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总结与提升本单元从辩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入手,介绍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结合质量互变规律,介绍了适度的概念以及掌握适度原则的思维方法;在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辩证否定观的要义;在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的基础上,阐释了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讲解和学习本单元,旨在训练学生以整体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思维观念,提升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相关链接】遨游浩瀚,逐梦九天;科技创新,民族复兴。从“长征五号”飞天到“嫦娥六号”探月,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①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创新高原之上耸立起尖端科技高峰。②但也要看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③从肉眼观看天空到畅想遨游太空,从畅想遨游太空到实施奔向太空,中国人实现了对太空的探测与利用。中华儿女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航天梦想。【信息解读】信息点 对接知识 落实素养① 量变与质变的辩 证关系 科学精神: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质量互变规律 科学精神:理解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③ 认识发展的历程 科学精神:理解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演练提升】1.“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又为“第三步”——空间站建设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航天事业发展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这表明( )A.质变和量变相互区别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渐进性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解析] 本题主旨不在于说明质变和量变的区别,而在于说明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A排除,B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C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排除。故本题选B。2.“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这句话体现了( )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量变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④在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 ①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说法错误。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4月21日零时,世界首套高清月球地质“写真集”在北京正式亮相。这套图集由我国科研团队绘制,主要基于“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2024年,中国“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从技术、能力、科学上都做好了准备,参与到全世界第二次探月高潮。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18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发射“鹊桥号”中继星,解决了登陆月背的通讯难题。2019年,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2024年3月20日,更大、更复杂、寿命更长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在中国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展望未来,2030年,实现中国载人登月;2045年,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举头望明月,看到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在古人眼里,“嫦娥奔月”的故事既浪漫又大胆。今天,同样浪漫而大胆的中国探月计划,正在一步步将古代神话变为现实。中华民族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答案] ①坚持辩证否定观,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带回月壤,再到发射“鹊桥号”中继星,实现后续战略目标,既克服又保留,在航天探索实践中不断实现对太空认识的新突破。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我国从技术、能力、科学上都做好了准备,实施“嫦娥工程”,实现了我们对太空认识的深化与发展。4.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探索并建设以过渡实验性质为主的空间实验室,建设完整功能的空间站。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中国航天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曾经历过发射的失败。但是,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老问题;每一次验证的技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美。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结合材料,分析辩证思维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答案] ①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实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坚持辩证否定观。每一次新的航天发展都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并加以完善、突破,既肯定又否定,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探索实践中实现对太空认识的新突破。③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对航天事业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实现我们对太空认识的深化。④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航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环节完成各自所属任务;同时增强大局意识,相互配合、有机联结,共同完成该项工程。总结与提升【演练提升】1.B [解析] 本题主旨不在于说明质变和量变的区别,而在于说明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A排除,B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C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排除。故本题选B。2.D [解析] ①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说法错误。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3.①坚持辩证否定观,深刻把握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带回月壤,再到发射“鹊桥号”中继星,实现后续战略目标,既克服又保留,在航天探索实践中不断实现对太空认识的新突破。②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我国从技术、能力、科学上都做好了准备,实施“嫦娥工程”,实现了我们对太空认识的深化与发展。4.①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步一个脚印前行,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梦想,实现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②坚持辩证否定观。每一次新的航天发展都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并加以完善、突破,既肯定又否定,在中国航天事业的探索实践中实现对太空认识的新突破。③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发展到思维具体,形成对航天事业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实现我们对太空认识的深化。④坚持分析和综合相结合。航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环节完成各自所属任务;同时增强大局意识,相互配合、有机联结,共同完成该项工程。总结与提升本单元从辩证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入手,介绍了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辩证的分析与综合方法,结合质量互变规律,介绍了适度的概念以及掌握适度原则的思维方法;在辨析简单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的基础上,介绍了辩证否定观的要义;在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的基础上,阐释了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讲解和学习本单元,旨在训练学生以整体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思维观念,提升学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相关链接】 遨游浩瀚,逐梦九天;科技创新,民族复兴。 从“长征五号”飞天到“嫦娥六号”探月,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①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创新高原之上耸立起尖端科技高峰。②但也要看到,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③从肉眼观看天空到畅想遨游太空,从畅想遨游太空到实施奔向太空,中国人实现了对太空的探测与利用。中华儿女立足中国航天的实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时间的标尺刻录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不断丈量着一个又一个航天梦想。【信息解读】信息点 对接知识 落实素养①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 质量互变规律 科学精神:理解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③ 认识发展的历程 科学精神:理解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演练提升】1.“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又为“第三步”——空间站建设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航天事业发展需要更进一步的努力。这表明 ( )A.质变和量变相互区别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事物发展是连续性与渐进性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这句话体现了 ( )①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变化发展的实质是量变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在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4月21日零时,世界首套高清月球地质“写真集”在北京正式亮相。这套图集由我国科研团队绘制,主要基于“嫦娥工程”科学探测数据,是目前精度最高的全月地质“写真集”。 2024年,中国“嫦娥工程”迎来20周年。2004年1月,中国探月工程正式启动,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从技术、能力、科学上都做好了准备,参与到全世界第二次探月高潮。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2018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发射“鹊桥号”中继星,解决了登陆月背的通讯难题。2019年,中国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2024年3月20日,更大、更复杂、寿命更长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在中国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展望未来,2030年,实现中国载人登月;2045年,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举头望明月,看到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在古人眼里,“嫦娥奔月”的故事既浪漫又大胆。今天,同样浪漫而大胆的中国探月计划,正在一步步将古代神话变为现实。中华民族对太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结合材料,运用“推动认识发展”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4.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载人飞船实现航天员的天地往返,探索并建设以过渡实验性质为主的空间实验室,建设完整功能的空间站。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中国航天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曾经历过发射的失败。但是,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失败打倒,而是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提高运载火箭的可靠性,每一次飞行都会运用一些新技术,解决一些老问题;每一次验证的技术都比上一次更先进、更完美。中国人正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天梦。结合材料,分析辩证思维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总结与提升.pptx 总结与提升正文.docx 总结与提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