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春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春 素材

资源简介

探究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中比喻修辞考点,附近三年真题案例
一、课堂实践与反思
作为新初一的开学第一课,《春》里藏着不少考点,想全部讲透实在太难。所以我就结合课标要求与教材要求,在讲课时重点抓了两个核心:一是修辞手法里的比喻,二是朗读技巧中的重音和停连。可即便聚焦了重点,想要讲深讲透还是挺费劲儿的。
为啥会有这中想法呢,主要是我在讲修辞手法时发现我让学生找文中的比喻句并赏析。不少孩子赏析思路没问题,但总把修辞手法认错。比如问到文末三个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大家都能确定有排比,可对 “比喻还是拟人” 吵成了一团 —— 有的说两者都有,有的说只有拟人。
看到这情形我才意识到,还是比喻的核心概念没讲明白,不然孩子们不会在这种关键问题上卡壳。于是我赶紧反思补课,翻资料、理思路,编制本篇文章,就是想把这个知识点给学生彻底讲清楚。顺便整理了近三年的考试真题,以帮助同学们彻底掌握该考点。
二、考点依据梳理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初一学生的修辞掌握有明确要求:一是得懂 “什么是比喻”,二是要会分析比喻的用法,体会它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这两点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方向。
(二)教材要求
教材的【单元导语】特意强调,要通过 “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来 “揣摩和品味语言”,可见这是单元教学的重点渗透点。
而且课后《思考 探究 积累》的第三个例题里直接出现了比喻考点,
除此之外
本课末尾 “读读写写” 下面的【知识介绍】更是讲解比喻的基础素材,这些都得在课堂上重点利用。
三、比喻修辞考点精解
(一)定义与构成
比喻说白了就是 “打比方”,拿两种不同性质但有相似点的事物做比照,用熟悉的事物说明陌生的事物。它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被比喻的 “本体”、用来打比方的 “喻体”,以及连接两者的 “比喻词”。
这里有两个关键判断标准,必须同时满足才算比喻:①本体和喻体本质上得是不同的事物;②两者之间一定有相似之处。特别要提醒学生:不能光看有没有 “像”“仿佛” 这类词,很多带 “像” 的句子根本不是比喻。见下文第四条。
(二)表达目的
用比喻说到底是为了让语言更形象,帮读者理解不懂、不熟的事物。具体来说有这几种作用:
1.消除诧异: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
例如: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这里用 “微火星引发大火” 比喻 “片言之语引发战争”,让不可思议的事变得可理解;
2.阐明特征: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例如:地球圆圆的,像只橙子。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这里用“地球像橙子”,一下子就讲清了地球 “圆圆的” 特点;
强调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
例如: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这里用“药像苦瓜一样苦”,把抽象的 “苦” 具象化了;
3.肯定性质: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
例如: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像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像飞蛾扑火那样。
这里用 “麝香藏不住香气” 比喻 “学者的长处掩不住”,用具体事物说明抽象道理;
4.褒贬情感:美化或丑化本体。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这里把“狗”比作“忠实的朋友” 是美化,把 “夏日”比作“地狱之火”是丑化,借比喻表达情感倾向。
(三)常见分类
根据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的出现情况,比喻分四种,初一重点掌握前三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 “像、似、仿佛、犹如” 等连接,
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用 “是、成了、变成” 连接,
比如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藏着,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用 “毒蛇猛兽” 代指压迫者;
4.博喻:一个本体配多个喻体,
比如 “花开在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课本不要求掌握,了解即可)。
(四)非比喻句辨析
很多学生一看到 “像” 就认成比喻,其实以下十种 “像字句” 都不是比喻:
1.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例如:(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都是人,只是形容神态,不是比喻。)
2.摹形不是比喻。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这里只是说火把和星星形状相似,不是比喻。)
3.相仿不是比喻。
例如: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这里只是味道相仿,缺少喻体,不是比喻。)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里只是动作相仿,缺少喻体,不是比喻。)
4.猜测不是比喻。
例如: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表示不确定,不是比喻。)
5.比较不是比喻。
例如:(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都是人,只是比较状态,不是比喻。)
6.举例不是比喻。
例如:.……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在举例子,不是比喻)
7.想像不是比喻。
例如:“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这里是心理想象,不是比喻)
8.幻觉不是比喻。
例如:……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这里是主观幻觉,不是比喻)
9.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例如: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这里是夸张句,本句虽然满足了判定条件第一条本体和喻体本质上得是不同的事物,但不满足判定条件第二条两者之间一定有相似之处。)
又如: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这里是拟人句,没有喻体,不是比喻)
10.比喻义词语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不算修辞。
例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
“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
“大厦将倾”是约定俗成的比喻义。
而类似的这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了。
(五)比喻与拟人的核心区别
最简单的判断方法:看有没有 “喻体”。比喻再隐蔽也得有喻体(哪怕本体藏着),比如 “春天像娃娃” 里的 “娃娃” 就是喻体;而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直接给事物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没有喻体,比如 “春天笑着走来” 里,“笑”“走” 是人的动作,但没有用别的事物来打比方。像《春》的末三段,“像刚落地的娃娃” 有喻体是比喻,而“笑着,走着” 没有喻体是拟人,所以两者都有。
四、近三年真题案例及解析
(一)基础辨析题(判断比喻类型 / 是否为比喻句)
1.2024 江苏苏州期末题:判断《春》中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一句的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比喻(明喻)、排比。理由:本体是 “红的花、粉的花、白的花”,喻体是 “火、霞、雪”,用 “像” 连接,符合明喻的特征;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并列,构成排比。
考点:明喻的判断、比喻与排比的结合辨析。
2023 广东广州期中题:下列对《春》中语句的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比喻、引用)
B.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喻)
C.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拟人)
D.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无修辞)
答案:C
解析:C 项既有比喻(本体 “春天”,喻体 “小姑娘”,比喻词 “像”),又有拟人(“笑着,走着”),选项只说拟人,判断有误。B 项把 “春雨的迷蒙景象” 比作 “薄烟”,是暗喻的省略形式。
考点:比喻类型区分、比喻与拟人混合判断。
2024 浙江杭州期末题:《春》中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一句,为什么说 “像眼睛,像星星” 是比喻,而 “眨呀眨的” 不是?
答案:“像眼睛,像星星” 中,本体 “野花” 与喻体 “眼睛、星星” 本质不同,且有 “小而亮、分布密集” 的相似点,符合比喻特征;“眨呀眨的” 是赋予野花人的动作,没有喻体,属于拟人。
考点:比喻与拟人的核心区别。
(二)表达效果赏析题
2025 山东济南期末题:赏析《春》中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一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雨分别比作 “牛毛”“花针”“细丝”。“牛毛” 写出春雨的细密繁多,“花针” 写出春雨的闪亮尖锐,“细丝” 写出春雨的绵长柔软,从不同角度生动展现了春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考点:博喻的赏析、比喻对事物特征的展现作用。
2023 湖北武汉期中题:“‘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一句,为什么把春风比作 “母亲的手”?请结合语境分析。
答案:本体 “春风” 与喻体 “母亲的手” 虽本质不同,但都有 “温暖、轻柔” 的相似点。这个比喻将无形的春风具象化,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春风的温和触感,同时暗含着作者对春风的亲近与喜爱之情。
考点:比喻的相似点分析、情感表达效果。
2024 四川成都期末题:《春》的结尾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三个比喻句能否调换顺序?请结合比喻的表达目的说明理由。
答案:不能调换。三个比喻分别以 “娃娃”“小姑娘”“青年” 为喻体,依次对应春天 “新生、娇美、健壮” 的特点,展现了春天从萌发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这种顺序与比喻阐明事物特征、展现发展变化的目的一致,调换后会破坏逻辑连贯性。
考点:比喻的逻辑顺序与表达目的的关系。
(三)综合应用题
1.2024 河南郑州期末题:仿照《春》中比喻句的写法,结合季节特征,写一个描写 “秋” 的比喻句,并说明所用比喻类型及表达效果。
示例答案:“秋风吹过稻田,稻浪像金色的海洋在翻滚。” 类型:明喻。效果:本体 “稻浪” 与喻体 “金色的海洋” 有 “广阔、起伏” 的相似点,用 “像” 连接,生动写出了稻田丰收时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
考点:比喻的仿写与赏析结合。
2.2024 湖南长沙期中题:从《春》中找出一处比喻句和一处拟人句,分别分析它们在 “揣摩语言” 上的作用,并说明两种修辞的不同表达侧重。
答案:比喻句:“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通过喻体 “舞女的裙” 的柔美形态,准确展现了荷叶舒展、优雅的特点,侧重用具象事物说明抽象特征;拟人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赋予小草 “偷偷钻” 的人化动作,写出小草萌发的生机与可爱,侧重通过人格化表达传递情感。
考点:比喻与拟人的对比分析、语言品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