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滨城2025-2026学年度上期9月月考》高一政治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B D C D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D C D
1.C 2.D 3.B
【难度】0.85
【知识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共产党宣言
【解析】1.①:大量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社会产品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①错误。
④: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是历史的进步,④错误。
②③: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体现,②③正确。
故本题选C。
2.①: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①不符合题意。
②:巴黎公社宣告成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尝试,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A: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故A错误。
B:《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 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观点指明表达了革命运动与人民的关系,无产阶级革命应站在人民的立场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故B正确。
C:《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以及社会 主义必然胜利,但材料没有体现,C不不选。
D:马克思主义提出探索时代发展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4.B 5.D 6.C
【难度】0.65
【知识点】封建制生产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奴隶制生产关系
【分析】4.B:“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主要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B正确。
A: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不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A错误。
C:材料揭示了奴隶制与封建制压迫具有相同之处,但奴隶制与封建制压迫有又各自的特点,C错误。
D: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终止,D错误。
故本题选B。
5.②④: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其历史进步性;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其历史局限性,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力量和途径,②④符合题意。
①: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不是历史前提,①错误。
③:《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③排除。
故本题选D。
6.②③:“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彰显了为全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②③正确。
①:材料中“联合体”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是共产党,①排除。
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④排除。
故本题选C。
7.D 8.B 9.A
【难度】0.85
【知识点】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奴隶制生产关系
【解析】7.①: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①错误。
②:在奴隶社会,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②正确。
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说法错误,③错误。
④: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①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这首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是指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其中,“岁种薄田一顷余”说明农民占有一小部分土地,“典桑卖地纳官租”反映农民受到君主专制压迫,①③符合题意。
②:封建社会的农民不是上交全部劳动成果,地主占有农民的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了一定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②错误。
④: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④错误。
故本题选B。
9.A:“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的意思是“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敛。”本诗描绘了封建者残酷剥削、通过地租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A符合题意。
BCD:材料中的诗描绘了封建者残酷剥削、通过地租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材料未涉及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和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确立,也未涉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存在严重矛盾,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A 11.C 12.B
【难度】0.65
【知识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解析】10.A: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A符合题意。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B排除。
C: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不符合题意。
D: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1.A: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劳动工具,A错误。
B:封建社会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B错误。
C:在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其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C符合题意。
D: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不是在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的基础,D排除。
故本题选C。
12.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不是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A排除。
B: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符合题意。
C:生产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但不是阶级关系上的表现,C排除。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
13.C 14.D
【难度】0.65
【知识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
【解析】13.①:在奴隶社会,奴隶的劳动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①不选。
②③: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②③正确。
④:材料不涉及奴隶主阶级利用暴力机关来镇压奴隶,④不选。
故本题选C。
14.①:材料不涉及从原始公有到家庭私有的转变,①不选。
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得一部分专门从事文化创作,这有助于文化繁荣, ②不选。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错误。
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5.C 16.D
【难度】0.85
【知识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共产党宣言
【解析】15.②③:《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使水沸腾起来”,是因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策略原则(团结绝大多数人),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②③符合题意。
①: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①错误。
④: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6.③④:170多年过去了,《共产党宣言》宣告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还未实现。这一现象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并不等于立即取代,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③④符合题意。
①:170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①错误。
②: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②错误。
故本题选D。
17.(1)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①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②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④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难度】0.85
【知识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内涵
【详解】(1)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课本知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回答即可,详解略。
(2)本题属于简答题,依据课本知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回答即可,详解略。
18.①同学甲:在原始社会,原始人没有发明与使用文字,处于野蛮蒙昧状态。人类使用文字与进入文明时代应发生在奴隶社会。
②同学乙:在奴隶社会,青铜器是主要生产工具,耕种技术落后。铁质农具的广泛使用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应发生在封建社会。
③同学丙: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与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不是毫无人身自由,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④同学丁: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难度】0.65
【知识点】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封建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
考点考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政治认同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找出小组的成员的发言错误,属于说明类主观题,需要调用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的有关知识,仔细分析小组成员发言。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原始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绘画资料→可联系原始社会的知识,说明原始人没有发明与使用文字,人类使用文字与进入文明时代应发生在奴隶社会。
关键词②:在奴隶社会,铁质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可联系奴隶社会的知识,说明青铜器是主要生产工具,耕种技术落后,铁质农具的广泛使用与耕作技术的进步应发生在封建社会。
关键词③:农民占有大部分土地与大部分劳动成果,但是毫无人身自由→可联系封建社会的知识,说明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与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关键词④: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可联系近代中国国情的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19.(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
(2)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3)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矛盾尖锐化时,社会生产结构会严重失调,一方面社会生产大规模增长,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因资本家的剥削日益贫困化,从而造成社会生产严重过剩。
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难度】0.65
【知识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分析】背景素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考点考查: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本题为简答题,根据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即可,详解略。
(2)本题为简答题,根据教材知识直接回答即可,详解略。
(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对“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治之症”这一观点的看法,属于辨析类试题,需要调用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关知识,首先判断该观点的正误,然后从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两个角度进行阐释。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观点正误判断:该观点正确。
论据: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间就发生一次……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美国7次,日本7次,联邦德国7次,法国5次,英国7次→从合理性角度分析:从过去几百年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克服经济危机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顽疾。而经济危机之所以难以治愈,直接原因是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无法克服。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表明该观点有合理之处。
第三步:整合论点与论据,组织答案。滨城2025-2026学年度上期9月月考
高一政治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年9月18日,美联储突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这一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全球金融市场引发了强烈的震荡。回顾历史,美联储曾多次通过调整利率来应对经济危机。完成下面小题。
1.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要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造成社会产品绝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其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④无法克服,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伴随着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促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①三大工人运动 ②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③唯物史观 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其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一观点(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应站在人民的立场来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
C.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以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D.提出探索时代发展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回答下列小题。
4.《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这主要揭示了( )
A.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C.奴隶制与封建制压迫的特点相同 D.阶级对抗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终止
5.《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诚然,这些体系的发明家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由此可见,空想社会主义( )
①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前提 ②具有其历史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必然 ④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力量和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 )
①阐明了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联合体 ②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③彰显了为全人类求解放的崇高使命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我国是诗歌之邦,有着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诗歌作为文学基本样式之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诗经》中曾描述过奴隶们的穿着情况:“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其意为冬月北风叫得尖,腊月寒气填,粗布衣裳无一件,怎样挨过年?下列对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①奴隶不能得到任何生活资料
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
③奴隶主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
④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节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下列对诗歌中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①“岁种薄田一顷余”说明农民占有一小部分生产资料
②“急敛暴征求考课”表明农民上交全部劳动成果
③“典桑卖地纳官租”反映农民受到君主专制压迫
④“明年衣食将何如”意味农民对地主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这首唐代诗《田家》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 B.君主专制、等级森严
C.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确立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存在严重矛盾
以“如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为议题,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回答下列小题。
10.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11.在封建社会,收取地租成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其基础是( )
A.农民没有劳动工具
B.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等级森严的君主专制
12.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人类社会进入了以阶级压迫为特征的奴隶制时期。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3.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奴隶主阶级将奴隶看作“会说话的工具”,这种特殊存在与可移动资产没有区别,奴隶主拥有对其自由处置的权力,包括进行交易和调遣。奴隶被强制进行高强度工作,既无法获得劳动所得,也彻底失去了自主行动的权利,这是奴隶社会最基本的运行法则。可见,在奴隶社会( )
①奴隶的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奴隶主占有
②奴隶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无人身自由
③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④奴隶主阶级利用暴力机关来镇压奴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从历史的角度看,奴隶社会的出现打破了原始社会的狭隘性,使得社会生产规模得以扩大,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也逐渐发展。这些变革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条件。这表明( )
①从原始公有到家庭私有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有助于文化繁荣
③奴隶社会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
④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48年发表以来,《共产党宣言》已经被翻译成二百多种文字,出版过一千多次,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5.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弗·拉扎尔夫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使水沸腾起来”是因为( )
①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②首次阐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③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170多年过去了,《共产党宣言》宣告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还未实现。这一现象说明( )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已逆转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并不等于立即取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距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17年,但其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仍旧动荡不安、冲突频发,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贸易摩擦风险显著,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要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并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发展,在继续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性的改革,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材料二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逐渐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1)结合材料一,分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8分)
(2)简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政治学习小组为了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利用课外时间,搜集了一些资料,并展开了小组成员的交流与讨论。
同学甲 在原始社会,巫山、周口店等原始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字、绘画资料,使中华民族摆脱了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同学乙 在奴隶社会,铁质农具得到了广泛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如采用休耕、轮作、选种等技术。
同学丙 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数学、医学、天文、历法等领域领先西方社会。农民占有大部分土地,但是毫无人身自由。
同学丁 鸦片战争后,蒸汽机广泛运用,中国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繁荣。
该政治学习小组的每位成员发言均存在错误,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每位同学发言中的错误。(1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间就发生一次。除了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美国7次,日本7次,联邦德国7次,法国5次,英国7次。
(1)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知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分)
(2)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知识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是什么?(8分)
(3)有人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治之症。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说明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和总根源。(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