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课稿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课稿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学校 姓名
课题名称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课标 解读 课标要求:2.1 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在认知层面,结合史实的分析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概念;在理解与认同层面,通过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以至现如今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深刻领悟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非偶然,坚定道路自信。这两个目标共同构成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深化过程。
教材 分析 本课是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的第一框,是揭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关键一课。本课包括两目,分别阐述了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及失败原因,阐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程及历史意义,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学情 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前,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对近代史的重大事件有初步了解,但认知多为零散史实,难以把握内在逻辑。其思维正处于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关键期,虽开始追问“为什么”,但分析能力仍较薄弱,容易混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区别。同时,他们偏好叙事性学习,对理论说教易产生疏离感。 因此,教学关键在于“引导”而非“灌输”。应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兴趣点,通过对比表格、问题链和典型史料,引导其自主探究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厘清核心概念。更要注重将历史结论置于鲜活的史实分析中,帮助学生在逻辑推导中自然生成对“四个选择”的政治认同,并理解本课内容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关系,实现知识构建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教学 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近代中国救国方案展”史料的活动,了解各种建国方案的基本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知道这些方案的共同局限性,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其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根本胜利的内在原因,感悟近代中国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曲折与艰辛。 通过从多个维度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的活动,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理解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坚定政治自信,增强逻辑思辨和系统阐述理论问题的能力。 通过综合运用本课所学正反两方面史实来论证历史必然性的活动,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艰辛与伟大,培养了整合知识、史论结合地论证复杂历史命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征及其“新”之所在。 依据: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是理解中国革命何以胜利的理论基石。需要引导学生从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革命前途(社会主义)和所属世界革命范畴等维度,深刻理解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心的双重选择”这一历史必然性依据:这一结论高度抽象,学生难以自发形成。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分析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的成功,让学生真正信服“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认同这一历史结论。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史料研习与探究法、比较分析法、讲授法
设 计 过 程 导入:播放短视频《复兴之路》片段(展现近代中国的屈辱与人民的抗争),并出示毛泽东著名论断:“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教师提问:为什么“学西方”的迷梦会被打破?中国的先进分子最终找到了怎样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并带领我们走向了胜利?今天,我们就一同回到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探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密码。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资料和经典论述创设历史氛围,直接切入近代中国“出路何在”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为后续学习铺垫。 过渡语:在找到这条正确的道路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个议学环节。 环节一:山重水复:旧民主主义革命为何走不通? 议学情境:历史档案馆——近代中国的救国方案展。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议学任务:1、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总结每一种方案的主张及结果。 2、试着找出它们共同的局限性。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材料内容,布置议学任务,组织开展课堂活动,时刻关注学生动态积极引导,总结学生发言并做好评价工作。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阅读材料,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结论,聆听其他小组发言,完善自己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证伪”的过程,深刻理解旧式革命方案的不可行性,为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和“必然性”打下坚实基础。这是突破难点关键的第一步。 过渡语: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都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一种“新”的革命应运而生。 环节二:柳暗花明:“新”在何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蓝图 议学情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大比拼 议学任务:四个学习小组分别从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前途命运、所属范畴对比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新”带来的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革命前途”和“所属范畴”的深刻意义。总结提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征,强调其“新”就在于它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并分享小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深刻把握教学重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特征。 过渡语: 蓝图已经绘就,理论上的“新”如何转化为实践中的“胜”?历史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环节三:历史抉择:为何社会主义是必然选择? 议学情境:历史辩论——中国道路的必然性论证。
教师呈现核心议题:“结合前两个环节的探究,论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心的双重选择’这一结论。” 议学任务:开展课堂模拟辩论活动,一方提出质疑,另一方举证反驳。 教师活动:抛出核心议题,组织讨论流程。 学生活动:回顾前两环节知识,梳理正反两方面证据,积极参与讨论或辩论,运用史实支撑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这是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通过辩论式、论证式的活动,让学生将前面积累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运用,在思维碰撞中自主推导出“必然选择”的结论,从而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飞跃。 过渡语:通过今天的深入探讨,我们清晰地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脉络:失败——胜利——必然 结束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这条由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出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不仅要深刻理解其来之不易,更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亮点与不足
课堂组织 亮点:本课教学环节设计清晰,环节衔接自然,逻辑清晰,用“失败与成功的过渡对比”总结升华出“历史必然的选择”。课堂氛围活跃,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不足:个别环节时间把控不足,小组讨论环节时间稍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学生参与不均衡,虽然课堂氛围活跃,但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价 亮点:在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能够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明确改进的方向。评价内容较为全面,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不足: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价标准较为模糊,导致部分学生的表现未能得到充分认可。 问题设置 不足:问题设置分层不明确,语言组织不够简单明了,部分问题设计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不足与改进 首先,课堂时间分配进一步优化,备课时结合教材逻辑,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其次,针对教学重难点应增加具体的案例、图表、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对于教学评价与问题的设置,要制定明确的小组讨论标准,设计分层问题,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的给予评价和补充,增强师生间的互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