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课导学】知识点一1.(1)能动反映 (2)现象 本质 事物自身规律性 感觉 表象 概念 推理 相互渗透 辩证统一 2.(1)物质性 (2)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思考 不全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知识点二1.手段 客观物质对象 2.(1)需要 (2)认识工具 (3)认识能力 3.(1)主观和客观 (2)观念 现实 (3)正确地 4.(1)实践 (2)改造世界自我检测1. [提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 [提示]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 [提示]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4. [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5. [提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水平决定认识的深度;经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6. [提示]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 [提示]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认识工具。【新课探究】议题一思考 (1)①感性认识:西红柿是“狼桃”、西红柿好看、把西红柿当作爱情的象征、西红柿可以吃。②理性认识:西红柿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议题二思考 (1)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属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①“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活动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整个过程和探究的结果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该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③“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举行交接仪式, 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新的一棒已经开跑!该活动具有社会性。议题三思考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年来,我们对“一带一路”的科学认识不断清晰、不断深化,就是建立在与沿线国家共建、共商、共享实践基础上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是十年来我国和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实际受益的不断扩大,让我们坚信“一带一路”的科学性。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坚定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课堂评价】1.B [解析]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面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应,可见①正确;漫画中人物的认识受到自身心态的影响,故③正确;感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②;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④。2.B [解析] “龙人”的发现是中英研究团队合作取得的成果,这说明任何实践都不是孤立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强调的是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可见,材料不涉及直接现实性,也不涉及改变古人类研究历程,③排除;研究基于新发现的头骨化石,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正确。3.C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可以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服务。这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②④符合题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说法错误。4.B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A说法错误。这种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能力可能会为改进癌症治疗打开大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没有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D不符合题意。5.C [解析]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正确。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B排除。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理,D排除。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探索认识的奥秘【课标展示】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点一 认识与实践1.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 (2)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 、全体、内部联系和 的认识 形式 包括 、知觉和 三种形式 包括 、判断和 三种形式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 、相互包含,具有 关系 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活动。 (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等。 (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思考] 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吗 ◆ 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 同 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 ,它们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 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 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 )2.感性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理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 )3.实践是一种主观性活动。 (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5.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6.理性认识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 )7.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 议题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情境创设】 很久以前,在西红柿的原产地,人们都叫它“狼桃”。西红柿成熟时,红果绿叶十分醒目。人们根据鲜艳的蘑菇有毒这一常识,推断它也有毒,所以都不敢吃它,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观赏植物。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英国有位公爵,把它当作爱情的信物,送给了自己心爱的女神。从此,西红柿成为爱情的象征。到了十八世纪,一名法国画家不顾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西红柿,发现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西红柿无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今天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发现西红柿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问题探究】(1)材料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哪些 (2)有人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 【成果共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过程 客观事物借助实践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内容 事物的具体特性、现象和外部联系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与反映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对反映对象间接认知)程度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议题二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情境创设】 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4月28日,“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举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新的一棒已经开跑!在轨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还将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3次出舱活动。在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航天员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视情开展舱外巡检,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问题探究】(1)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是实践活动吗 为什么 (2)结合情境,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分析此次活动。 【成果共享】1.图示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点睛之词客观 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体现意识的能动性 “计划”“方案”“规划”社会 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以及前人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社会性:“合作”等横向因素。历史性:“历史条件”等纵向因素[特别提示] (1)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2)夸大客观物质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议题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情境创设】 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一带一路”科学认识,坚定信念,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十年实践进一步廓清了国内国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模糊认识,充分证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十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从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变局中把握正确的航向、在世界大潮流中破浪前行。【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们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是如何深化的。 【成果共享】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 理解 误区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 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以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2.图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感性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③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基于对一枚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现的、目前已知最大的人属头骨化石的研究,中英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且其所属的支系可能与现代人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因该古人类化石在黑龙江发现,科学家将这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这一研究具有 ( )①社会历史性,中英研究团队合作取得成果 ②自觉选择性,确定“龙人”与现代人是否有亲缘关系是最终目的 ③直接现实性,改变古人类研究历程 ④客观物质性,基于新发现的头骨化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浙江杭州期中]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服务。材料表明 ( )①人类可以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 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③变革社会的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我们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4.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CD95受体”上一个可导致细胞死亡的关键表位,它可以导致癌细胞死亡。这种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能力可能会为改进癌症治疗打开大门。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一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B [解析] 两小儿的观点之所以大相径庭,是因为他们的认识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即停留在“大”“小”“热”“凉”等感性认识上,因而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这告诉我们应当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故B项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2.A [解析]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建成了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等。到2035年,中国将至少修建216座新机场。这表明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①②入选。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故③不选。联系具有客观性,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事物之间新的联系,而不是创造联系,故④不选。3.B [解析] 城市绿心的打造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B符合题意。城市绿心的打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可以发挥意识的能动创造性创造条件,但不能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A错误。古运河遗址并非旧事物,C错误。城市绿心的打造搭建了新的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D错误。4.D [解析]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但客观规律不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①说法错误。认识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是实践,②说法错误。通过调水调沙,改变黄河“地上悬河”的历史,这是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直接现实性的体现,也是人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状态和面貌,造福人类的体现,③④符合题意。5.B [解析] 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而不是强调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且“思维正确反映存在”的说法错误,A排除。人们对棉花进行化学染料加工的过程存在污染环境、影响健康的隐患。科研人员经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粉红色棉花。这体现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B符合题意。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C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造,D错误。6.D [解析] 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低氧诱导因子不仅能使细胞耐受低氧,也能使细胞耐受营养过剩,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符合题意。这一发现可用于治疗癌症,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符合题意。②④在材料中未体现,不符合题意。7.C [解析]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①错误。《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步氏巨猿绝灭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无不可认识之物,②正确。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③错误。近年来,研究团队逐渐摸索出适用于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的“崖壁洞穴调查方法”,从而高效且系统地开展洞穴调查、评估和发掘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④正确。8.B [解析] 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桃基因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发现环境是驱动桃遗传分布的主要动力,揭开了“桃李满天下”的基因组变化奥秘,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正确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①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不符合题意。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桃基因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揭开了“桃李满天下”的基因组变化奥秘,有利于帮助育种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植物品种适应性改良新模式,说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④符合题意。9.B [解析] 该蓝皮书对征集到200多家企业的近300项实践案例进行研讨、评选,16家单位的案例入选,深入阐述了当前我国数实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等。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④符合题意。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涉及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③不符合题意。10.A [解析] 中国海油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体现了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①符合题意。我国加强科研攻关,推动地质理论和工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体现了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②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因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才发生作用,④错误。11.A [解析] 材料说明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去研究,研究成果还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体现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②正确。实践决定认识,科学素养属于主观认识范畴,它的高低影响而非决定科学实验是否成功,③表述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认识的内容和对象都是客观的,④不符合题意。12.C [解析] 脑机接口设备能够帮助瘫痪人群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但其不具有能动创造性,人的意识具有能动创造性,①错误。被植入脑机接口设备的人士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其他设备,这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目的的客观事物的结果,证明了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②④正确。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③错误。13.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农业科技工作者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农业生产难题,确定科研课题,形成对科学育苗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莓农的需求以及草莓种植中的各种技术难题,推动了草莓品种的创新及育苗技术的提升及推广。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实用科技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效性,要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实践加以验证、确定。[解析]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说明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合理性,需要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作答,知识限定具体明确,可以知识为线索,检索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信息,链接教材知识。关键信息①: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作答。关键信息②:推行先进育苗技术,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可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作答。关键信息③: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作答。关键信息④:推广应用灭虫灯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可联系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知识点一 认识与实践1.《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中,一小儿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另一小儿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外媒惊叹中国的大型基建项目,上天入地下海无所不包。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铁网络,建成了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等等。到2035年,中国将至少修建216座新机场。材料表明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基础设施建设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实践是人们创造事物之间联系的物质性活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城市绿心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有生命力的地标,是“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绿色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复合的城市功能。它位于大运河南岸,总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千米,其中绿化面积约7.37平方千米,是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的打造( )A.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发挥了意识的能动创造性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体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C.对古运河遗址进行修复,赋予旧事物新的生命力D.搭建了新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实现了文化和生态的统一4.“斗水七沙”,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影响黄河下游安澜的主要原因,调水调沙是平衡水沙关系的关键。调水调沙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对河床的冲刷。调水调沙实施20多年来,黄河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已达3.1米,黄河“地上悬河”的历史正在被改写!这表明 ( )①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相互制约的 ②人的需要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统一的基础 ③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和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改变自然事物的状态和面貌,造福人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为获得美观、花色多样的织物,人们需要对棉花进行化学染料加工,但该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影响健康的隐患。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科研人员将甜菜红素合成相关的3个关键基因进行了基因表达优化,获得了棉花新材料,经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粉红色棉花。这也为创制新类型彩色棉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正确反映存在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C.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D.粉红色棉花研制成功是基于对规律的创造性认识和改造6.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发现低氧诱导因子不仅能使细胞耐受低氧,也能使细胞耐受营养过剩,这一发现可用于治疗癌症。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7.2024年1月1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步氏巨猿绝灭的原因:对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执着导致步氏巨猿在面对环境改变时显得脆弱无比,从而锁定了它走向绝灭的命运。近年来,研究团队逐渐摸索出适用于喀斯特峰林峰丛地貌的“崖壁洞穴调查方法”,从而高效且系统地开展洞穴调查、评估和发掘工作。这充分体现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 ②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无不可认识之物 ③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能正确指导实践 ④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桃基因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发现环境是驱动桃遗传分布的主要动力,揭开了“桃李满天下”的基因组变化奥秘,有利于帮助育种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植物品种适应性改良新模式。这表明 ( )①人的正确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4·四川成都开学考] 2024年1月,我国《数造新实体——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案例研究(2023年)》蓝皮书正式发布。该蓝皮书对征集到200多家企业的近300项实践案例进行研讨、评选,有16家单位的案例入选,深入阐述了当前我国数实融合发展的现状、特点与趋势等。由此可以得出(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2024·广西玉林练习] 2024年3月8日,中国海油宣布,在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我国首个深水深层大油田——开平南油田,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02亿吨油当量。该油田是全球核杂岩型凹陷最大的商业发现。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科研攻关,创新地质认识,推动海洋深水深层油气地质理论和工程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逐步取得渤中26-6亿吨级深层油田、宝岛21-1深水深层气田等规模油气发现。开平南亿吨级油田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深水深层领域巨大的勘探潜力。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③认识能够能动地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在球类比赛中,基于高速摄像头的鹰眼技术的运用可以避免裁判主观判断引起的争议,但由于成本较高,在小级别赛事和日常训练中难以推广。研究人员将其开发的木基摩擦电传感器运用于乒乓球桌面,构建出智能乒乓球台,帮助运动员和教练展开运动分析,促进科学训练。这说明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科学素养高低决定科学实验是否成功 ④认识的内容和对象都是客观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2024·宁夏银川期末] 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脑机接口公司“神经连接”的首款脑机接口产品名为“心灵感应”,被植入该产品的人士只需通过意念就能控制手机、电脑,并通过它们控制其他设备。2024年3月20日,该公司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视频直播,展示了首名脑机接口设备移植者能够通过意念移动电脑屏幕上的光标。脑机接口设备 ( )①具有能动创造性,能够帮助瘫痪人群恢复与外界沟通的能力 ②其研发证明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追梦 ③丰富了意识的表现形式,把握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依赖 ④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人类目的的客观事物的结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到田间地头,来到农民身边。他们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展开研发,推动科研、推广和生产互动联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江苏省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金凤和她的团队在江苏草莓产区通过逐步推广大棚设施育苗,推行先进育苗技术,有序淘汰“莓农”自留苗,建设抗病丰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以“根正苗红”促源头品质提升。同时,将精细精准理念融入草莓种植养护全过程,加快草莓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为草莓贴上独有的“身份标识”。他们根据莓农的需求不断推动草莓品种的多样化,形成品种矩阵,为草莓高质量发展闯出了新路子。在草莓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灭虫灯、生物碳肥、生物菌剂等新型生产资料,促进了当地的草莓率先走上高品质发展之路。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理,说明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合理性。(共49张PPT)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一 认识与实践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议题二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议题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课导学◆新课探究◆总结归纳◆课堂评价知识点一 认识与实践1.认识(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________。能动反映(2)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含义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 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 ______、事物的外部联系、 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______、全体、内部联系和________________的认识现象本质事物自身规律性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形式 包括______、知觉和______ 三种形式 包括______、判断和______三种形式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 性认识,二者__________、相互包含,具有__________关系 感觉表象概念推理相互渗透辩证统一(续表)2.实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_______活动。(2)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变革社会的实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物质性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思考] 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吗 [答案] 不全是。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______同______________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手段客观物质对象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______。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__________,它们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_________。需要认识工具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____________的交汇点上。(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_____的存在变为______的存在。(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________反映了客观事物。主观和客观观念现实正确地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认识从______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改造世界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 [提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理性认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 [提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实践是一种主观性活动。( ) [提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 [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5.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 [提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水平决定认识的深度;经实践检验的正确认识才是真理。6.理性认识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 [提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提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认识工具。议题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情境创设】很久以前,在西红柿的原产地,人们都叫它“狼桃”。西红柿成熟时,红果绿叶十分醒目。人们根据鲜艳的蘑菇有毒这一常识,推断它也有毒,所以都不敢吃它,只是把它当作一种观赏植物。在十六世纪的欧洲,英国有位公爵,把它当作爱情的信物,送给了自己心爱的女神。从此,西红柿成为爱情的象征。到了十八世纪,一名法国画家不顾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西红柿,发现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西红柿无毒可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今天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发现西红柿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问题探究】(1)材料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哪些 [答案] ①感性认识:西红柿是“狼桃”、西红柿好看、把西红柿当作爱情的象征、西红柿可以吃。②理性认识:西红柿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微量元素。(2)有人认为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 [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成果共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过程 客观事物借助实践直接 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 (眼、耳、鼻、舌、身) 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内容 事物的具体特性、现象 和外部联系 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规律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形式 感觉、知觉和表象 概念、判断和推理特点 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 性(与反映对象直接接触) 间接的、抽象的、概括的(对反映对象间接认知)程度 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 器官而产生的 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续表)联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议题二 实践的含义及特点【情境创设】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4月28日,“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举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新的一棒已经开跑!在轨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还将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3次出舱活动。在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航天员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视情开展舱外巡检,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问题探究】(1)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是实践活动吗 为什么 [答案] 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我国载人飞船发射活动属于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2)结合情境,运用实践的特点的知识分析此次活动。[答案] ①“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活动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整个过程和探究的结果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具有客观性,该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活动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③“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在轨举行交接仪式, 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新的一棒已经开跑!该活动具有社会性。【成果共享】1.图示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点睛之词客观 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 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 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 因素的影响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点睛之词主观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体现意识 的能动性 “计划”“方案”“规划”(续表)特点 区别所在 解读 点睛之词社会 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 动与孤立的个 人活动以及前 人的活动的区 别所在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 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社会性:“合作”等横向因素。历史性:“历史条件”等纵向因素(续表)[特别提示](1)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2)夸大客观物质性而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议题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情境创设】2023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对“一带一路”科学认识,坚定信念,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十年实践进一步廓清了国内国际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模糊认识,充分证明了“一带一路”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内生性要求,有助于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 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对接,带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十年“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从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变局中把握正确的航向、在世界大潮流中破浪前行。【问题探究】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们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识是如何深化的。[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年来,我们对“一带一路”的科学认识不断清晰、不断深化,就是建立在与沿线国家共建、共商、共享实践基础上的。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是十年来我国和沿线各国在“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实际受益的不断扩大,让我们坚信“一带一路”的科学性。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坚定携手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 理解 误区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表现 理解 误区实践是认 识发展的 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 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续表)表现 理解 误区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以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 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 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续表)[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2.图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感性认识是一种错误的认识③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面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反应,可见①正确;漫画中人物的认识受到自身心态的影响,故③正确;感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②;理性认识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排除④。2.基于对一枚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现的、目前已知最大的人属头骨化石的研究,中英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古人类,且其所属的支系可能与现代人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因该古人类化石在黑龙江发现,科学家将这个新的人种命名为“龙人”。这一研究具有( )①社会历史性,中英研究团队合作取得成果 ②自觉选择性,确定“龙人”与现代人是否有亲缘关系是最终目的 ③直接现实性,改变古人类研究历程 ④客观物质性,基于新发现的头骨化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龙人”的发现是中英研究团队合作取得的成果,这说明任何实践都不是孤立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正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强调的是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可见,材料不涉及直接现实性,也不涉及改变古人类研究历程,③排除;研究基于新发现的头骨化石,说明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④正确。3.[2024·浙江杭州期中] 2024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服务。材料表明( )①人类可以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 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变革社会的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我们可以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类可以创造出客观物质世界”说法错误,①说法错误。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它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服务。这表明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②④符合题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③说法错误。4.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综合癌症中心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CD95受体”上一个可导致细胞死亡的关键表位,它可以导致癌细胞死亡。这种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能力可能会为改进癌症治疗打开大门。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A说法错误。这种触发程序性细胞死亡的新能力可能会为改进癌症治疗打开大门,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没有涉及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D不符合题意。5.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一论断说明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解析]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正确。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B排除。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不一定都是真理,D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x 第4课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正文.docx 第4课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导学案答案.docx 第4课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册正文.docx 第4课 第1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练习册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