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第1课时 夯实法治基础1.课程标准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初步认识法治的内涵,理解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识良法,理解法治的重要意义;知道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道德修养:梳理我国的法治进程,培养搜集整理的能力;总结法治发展的规律,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责任意识: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3.教学重点:我国选择法治道路的重要性。4.教学难点:理解法治要求实行良法和善治。视频、材料和问题导入:视频——唐山打人事件1.工人日报评:打伤的是公众安全感2.廊坊市广阳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陈继志犯寻衅滋事罪、抢劫罪等,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二万元;对其余27名被告人依法判处十一年至六个月有期徒刑不等的刑罚。陈继志等6名被告人对寻衅滋事罪4名被害人的医药费、护理费、误工费、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等各项损失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结合教材第44页的“运用你的经验”,思考:究竟是什么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食品安全法、诉讼法。法治保证了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现在让我们走进法治,了解中国法治进程。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内涵1.(PPT图片+材料呈现)引用亚里士多德名言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亚里士多德思考:法治的内涵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2.(材料呈现)材料:“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法律条例,是人民的生命,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思考:法治的前提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实行法治的前提:要有法。3.(PPT图片+材料呈现)《汉谟拉比法典》讨论:一个国家制定了法律,就是“法治”国家吗?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4.教师展示:视频——恶法与良法教师补充:所谓良法,就是捍卫人们的权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维护正义的法律。恶法就是维护独裁专制、维护暴政、侵害人权、肆意剥夺人们的自由、损害正义的法律。同样的法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称之为良法,有人称之为恶法。思考:良法的三个判断标准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①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②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③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5.(PPT图片+材料呈现)民法典的制定过程思考:法治的要求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6.(PPT图片+材料呈现)教材第45—46页“探究与分享”思考:有了法律制度是否就意味着就有了法治呢?应该怎么办?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有法律制度不等于就有法治,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教师展示:视频——罗翔说法治教师总结:依法治国=实行良法+善治(二)我国为什么选择法治?1.(PPT图片+材料呈现)人治与法治的比较法制:法律、制度的总称,侧重于立法层面。 法治:国家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侧重于执法、司法层面。思考:从长远看,哪一种对国家发展更有利?教师总结:法治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追求并奉行法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2.(PPT图片+材料呈现)设置情境,思考: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的美好生活愿望?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3.教师展示:视频——法治历程,教师结合材料讲解中国法治历程。教师: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1840年以后,许多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思考:我国为什么选择走法治道路?(对社会、对国家)教师总结: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4.知识小结:我国为什么选择法治?(法治的作用)①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对个人)②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对社会)③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对国家)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三)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1.教师展示:视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材料: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总目标),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领域取得的重要的成就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基本要求教师讲解: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十六字方针)(五)如何建设法治中国?(重点)1.教师展示:关于法治的名言;播放视频——科学立法和公正司法。思考:结合视频,你认为建设法治中国应从哪几个环节入手?提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科学立法——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严格执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公正司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全民守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教师展示:(PPT材料+图片)民法典的诞生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和立法任务;我国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要经过“党委提出→政治协商→人大审议通过→政府执行”的法定程序,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教师总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3.知识小结:如何建设法治中国?(重点)①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科学立法),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严格执法),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公正司法),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全民守法)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六)建设法治中国,我们青少年怎么做?(拓展)教师补充:①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维护法律尊严。②法律鼓励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③依法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勇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本课时重点讲述了法治的意义和要求、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和要求,旨在让学生明确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要努力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