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探究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分布、形成及水资源保护,建立对水资源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二、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11.1自然资源 ②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的例子,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学业要求: 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概况和主要水体类型。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知道矿产、淡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自然资源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调查活动,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具备收集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树立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河流与湖泊》识别水体差异:观察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它们的不同之处。 模拟形成实验: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并解释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 了解水源与水库:认识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等汇入河流湖泊的方式,交流水库的用途。2《地下水》区分水体类型:明确地表水(河流、湖泊等)与地下水(泉水、井水等)的区别,认识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探究井水形成: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容器+碎石+沙子),模拟并解释井水的形成与补充过程。 认识地下水保护: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及过度开采的危害,探讨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等补充地下水的方法3《海洋》认识海洋规模与水源:通过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探究海水成分:用淡水和模拟海水做蒸发实验,观察残留物质并尝味(安全前提下),推测海水含盐分。 模拟海水淡化:用盆、小碗、保鲜膜等模拟海水淡化过程,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与意义,阅读海水淡化技术资料。4《珍惜水资源》理解淡水重要性: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生产的关键作用。 体验淡水有限性: 用1升水模拟地球总水量,量取不同比例的水直观感受淡水资源占比; 模拟“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场景(盆装水模拟供水、取水过程)。 掌握节水方法: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式,写出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节水方法。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从学生熟悉的河流、湖泊切入,逐步拓展到地下水、海洋,最后落脚于水资源保护,符合“从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兼具生活性与环保教育价值。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落实 “认识水体、探究形成、树立保护意识”的课标要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关系 作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内容,承接前序单元对地球物质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天气、气候” 等学习奠基;与“土壤”“固体液体”等单元关联,体现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如水体与土壤渗透形成地下水)。 (四)次级主题逻辑 按“地表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体→最大水体(海洋)→水资源保护”的顺序,从“水体类型与形成”到“水体价值与保护”,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水资源认知体系。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河流、湖泊有生活感知,但对水体分类、形成原因(如地下水产生)、海水含盐等知识较模糊;有初步节水意识,但对“淡水资源有限”的科学依据及具体节水方法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模拟实验,适合通过直观探究建构知识。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存在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水体,不同水体有独特特征与形成原因。 理解海洋是最大水体且含盐分,地下水对人类至关重要,淡水是有限的宝贵资源。 (二)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实验(如河流湖泊形成、模拟井水的形成),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基于现象解释水体形成。 对比不同水体的特征与作用,提升归纳、比较的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 能开展模拟实验(如太空沙模拟河流湖泊、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规范操作并记录现象。 能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收集水体信息并分析总结。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水体的探究兴趣,养成认真观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 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践行节水方法,主动宣传水资源保护。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识别水体类型 任务描述:观察教材中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各水体的区别”;结合家乡水体,描述其外观与功能差异。 设计意图:基于生活经验,直观区分常见地表水体,建立“静止/流动水体”的初步认知。任务2 名称: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任务描述: ①用太空沙塑造高低地形,留出“河道”与“湖泊”低洼处; ②模拟“降水”(用喷壶倒水),观察水在“河道”的流动和“湖泊”的蓄水过程; ③记录现象并解释:自然界中水源汇入低洼地,流动形成河流,汇集静止形成湖泊。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直观感知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操作与推理能力。任务3 名称:了解水源与水库用途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了解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汇入河流湖泊;结合图片交流“水库的用途(供水、灌溉等)”。 设计意图:拓展水源认知,联系生活理解人工水体(水库)的价值。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区分地表水与地下水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明确“河流、湖泊属地表水,泉水、井水属地下水”;观察地下水图片,描述其存在形式。 设计意图: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的分类认知,丰富水体类型知识。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任务5 名称:探究地下水(井水)的形成 任务描述: ①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理解雨水渗透、遇岩层聚集的过程; ②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大容器铺碎石→放带孔圆筒→筒外铺碎石和沙子→倒水观察筒内水位变化→取水后再观察; ③结合模型与示意图,解释“井里总有水”的原因(地下水在含水层聚集,取水后周围水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与模拟实验,直观理解地下水形成,突破认知难点,培养模型认知与推理能力。任务6 名称:认识地下水的重要性与保护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了解“地下水是城市重要水源”及过度开采的危害;观察“雨水花园和透水地面”,交流“其如何补充地下水”。 设计意图:认识地下水价值,树立保护意识,理解人工措施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认识海洋的规模与水源 任务描述:观察“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说出“海洋是最大水体”;阅读教材,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设计意图:建立海洋“规模最大”的宏观认知,了解海洋水源的多样性。任务8 名称:探究海水的成分(含盐分) 任务描述: ①猜测:海水里有什么?(预设:含盐分) ②实验步骤:取1毫升淡水和模拟海水,分别滴入金属勺;用蜡烛加热至水干,观察残留物质;蘸取残留物质尝味(注意安全)。 ③结论:海水烧干后有白色颗粒(盐分),证明海水含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直观感知海水含盐特征,培养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能力。任务9 名称: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与意义 任务描述:阅读“海水淡化技术”内容,观察示意图;开展模拟实验:热模拟海水倒入盆中,中间放小碗,保鲜膜封口并压石块,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汽凝结成淡水的过程,解释淡化原理。 设计意图:认识海水淡化的必要性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原理,拓展海洋水资源利用的认知。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理解淡水的重要性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灌溉)、工业(酿造、发电)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与生产,认识淡水的不可或缺,建立“水资源宝贵”的初步观念。任务11 名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任务描述: ①体验“地球水总量与淡水比例”:1升水代表地球水,量取21毫升(冰川)、9毫升(地下水)、0.5毫升(河流湖泊水),直观感受淡水占比极小; ②体验“可利用水资源的供不应求”:盆中装水代表可利用水资源,“供水者”加水、“用水者”取水,重复至水耗尽,交流体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量化、模拟活动,让“淡水资源有限”具象化,深刻理解其稀缺性。任务12 名称: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 任务描述: ①阅读教材,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法; ②观察家用产品节水标识,结合生活经验,在教材“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示意图中,写出各场合的节水方法(如淘米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 设计意图:从农业、工业延伸到家庭,全面掌握节水方法,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生活行为,培养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9课《河流与湖泊》评估学生对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特征的识别能力,模拟河流湖泊形成的实验操作与推理水平,以及对水体水源和水库用途的认知。 第10课《地下水》考查学生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类认知,井水形成的探究与解释能力,以及对地下水保护的认识程度。 第11课《海洋》聚焦学生对海洋规模、海水成分的认知,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的操作与理解,以及海洋水资源利用的认识。 第12课《珍惜水资源》评估学生对淡水重要性的理解,淡水资源有限性的体验深度,以及节水方法的掌握与践行意识。评价指标 第9课: 1.能准确区分河流(流动、狭长)、湖泊(静止、宽阔)、池塘、水库的外观差异,说出至少2个不同点。 2.能规范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流动与汇集过程,实验操作有序。 3.能结合实验现象,清晰解释“水源汇入低洼地形成河流、湖泊”的过程。 4.能列举雨水、冰川融水等2种汇入河流湖泊的水源,说出水库供水、灌溉等1-2个用途。 第10课: 1.能准确区分地表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泉水、井水),各列举2例。 2.能按步骤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观察并描述倒水后水位变化、取水后水位恢复的现象。 3.结合模型与示意图,能合理解释“地下水渗透聚集、井水持续补充”的原因。 4.能说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1种危害,列举透水地面等1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第11课: 1.能通过海陆分布图,说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列举河流、冰川融水等2种汇入海洋的水源。 2.能规范完成淡水与模拟海水的蒸发实验,观察到海水蒸发后的残留物质,推测出海水含盐分。 3.能模拟海水淡化实验(利用盆、保鲜膜等装置),描述水汽凝结成淡水的现象,理解淡化原理。 4.能说出海水淡化补充淡水等1种意义,简单描述多级闪蒸等1种海水淡化技术。 第12课: 1.能列举淡水在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发电)中各1个用途。 2.通过“地球水总量模拟”,能准确说出淡水资源占比极小;在“供水取水模拟”中,能描述“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感受。 3.能说出滴灌(农业)、废水循环(工业)各1种节水方法;在家庭场景图中,能写出厨房、卫生间等2个场合的节水措施(如淘米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 4.能主动分享1个自己或家庭的节水行为,表达保护水资源的意愿。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一、基础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巩固核心知识,15-20 分钟) 作业1:“地球水体大家庭”手绘地图 任务要求:在A4纸上绘制简易“地球水体地图”,标注河流、湖泊、地下水(用“地下虚线”表示)、海洋四种水体;用不同颜色区分(如蓝色画海洋、浅蓝色画河流湖泊、灰色标注地下水区域);在每种水体旁标注1个关键特征(如河流“会流动”、海洋“面积最大”、湖泊“静止”、地下水“藏在地下”)。 作业2:“我的家庭淡水日记”记录 任务要求:用表格记录一天中家庭使用淡水的3个场景(如做饭、洗手、浇花),表格需包含“使用场景”“用水量估计(如1盆水、半桶水、1杯水)”“是否有节水空间”三列;在表格下方写1句“节水小提醒”(如“洗手时搓泡沫要关水龙头”“浇花用淘米水”)。 二、提升层作业(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深化理解与应用,20-25分钟) 作业1:“地下水渗透”家庭模拟实验 任务要求:准备透明塑料杯、沙子、黏土、碎石、水、滴管/小勺子;①在杯中按“1厘米碎石(下层)→2厘米沙子(中层)→1厘米黏土(上层)”分层铺设;②用滴管缓慢向杯中倒水(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渗透过程,记录“水穿过黏土、沙子、到达碎石层”的时间;③调整铺层顺序为“1厘米黏土(下层)→2厘米沙子(中层)→1厘米碎石(上层)”,重复实验并记录渗透时间;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用文字或画图记录现象,回答问题:“为什么沙子层比黏土层渗透得快?” 作业2:“家乡水体小调查”单 任务要求:观察家乡的1种水体(如村旁的小河、小区的池塘、附近的水库),填写调查单:①水体名称与具体位置;②水体外观(如“水的颜色:清澈/浑浊/发黄”“是否有水草、小鱼”“岸边是否有垃圾”);③推测该水体的可能水源(如“雨水汇入”“附近地下水补充”“其他河流流过来”);④发现的问题(如“岸边有塑料袋”“水有轻微异味”“水草长得太多堵塞水面”);⑤提出1个简单的改进建议(如“设置垃圾桶”“定期清理岸边垃圾”“请大人帮忙清理过多的水草”)。 三、拓展层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创新探究与拓展,25-30分钟) 作业1:“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设计与改进 任务要求:参考课堂实验,用家里的材料(如长方形饭盒、小塑料杯、保鲜膜、小石块、食盐、水)设计“改进版海水淡化装置”;①画出装置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如“饭盒装盐水模拟海水”“小杯子放在饭盒中间接淡水”“保鲜膜覆盖饭盒,石块压在杯子上方使保鲜膜凹陷”);②按设计搭建装置,将饭盒放在温暖处(如窗台晒太阳、靠近暖气片),实验30分钟,记录“收集到的淡水量(如‘小杯子底有1-2毫升水’)”;③思考“如何改进能收集更多淡水”,写下2条改进思路(如“用温水调配盐水,加快蒸发”“让保鲜膜凹陷程度更大,方便水滴流入杯子”“在饭盒外侧包一层黑纸,吸收更多热量”)。 作业2:“家庭节水方案”设计 任务要求:针对家庭1个耗水较多的场景(如洗澡、洗衣服、洗菜),设计1套“节水方案”;①现状分析:写下该场景当前的用水情况(如“洗澡时花洒一直开着,从开始到结束要15分钟,用水量多”“洗衣服时,洗衣机放满水,洗完后水直接倒掉”);②具体措施:列出2-3条可操作的节水办法(如“洗澡前先接冷水冲厕所,洗澡时涂沐浴露要关花洒”“小件衣服手洗,洗衣机洗时凑满一桶再洗,洗完的水用来拖地”);③预期效果:估算每条措施能节约的水量(如“洗澡关花洒涂沐浴露,每次能省半桶水”);④实践验证:连续3天按方案执行,每天记录“是否做到”(用“√”“×”标注)和“实际节水感受”;最后写1段实践感受(如“原来关花洒涂沐浴露真的能省水,以后要坚持”)。六、单元教学结构图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10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地下水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以地下水为主题,系统构建了从认知到实践的学习框架。内容首先通过定义与类型(泉水、井水等)建立基础概念,结合剖面图与形成原理示意图,直观展示雨水渗透→岩层阻隔→蓄积成水的动态过程。随后设计水井成因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模型制作理解含水层结构,将抽象原理具象化。教材特别注重现实关联性,既强调地下水作为城市重要水源的实用价值,又通过过度开发引发的生态问题(如地面沉降)引发反思,最终落脚于雨水花园等保护措施,形成认知-探究-应用的完整闭环。学生将在观察、实验、分析中,深入认识地下水,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地下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井水等,但对其形成原理、与地表水的关系及保护缺乏系统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验,具备初步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适合通过模拟实验、示意图分析等方式学习。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理解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及与人类生活的关联,能用示意图解释水井取水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水井剖面图、制作模型,归纳地形与地下水分布的因果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能设计简易实验模拟雨水下渗形成井水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与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认识到地下水资源有限性,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地下水的意识,强化生态责任感。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特别是井水的形成过程。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示意图,推理地下水的形成及井水的持续存在原因。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探究地下水的形成能否准确理解并阐述地下水形成与雨水、积雪融水渗透及岩层阻挡的关系。能基本能不能模拟实验,探究井水形成能规范模拟实验操作,以及能否依据实验现象合理推理井水形成过程。能基本能不能联系生活,了解地下水保护能否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有效的地下水保护措施及对相关问题的认知程度。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地下水教师活动1 展示生活中泉水、井水的图片,提问:“这些水来自哪里?大家知道它们属于什么水体吗?” 教师出示课件并介绍:河流、湖泊、池塘、水库都属于地表水。除了地表水,还有地下水,泉水、暗河、井水都属于地下水。其中,井水曾经是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下水’,了解它们的秘密。”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水的来源,积极回答问题,如 “井水是从地下抽上来的”。 对 “地下水” 课题表现出好奇,期待后续学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常见的地下水形式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认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导入课题。环节二:探究地下水的形成教师活动2 播放视频《地下水的形成》 展示 “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讲解雨水或积雪融水渗透到地下土层、碎石孔隙,被不易渗透的岩层和黏土层阻挡后聚集形成地下水的过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示意图 提问:“大家看看,地下水是怎么形成的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学生活动2 认真观察示意图,倾听教师讲解,理解地下水的形成过程。 结合教师的提问,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地下水的形成,如 “雨水渗到地下,被岩层挡住就形成地下水了”。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示意图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地下水形成的科学认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环节三:探究井水形成的原因教师活动3 1.展示水井的图片,提问:“猜一猜,井里的水是怎么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2.呈现井水剖面图,组织学生分组分析,引导学生标注 “不易渗透层”“含水层”“渗透层”,并提问:“这些层级和井水的存在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进行 “制作模型,模拟井水的形成” 实验,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如缓慢倒水等,巡视指导小组实验。 (1)在大容器底部铺约1厘米厚的碎石,将一 个两头开口、四周有孔的圆筒放在碎石上。 (2)在圆筒外围依次再铺约3厘米厚的碎石和1厘米厚的沙子。这样就制成一个简易水井 模型。 (3)往沙子上缓缓倒水,观察圆筒内水位的变化。 (4)从“井”里取一些水,观察水位的变化。 4.播放实验视频,师生总结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水依次通过沙子、碎石缓缓下渗,集聚到杯底,充满小碎石间的空隙,圆筒中的水位慢慢升高。 模拟井水的形成对理解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 出示图片: 5.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介绍坎儿井。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体。我国主要城市有一半以上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开发利用地下水,能让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的依赖,拓展生活空间。 视频介绍坎儿井学生活动3 积极猜想井水的来源,各抒己见。 小组合作分析井水剖面图,尝试标注各层级,讨论各层级与井水的关系。 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圆筒内水位变化和取水后水位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交流讨论井水的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坎儿井的形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猜想、分析剖面图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井水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合作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环节四:联系生活,了解地下水保护教师活动4 1.地下水是有限的,过度开采又不及时补充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面沉降、土地荒漠化等。为此,人们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铺设透水地面,使雨水经植物、沙土净化后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 2.展示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的图片,讲解其补充地下水的作用,介绍过度开采地下水引发的问题,如地面沉降等。 3.布置任务:“观察家附近地面停车位的路面,推测是否有利于补充地下水,然后倒点水试试。”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图片信息,交流保护地下水的方法。学生活动4 观察图片,倾听教师讲解,了解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措施。 认真记录课后任务,积极交流保护地下水的方法,如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增加透水地面等。活动意图说明: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联系实际的思维。环节五:总结拓展,深化认知教师活动5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地下水的形成、井水的形成及地下水的保护。 强调保护地下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下水保护。学生活动5 跟随教师的引导,一起回顾知识,巩固对地下水的认识。 树立保护地下水的意识,对课后探究充满期待。活动意图说明:总结本节课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保护地下水的意识,将学习延伸到课外。7.板书设计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以下水的类型中,属于地下水的是( ) A. 雨水B. 河水C. 井水D. 海水 2.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是( ) A. 海水倒灌B. 雨水或积雪融水渗透C. 人工注水D. 湖水渗透 3.中国很多城市以( )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 A. 河水B. 海水C. 地下水D. 冰川水 4.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增加地下水储量的是( ) A. 铺设透水路面B. 修建大型停车场(不透水地面)C. 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D. 砍伐森林 5.下列关于地下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地下水都储存在地下很深的岩石层中,不会影响地表B. 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C. 泉水也是地下水的一种表现形式D. 清淤过滤池能让雨水更好地回灌地下 二、判断题 1.海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 2.因为降水量丰富,所以自然界的地下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 3.水井中的水是从地下抽上来的,都来自地下水。( ) 4.铺设不透水的路面有利于补充地下水。( ) 5.只要不直接污染地下水,就不用太在意对地下水的保护。(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CBCAA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观察你家附近的地面停车位的路面,推测它是否有利于补充地下 水。倒点水试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评一体化】3.10《地下水》课时教案.docx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