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 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知识点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知识点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知识点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知识点四 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意义
议题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新课导学

新课探究

总结归纳

课堂评价
知识点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______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
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
就要遵循________的要求。
确定
同一律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
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
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
____”或“__________”。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4.同一律的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
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
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知识点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
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
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
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__________”。
自相矛盾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
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
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__________。
错误反映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
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__________的。
自相矛盾
知识点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
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
持“________”的态度。
两不可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
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
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
“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4.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______;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
必有______。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
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假
一真
知识点四 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意义
同一律、______律和______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只
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
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矛盾
排中
[思考]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合乎逻辑的思维要求,但它们
在指向性上是不同的。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吗
[答案] 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的要求,矛盾律是一致性的要求,排中律
是明确性的要求。
议题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情境创设】
材料一 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造句:“涨大水了,我家门
前的河很难过。”
材料二 某电站有一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严禁触摸,一触即死,违者
法办。
材料三 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
【问题探究】
(1)上述材料各自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规律 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答案] 材料一中的学生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材
料二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材料三违反了排中律,
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2)上述材料对我们思维有哪些启示
[答案] 材料启示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进
行科学思维、正确推论,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
【成果共享】
1.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 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 律 思想与自身同 一 A是A 确定性(与自身同 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 律 互相否定的思 想不能同真 A不 是非A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 假) 自相矛盾
规律 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排中 律 互相否定的思 想不能同假 A或 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续表)
[特别提示]记忆口诀
学习逻辑作用大,掌握规律不害怕。偷换概念或论题,同一律上出问题。
否定关系两判断,两可两不可试试看。两可违反矛盾律,必有一个假判
断。两不可违反排中律,必有一个真判断。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是既相互联
系又相互区别的。
(1)联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任何思想
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就反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
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
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
定性问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三者各自
反映了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一个本质特征,即都表达思维确定性
的要求。
(2)区别: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
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不能
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反面说,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1.[2024·河南焦作期末] 比利时画家马格
利特将一支烟斗作于画中,却在烟斗下面
标注“这不是一支烟斗”。这一创作从逻辑
思维基本要求角度看( )
①违背了矛盾律,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③违背了同
一律,偷换概念 ④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作品中明明是一支烟斗,而文字却说“这不是一支烟斗”。画面
中的形象和文字所表述的意思刚好相反,自相矛盾,违背了思维的一
致性要求,①④入选。
“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指的是排中律,而材料违背了矛盾律,②不选。
材料违背了矛盾律,未违背同一律,③不选。故本题选B。
2.某市主要干道上自行车道的标准宽度为单侧3米。一段时间以来,很
多骑自行车的人经常在机动车道上抢道骑行,严重影响了交通。有人
向市政府提出,应当将自行车道拓宽为3.5米,给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更宽
松的车道,从而消除自行车抢道的违章现象。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
上述论点( )
A.拓宽自行车道的费用较高,此项建议可行性差
B.自行车道拓宽后,自行车车速加快,交通事故可能增多
C.自行车道宽了,机动车走起来不方便,许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会
有意见
D.自行车道拓宽后,人们仍然会在变窄后的机动车道上抢道违章

[解析] D明确指出了即使加宽自行车道也不能达到消除自行车抢道现
象的目的,故本题选D。
3.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
的是(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
[解析] 对同一个案件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所形成的论断和它的
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说本案是重伤罪又不是重伤罪,自
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故正确答案为B项。

4.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
“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
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
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
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
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观点( )
A.违背了矛盾律 B.违背了排中律
C.违背了同一律 D.不违反逻辑规律

[解析] 庄子选择“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道路。可是,在实践中这是根本
做不到的,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是与非”“材与不材”之间的第三者,这
个幻想中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事实上不存在的第
三者,是违背排中律的一种表现。故选B项,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5.[2024·江苏徐州期末] 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
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下列选项,与此犯了同一种逻辑错
误的是( )
A.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B.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
C.小明要去看花灯,妈妈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D.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但还是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解析] 题干中的两个“骄傲”指的不是同一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
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小明要去看花灯,妈妈说家中这么
多灯,何必去看”,“花灯”和“家中的灯”指的不是同一概念,违背了同
一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
题干中的观点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
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体现了辩证思维,是对光的不同性质的真实描
述,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A不选。
题干中的观点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
好,没有追求也不好”在对立的论断之间持有“两不可”的态度,违背了
排中律的要求,B不选。
题干中的观点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但还是要
提一个小小的建议”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D不选。故本题选C。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新课导学】
知识点一
1.确定 同一律 3.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知识点二
3.自相矛盾 4.(1)错误反映 (2)自相矛盾
知识点三
1.两不可 4.一假 一真
知识点四
矛盾 排中
思考 同一律是思维的确定性的要求,矛盾律是一致性的要求,排中律是明确性的要求。
【新课探究】
议题
思考 (1)材料一中的学生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材料二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材料三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2)材料启示我们要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思维、正确推论,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
【课堂评价】
1.B [解析] 作品中明明是一支烟斗,而文字却说“这不是一支烟斗”。画面中的形象和文字所表述的意思刚好相反,自相矛盾,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①④入选。“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指的是排中律,而材料违背了矛盾律,②不选。材料违背了矛盾律,未违背同一律,③不选。故本题选B。
2.D [解析] D明确指出了即使加宽自行车道也不能达到消除自行车抢道现象的目的,故本题选D。
3.B [解析] 对同一个案件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所形成的论断和它的否定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说本案是重伤罪又不是重伤罪,自相矛盾,违背了矛盾律,故正确答案为B项。
4.B [解析] 庄子选择“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道路。可是,在实践中这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是与非”“材与不材”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幻想中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事实上不存在的第三者,是违背排中律的一种表现。故选B项,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
5.C [解析] 题干中的两个“骄傲”指的不是同一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小明要去看花灯,妈妈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花灯”和“家中的灯”指的不是同一概念,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观点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体现了辩证思维,是对光的不同性质的真实描述,不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A不选。题干中的观点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在对立的论断之间持有“两不可”的态度,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B不选。题干中的观点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但还是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D不选。故本题选C。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 知识点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    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     的要求。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       ”或“       ”。
4.同一律的条件性
(1)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2)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 知识点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      ”。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       。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      的。
◆ 知识点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     ”的态度。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排中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4.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关系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    ;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    。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 知识点四 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意义
同一律、    律和    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思考]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合乎逻辑的思维要求,但它们在指向性上是不同的。你能说出它们的不同吗
◆ 议题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情境创设】
材料一 老师要求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造句:“涨大水了,我家门前的河很难过。”
材料二 某电站有一告示牌,上面赫然写着:严禁触摸,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材料三 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
【问题探究】
(1)上述材料各自违反了逻辑思维的什么规律 分别犯了什么逻辑错误
(2)上述材料对我们思维有哪些启示
【成果共享】
1.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与自身同一  A是A  确定性(与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排中律  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特别提示] 记忆口诀
学习逻辑作用大,掌握规律不害怕。偷换概念或论题,同一律上出问题。否定关系两判断,两可两不可试试看。两可违反矛盾律,必有一个假判断。两不可违反排中律,必有一个真判断。
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它们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
(1)联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的规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思维确定性的要求。同一律要求任何思想都是与自身同一的,即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就反映什么;矛盾律要求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什么又不反映什么;排中律要求任何思想反映什么或不反映什么,二者必居其一。可以说,同一律从整体上提出保证思维确定性问题,矛盾律将问题加以展开,排中律又进而作出补充。三者各自反映了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一个本质特征,即都表达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2)区别: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同一律从正面说,思想与自身保持同一;矛盾律从反面说,一个思想和它的否定不能同真;排中律从另一个反面说,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1.[2024·河南焦作期末]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将一支烟斗作于画中,却在烟斗下面标注“这不是一支烟斗”。这一创作从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角度看 ( )
①违背了矛盾律,自相矛盾 ②违背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③违背了同一律,偷换概念 ④违背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某市主要干道上自行车道的标准宽度为单侧3米。一段时间以来,很多骑自行车的人经常在机动车道上抢道骑行,严重影响了交通。有人向市政府提出,应当将自行车道拓宽为3.5米,给骑自行车的人一个更宽松的车道,从而消除自行车抢道的违章现象。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点 ( )
A.拓宽自行车道的费用较高,此项建议可行性差
B.自行车道拓宽后,自行车车速加快,交通事故可能增多
C.自行车道宽了,机动车走起来不方便,许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会有意见
D.自行车道拓宽后,人们仍然会在变窄后的机动车道上抢道违章
3.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
4.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的观点 ( )
A.违背了矛盾律 B.违背了排中律
C.违背了同一律 D.不违反逻辑规律
5.[2024·江苏徐州期末] 有人说我这个人太骄傲。骄傲有什么不好 我就是为祖国的古老文明而骄傲。下列选项,与此犯了同一种逻辑错误的是 ( )
A.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
B.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有追求不好,没有追求也不好
C.小明要去看花灯,妈妈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
D.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但还是要提一个小小的建议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A [解析] 该标注引发不同理解,说明进行正确思维要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①正确。题干不涉及正确推理和论辩,②不符合题意。该楼盘的标注没有坚持同一律要求,使思维无法确定。这一事例告诉我们,要坚持同一律要求,保证思维的确定性,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③正确。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题干涉及同一律问题,不涉及矛盾律,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A [解析] 材料中,卖家将“最好吃的水果”偷换成了“从最好的树上摘下来的水果”,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卖水果的人违背了同一律,没有违反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没有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B、C、D不选。故本题选A。
3.C [解析]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啤酒里有苍蝇”与“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这一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违反了逻辑的基本规律,②③正确,①排除。偷换概念是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去代换另一个不同的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没有犯“偷换概念”的错误,④排除。故本题选C。
4.A [解析] “从来没有人上去过”和“上去过的人也从来没有回来的”构成矛盾关系,两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故材料中的话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
5.B [解析] 矛盾律要求“A”或“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优先保护其财产权利”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反了矛盾律,①符合题意。“夫妻之间可以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也存在夫妻共同财产”没有违反矛盾律,②不符合题意。“不能移动的物”和“虽可移动但移动就会损害其价值的物”可以同真,没有违反矛盾律,③不符合题意。“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违反了矛盾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6.A [解析]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说明“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不能同时存在,说明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A”与“非A”必有一假,A入选。间接性、能动性是思维的特征,正确的思维才能促进实践的发展,B不选。“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正确反映了矛盾律的观点,没有违背矛盾律的有关要求,也没犯“自相矛盾”的错误,C不选。材料不涉及同一律,D不选。故本题选A。
7.B [解析] 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材料“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的”没有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A不符合题意。排中律要求不能同时否认“A”和“非A”。题干中“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的”同时否认了黑与非黑,犯了“两不可”错误,B符合题意。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材料断定“A”和“非A”都不成立,C不符合题意。材料论断违背了排中律,没有涉及“意在解决现实的矛盾”,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8.B [解析] 小明的观点没有涉及反对判断的逻辑规则,A不符合题意。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违背了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犯了“两不可”逻辑错误,B正确。矛盾律通常表示为“A不是非A”,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小明既否认“A”又否认“非A”,不违反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C不符合题意。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小明既没有偷换概念,也没有偷换论题,没有违背思维的确定性要求,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9.C [解析] 根据排中律可知,“A”和“非A”必有一真。甲与丙的话完全相反,其中必有一真,再由“已知三名选手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这一条件可以确定,说真话的人在甲、丙之间,则乙必然说了假话,故得满分同学是乙,C正确,A、B、D排除。故本题选C。
10.A [解析]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同一律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材料中家长把“与同学打成一片”的“打”和“打架”的“打”混淆,违反了同一律,①符合题意。两个“有人认为”可以是不同的人,该说法没有违反矛盾律,②排除。材料中“加入篮球队我反对”与“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③正确。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一致性的要求,而不是违背了明确性的要求,④排除。故本题选A。
11.A [解析] 信息②和信息③互相矛盾,必为一真一假。由四条信息中有两条为真、两条为假可知,信息①和信息④中,也必有一真一假。如果信息①为假,可推出王某和张某都未被录用,则信息④亦为假,不符合条件。因此,信息①为真,信息④为假。此时,只有信息③为真才能满足信息①为真且四条消息只有两条为真的条件,从而得出结论: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王某,未录用张某,A入选,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2.A [解析]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所以“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根据材料中“三张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可知,“B不唱歌”必定为假命题,则真命题为“B唱歌”。①③符合题意。矛盾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假,故②表述错误。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那么“B不唱歌”为假,也就是B要唱歌。根据材料中“你会推出哪个同学给大家唱歌”,应该是只有一位同学要唱歌,可以得出“A不唱歌”是真话,而“A唱歌”是假命题,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3.C [解析] “万家酒店”是汪伦用玩笑故意混淆概念,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没有违背矛盾律的要求,故①不选。材料中汪伦用“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迎来李白,而实际上“十里桃花”在汪伦家乡有专门所指,是潭水的名称,故②正确。材料中汪伦以桃花潭和主人姓万的酒店来分别对应“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故意混淆概念,“引诱”李白前往其家乡,故③正确。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是同一的,故④错误。故本题选C。
14.D [解析]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材料“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的观点违反了同一律。“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的说法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①不符合题意。“我这里都是好酒,没有变质的酒”违反了同一律,②符合题意。“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反了排中律,③不符合题意。丙说:“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丁说:“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丙说的“矛盾”是生活中的矛盾,丁说的“矛盾”是哲学中的矛盾,含义不同,丁违反了同一律,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5.卜妻违背了同一律。同一律认为,人们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同一律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材料中的卜妻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卜妻以为的“原样”与其夫所说的“原样”是不同的,其夫所说的“原样”指的是裤子原来的样式、尺寸,是没有破洞的。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 知识点一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2024·江西部分学校调研] 某市以宣传牌方式展示保障房建设成果,其中一处楼盘标注的“新市民公寓”引发人们的不同理解:是新成为本市市民的公寓 还是新建成的市民公寓 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①进行正确思维,要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②正确推理,才能使论辩取得积极效果 ③要坚持同一律要求,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④在思维中要克服自相矛盾、模棱两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4·河南青桐鸣大联考] 有一个人在卖水果,他称自己的水果是“最好吃的”,因为它们都是从最好的树上摘下来的。然而,当顾客品尝后发现水果并不好吃时,卖家却说:“但是这些水果都是从最好的树上摘下来的啊!”对卖家的回答分析正确的是( )
A.他违反了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B.他违反了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C.他违反了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D.他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3.[2024·河南开封月考] 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卫生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上述对话中服务员的回答 ( )
①没有违反逻辑的基本规律 ②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③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④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知识点二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4.以前,四方台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过的人也从来没有回来的。这句话 ( )
A.违反了矛盾律
B.违反了同一律
C.违反了排中律
D.不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5.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下列论断违反矛盾律的是 ( )
①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也优先保护其财产权利 ②夫妻之间可以有专属于自己的个人财产,也存在夫妻共同财产 ③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虽可移动但移动就会损害其价值的物 ④王某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但王某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4·辽宁鞍山月考]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观点 ( )
A.说明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一致性,A与非A必有一假
B.说明具有间接性、能动性的思维,能促进实践的发展
C.违背了矛盾律的有关要求,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D.说明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 知识点三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7.[2024·山东济宁月考] 如果一个非洲人全身是黑的,而就他的牙齿是白的,那么他既不是黑的又不是非黑的。这一思维结论 ( )
A.违背思维确定性要求
B.犯了“两不可”错误
C.违背矛盾律的要求
D.意在解决现实的矛盾
8.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公民无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也有人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不是虚假空间,公民必须合理合法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小明既不赞成第一种观点,也不赞成第二种观点。小明的观点实质上违背了 ( )
A.反对判断的逻辑规则
B.排中律的明确性要求
C.矛盾律的一致性要求
D.思维确定性的要求
9.[2024·河南豫北名校期末] 在市数学竞赛中,某校由三名参赛选手组成的代表队取得突出成绩,不但三名选手都获得了一等奖,其中一名同学还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回校后,班长问取得满分的同学是谁,甲说:“是丙。”乙说:“不是我。”丙说:“不是我。”已知三名选手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下列对得满分同学的判断及推理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运用了矛盾律
B.甲,先矛盾律后排中律
C.乙,运用了排中律
D.丙,先排中律后矛盾律
10.逻辑学强调,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遵守并正确运用逻辑规则。据此分析,下列选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①老师评价:你家孩子与同学打成一片。家长:你为什么打架——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确定性要求
②有人认为体育好在于天赋,有人认为体育好不在天赋——违反了矛盾律,违背了一致性要求 ③张三加入篮球队我反对,张三不加入篮球队我也反对——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④周末我们班同学都去旅游了,但我班小明同学没有去旅游——犯了自相矛盾错误,违背了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学生王某参加了学校学生会文艺部的纳新面试。不久后,她得知以下信息:
①学生会文艺部已决定,她与张某至少录用一人 ②学生会文艺部可能不录用她 ③学生会文艺部一定录用她 ④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张某
其中两条信息为真,两条信息为假,则真实的信息是( )
A.学生会文艺部已录用王某,未录用张某
B.学生会文艺部未录用王某,已录用张某
C.王某和张某都被学生会文艺部录用
D.王某和张某都未被学生会文艺部录用
12.[2024·贵州贵阳月考] 一日,政治老师正在上逻辑与思维课,A、B、C三位同学迟到。老师决定出一题,回答正确者不用给同学们表演节目。老师写了三张纸条公开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张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些条件你会推出哪个同学给大家唱歌 ”结果B同学因为回答正确不用表演节目。B同学的推理是 ( )
①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4·山东枣庄期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是汪伦给李白开的大玩笑而引发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自己的家乡旅游。汪伦:“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知:“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看 ( )
①万家酒店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 ②十里桃花在汪伦家乡有专门所指 ③汪伦故意混淆概念骗李白去他的家乡 ④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是同一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2024·广西桂林期中] 一个有钱人在路边摊吃饭,甲说:“那么有钱的人,居然在路边吃饭。”乙回答:“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吗 ”下列选项与材料所犯逻辑错误一致的是 ( )
①甲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溶液!”乙问:“拿什么盛放它呢 ” ②顾客问:“你这有好酒吗 ”卖家答:“我这里都是好酒,没有变质的酒。” ③小明对小红说:“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中学生,也不能说我不是一个中学生。” ④丙说:“我和同桌关系很好,没有发生过矛盾。”丁说:“我不相信,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4·河北保定月考] 《韩非子》中有个寓言故事称“卜妻为袴”。郑县有一位姓卜的男子。一天,他的裤子破了一个洞。于是,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做。于是妻子把裤子按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在裤子原来破洞的地方剪了一个洞。韩非子借卜妻这个可笑的形象,讽刺了当时不懂得事物发展变化的“法先王”的复古主义历史观。他认为,不应事事遵循古代的做法,拘泥于固定的东西,而应依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尊重客观规律,与时俱进。
结合材料,请你从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分析导致卜妻犯逻辑错误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