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素养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或结合实例,了解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感受城镇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2.通过活动,描述乡村发展到一般城市的历程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提出合理的建议。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聚落的形态和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乡村与城镇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和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自主预习】聚落的景观特征1.我们把人类的集中居住地称作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 和 。2.乡村通常是指以从事 的人口为主的聚落。一般来说,乡村聚落规模 ,建筑密度 ,周围有大片的农田、果园、鱼塘等,生活服务设施 。3.城镇是指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 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镇一般规模 ,建筑密度 ,人口 ,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带动作用。4.根据教材P70活动一可知,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的阶段为乡村→ → 。聚落与地理环境5.聚落的形成深受 和 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的聚落大多依山傍水,沿 、 或 分布。6.在农区或林区,聚落通常是 的;在牧区,定居聚落、 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 区,还有以渔船为居室的船屋聚落。【合作探究】1.我爱我的家乡。(1)说一说:你居住在乡村还是城镇?你的家乡有哪些值得夸赞的地方?(2)收集你所在城市的乡村和城镇的照片,对比两种聚落有哪些差别。2.案例分析——深圳的发展。1978年,深圳是名副其实的小渔村,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其迎来了历史性的变革。如今的深圳已经成为繁华的城市。请结合教材图4-10,回顾深圳的历史演变。(1)深圳的规模和建筑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深圳由曾经的小渔村变成大都市,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3)结合深圳的地理位置,分析为什么在河流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在河流入海处,往往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探究——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全班同学分成5个小组,课前搜集“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村庄”“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等建筑的特点,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分析两者的关系,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汇报。民居类型 当地的气候特点 民居的建筑特点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村庄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参考答案第二节 世界的聚落自主预习知识点一1.聚落 乡村 城镇2.农业生产 较小 较低 较少3.非农业生产 较大 较高 密集4.城镇 城市知识点二5.自然环境 社会经济 河流 山麓 道路6.固定 季节性 渔业合作探究1.(1)我居住在城镇,这里房屋较高且密集,道路纵横交错,等等。我所居住的城镇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或我居住在乡村,这里房屋分散,农田广布,等等。我所居住的乡村环境优美,物价水平低。)(2)城镇规模大,交通便利,房屋高大、密集,服务娱乐设施众多,居民大多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乡村规模小,交通不发达,房屋低矮、稀疏,自然景观较多,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1)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密度加大,而且房屋建造更加现代化。(2)当地居民曾经以从事打渔、耕作等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如今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同时,当地居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交通更加便利,娱乐方式更加多样,等等。(3)河流交汇处或入海处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路交通便利,等等。3.全年炎热多雨 双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白天炎热,昼夜温差大 墙厚、窗小 终年严寒,气温低 用冰块搭建而成 气候干旱,少雨 挖黄土,造窑洞 炎热多雨 用竹子建双层竹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