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二课 在社会中健康成长第2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课程标准 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形成亲社会的行为;能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同学、朋友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核心素养目标 道德修养:体会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感受亲社会行为的意义,提升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知道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要不断增强规则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健全人格: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在实践中成长,塑造健康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2.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故事和问题导入:教师展示:盲人挑灯的故事。教师提问:“盲人挑灯”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善待他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如果人人心里都燃起一盏爱的明灯,用爱来照亮别人,那我们就能拥有一份充满爱意的光明。教师过渡: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投身于社会的过程,也是我们走向成熟的过程。那么,我们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什么是亲社会行为?1.教师展示:老人跌倒,路人唯恐避之不及;有人被偷,家长教育孩子“少管闲事”等图片。教师提问:面对以上“看客”现象和冷漠心态,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主动认识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在生动鲜活的社会课堂中学习、锻炼和成长。2.教师归纳:(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二、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教师展示:谦让、分享、合作等图片。教师提问: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谦让、分享、合作、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都是亲社会行为。三、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意义)1.教师展示:孟二梅、杨华德相关的事迹及视频。2.教师展示:志愿服务、劳动体验、社会实践等图片。教师提问:你是否参加过这些活动?对你有什么意义?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由发言。教师归纳:(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①青少年阶段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我们应该养成亲社会行为。②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③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④能够为他人带来温暖,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为社会增添正能量。四、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1.阅读教材P14“探究与分享”,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和你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谈谈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社会是成长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老师。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变化发展;了解风俗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积极融入社会生活。③热心帮助他人,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2.教师提问:中学生可以参加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具体途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志愿服务、爱心义卖、爱心捐书、文明礼让,公交车上给孕妇、老人让座;谦虚、平易近人、乐于分享;要有爱心、帮助他人;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等。本堂课不仅是亲社会行为的启蒙,更是终身公民素养的起点。让亲社会行为从课堂走向生活,从个体善举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星河。真正的亲社会行为不在宏大的口号中,而在扶起跌倒同学的瞬间、在节约一张纸的日常选择里。愿我们以今日之思,践行明日之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