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核心素养
1.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
4.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5.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涵和联系,坚定“四个自信”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深刻把握“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内涵。2.正确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重难点
政治认同:
1.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2.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增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科学精神: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2.理性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历程,理解其历史必然性和实践逻辑。
法治意识: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2.理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性。
公共参与:
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
2.激发其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各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2)内容: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3)主题: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地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形成: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题: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作用: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4)地位: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3.科学发展观
(1)形成: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2)主题: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4)地位: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3)内容:“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成就”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4)地位: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理论总结
理论体系 形成时间 回答的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 实现什么样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十八大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根本保障
01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由之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行动指南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保障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力量
02
03
04
05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地位: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涵: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地位: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内涵: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地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形成: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内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地位: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相互关系
(1)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坚定自信: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04
易混易错: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还没有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独特性和永恒性。(×)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植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独特性,不能说具有永恒性。
易混易错: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而不仅仅是政治制度保障。
8、邓小平理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解析】: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9、【解析】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解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课堂练习
1.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为实现中华民族自立自强擘画了宏大的建国方略,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一百多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把孙中山先生的许多设想都变成现实。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制度保证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对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否定性超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从“一五”到“十五五”,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编制实施发展规划。有人形象比喻,当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搞“拳击赛”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锚定目标,一棒接一棒地跑历史的“接力赛”。这带给我们的感悟是(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我们的前进方向,要坚定理论自信
②制度优势是国家的最大优势,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命脉,为我们提供精神滋养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课堂练习
3.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实践和探索,在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由此可见( )
①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开放是我国40多年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我国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练习
4.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春潮涌动千帆竞”的改革魄力、“北斗高悬指引明”的理论自觉,在“铁流奔涌惊四海”的制度变革中铸就“自信人生二百年”的精神气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旨在( )
①凝聚理论共识以巩固改革开放的政治保障
②彰显制度优势以夯实民族复兴的历史根基
③坚定道路自信以续写改革开放的时代篇章
④激发创新活力以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局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