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五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五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zip

资源简介

答案
1-5DCBDC 6-10AAADC 11-15BBAAD 16B
17.①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需要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必须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每一阶段的目标都是通过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结实现的,三个阶段质变完成才能实现总的目标。
③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发展过程。(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党中央在落实改革任务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鼓励各地方探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改革路径。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或领域进行试点,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既落实改革任务,又注重搞好创新,实现了二者有机结合。
19.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科研人员通过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发现了“天使粒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研人员的科学实验验证了马约拉纳提出的猜测的正确性。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天使粒子”的发现有助于人们研制拓扑量子计算机,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20.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人类将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月球的认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嫦娥一号、三号、四号、五号的圆满成功,再到未来的嫦娥六号、七号等,人们始终在探索中前进。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到嫦娥一号、三号、四号、五号的圆满成功,再到未来的嫦娥六号、七号等,人们始终在探索中前进。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推进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该县最初“挖煤致富”的理念(社会意识),源于煤炭资源丰富、依赖资源发展的社会存在;后来“生态优先”理念与“护生态就是护饭碗”的认识(社会意识转变),则源于煤炭枯竭、生态恶化的新社会存在。
(2.)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挖煤致富”的落后意识导致生态破坏、经济停滞(阻碍作用);“生态优先”的先进意识引导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复苏与环境改善(促进作用)。高二政治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 3 分,共 48分)
1.DeepSeek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突破、开源生态与产业赋能,打破技术垄断,推动人工智能的普惠化发展,并重构全球AI竞争格局。同时,DeepSeek引发的算力革命推动全社会讨论智能化时代的人类将何去何从的问题。这表明( )
A.哲学可以指导具体科学 B.哲学的智慧源于人工智能的发展
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下列哲学家名言中蕴含唯物主义思想的是( )
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④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淡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科学家们一直试图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研究仿生集水技术。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经利用纳米布沙漠甲虫的集水机理、仙人掌的集水机理以及蜘蛛丝的表面集雾机理等,开发出了大量相应的仿生集水材料。科学家成功开发仿生集水材料表明( )
①人们可以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可以把观念变成现实
③自然界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相同的规律
④可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联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41.6亿年前。这一发现精准限定了该盆地形成的时间,将月球“撞击风暴”开始的时间点向前推进了至少1亿年,有助于推动人类重新认识地月系统的演化。这佐证了( )
①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④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春季是草原防火的关键期,新疆某县使出“生物防火”绝招:在草原里投放1000多头牛把易燃的枯草和枯叶吃掉,不仅消除了火灾隐患,牛群饲草料也有了保障,牛粪还可以肥沃土地,有助于草木生长。投放牛群开展“生物防火”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新联系
②人类能认识事物固有联系并结合实际加以利用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多样性
④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必须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上述论断是基于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 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着整体的功能
③整体的性能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 ④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当人们沉溺于“指尖社交”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时,颈椎病就找上门了。据清华大学力学专家分析,人们低头时,前屈极限(下巴到胸骨的状态)只能是45°, 前屈幅度达30°就会影响到颈椎;长期处于极度前屈状态,则会对颈椎造成伤害。因此,低头族患颈椎病的概率极大。这说明( )
A.应坚持适度原则,防止不利质变的发生
B.量变达到必然会引起不利的质变
C.任何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D.新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8.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有效内需不足,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矛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③要把握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认识事物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 培根曾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 )
A. 只有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
B. 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因为它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
D. 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10.随着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后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法律包括总则、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附则五章。其目的是健全完善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制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表明( )
①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②认识发展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11.马克思说过:“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很多时候,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真理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而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这表明( )
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②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中往往包含着错误的内容
③真理具有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真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 )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3.2025年3月11日召开的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决定,自2025年3月12日起施行。此次修改旨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代表的履职能力和责任感,确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该决定的通过表明( )
①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 ④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5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将中国与中亚五国2000多年的友好往来、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总结为“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并强调以此精神为引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蕴含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 ②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④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②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③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微不足道
④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人民科学家”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潜心致研,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作出突出贡献。赵忠贤的事迹启示我们要( )
①在砥砺自我中创造价值 ②完全脱离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③发挥价值观的决定作用 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主观题
17.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嫦娥二号”顺利发射,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012年,探月工程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完成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6月4日,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起飞。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无人月球探测”阶段连战连捷的辉煌战绩,为后续“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说明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发展过程。
18.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提出“各级党委(党组)负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谋划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鼓励结合实际开拓创新,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试点,既是落实改革谋划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投石问路、积累经验,进而完善制度、“反哺”改革决策的过程。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到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新时代,一域接着一域的改革试点,在落实中进一步探索、在探索中创造性落实,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实践证明:落实与探索,是一体的两面。不以落实为旨归,探索就会失去准星;没有探索来开路,落实就缺少灵活性。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党中央是如何通过试点处理好落实改革任务与搞好探索创新之间关系的。
19.193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约拉纳提出,世界上可能会存在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或者说它们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为求证这一猜测,许多科学家进行了不懈研究。进入21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科研设备不断进步、研究水平迅速提升。来自UCLA和UCIrvine的两个实验团队与张首晟教授领导的理论团队合作开展大量实验,最终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他们将这一粒子命名为“天使粒子”。这一发现有助于拓扑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但是,微观世界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结合材料,说明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0.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着奔月的梦想。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个梦想无法成为现实,月球在我们眼里始终蒙着神秘的面纱。今天,我们利用现代科技,终于把梦想变成了现实。2004年3月1日,中国启动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10月,我们发射绕月卫星“嫦娥一号”,2013年12月,“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12月2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人类将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物质含量、地质演化历史,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
未来,我们还将发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
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21.某县曾长期以煤炭开采为主要产业,经济依赖“黑色资源”,当地政府和群众普遍认为“挖煤能快速致富,环保是后续问题”。后来,煤炭资源枯竭,地表塌陷、水源污染等问题凸显,经济陷入停滞。面对困境,该县转变思路,依托本地山水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业,政府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群众参与,最终实现经济复苏与环境改善,群众也逐渐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饭碗”的新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分析该县发展理念与群众认识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