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促进民族团结》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 政治认同:通过梳理西藏历史归属与发展成就,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2. 道德修养:对比新旧西藏差异,结合民族团结模范案例,培养理性看待民族差异、主动维护民族团结的品质,学会与不同民族同学平等相处。3. 法治观念:明确“维护民族团结是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增强法治意识,能辨别并反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4. 健全人格:理解“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内涵,树立“齐心奋斗实现国家繁荣”的信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 责任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能设计并践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具体行动,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为。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基本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2. 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对国家、民族、公民的价值)。(二)教学难点1. 如何将“维护民族团结”从认知层面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如与不同民族同学相处、宣传民族文化)。2. 理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如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建设对巩固民族团结的作用)。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播放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材料、“60张图片见证西藏60年变迁”微博材料,创设沉浸式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2. 案例分析法:以孔繁森援藏、墨脱戍边模范营支教、日喀则震后重建等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团结的实践价值。3. 小组合作探究法:围绕“民族团结给西藏带来的改变”“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如何带动西藏发展”等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思辨能力。4. 直观演示法:展示我国民族分布图、西藏历史时间轴(元朝纳入中央管辖→清朝册封→1965年自治区成立)、雅鲁藏布江水电站规划图,化抽象知识为直观信息。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西藏60年,见证团结力量(5分钟)播放材料:央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片段(1.5分钟),8月2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六十载光阴,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而言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雪域高原而言,却是一部“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宏伟史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共同学习《促进民族团结》,“见证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共谱民族团结新篇章”。(二)新课讲授:三大子议题,深化对民族团结的认知(30分钟)子议题1:古今西藏——民族共同体的融合典范(10分钟)1. 环节1:梳理西藏的“中国归属史”展示“西藏历史时间轴”:吐蕃时期:松赞干布与唐朝建立“甥舅亲谊”,奠定民族交往基础;元朝:首次将西藏纳入中央行政管辖体系;清朝:通过册封制度确立达赖、班禅的政治地位,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事务;近现代:1959年废除农奴制,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提问:“从历史来看,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这能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结论)。2. 环节2:分析我国民族基本情况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结合西藏简介(常住人口365万,藏族占比超90%,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10%),提问:“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补充拓展:除西藏自治区外,我国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展示五大自治区地图),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子议题2:团结力量——民族进步的成功实践(10分钟)1. 环节1:对比新旧西藏,感受团结价值呈现材料:旧西藏:《十三法典》将人分为“三等九级”,农奴命价仅值一根草绳,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新西藏: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如铁路、机场)、民生改善(教育普及、医保全覆盖)、文化传承(唐卡、藏香制作)。小组讨论(3分钟):“新旧西藏的差异,让你对‘民族团结’有了哪些新认识?”2. 环节2:学习民族团结模范案例案例1:播放孔繁森援藏短片(1分钟),强调其“收养藏族孤儿、献血换钱供孩子读书”的细节;案例2:讲述墨脱戍边模范营“支教18年劝返80余名辍学儿童、背稻种改善当地粮食产量”的故事;案例3:展示日喀则震后重建图片(汉、藏、回、彝等20余个民族5.4万名建设者共建新居)。提问总结:“这些案例体现了各民族怎样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对国家和公民有什么意义?”(结合教材P92-96,归纳: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公民的神圣职责、铸牢共同体意识)。子议题3:未来蓝图——民族地区如何高质量发展(10分钟)1. 环节1:聚焦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项目展示项目信息:2025年7月动工,总投资1.2万亿,装机容量6000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年财政收入或增200亿(占2024年西藏财政收入67%)。小组探究(4分钟):“水电站建设将从哪些方面带动西藏发展?”(引导学生从经济<产业转型、财政增收>、民生<就业、电力改善>、文化<交通便利促进文化传播>三个维度分析)。2. 环节2:归纳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结合教材P94-95,梳理三大措施:经济支持: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对口援藏/援疆(如江苏对口帮扶西藏);民生保障:发展教育(援疆教师)、建立养老/医保制度(如西藏养老金年年涨);文化保护:扶持唐卡、藏毯等传统工艺,举办民族文化节(如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提问升华:“为什么要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结论: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三)课堂小结:构建知识体系(2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逻辑,梳理本节课知识点:是什么: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方针(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什么:中华民族最高利益、公民义务、国家繁荣的需要;怎么做:国家(经济+民生+文化支持)、公民(主动维护、践行小行动)。2. 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段,升华情感:“5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作业布置(1分钟)1. 基础作业:绘制“我国民族政策知识思维导图”,包含民族分布、方针、制度、关系、意义等要素;2. 实践作业: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制作1份手抄报(可融入西藏发展案例、模范人物故事),下节课展示交流;五、教学反思1. 亮点预设:通过西藏案例贯穿始终,将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避免知识碎片化;小组讨论与实践作业注重“知行合一”,符合九年级学生“从具象到抽象、从认知到行动”的认知规律。2. 改进方向:需关注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深度(如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区别),可增加对比表格;实践作业的反馈方式可更丰富(如线上展示手抄报、班级分享采访心得),增强学生参与感。3. 学情适配:若学生对西藏历史了解较少,可在课前布置“西藏历史小调研”任务,提前补充背景知识,确保课堂讨论更深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