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说课稿

资源简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各位老师,( )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2课。
本节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对应2022年新课程标准其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中声音与光的传播。本单元以大单元的形式建构框架带领学生研究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音的变化等学习活动内容,对声音获得更本质的认知即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发生变化时声音也会发生变化。本节课则是学生认识声音本质的第一节课,它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作为核心任务,期待学生对多种物体发出声音时进行观察,建构起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观念。
那么声音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完全不陌生的,声音几乎伴随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在第一节课《听听声音》中,学生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停留在“方法”层面,比如用敲、拍、打这些方式可以产生声音,但对背后原因基本上一片空白。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现象,发现其共同点即物体都在振动。
探究实践:能借助不同的物体利用不同的方法使其发出声音,并观察记录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现象。
态度责任:乐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产生对研究声音的兴趣。
那么学生将如何从起点到终点,我将带领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下面我将对学习活动设计及意图进行阐述。
一、基于生活现象,提出问题
问题来源于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事出发,去思考背后的原因,既贴近学生的学情又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为此,在本环节中通过提问学生,除了讲话,在教室中你还能让哪些物体发出声音,作为引入。学生自然会想到如:拍桌子、跺脚、推凳子等等方法,营造课堂轻松愉快的氛围。再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思考:让物体发出声音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发出声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那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学会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即本节课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尝试多样发声,研究问题
科学学习的过程往往要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过程。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本环节中设计一下两个活动内容:①观察橡皮筋和钢尺发声时的现象 ②观察鼓和音叉发生时的现象。其中将四种物体做这样的分类观察原因在于橡皮筋和钢尺比鼓和音叉发声时的现象更为明显,适合学生做初次的研究。同时橡皮筋和钢尺的发声方法更加多样,从更多现象中抽离出声音产生的本质,学生获得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为此在活动①设计让学生尽可能有多的方法让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记录其发声的方法并提醒学生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是否存在一些共同点。在学生获得钢尺和橡皮筋产生声音时都在振动的初步认知基础上,教师敲击鼓和音叉,提问学生这两个物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由于学生前期的概念建构,学生自然会觉得应该在振动,并在讨论和推理中想到借助轻巧的物体进行观察,自然而然过渡到活动②的研究并对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相应的记录并思考是否验证了我们的想法。
三、关注发声现象,研讨问题
本节课的研讨主要穿插子在两个学生活动之后。在活动①后,在展示各种发声方法之后,提问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是否存在共同点。并根据学生真实研讨情况,适时介于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慢动作的视频,这可作为学生的想法证据或者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在推理和论证中,意识到物体在发声时都在振动这一现象。通过的画图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振动的含义,即一种往返运动,初步建构起概念。在活动②,由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借助更多物体,进一步佐证观点。而后进一步追问:如果振动消失了,是不是声音就消失了。让学生再次在实践中进行证明。这样经过从两种物体到多种物体的正面推理和反面论证的过程中,真正帮助学生获得对“声音是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
四、回归生活现象,拓展问题
通过思考环节一中,学生所提到的让物体发声的方法,如拍桌子和跺脚,物体是否在振动,以及人是如何发声的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利用概念来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深化学生的概念认知,发展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以上是本节课活动设计与意图的阐述
本课试图让学生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设计努力让科学素养发展有机嵌入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内化、建构,学会学习,逐步形成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