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第9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河流与湖泊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教材以河流与湖泊为主题,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水体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和问题,帮助学生区分河流、湖泊、池塘和水库,明确它们的流动性和人工属性;接着通过制作模型的探究活动,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地形和水源的作用;最后结合中国大运河和水库的实例,拓展学生对人水关系的认识,培养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河流、湖泊有一定的生活认知,可能见过家乡的小河、湖泊等,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识,不清楚河流、湖泊的形成、特征及重要作用。他们好奇心强,喜欢观察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具备初步的观察和简单交流能力,适合通过直观教学和互动探究开展学习。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能准确区分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等不同类型的水体,知晓其基本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作为水资源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通过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理解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能依据模拟现象解释自然水体的形成原因。 探究实践:通过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模拟“降水”等探究活动,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记录模拟现象。 态度责任:了解中国大运河等人类水利工程的价值,认识到河流、湖泊等水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河流与湖泊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河流、湖泊在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认识水体能区分河流/湖泊等水体特征(流动性、形态)能基本能不能探究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能规范完成模型实验并记录现象能基本能不能能从实验中归纳地形-水体的因果关系能基本能不能应用迁移能举例说明人工水体的功能(如水库)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水体教师活动1 1.播放一段包含河流奔腾、湖泊平静、池塘小巧、水库壮阔等画面的短视频,提问:“视频里展示了哪些水体?大家能分辨出来吗?”学生活动1 观看视频,交流对河流、湖泊的初步印象,如 “河流很长,水在流动”“湖泊很大,水比较平静” 等。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生动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水体的生活认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二:观察比较,区分特征教师活动2 1.展示教材中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并尝试区分。 师: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是地表常见的水体。 2.播放视频《天然水域和人工水域》 发放 “水体特征观察表”,引导学生从形态、水体流动性、形成方式(天然 / 人造)等方面进行比较。 3.巡视小组观察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如 “河流的水是怎么流的?湖泊的水有这样的流动吗?” 4,请小组代表分享观察结果,总结不同水体的特征。 强调河流是流动水体,湖泊、池塘多为天然静水水体,水库是人造静水湖泊。 5.你居住的地方有河流、湖泊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学生活动2 小组合作观察,填写 “水体特征观察表”,围绕特征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观察结果,其他小组认真倾听,补充不同观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小组合作观察与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清晰区分不同水体的特征。环节三:模拟实验,探究形成教师活动3 1.自然界中的河流与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介绍 “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 的实验材料(太空沙、塑料盆、喷壶等)和步骤: (1)用太空沙在盆里塑造一条河道和一块湖泊凹地。 (2)在模拟地形上空降水,观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太空沙塑造地形时要注意河道的走向和湖泊凹地的形态。 2.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在模拟地形上空用喷壶 “降水”,引导学生观察 “河流” 与 “湖泊” 的形成过程,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模拟现象。 模拟现象我的做法让“河道”“湖泊”蓄水在太空沙塑造的河道和湖泊凹地中,均匀喷洒模拟降水的水,使水在河道和湖泊凹地中聚集。让“河水”流向“下游”在塑造太空沙地形时,将河道设计成有一定倾斜度的,从 “上游” 到 “下游” 逐渐降低高度,这样喷洒水后,水会因重力作用从 “上游” 流向 “下游”。让水量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控制喷壶喷水的时间长短或者喷水的次数来调节水量,喷水时间长、次数多则水量大,反之则水量小。3.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结合实验推理自然界中河流与湖泊的形成原因。 播放视频《制作河流与湖泊模型》 小结:河流和湖泊是由地形低处积水和水流汇聚形成的。河流沿着低处流动,湖泊则在凹地中蓄积水分。 除了溪水、雨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也会汇入河流与湖泊。寒冷的高山地区常年被积雪覆盖,积雪年复一年地堆积、压实,形成了壮观的冰川。冰川是冻结起来的淡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也是河流与湖泊的重要水源。学生活动3 分组领取实验材料,按照步骤用太空沙塑造地形,然后进行 “降水” 操作,仔细观察并记录 “河流” 和 “湖泊” 的形成过程。 积极交流实验现象,结合生活中雨水汇聚的经验,推理出河流是降水等水源在地势低洼的河道汇聚流动形成,湖泊是降水等水源在地势低洼的凹地汇聚静止形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环节四:联系生活,了解作用教师活动4 展示水库(山谷水库、平原水库)的图片,提问:“许多地区都建有水坝形成水库,大家知道水库有什么用途吗?” 播放视频《水库-水利安全中的“王牌”》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视频信息,从供水、灌溉、发电、防洪等方面交流水库的用途。 3.补充介绍中国大运河,说明运河作为人工河流,在运输、促进农业和商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人工开凿的可以通航的河流叫运河。2014年,中国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战国时期,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绵延3200千米左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运河。2500多年来,大运河给人们带来了运输的便利,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播放视频《认识京杭大运河》学生活动4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经验,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知道的水库用途。 认真倾听教师关于大运河的介绍,进一步认识到河流与湖泊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活动意图说明: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河流、湖泊(包括水库、运河)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联系实际的思维。环节五:总结拓展,深化认知教师活动5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河流与湖泊的特征、形成原因及作用。 2.布置拓展任务:课后大家去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有没有河流、湖泊,它们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点,下节课一起分享。学生活动5 跟随教师的引导,一起回顾知识,巩固对河流与湖泊的认识。 认真记录拓展任务,对课后探究充满期待。活动意图说明:总结本节课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拓展任务,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将学习延伸到课外。7.板书设计 河流与湖泊 一、基本概念 河流 :流动水体 湖泊、池塘、水库 :静止水体(水库是人工湖泊) 二、形成原因 自然形成:雨水、溪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 人工形成 :水库(人工修建的静止水体) 三、水库用途 蓄水、灌溉、发电、防洪、航运等 四、中国大运河 特点 :人工开凿、通航河流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以下属于流动水体的是( ) A. 湖泊B. 池塘C. 河流D. 水库 2.水库是( ) A. 天然形成的湖泊B. 人造湖泊C. 天然河流D. 人造河流 3.积雪融水、冰川融水通常会汇入( ) A. 只有河流B. 只有湖泊C. 河流与湖泊D. 海洋 4.以下哪种水体面积一般相对较小( ) A. 河流B. 湖泊C. 池塘D. 水库 5.下列关于河流和湖泊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只有雨水B. 湖泊的水都是静止不动的 C. 河流都有人工开凿的D. 河流和湖泊对生态环境都很重要 二、判断题 1.湖泊、池塘、水库都属于流动水体。( ) 2.冰川融水是河流与湖泊重要的水源之一。( ) 3.人工开凿的可以通航的河流叫运河,运河属于湖泊。( ) 4.我们居住的地方不可能同时有河流和湖泊。( ) 5.模拟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实验中,太空沙可以用来塑造地形。( ) 【参考答案】 选择题 CBCCD 判断题 ×√××√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选择家乡附近的一条河流或一个湖泊,通过实地观察或查资料,记录它的形状、水的状态等特征,找找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问问家人相关故事,再想想保护它的办法,用 A4 纸图文结合完成,5 天内带来分享,注意观察时要家长陪同、注意安全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单元基本信息单元主题 探究地球上的水体类型、分布、形成及水资源保护,建立对水资源的科学认知与保护意识。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11人类活动与环境 二、学习内容 10.2水循环 ③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 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 11.1自然资源 ②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水的例子,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学业要求: 能说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概况和主要水体类型。 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知道矿产、淡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自然资源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调查活动,了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具备收集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树立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单元课时设计 课时课题主要任务1《河流与湖泊》识别水体差异:观察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它们的不同之处。 模拟形成实验: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并解释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 了解水源与水库:认识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等汇入河流湖泊的方式,交流水库的用途。2《地下水》区分水体类型:明确地表水(河流、湖泊等)与地下水(泉水、井水等)的区别,认识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探究井水形成: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容器+碎石+沙子),模拟并解释井水的形成与补充过程。 认识地下水保护:了解地下水的重要性及过度开采的危害,探讨雨水花园、透水地面等补充地下水的方法3《海洋》认识海洋规模与水源:通过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探究海水成分:用淡水和模拟海水做蒸发实验,观察残留物质并尝味(安全前提下),推测海水含盐分。 模拟海水淡化:用盆、小碗、保鲜膜等模拟海水淡化过程,了解海水淡化的原理与意义,阅读海水淡化技术资料。4《珍惜水资源》理解淡水重要性: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生产的关键作用。 体验淡水有限性: 用1升水模拟地球总水量,量取不同比例的水直观感受淡水资源占比; 模拟“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场景(盆装水模拟供水、取水过程)。 掌握节水方法: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式,写出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节水方法。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 地球上的水体单元设计意图 (一)主题提出 从学生熟悉的河流、湖泊切入,逐步拓展到地下水、海洋,最后落脚于水资源保护,符合“从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兼具生活性与环保教育价值。 (二)课标落实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资料分析等活动,落实 “认识水体、探究形成、树立保护意识”的课标要求,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关系 作为“地球系统”的核心内容,承接前序单元对地球物质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天气、气候” 等学习奠基;与“土壤”“固体液体”等单元关联,体现地球物质的相互作用(如水体与土壤渗透形成地下水)。 (四)次级主题逻辑 按“地表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体→最大水体(海洋)→水资源保护”的顺序,从“水体类型与形成”到“水体价值与保护”,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水资源认知体系。主题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河流、湖泊有生活感知,但对水体分类、形成原因(如地下水产生)、海水含盐等知识较模糊;有初步节水意识,但对“淡水资源有限”的科学依据及具体节水方法缺乏系统认知。学生好奇心强、喜爱模拟实验,适合通过直观探究建构知识。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单元学习目标 (一)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存在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水体,不同水体有独特特征与形成原因。 理解海洋是最大水体且含盐分,地下水对人类至关重要,淡水是有限的宝贵资源。 (二)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实验(如河流湖泊形成、模拟井水的形成),培养观察、分析、推理能力,能基于现象解释水体形成。 对比不同水体的特征与作用,提升归纳、比较的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 能开展模拟实验(如太空沙模拟河流湖泊、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规范操作并记录现象。 能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等方式,收集水体信息并分析总结。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水体的探究兴趣,养成认真观察、严谨实验的科学态度。 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意识,愿意在生活中践行节水方法,主动宣传水资源保护。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识别水体类型 任务描述:观察教材中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的图片,交流“各水体的区别”;结合家乡水体,描述其外观与功能差异。 设计意图:基于生活经验,直观区分常见地表水体,建立“静止/流动水体”的初步认知。任务2 名称: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 任务描述: ①用太空沙塑造高低地形,留出“河道”与“湖泊”低洼处; ②模拟“降水”(用喷壶倒水),观察水在“河道”的流动和“湖泊”的蓄水过程; ③记录现象并解释:自然界中水源汇入低洼地,流动形成河流,汇集静止形成湖泊。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直观感知河流与湖泊的形成过程,培养实验操作与推理能力。任务3 名称:了解水源与水库用途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了解溪水、雨水、积雪/冰川融水汇入河流湖泊;结合图片交流“水库的用途(供水、灌溉等)”。 设计意图:拓展水源认知,联系生活理解人工水体(水库)的价值。第2课时 任务4 名称:区分地表水与地下水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明确“河流、湖泊属地表水,泉水、井水属地下水”;观察地下水图片,描述其存在形式。 设计意图:建立“地表水—地下水”的分类认知,丰富水体类型知识。特征,培养细致观察与逻辑推理能力。任务5 名称:探究地下水(井水)的形成 任务描述: ①分析“地下水形成示意图”,理解雨水渗透、遇岩层聚集的过程; ②制作简易水井模型:大容器铺碎石→放带孔圆筒→筒外铺碎石和沙子→倒水观察筒内水位变化→取水后再观察; ③结合模型与示意图,解释“井里总有水”的原因(地下水在含水层聚集,取水后周围水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示意图与模拟实验,直观理解地下水形成,突破认知难点,培养模型认知与推理能力。任务6 名称:认识地下水的重要性与保护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了解“地下水是城市重要水源”及过度开采的危害;观察“雨水花园和透水地面”,交流“其如何补充地下水”。 设计意图:认识地下水价值,树立保护意识,理解人工措施对水资源的保护作用。第3课时 任务7 名称:认识海洋的规模与水源 任务描述:观察“世界海陆分布示意图”,对比陆地与海洋面积,说出“海洋是最大水体”;阅读教材,了解汇入海洋的水源(大江大河、两极冰川等)。 设计意图:建立海洋“规模最大”的宏观认知,了解海洋水源的多样性。任务8 名称:探究海水的成分(含盐分) 任务描述: ①猜测:海水里有什么?(预设:含盐分) ②实验步骤:取1毫升淡水和模拟海水,分别滴入金属勺;用蜡烛加热至水干,观察残留物质;蘸取残留物质尝味(注意安全)。 ③结论:海水烧干后有白色颗粒(盐分),证明海水含盐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直观感知海水含盐特征,培养实验探究与证据推理能力。任务9 名称: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与意义 任务描述:阅读“海水淡化技术”内容,观察示意图;开展模拟实验:热模拟海水倒入盆中,中间放小碗,保鲜膜封口并压石块,一段时间后观察水汽凝结成淡水的过程,解释淡化原理。 设计意图:认识海水淡化的必要性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原理,拓展海洋水资源利用的认知。第4课时 任务10 名称:理解淡水的重要性 任务描述:阅读教材,结合图片与生活,交流“淡水对日常生活、农业(灌溉)、工业(酿造、发电)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与生产,认识淡水的不可或缺,建立“水资源宝贵”的初步观念。任务11 名称:体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任务描述: ①体验“地球水总量与淡水比例”:1升水代表地球水,量取21毫升(冰川)、9毫升(地下水)、0.5毫升(河流湖泊水),直观感受淡水占比极小; ②体验“可利用水资源的供不应求”:盆中装水代表可利用水资源,“供水者”加水、“用水者”取水,重复至水耗尽,交流体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量化、模拟活动,让“淡水资源有限”具象化,深刻理解其稀缺性。任务12 名称:掌握节约用水的方法 任务描述: ①阅读教材,了解农业(滴灌)、工业(废水循环)的节水方法; ②观察家用产品节水标识,结合生活经验,在教材“家庭不同场合(厨房、卫生间等)”的示意图中,写出各场合的节水方法(如淘米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 设计意图:从农业、工业延伸到家庭,全面掌握节水方法,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生活行为,培养社会责任与实践能力。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评价内容 第9课《河流与湖泊》评估学生对地表水体(河流、湖泊等)特征的识别能力,模拟河流湖泊形成的实验操作与推理水平,以及对水体水源和水库用途的认知。 第10课《地下水》考查学生对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分类认知,井水形成的探究与解释能力,以及对地下水保护的认识程度。 第11课《海洋》聚焦学生对海洋规模、海水成分的认知,海水淡化模拟实验的操作与理解,以及海洋水资源利用的认识。 第12课《珍惜水资源》评估学生对淡水重要性的理解,淡水资源有限性的体验深度,以及节水方法的掌握与践行意识。评价指标 第9课: 1.能准确区分河流(流动、狭长)、湖泊(静止、宽阔)、池塘、水库的外观差异,说出至少2个不同点。 2.能规范用太空沙塑造地形、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流动与汇集过程,实验操作有序。 3.能结合实验现象,清晰解释“水源汇入低洼地形成河流、湖泊”的过程。 4.能列举雨水、冰川融水等2种汇入河流湖泊的水源,说出水库供水、灌溉等1-2个用途。 第10课: 1.能准确区分地表水(河流、湖泊)和地下水(泉水、井水),各列举2例。 2.能按步骤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观察并描述倒水后水位变化、取水后水位恢复的现象。 3.结合模型与示意图,能合理解释“地下水渗透聚集、井水持续补充”的原因。 4.能说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等1种危害,列举透水地面等1种补充地下水的方法。 第11课: 1.能通过海陆分布图,说出“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列举河流、冰川融水等2种汇入海洋的水源。 2.能规范完成淡水与模拟海水的蒸发实验,观察到海水蒸发后的残留物质,推测出海水含盐分。 3.能模拟海水淡化实验(利用盆、保鲜膜等装置),描述水汽凝结成淡水的现象,理解淡化原理。 4.能说出海水淡化补充淡水等1种意义,简单描述多级闪蒸等1种海水淡化技术。 第12课: 1.能列举淡水在生活(饮用)、农业(灌溉)、工业(发电)中各1个用途。 2.通过“地球水总量模拟”,能准确说出淡水资源占比极小;在“供水取水模拟”中,能描述“可利用水资源供不应求”的感受。 3.能说出滴灌(农业)、废水循环(工业)各1种节水方法;在家庭场景图中,能写出厨房、卫生间等2个场合的节水措施(如淘米水浇花、及时关水龙头)。 4.能主动分享1个自己或家庭的节水行为,表达保护水资源的意愿。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五、单元作业设计一、基础层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巩固核心知识,15-20 分钟) 作业1:“地球水体大家庭”手绘地图 任务要求:在A4纸上绘制简易“地球水体地图”,标注河流、湖泊、地下水(用“地下虚线”表示)、海洋四种水体;用不同颜色区分(如蓝色画海洋、浅蓝色画河流湖泊、灰色标注地下水区域);在每种水体旁标注1个关键特征(如河流“会流动”、海洋“面积最大”、湖泊“静止”、地下水“藏在地下”)。 作业2:“我的家庭淡水日记”记录 任务要求:用表格记录一天中家庭使用淡水的3个场景(如做饭、洗手、浇花),表格需包含“使用场景”“用水量估计(如1盆水、半桶水、1杯水)”“是否有节水空间”三列;在表格下方写1句“节水小提醒”(如“洗手时搓泡沫要关水龙头”“浇花用淘米水”)。 二、提升层作业(面向中等及以上学生,深化理解与应用,20-25分钟) 作业1:“地下水渗透”家庭模拟实验 任务要求:准备透明塑料杯、沙子、黏土、碎石、水、滴管/小勺子;①在杯中按“1厘米碎石(下层)→2厘米沙子(中层)→1厘米黏土(上层)”分层铺设;②用滴管缓慢向杯中倒水(模拟降水),观察水的渗透过程,记录“水穿过黏土、沙子、到达碎石层”的时间;③调整铺层顺序为“1厘米黏土(下层)→2厘米沙子(中层)→1厘米碎石(上层)”,重复实验并记录渗透时间;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用文字或画图记录现象,回答问题:“为什么沙子层比黏土层渗透得快?” 作业2:“家乡水体小调查”单 任务要求:观察家乡的1种水体(如村旁的小河、小区的池塘、附近的水库),填写调查单:①水体名称与具体位置;②水体外观(如“水的颜色:清澈/浑浊/发黄”“是否有水草、小鱼”“岸边是否有垃圾”);③推测该水体的可能水源(如“雨水汇入”“附近地下水补充”“其他河流流过来”);④发现的问题(如“岸边有塑料袋”“水有轻微异味”“水草长得太多堵塞水面”);⑤提出1个简单的改进建议(如“设置垃圾桶”“定期清理岸边垃圾”“请大人帮忙清理过多的水草”)。 三、拓展层作业(面向学有余力学生,创新探究与拓展,25-30分钟) 作业1:“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设计与改进 任务要求:参考课堂实验,用家里的材料(如长方形饭盒、小塑料杯、保鲜膜、小石块、食盐、水)设计“改进版海水淡化装置”;①画出装置示意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如“饭盒装盐水模拟海水”“小杯子放在饭盒中间接淡水”“保鲜膜覆盖饭盒,石块压在杯子上方使保鲜膜凹陷”);②按设计搭建装置,将饭盒放在温暖处(如窗台晒太阳、靠近暖气片),实验30分钟,记录“收集到的淡水量(如‘小杯子底有1-2毫升水’)”;③思考“如何改进能收集更多淡水”,写下2条改进思路(如“用温水调配盐水,加快蒸发”“让保鲜膜凹陷程度更大,方便水滴流入杯子”“在饭盒外侧包一层黑纸,吸收更多热量”)。 作业2:“家庭节水方案”设计 任务要求:针对家庭1个耗水较多的场景(如洗澡、洗衣服、洗菜),设计1套“节水方案”;①现状分析:写下该场景当前的用水情况(如“洗澡时花洒一直开着,从开始到结束要15分钟,用水量多”“洗衣服时,洗衣机放满水,洗完后水直接倒掉”);②具体措施:列出2-3条可操作的节水办法(如“洗澡前先接冷水冲厕所,洗澡时涂沐浴露要关花洒”“小件衣服手洗,洗衣机洗时凑满一桶再洗,洗完的水用来拖地”);③预期效果:估算每条措施能节约的水量(如“洗澡关花洒涂沐浴露,每次能省半桶水”);④实践验证:连续3天按方案执行,每天记录“是否做到”(用“√”“×”标注)和“实际节水感受”;最后写1段实践感受(如“原来关花洒涂沐浴露真的能省水,以后要坚持”)。六、单元教学结构图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实施后填写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评一体化】3.9《河流与湖泊》课时教案.docx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整体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