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节 预防传染病 导学案一、核心素养目标1. 生命观念:明确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理解其传染性、流行性特点及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建立“生物与健康”的关联认知。2.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传染病案例,能区分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推理对应的预防措施,提升逻辑分析能力。3. 探究实践:结合流感、蛔虫病等常见传染病实例,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流行环节与预防措施,培养实践应用能力。4. 态度责任:掌握勤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等预防方法,养成健康卫生习惯,关注公共卫生安全,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二、本节知识点1.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由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2.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如空气、水和食物、接触、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对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群)。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针对流行环节采取对应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早发现、早隔离等)、切断传播途径(消毒、注意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增强体质等)。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关注权威信息,通过科学防护降低感染风险,体现全球协作与公共卫生意识的重要性。三、自主预习环节1. 传染病是由____引起的、能在____之间或____之间传播的疾病,其核心特点是____和____。2. 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包括____、、和____等,例如流感的病原体是,肺结核的病原体是。3. 传染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分别是____、和,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无法流行。4.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____的____或____,包括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中,通过蚊子等生物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属于____传播。5.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____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接种____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之一。6. 预防传染病的三大措施中,隔离患病者属于____,对环境消毒属于____,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属于____。四、师生互动环节(一)探究导入:案例溯源,提出问题1. 教师呈现真实案例:展示两则对比材料——①2023年某中学流感暴发事件:1名学生确诊流感后未居家隔离,继续到校上课,1周内导致班级32人感染;②同期隔壁中学通过“每日晨检、教室通风、流感疫苗接种”,仅出现2例散发病例。2. 师生互动提问:教师引导:“同样是流感,为什么两所学校的感染情况差异巨大?关键差异可能出在哪些环节?”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聚焦核心问题:“要弄清楚差异原因,我们需要先明确——传染病能传播,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针对性预防,又该从哪里入手?”,自然引出本节课探究主题:传染病的传播环节与预防措施。(二)探究一:拆解传染病的“传播三要素”1. 小组合作:案例分析法找要素任务布置:教师分发“新冠病毒家庭传播案例”(爷爷感染新冠后,未戴口罩与家人共餐、共用毛巾,导致奶奶和孙子先后确诊),各小组结合案例,讨论并填写“传播要素分析表”,尝试从案例中提炼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可能的传播环节 案例中的具体表现 你认为该环节的作用爷爷确诊新冠 提供病原体共餐、共用毛巾 病原体传递的通道奶奶和孙子未接种疫苗 容易感染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小组是否能从“病原体来源”“传递途径”“易感人群”三个角度分析,对思路偏差的小组(如仅关注“症状”而非“病原体传播”)进行引导。2. 师生共建:明确传播三环节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表格,教师将学生提到的“病原体来源”“传递通道”“容易感染的人”等表述,结合教材定义规范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并逐一讲解:传染源:能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补充“无症状感染者也属于传染源”,结合案例中“爷爷可能在出现症状前已排毒”说明);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人群的途径(结合案例补充“接触传播”,并拓展空气、飞沫、饮食等常见途径);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人群(结合案例中“未接种疫苗”解释免疫力不足的原因)。即时验证:教师提问“如果案例中爷爷确诊后立即居家隔离,还会导致家人感染吗?”,引导学生理解“缺少任一环节,传染病就无法传播”,为后续预防探究铺垫。(三)探究二:设计“分场景预防方案”,对应破解传播链1. 小组任务:针对性设计预防措施场景分配:教师提供3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①校园水痘预防、②家庭手足口病预防、③外出旅行诺如病毒预防),各小组抽取1个场景,围绕“切断传播三环节”,讨论并设计“场景化预防方案”,要求每个环节至少提出2条可操作的措施(如针对“控制传染源”,提出“水痘患者需隔离至疱疹结痂”)。教师指导:重点纠正“措施与环节不匹配”的问题(如学生将“接种水痘疫苗”归为“切断传播途径”,教师引导其明确“疫苗可增强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并补充专业细节(如“手足口病患者的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2. 师生互评:优化方案,总结预防三措施方案展示:小组通过“情景短剧”呈现方案(如模拟“校园水痘预防”:晨检发现皮疹学生→立即隔离→对教室门把手、课桌椅消毒→组织未患过水痘的学生接种疫苗),其他小组从“环节对应性”“措施可行性”“覆盖全面性”三个维度评分。教师总结:结合各小组方案,梳理出预防传染病的三大核心措施——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晨检、检疫)、切断传播途径(消毒、勤洗手、通风)、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加强锻炼、补充营养),并强调“实际预防中需三措施结合,形成闭环”(如校园预防需“晨检+消毒+疫苗”同步推进)。(四)探究三:辨析认知误区,深化科学预防意识(5分钟)1. 教师抛出常见误区:展示学生日常认知偏差(①“只要打了疫苗,就绝对不会得传染病”②“用酒精消毒所有物品,能杜绝传染病”③“传染病只在生病的人身上传播”)。2. 师生共同拆解:引导学生结合“传播环节”“疫苗特性”分析(如“疫苗保护率并非100%,仍需配合戴口罩”“酒精对诺如病毒无效,需用含氯消毒剂”“无症状感染者也能散播病原体”),纠正误区,强化“科学预防需基于对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五)探究总结与迁移:实战模拟,巩固应用1. “班级流感应急处理”模拟:教师设定场景“晨检时发现2名学生体温38.5℃,伴咳嗽”,邀请学生扮演“班主任、卫生委员、同学”,现场模拟处理流程,要求运用本节课探究的“传播环节”和“预防措施”(如:卫生委员带患病学生至隔离室→班主任联系家长并上报校医→其他同学开窗通风→提醒全班用洗手液洗手→建议未接种流感疫苗的同学及时接种)。2. 教师点评升华:肯定正确操作,补充“患病学生需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返校”等细节,总结“预防传染病的核心是‘切断传播链’,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并布置课后任务“为家庭设计1份‘诺如病毒预防手册’,并向家人讲解”,实现知识迁移应用。五、课堂练习环节(一) 选择题1. 下列关于传染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传染病都具有很强的致死性B. 糖尿病和白化病属于传染病C. 传染病的发生必须有病原体参与D. 传染病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2. 下列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传染源”的是( )A. 携带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B. 被流感病毒污染的门把手C. 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D. 传播疟疾的按蚊3. 预防蛔虫病的措施中,“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主要针对的环节是( )A. 控制传染源B. 切断传播途径C. 保护易感人群D. 消灭病原体4. 关于流感的预防措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接种流感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B. 流感患者咳嗽时捂口鼻可减少传播C. 服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流感D. 教室通风换气利于降低感染风险(二)材料分析题材料:2024年夏季,某社区出现多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患者。疾控中心调查发现,患者均曾到社区公共泳池游泳,且部分患者存在用手揉眼的习惯。社区立即采取措施:关闭泳池进行消毒;提醒居民勤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对患者进行居家隔离指导。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1)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体是____,具有____和____的特点。(2)材料中“到公共泳池游泳的患者”属于____;“公共泳池的水”属于____;“未患病的泳池使用者”属于____。(3)社区采取的“关闭泳池消毒”措施属于____;“对患者居家隔离”属于____;这些措施的核心目的是____。参考答案自主预习答案1. 病原体;人与人;人与动物;传染性;流行性2.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流感病毒;结核分枝杆菌3.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4. 病原体;人;动物;生物媒介5. 免疫力;疫苗6.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课堂练习答案(一)选择题答案1. C2. A3. B4. C(二)材料分析题答案(1)病毒;传染性;流行性(2)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