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共筑生命家园 议题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共筑生命家园 议题式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度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统编版

资源简介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我国沙漠锁边工程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深刻认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信心与拥护,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法治观念:了解我国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认识到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障,体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支撑。
责任意识:认识到个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自身责任,主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的环保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及要求。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路径。
依据:这两部分内容是 “共筑生命家园” 的核心理念与实践指引,是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的关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
(二)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依据: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涉及复杂的利益权衡,抽象且易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学生理解时易出现偏差。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基于 PPT 前两页内容)
教学活动
教师展示 PPT 第一页:配合沙漠化地区荒凉景象的图片,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问:“同学们,看完这些内容,大家能感受到沙漠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威胁吗?”
展示 PPT 第二页:呈现 2024 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 “合龙”、2025 年巴丹吉林等三大沙漠 “锁边” 的报道,补充 “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的背景,追问:“我国通过沙漠锁边工程成功应对了沙漠化威胁,这一成就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生态智慧?我国在治沙实践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又体现了怎样的发展思想?今天我们就围绕‘共筑生命家园’,通过三个议题展开探究。”
2.学生活动
结合自身认知思考沙漠化的影响并自由发言,初步感知我国治沙成就,带着 “治沙经验与发展思想” 的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3.设计意图
通过 “沙漠化威胁” 的负面情境与 “沙漠锁边成功” 的正面成就形成对比,营造强烈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同时自然引出本课主题与总议题 “沙漠锁边如何锁住‘绿富同兴’”,为后续三个子议题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议题一:治沙就是灭沙?——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议题通过三个议学任务,从 “健康沙漠价值”“荒漠化危害”“文明形态对比” 三个维度,引导学生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
议学任务一:分析健康沙漠的价值,思考 “用沙之利,反哺治沙” 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
1.教学活动
教师呈现 PPT 中 “健康沙漠价值” 的材料:包括沙漠调节气候(“热量缓冲区”)、孕育生物多样性(仙人掌、胡杨、骆驼)、提供资源(宁夏沙区特色经济林、“宁电入湘” 新能源工程)的文字与数据(如宁夏特色经济林产值 36.2 亿元)。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4-5 人一组)讨论:①健康沙漠有哪些具体价值?②“用沙之利,反哺治沙”(如利用沙漠光热资源发展产业,用产业收益支持治沙)体现了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
2.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与数据,让学生直观认识到 “健康沙漠是陆地生态的必要组成部分”,破除 “沙漠无用需消灭” 的误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初步得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为人类提供滋养” 的结论,为理解 “和谐共生” 奠定基础。
议学任务二:探究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分析人类过度索取自然的后果
1.教学活动
教师展示 PPT 中荒漠化相关材料:包括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的民谣、20 世纪 50 年代中卫市黑林村沙尘暴的亲历者描述(如稻苗薄膜被刮飞、孩子被刮入水渠)提问:①结合材料,分析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荒漠化给人类生活与生存带来了哪些危害?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梳理学生观点,总结 “人类过度放牧、开垦等活动破坏生态” 是荒漠化的主因,强调 “对自然一味索取必受惩罚”。
2.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的民谣与亲历者故事,增强内容的感染力,让学生深刻体会生态破坏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从 “反面论证” 角度补充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原因(即生态衰则文明衰)。
议学任务三:对比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分析生态文明 “新” 在哪里
1.教学活动
教师呈现 PPT 中 “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对比表格”(涵盖人与自然关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三个维度),以及 “原始文明依赖自然→农业文明利用自然→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生态文明和谐共生” 的文明发展脉络。
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对比表格内容,思考:①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 “新” 在哪些方面?②你更愿意生活在哪个文明时代?为什么?教师总结生态文明是 “新型社会文明形态”。
2.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清晰感知不同文明形态的差异,突出生态文明的先进性与合理性;通过 “选择文明时代” 的思考,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从 “文明发展规律” 角度完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原因,达成政治认同目标。
议题一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三个议学任务的成果,归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原因: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②自然为人类提供滋养,人类需补偿修复自然;③生态兴则文明兴,过度索取必受惩罚;④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与时代选择。
(三)议题二:共生如何循规?—— 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本议题围绕 “三北工程” 的经验教训与国家政策,引导学生探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
议学任务四:分析 “三北工程” 前两期的困难与解决措施,提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
1.教学活动
教师呈现 PPT 中 “三北工程” 相关材料:①困难:1978-2000 年三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防护林因 “片面追求造林面积、选择耗水杨树、超出水资源承载力” 死亡或衰退;②解决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 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 “以水定绿、以水定地” 的讲话;③我国水资源(人均 1/4 世界水平)、土地资源(耕地占比 12.68%)的国情数据。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4-5 人一组):①“三北工程” 前两期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总书记的讲话与国家政策对解决困难有何启示?③结合我国资源国情,谈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2.设计意图
通过 “三北工程” 的正反案例,让学生明白 “遵循自然规律” 的重要性;结合我国资源国情,让学生认识到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是生态建设的基础;最终得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坚持基本国策与新发展理念” 的结论,突破知识重点。
议题二总结
教师梳理学生观点,明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要求:①基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②准则:以自然规律为准则;③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④政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四)议题三:绿色也能发展?—— 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本议题通过三个议学任务,从 “绿色发展的地位”“经济与生态的关系”“绿色发展的多主体行动” 三个层面,引导学生掌握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路径。
议学任务五:观看绿色发展相关材料,明确 “绿色” 在我国发展中的地位
1.教学活动
教师播放“人民日报绿色发展” 相关材料,播放后提问:①“绿色” 在我国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中处于怎样的地位?②这体现了我国对绿色发展的怎样态度?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的美丽中国是时代图景。
2.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直观呈现国家对绿色发展的重视,让学生从 “国家战略” 层面认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政治认同;为后续学习 “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奠定认知基础。
议学任务六:分析沙漠绿色产业案例,讨论 “经济发展是否必定牺牲环境”
1.教学活动
教师呈现 PPT 中绿色产业案例:①库布其沙漠 “光伏板下种甘草”(固沙 + 发电 + 甘草收益);②新疆塔克拉玛干盐碱湖水养殖三文鱼(生态循环 + 产量数百吨)、防护林周边红枣核桃产值超 200 亿元;③宁夏枸杞经济林带动 30 万农户年均增收超 5000 元,配合案例图片(沙漠光伏板、枸杞种植园)。
这里可以适当使用辩论赛的形式。
2.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式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破除 “经济与生态对立” 的错误认知;结合具体案例中的数据(如 200 亿元产值、5000 元增收),让学生直观感受 “绿色富国、绿色惠民”,理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破教学难点。
议学任务七:分组总结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多主体要求(国家、企业、公民)
1.教学活动
教师播放 PPT 中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 的材料(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保督察工作、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聚焦一个主体:国家、企业、公民)讨论:①该主体在走绿色发展道路中应承担哪些责任?②可以采取哪些具体行动?
2.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聚焦不同主体,让学生明确自身及其他社会角色在绿色发展中的定位,避免 “责任只在国家” 的认知偏差。
议题三总结
教师整合学生观点,梳理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实践路径:①核心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人民归宿: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实践路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制度保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五)课堂小结
教学活动:教师结合 PPT “课堂小结” 框架,以 “共筑生命家园” 为核心,通过思维导图形式梳理本课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