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 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同步练(含答案)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 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2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练基础·过教材】
必备知识-1- 气温的变化
气温测定活动
  气温是地面气象观测中所要测定的常规要素之一。某地理兴趣小组某日开展了气温的测定和记录活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气温观测前,老师给学生强调了几点注意事项,以下属于老师强调内容的是 ( )
A.观测仪器需放在百叶箱上方
B.记录2时、8时、14时、20时气温
C.观测仪器需要受到太阳照射
D.需测定离地面2米处的气温
2.测定的数据中 ( )
A.①为20时的气温
B.②为12时的气温
C.③④的温差为3 ℃
D.当日最高气温为12 ℃
3.当天的平均气温是 ( )
A.13.5 ℃ B.9.5 ℃
C.7.5 ℃ D.9 ℃
必备知识-2- 气温的分布
每年的7月26日是国际红树林生态系统日,该日会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这一系统的认识。下图是世界红树林海岸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所示,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 )
A.年平均气温自北向南逐渐升高
B.同纬度地区海洋比陆地气温高
C.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D.等温线与经线大致重合
5.关于红树林的地理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
B.集中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
C.广泛分布于大陆内部地区
D.多分布在年平均气温20 ℃以上的海岸地区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不耐高温,在2月份发芽,16—20 ℃的条件下进入开花期。读洛阳气候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6.洛阳牡丹2月份发芽时,气温 ( )
A.大于0 ℃ B.小于0 ℃
C.等于0 ℃ D.接近30 ℃
7.洛阳牡丹开花的最佳时期在 ( )
A.3月 B.4月
C.5月 D.6月

  竹子喜温暖湿润,对水热条件要求较高。下图为世界年平均气温及竹子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大部分竹子分布地的年平均气温在 ( )
A.-10—0 ℃之间 B.0—10 ℃之间
C.10—20 ℃之间 D.20 ℃以上
9.下列关于竹子分布密集的低纬度地区等温线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B.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大
C.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小
D.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大
右图是贝贝画的等温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上标注的10 ℃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应该是 ( )
A.9 ℃ B.11 ℃
C.12 ℃ D.14 ℃
11.关于改正之后的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是高温中心 B.乙地是高温中心
C.丙地是高温中心 D.丁地是低温中心
  下图为欧洲1月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影响甲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陆位置 B.人类活动
C.地形 D.纬度位置
13.甲乙两地之间等温线较稀疏,说明甲乙两地之间 ( )
A.水平方向气温差异较大
B.水平方向气温差异较小
C.垂直方向气温差异较大
D.垂直方向气温差异较小
【练综合·提素养】
14.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探究同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洋气温日变化特点”的实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器材准备】
温度传感器2支、完全相同的玻璃容器2个、天平、砝码,给两个玻璃容器中分别盛入等体积的干沙和水。
(1)水和干沙各800克,该实验中的水代表 ,干沙代表 。
【实验步骤】
将两个容器同时放置在阳台上,在天气状况相同的条件下,插入同等深度的温度传感器进行自动测温,并把温度上传到记录仪上(如下图所示)。
(2)观察记录:7—14时,干沙与水的温度均呈现 (上升/下降)趋势,且 (干沙/水)的温度变化较大;15—22时,水与干沙的温度呈现 (上升/下降)趋势, (干沙/水)的温度变化较大。
【合作交流】
(3)结论:在相同条件下, (陆地/海洋)的气温日变化小。
参考答案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1.B 解析 本题考查气温测定的注意事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气温测定时,需将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观测仪器放入百叶箱内使空气自由流通,防止太阳对仪器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各进行一次。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气温。
2.C 解析 ①为最低气温,应该是2时的气温;②气温为6 ℃,应该是8时的气温;③气温为15 ℃,是当日最高的气温,应该是14时的气温;④气温为12 ℃,为20时的气温。③④温度差为3 ℃。
3.D 解析 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北京时间的2时、8时、14时、20时,这4次测得气温的平均值为日平均气温。当天的日平均气温=(3 ℃+6 ℃+15 ℃+12 ℃)/4=9 ℃。
4.C 解析 南半球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北半球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降低;读图可知,同纬度地区海洋气温不一定比陆地气温高,如美国西部20 ℃等温线向北凸出,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气温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纬线延伸方向大体一致。
5.D 解析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北冰洋沿岸地区没有分布;红树林分布在沿海地区,且多分布在年平均气温20 ℃以上的海岸地区。
6.A 解析 根据洛阳的气候资料图,可知2月份的气温在0—10 ℃之间。
7.B 解析 根据洛阳的气候资料图,可知4月份的气温在15—20 ℃之间。
8.D 解析 读图可知,竹子的分布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20 ℃等温线以南和南半球20 ℃等温线以北地区;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竹子主要分布地的气温高于20 ℃。
9.A 解析 读图可知,竹子分布密集的低纬度地区,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小。
10.C 11.B 12.D 13.B
14.(1)海洋 陆地
(2)上升 干沙 下降 干沙
(3)海洋
解析 (1)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小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实验——陆地与海洋的气温日变化,该实验中的水代表海洋,干沙代表陆地。(2)读图可知,7—14时,水温由18 ℃上升至28 ℃,干沙温度由18 ℃上升至34.5 ℃,干沙与水的温度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干沙的温度变化较大;15—22时,水温从28 ℃下降到21 ℃,干沙温度从34.5 ℃下降到18 ℃,水与干沙的温度呈现下降趋势,干沙的温度变化为34.5 ℃-18 ℃=16.5 ℃,水的温度变化为28 ℃-21 ℃=7 ℃,干沙的温度变化较大。(3)海洋和陆地热力性质不同,吸热与散热的情况也不同。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则相反。陆地的气温日变化较大,海洋的气温日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