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情境描述:本单元学习主题: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情境描述:本单元学习主题: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我们应当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从而密切监测身体的各项状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健康数据,我们能够准确判断身体是否出现异常,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身体健康哦!情境描述:本单元学习主题:数据的收集与处理问题一:体检一般要收集哪些数据?问题二:体检的数据都是如何收集的?本课问题《第1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珠珠老师信息科技 课件2022新版课标内容-第3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1设计个人体检表2模拟体检测量3数据的形式《目录》信息科技01设计个人体检表活动1设计个人体检表01我们身边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体检?可以获取哪些健康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就可以获取?如何将这些数据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思考与探索设计个人体检表01请你来设计一下,个人体检表里面应该包含哪些个人及身体健康相关数据?又如何清晰地展示出来?实践与探索设计个人体检表01个人基本信息 姓名身体测量视力检查其他02模拟体检测试活动2模拟体检测试02规划好身高、体重、视力测量区以后,就让我们推举出身高、体重、视力的测量员与记录员,给全班同学来一个体检吧。模拟体检测试02想一想,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想 一 想03数据的形式活动3数据的形式03【微视频】无处不在的数据数据的形式03除了体检数据,生活中还有哪些数据,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思考与探索数据的形式03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处理、应用、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就在人们身边,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据的形式03今天下午到夜里晴到多云,明天晴转多云,偏东风2~3级,早晨最低气温:21℃,大约出现在六点左右;今天最高气温:32℃,大约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森林火险为:2级。文字形式表示数据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数据的形式03表格形式表示数据时间 气温(℃) 时间 气温(℃)12时 31 00时 2413时 31 01时 2314时 32 02时 2315时 31 03时 2316时 31 04时 2217时 30 05时 2218时 28 06时 2119时 27 07时 2320时 26 08时 2521时 26 09时 2722时 25 10时 2823时 24 11时 30数据的形式03图表形式表示数据数据的形式03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形式来表示信息。数据的形式03你还会用哪些数据形式来表示信息?思考与探索《总结》信息科技1设计个人体检表2模拟体检测量3数据的形式《感谢观看》- Thank for Viewing -珠珠老师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第1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选自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教材,隶属于“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单元,是该单元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熟悉的“体检”为核心情境,搭建了“设计个人体检表—模拟体检测量—认识数据的形式”的渐进式学习框架。 从内容编排来看,教材紧密贴合2022年新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要求,将抽象的数据概念与学生真实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设计体检表引导学生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维度,借助模拟体检活动让学生体验数据获取的过程与方法,最终通过气温数据的不同呈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数据记录的多样性。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四年级学生对“数据”这一抽象概念的认知门槛,又为后续学习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应用奠定了基础,是连接生活经验与信息科技知识的关键纽带。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具备以下学习基础与特点: 知识与能力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体检、天气预报等包含数据的场景,对身高、体重、温度等具体数据有初步认知;已掌握基本的表格阅读与简单书写能力,能够完成基础的信息记录任务,但尚未形成对“数据”的系统性概念,也缺乏规范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学习心理特点:该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类活动兴趣浓厚,乐于参与模拟体检等具象化的学习任务;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对抽象的理论知识接受度较低,需要借助真实情境与互动环节维持学习兴趣。 潜在挑战:学生可能在设计体检表时遗漏关键信息,在模拟测量中因操作不规范导致数据偏差,且对“数据形式多样性”的理解可能局限于数字,难以联想到文字、图表等其他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性引导。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1.通过从体检场景中识别、提取关键健康数据,理解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据资源,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与获取意识。(信息意识) 2.在设计体检表时,学习对“个人信息—身体测量—视力检查—其他健康数据”进行分类梳理,培养数据分类与结构化思考的能力;在解决测量数据分歧时,学会思考“重复测量取平均值”等合理方案,初步形成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计算思维) 3.虽然本课时未涉及复杂数字工具,但通过模拟体检测量中的分工合作,以及尝试用不同形式记录数据,为后续运用数字化工具处理数据奠定基础,培养初步的数字化学习习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结合体检数据与健康的关联,理解数据对个人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树立保护个人健康数据隐私的意识;在小组活动中遵守测量规则,培养规范操作、诚信记录数据的责任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设计包含关键信息的个人体检表,掌握模拟体检测量的规范方法与数据记录要求。 认识数据的三种常见形式,能区分不同形式的数据特点。 教学难点: 设计体检表时全面覆盖关键健康数据,避免遗漏重要信息。 理解不同数据形式的适用场景,能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设计原因: 设计个人体检表是“数据收集”的起点,只有明确体检表应包含的关键信息,才能为后续数据收集提供清晰框架;模拟体检测量是“数据获取”的核心环节,规范的测量方法与准确的记录是保证数据有效性的前提,这两项内容直接决定学生能否完成“从识别数据到获取数据”的核心目标。而认识数据的三种形式,是连接“数据收集”与“数据应用”的桥梁,能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呈现的多样性,为后续学习数据整理与分析奠定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四年级学生对“健康数据”的认知局限于身高、体重等常见指标,容易遗漏视力、血压或既往病史等重要信息,且缺乏对数据分类的系统性思考,导致设计的体检表可能存在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因此全面设计体检表成为难点。同时,学生对数据形式的理解多停留在“数字”层面,难以主动将“文字描述气温”“表格记录气温”“图表展示气温变化”关联为不同的数据形式,且对“表格清晰直观、图表便于观察趋势”等适用场景的理解需要抽象思维支撑,超出学生当前认知水平,因此将其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以“学生体检中的数据问题”为核心情境,贯穿“设计体检表—模拟体检—分析数据形式”全过程,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数据的意义与价值,降低抽象概念的认知门槛。 任务驱动法:将教学目标拆解为三个核心任务——“任务1:设计个人体检表”“任务2:模拟体检测量与记录”“任务3:识别生活中数据的不同形式”,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操作,提升学习主动性。 小组合作法:在模拟体检测量环节,采用“测量员+记录员”的小组分工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测量与记录,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同伴互助解决测量中的问题。 直观演示法:在讲解数据形式时,通过展示“文字描述气温”“表格记录气温”“图表展示气温变化”的实例,结合实物投影或课件直观呈现不同形式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情景描述: 教师活动:引导提问:“大家有过类似经历吗?如何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 知识建构:我们应当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从而密切监测身体的各项状况。通过收集和分析健康数据,我们能够准确判断身体是否出现异常,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身体健康哦! 学生活动:观看情境,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受。 问题设计: 问题一:体检一般要收集哪些数据? 问题二:体检的数据都是如何收集的?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熟悉的身体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与共鸣。自然引出“体检”与“数据”的关联,为后续教学铺垫。活动1:设计个人体检表知识建构: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我们身边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体检?可以获取哪些健康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就可以获取?如何将这些数据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 组织小组讨论,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关注“个人信息”“身体测量”“视力”等维度。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想法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中的体检表框架,引导学生补充具体内容:请你来设计一下,个人体检表里面应该包含哪些个人及身体健康相关数据?又如何清晰地展示出来? 教师活动:挑选多份学生设计的体检表进行展示点评,强调关键信息完整性。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提供的框架,完善个人体检表,补充具体数据项目。观看同学作品,对比自身设计,修正遗漏的关键信息。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梳理体检相关数据,培养数据识别能力。借助框架引导与作品点评,帮助学生设计完整的体检表,突破“信息全面性”难点。活动2:模拟体检测试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活动要求:“规划好身高、体重、视力测量区以后,就让我们推举出身高、体重、视力的测量员与记录员,给全班同学来一个体检吧。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模拟体检,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不规范操作。 学生活动:聆听活动要求与测量方法,明确分工。分组开展模拟体检,按规范完成测量与记录,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求助。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想一想,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数据分歧”的解决方法,尝试用“重复测量”验证数据准确性。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的过程,掌握规范的测量与记录方法,落实教学重点。针对“数据分歧”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计算思维。活动3:数据的形式知识建构: 教师活动:播放“无处不在的数据”微视频,布置任务:除了体检数据,生活中还有哪些数据,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知识建构: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会处理、应用、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就在人们身边,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教师活动:知识建构: (1)文字形式:“今天下午到夜里晴到多云……最低气温21℃,最高32℃”; (2)表格形式:“不同时间气温记录表”; (3)图表形式:“气温变化图表”。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三种数据形式的特点,回答教师问题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文字/表格/图表形式的数据?”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进一步理解不同数据形式的应用场景。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实例展示,帮助学生认识三种数据形式,突破“理解数据形式特点”的难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举例,将知识与生活关联,提升知识应用能力。课堂小结教师活动: 出示课件“总结”栏目,引导学生回顾:(1)我们设计了包含哪些内容的体检表?(2)模拟体检中如何规范测量与记录数据?(3)数据有哪三种常见形式? 强调:“数据就在身边,能帮助我们了解健康、获取信息,后续我们还会学习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布置课后任务:“观察家里的数据,用喜欢的形式记录下来。”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教学重点。布置生活化课后任务,延伸课堂学习,让学生持续关注身边的数据,强化信息意识。教学反思优点:本节课以“体检”为核心情境,贯穿始终,符合四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体检表—模拟体检—认识数据形式”的任务链,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据概念,落实了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与“计算思维”;小组合作测量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又通过动手操作突破了教学重点。 不足:设计体检表环节,部分学生仍遗漏“视力”“既往病史”等关键信息,说明对“健康数据”的认知引导还不够充分,可在课前增加“分享体检经历”的环节,帮助学生提前梳理体检项目。认识数据形式环节,学生对“图表形式”的理解仍较模糊,仅能识别图表,无法准确说明其“展示变化趋势”的特点,可增加“对比表格与图表,找气温变化规律”的互动环节,强化对图表特点的理解。 改进方向:后续教学中,可借助数字化工具让学生尝试电子体检表的设计,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针对数据形式的教学,可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同时,加强对个体学生的指导,关注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全体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共2张PPT)学习单1活动1:设计个人体检表班级:4年__班组别:______思考与探索我们身边有什么工具可以用来体检?可以获取哪些健康数据?哪些数据不需要测量就可以获取?如何将这些数据完整、清晰地记录下来?请你来设计一下,个人体检表里面应该包含哪些个人及身体健康相关数据?又如何清晰地展示出来?实践与探索学习单班级:4年__班组别:______想一想,当对测量的数值产生分歧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想一想除了体检数据,生活中还有哪些数据,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思考与探索3活动3:数据的形式2活动2:模拟体检测试你还会用哪些数据形式来表示信息?思考与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单元 第1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 学习单.pptx 第3单元 第1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 教学设计.docx 第3单元 第1课 发现身边的数据 教学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