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6.2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共筑生命家园》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内容。本框题共有两目内容,第一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第二目“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主要讲述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中国路径和中国方案。本框题是对第一框题《正视发展挑战》的延伸,在第一框“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是什么”的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以及我们的态度与选择、行动与策略,从而回应本课课题——建设美丽中国。2.【学情分析】随着学识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九年级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现状有所了解,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初中生的思维深度、社会经验有限,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思考,难以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学生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知是浅层的,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不够了解;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生活中保护环境的行动不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国情常识,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要求,懂得走绿色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能够在生活中做维护生态文明的践行者,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3.【教学目标】政治认同:通过分析浙江安吉余村从污染重地到“两山”样板之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道德修养:通过分析浙江安吉余村从污染重地到“两山”样板之路,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法治观念:通过分析新时代以来我国以制度之力守护绿色的行动,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争。责任意识:通过分析余村不断探索零碳乡村的建设,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教学难点: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启发法;多媒体教学法6.【设计思路】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两山’理念)提出20年,浙江安吉余村是“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更是成功实践地。故本课聚焦浙江安吉余村的20年发展之路,设置一个总议题:余村二十载生态蝶变—小山村何以惊艳大世界?下设两个分议题,分议题1:从“矿山”到“青山”—人与自然如何共生?分议题2:从“青山”到“金山”—生态与经济如何共赢?通过一座青山 何以变灰—一个选择 灰山变青—两条道路 何以正解—不负青山 终成金山—零碳乡村 不断探索—制度之力 守护绿色等议学情境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明确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生活中践行低碳、文明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7.【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两张图片的对比:漫天粉尘、鱼虾无存和蓝天白云、绿意盎然问:你更喜欢在哪种环境中生活?过渡:图中是浙江安吉余村20年的绿色蝶变!“旧貌”变“新颜”,余村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又是如何蜕变的呢?今天让我们在余村的过去和现在中感受共筑生命家园!设计意图:通过时政热点导入新课,创设主线情境。二、新课讲授总议题:余村二十载生态蝶变—小山村何以惊艳大世界?分议题1:从“矿山”到“青山”—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知识关联: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议学情境】一座青山 何以变灰当时间回溯到20世纪70年代,彼时的余村村民穷到做梦都梦见“地上泥变成米”。余村山多地少,为了解决当时的粮食问题,村里炸山开矿,建了三个土石灰窑,将矿石烧成灰,做砖头、水泥……一车车矿石运出去,换回了真金白银,但余村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展示材料—炮声震天响 粉尘遮太阳 衣服不敢晒 窗户不敢开、青山秃了 绿水黑了 河里鱼虾无存【议学任务】思人与自然之关系从余村的这段经历中想想人和自然有何关系?(提示: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自然;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为人提供滋养)如果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会发生什么?(提示: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议学成果】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议学情境】一个选择 灰山变青余村这样的模式当时已经触及了生态承载负荷,2003年开始,村里相继关停了高污染企业。余村开始大力修复生态环境,修复山林,复种植被,光秃秃的矿山一点点披上了“绿装”,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数字农场、智慧民宿等新场景层出不穷;文创市集、国潮音乐节等活动轮番上演,余村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展示材料【议学任务】明人与自然之共生关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余村的做法你得到何种启示?【议学成果】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坚定目标: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基本国策: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新发展理念: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浙江安吉余村从“矿山”到“青山”之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分议题2:从“青山”到“金山”—生态与经济如何共赢?知识关联: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4.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5.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6.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议学情境】两条道路 何以正解从余村的发展之路中我们可以看到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议学任务】评析发展道路①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②你更赞同哪一条发展道路?【议学成果】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①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新时代,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③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议学追问】很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都为了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环境,但从余村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窥见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那么请你说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怎样的关系?(提示:20年前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两山”理念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余村是习近平“两山”理论的诞生地,更是成功实践地。)【议学成果】4.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议学情境】不负青山 终成金山但其实余村转型路上经历过阵痛期,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让余村的村集体收入从一年300多万元,断崖式下滑到20多万元,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有人说与其没有收入还不如继续开矿。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了余村人转型的底气,据统计,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议学任务】解绿色发展密码余村将生态资源变成绿色资产,既呵护了绿水青山又给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这说明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何密码?【议学成果】5.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议学情境】零碳乡村 不断探索除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外,余村还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动自身从“绿水青山”向“零碳富地”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升级。全国首个乡村零碳公园、全省首个未来乡村绿电服务中心落地,新能源观光车,垃圾分类....在余村,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展示材料【议学任务】低碳从我做起绿色发展理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作为一名青少年,你打算如何低碳、文明生活?(提示: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养成物尽其用、减少废弃物的文明习惯。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选购无包装、简易包装、大容量包装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节约粮食,减少浪费,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议学成果】5.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议学情境】制度之力 守护绿色“两山”理念从安吉余村出发,深刻塑造浙江、深远影响中国、深度引领时代。新时代以来,我国搭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制定修订多部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议学任务】感悟制度之力请你说说知道的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提示:黄河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黑土地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度的保驾护航给予走绿色发展道路何种启示?【议学成果】5.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议学情境】“两山”理念二十年 擘画美丽中国新图景我国以“两山”理念为笔,饱蘸绿色发展的浓墨,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的壮美画卷!—展示材料【议学任务】你心中的美丽中国是什么样的呢?【议学成果】6.美丽中国的内涵和时代图景?内涵:美丽中国,不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时代图景: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安吉从“青山”到“金山”的绿色发展之路,知道如何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活中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三、课堂总结&课后实践课堂总结:余村的变迁,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例证。20年来,余村沿着习近平同志指明的这条道路成功实现了绿色转型,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生态转型的标杆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富,浙江安吉余村用二十载光阴生动诠释了绿色发展的蓬勃脉动。课后实践:寻访“两山”理念的实践足迹作业名称: 我最喜欢的城市与“两山”理念调研报告作业内容与要求:请选择一座你喜欢的、并且在践行“两山”理念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中国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份调研分析报告。请从以下角度,用具体事例分析该城市是如何践行“两山”理念的:“护绿”角度(守住绿水青山): 该城市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转化”角度(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该城市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民生福祉?“创新”角度(绿色发展新模式): 该城市在绿色科技、循环经济等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