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1.课程标准了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2.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可并落实我国环境基本国策。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道路。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健全人格: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责任意识: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3.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及举措,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措施。4.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视频导入:视频——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视频——我们的蔚蓝星球是万千物种的共同家园教师总结: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1.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运用你的经验”并思考:阅读诗文,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生活图景?你认为上述两幅图景蕴含着怎样的共同意境?学生回答:两幅图景都蕴含着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之美;蕴含着身处自然,与自然相融,悠然自得,快活忘我之境。2.思考:你知道哪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顺其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3.展示图片“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4.思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提示:学生各抒己见。(1)(材料+图片)“国际、国内2022年发生的自然灾害”“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教师总结:①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2)(材料+图片)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决定以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废水。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废水所含碳14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教师总结:②开发利用: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材料+图片)“洞庭湖的历史变迁”并思考:从洞庭湖的历史变迁中,你有何启示?教师总结:③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知识点总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①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开发利用: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1.教师展示:视频——回顾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思考:请你分析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伦敦治理空气污染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治理雾霾有什么启发?提示: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原因:直接原因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间接原因是逆温层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物蓄积——特殊天气;根本原因是人类不断破坏和污染环境。启发:加强法律建设,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法》;减少碳排放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大气的废气排放等。2.展示“放牧”的图片与材料并思考:阅读材料,你有何感想?学生回答: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3.呈现教材第83页“相关链接”并思考:阅读材料,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中国是世界环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行动者,自觉承担建设人类生命家园的责任和使命。4.教师展示:(图片+视频)思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教师展示:视频——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此内容。目标导学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三)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1.教师展示:视频——山水之恋我国在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取得的进步 ▲2024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7%。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水生态环境方面,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首次超过9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 ▲2024年我国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其中,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683万亩。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200亿立方米。 ▲近年来,我国努力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等30多部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 材料拓展:河长制湖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是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有能”转变的关键一年。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全国河湖面貌显著改善,一些地区实现了河湖管理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要进一步强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推动河湖面貌持续好转,构建美丽河湖、生态河湖、健康河湖,努力让每条河湖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2.教师展示:视频——余村的前世今生思考:(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2)余村是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提示: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1)第一次致富之路: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的致富道路,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二次致富之路:提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①关停矿山、封山护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③余村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了绿色惠民、绿色富民。3.思考: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教师:阅读教材第85页“探究与分享”。(1)思考:你怎么看待这件事?谈谈理由。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①王婶看到了环境污染的危害,是正确的。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造纸厂厂长和小清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们没有看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2)思考:如果你是小清,面对家乡小河的变化,你认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家乡人民群众各应该承担起哪些责任?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①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律,对造纸厂查处,并督促企业加强环保意识,进行环境保护。②造纸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责任意识,承担相应的企业责任。③家乡人民群众应该增强环保意识,积极劝阻企业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并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5.教师展示:视频——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思考: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6.教师展示:视频——央视公益广告: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时尚思考: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7.思考: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学生回答: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使用节约型水具;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尽量购买本地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消费肉类要适度;节约粮食;双面使用纸张;垃圾分类入箱(垃圾分一分,地球美十分);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提倡步行,骑单车,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提倡使用布袋与纸袋,建议循环使用。8.(图片+材料)呈现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文献并思考:这些法律制定的意义是什么?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教师提问: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怎样建设美丽中国?提示: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10.知识点总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⑤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及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共筑生命家园,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