”事变后,抗日的火种虽已点燃,但彼时的中国,军阀割据的惯性尚未完全打破,直至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国难降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真实地压在每个中国人心头,“民族”的概念才从书本走向现实,从抽象变为具体。
正如《南京照相馆》里那些为了保护一卷底片而舍生忘死的人们,抗战中的中国人逐渐明白,在侵略者面前,没有“你”“我”之分,只有“我们”。认知上的重大突破,让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成命运与共的钢铁洪流,成为全民族团结御侮、夺取抗战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探究活动一
思考:影片中各人物行动说明了什么?
个体的觉醒 集体的凝聚
思考:《南京照相馆》体现了
民族精神的哪些特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必修4哲学与文化)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
勤劳勇敢
爱国主义
核心;旗帜;精神支柱
体现
体现
体现
体现
注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温故知新
2、爱国主义
① 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 与民族精神关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③ 意义: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3、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
(发明创造创新)
伟大奋斗精神
(革故鼎新、自强不息)
伟大团结精神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
伟大梦想精神
(心怀梦想、不懈追求)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重点)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支撑作用)
②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作用)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指引作用)
【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价值追求+精神火炬】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5、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点)
① 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
②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③ 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
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源泉角度
自身角度
主体角度
交流与继承角度
手段上
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利用网络现代传媒、课堂教育等宣传弘扬、
核心考点一:民族精神的核心
核心考点二:传承创新当代实践载体
1.文艺作品:主旋律电影创新
议学讨论:《南京照相馆》7天票房破9亿,2500万人次观影,一部抗战题材电影为何引发人们情感(20-29岁观众占比58%)共鸣?
罗瑾冒死守护的 16张日军拍摄的暴行照片
在电影中,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被放置在“吉祥照相馆”,背后的历史则发生在南京的华东照相馆。鲜为人知的是,《南京照相馆》的人物原型就是罗瑾。他冒着生命危险多冲印了几十张日军凶残屠杀同胞的照片,并将其中的16张装订成册,秘密保存。这组照片在战后审判日军罪行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罗瑾在多位友人的鼓励下,开始撰写自传体回忆录《历史的述说》。《历史的诉说》共77篇,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从开篇《我的童年》至末篇《抗战胜利》,不仅记录了罗瑾抗日战争时期的亲身经历,还留有很多南京土话,能够丰富人们对历史真实的认识,是一份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精神遗产。
1.文艺作品:主旋律电影创新
当时条件技术有限 他们冒死保存照片证据
核心考点二:传承创新当代实践载体
1.文艺作品:主旋律电影创新
核心考点二:传承创新当代实践载体
讨论:分析两代人如何共同完成历史真相的传递?”
参考答案:两代人通过“精神赋能技术→技术活化精神”的闭环,完成真相传递(2分) 民族精神驱动技术
① 老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考点:民族精神作用),驱动他用照相技艺守护证据(例:药水伪装法);
② 孙女的使命传承意识(考点:文化对人的塑造),促使她研发AI破译技术(例:霉斑匹配算法)。
技术反哺精神
① 数字修复技术让历史真相**可视化**(例:4D复原街景),破解历史虚无主义;
② 互动传播技术使青年在**体验式学习**中内化抗战精神(例:VR密室解谜)。
1.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考点三:筑牢文化自信
80年过去,硝烟散尽,但《南京照相馆》的热映证明,那段历史从未被遗忘。当年轻观众为电影剧情的紧张对峙屏息,为老金的牺牲落泪;当9岁男孩全程悲伤、愤怒,将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全部撕掉……他们共情的不仅是故事里的人物命运,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不屈的灵魂。这种共情,本质上是对觉醒精神的当代呼应。就像当年的人们为守护国土而战,今天的我们为守护民族复兴成果而奋斗;当年的人们用底片记录真相,今天的我们以科技捍卫国家尊严。
今日之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段历史始终是民族记忆中最沉重的一页,也是我们砥砺前进的动力源泉。《南京照相馆》让更多人穿越历史烟尘,深刻意识到一个民族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更在于那份历经苦难而永不褪色的觉醒。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影像还原南粤抗战历史致敬英烈 《南粤抗日烽火录》纪录片开机。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广东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促进会指导的重大历史文献纪录片《南粤抗日烽火录》8月1日在广州正式开机。该片以影像还原南粤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致敬英雄先烈。目前广州制作团队已提前启动30集微纪录片《南粤抗日烽火录》之《烽火羊城迹》广州篇的组织运营工作,通过短视频形式探访广州抗战遗迹、烈士故居等。例如卫国尧烈士故居,他1913年出生,在赴日留学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卫国尧回到家乡沥滘,为了建立起党组织和情报站,他恢复“怡和”碾米厂,开设“民智小学”(现海珠沥滘卫国尧小学),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一批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组织,扩大了抗日力量。据介绍,该纪录片将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未来还将联动粤港澳大湾区资源,推出系列地方篇。
结合材料并运用《哲学与文化》知识,分析新媒体技术通过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在活化民族精神基因、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上如何发挥双重效能,彰显革命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牛刀小试
【答案】
①“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必须随时代发展而丰富” (短视频探访遗迹(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使“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的精神特质具象化为可感场景,践行了教材“在新时代实践中传承民族精神”的要求。
②“文化自信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青年主播用Z世代话语解说(如“广东靓仔智斗日军”类比游击战术),以青春化叙事重构红色符号,使播放量破千万——印证教材“创新表达增强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注入青年力量。
③“文化自信本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信心”,新媒体技术由此成为精神传承的“转换器”,既激活了抗战精神这一民族基因,又夯实了革命文化作为自信基石的价值,彰显“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的唯物史观。
教师寄语:正如《南京照相馆》里那些为了保护一卷底片而舍生忘死的人们,抗战中的中国人逐渐明白,在侵略者面前,没有“你”“我”之分,只有“我们”。认知上的重大突破,让曾经“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成命运与共的钢铁洪流,成为全民族团结御侮、夺取抗战胜利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